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史探析
作者 ​袁清云 张琴 2022-11-02
原出处:《速读(中旬)》2015年第1期

摘要:彝族是黔西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世居在这篇土地上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先民先秦时就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并建立了方国。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彝族君长妥阿哲因助其擒孟获,安定南中,蜀汉赐封其为罗甸王,阿哲家族从此开始了对黔西北地区1000多年的统治。可以说,黔西北彝族的历史在贵州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体现其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史的系统梳理,在黔西北地区的彝学研究领域,基本上属于真空地段。因此,本文在对黔西北哲学思想史进行梳理时,所作的就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希望可以填补这一空白。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史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史

image.png
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黔西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世居在这片土地上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并用彝文记载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宝贵的历史文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汉文史志《汉书》等对西南夷都有记载,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与黔西北彝族有关。
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西南彝志》的记录,大约在东汉初年,最先进入黔西北地区的彝族先民是勿阿纳。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勿阿纳的五世孙妥阿哲助其成功擒孟获,被封为“罗甸王”。妥阿哲主要活动在黔西北地区,故黔西北地区又称“罗甸”或“罗甸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称霸南中,黔西北地区属东爨,这一时期,黔西北彝族先民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周围汉族地区的影响,唐宋时期,黔西北地区开始逐渐向封建领主制转变。明末清初其政权形式从土司制改行“流官”制,开始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变,结束了阿哲家族在黔西北地区1400多年的统治,只在基层保留了一小部分土目,而这些土目又不尽是彝族,且已经没有了实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便逐渐消失。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无数朝代的发展,黔西北彝族先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开始并继续着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原始社会时期黔西北彝族哲学的萌芽

黔西北彝族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之时,真正的哲学思想还未产生,仍处于萌芽和孕育阶段,主要体现在创世史诗和原始崇拜之中,因此,我们就从黔西北彝族的创世史诗和原始崇拜中开始探索其哲学萌芽。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创世史诗中哲学思想的萌芽

所谓创世史诗就是起源于原始时代而保存至今的史诗,主要内容都是探寻天地、日月、星辰如何形成,人类、动物、植物如何产生等等,又称原始史诗。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地祖先歌》是黔西北彝族地区众多创世史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共分为“天的形成”、“风的产生”、“雾的产生”、“万物生长”、“野人根源”、“种粮”、“季节”、“女权”、“医药”、“农耕”、“权制”“笃慕支系”等二十七章。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天地的形成,《天地祖先歌》认为,最古的时候,上没有天,下没有地,宇宙处于一片混沌之中,经过不断的运动变化,宇宙之间产生了清浊二气,清浊二气不断的运动变化,清气浮游上升形成了天,浊气凝重下降而形成了地。当天地接好之后,就交由风管理,所以地上到处都是风。雨的形成也是清浊二气相汇而成,人世间的男女也是清浊二气相交变成红绿之后相交而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地祖先歌》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朴素地融进了唯物辩证的原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中由阴阳两两相融而生,阴和阳又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结合中存在,它的存在和这种存在方式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原始崇拜中哲学思想的萌芽

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就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有生命、有意志和有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黔西北彝族先民的原始崇拜主要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西北彝族的自然崇拜主要体现在对古树、火、竹等的崇拜。该地区威宁彝族村寨,迄今仍留有“神树”,彝称“米省”,意即“天神树”,亦即“护寨树”。古时,凡种树,都行祭拜。祭时,集全寨人于树下,宰鸡宰羊祭神。祭完,煮牲肉食用。如是,认为全寨可清洁安好。火对于一切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而对于居住在山区的黔西北彝族先民,其作用就更为重大:用火来耕种、取暖、御兽、除虫……,因此,彝族崇拜火。每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是彝族的火把节,远古时期的这一天,彝族群众都会燃起火把照遍房内外、家养的牲畜、人和庄稼,认为如此做了便可驱走疾病、虫害和邪恶,给人们带来丰收、健康和兴旺。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西北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就是灵魂离开身体,人死后肉体被埋葬或火化后,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过人间的生活,人们在世俗社会的地位怎么样,在阴间的地位也就怎样。“君长死了呢,如荣日逝去,会天君赤叩;臣宰死了呢,如耀月逝去,会地臣皮聂;师人死了呢,如明星逝去,会密师实楚。”根据出自该地区大方县的《指路经》记述,人死之后有三个灵魂,分别住在天上、火葬场以及宗祠。这三个灵魂上与天神同在,下影响着死者的子孙。而且人死后灵魂要回到祖先的故地,在那儿继续过和人世一样的生活,因此,为了让灵魂顺利到达祖先故地,人死后要请毕摩念指路经以指引灵魂。灵魂崇拜实质上是远古时代人类对于人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去哪里、为什么会生病以及如何救治等生、老、病、死的生理现象的一种思考和探索。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西北彝族先民主要以虎、竹、龙等动植物为图腾,认为这些自然物是自己的祖先或者是与自己的祖先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他们之所以要以这些动植物为图腾,其根源除了对这些自然物不理解外,还由于对人自身缺乏基本的认识。在原始时代,人们看到某些动植物的性能,如虎之雄健、竹之茂盛,而又不理解,所以就产生崇敬之情,希望自己是它们的后代而具有这些属性,由此,就以该物为本氏族的图腾。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人类的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觉得神秘而不可理解,所以设想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某种自然物演化而来,与某种自然物有着亲缘关系。由此,图腾崇拜在原始时代是有其合理的认识根源的,包含着彝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一种探索。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

魏魏晋南北朝时期,黔西北彝族先民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在这个时期,黔西北大地上出现了举奢哲、阿买妮两个著名的毕摩。他们不但是古代彝族的大毕摩,还是彝族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对彝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彝族人民奉为“先师”。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举奢哲的哲学思想

举奢哲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彝族诗文论》一书,该书由《论历史和诗的写作》、《论诗歌和故事的写作》、《经书的写法》、《医书的写法》、《谈工艺制作》等五个部分组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诗文论》阐释和蕴含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寻根”、“抓主”和“流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诗文论》中,作者首先论及了各种具体事物的“根”,如文字根、病根、金根、银根、盐根等等,从寻觅各种具体事物的根,彝族先哲们又进而论及一些较抽象的事物或事物之间关系的“根”,如人与牲畜的关系、宗教祭祀、诗书等的根。通过上述的寻根思索,开始试图把不同的个别事物统一起来,但终究只是从个别上升到特殊的认识,尚未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最一般本原的认识,但是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彝族先哲们对事物的具体性与多样性已有广泛丰富的认识,通过寻找事物共同的根源这样一种方式、道路,以期达到对万事万物的整体性的概括性认识,彝族先哲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多样上升到一般、普遍,萌发出了向最一般本原探索的思维态势。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举奢哲不仅以“寻根”作为深入事物本质和共性的思想方法,与“寻根”相联系,他还提出了“抓主”的观念与方法。“主”在彝语中含有“主干、主体、主脑、主旨之意”,故“抓主”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主要环节和思想方法。这种在认识过程中注重事物的主要方面和环节的思想对当时的彝族先民来说,无疑具有的认识论意义,它是古代人们思维认识的一大深化。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诗文论》将“寻根”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认为现存事物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有着“根”的起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同时,举奢哲还留意到人的思想认识、心理、社会关系等更为内在的变化过程: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那很古时,人类很原始,不识也不知,……后来人类呀,人类聪明了,心中开了窍。从此以后呢?就在人中间,有了不同的――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智慧,不同的特点。所以人世呀,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出,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关系。天下所有人,他们逐渐地,逐渐地认识,认识人世间,各种不平凡,不平凡的事。这样一来呀,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入了。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其《经书的写作》一章中,举奢哲还提出了他的道德观念,他强调在概述死者一生时,要清楚的阐述其生前的善事恶行,他说: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死者中医,在他生前呢,做过哪些事?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无论是善事,无论是恶事,一一要明叙。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善恶意识的产生意味着人类道德观的萌芽发展,通过特定时代背景的善恶观,可以寻觅到当时社会的一些道德特征和状况。以举奢哲为代表的先师们开始运用善恶来总结和评价人的一生,表明当时的道德观念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是以道德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阿买妮的人伦思想

比举奢哲稍晚的阿买妮,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彝语诗律论》一书,该书与举奢哲等人著作被一起收编,以《彝族诗文论》命名。阿买妮的著作多依据举奢哲的思想进行创作,并传播、发挥他的思想,“寻根”、“抓主”及“流变”的观念均为两人共有,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些看法,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她的人伦思想,即关于人在万物中的地位问题的论述。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买妮认为:“人是天所生,生人天之德。”并进一步指出,人不仅为天所生,而且还是万物中之最尊者,因为:天共分九层,地共分七层。至于大地呢,又是这样分:地壳是一层,地石是二层,地海是三层,草木是四层,地虫是五层,地龙是六层,人类是七层。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说明人类在天地万物中享有至高的地位,因此人类也就具有了君临万物的优越和权力: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地产生后,人类出现后,大地的各方,方方都有名。万物长出了,可是万物呀,万物没有名。名是谁来取,名是谁来定?它是写者取,它是作者定。千万种事物,这样来生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万物的名由人类按照自身的主观标准来定,表明一千多年前彝族先民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人与万物的不同,并体会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人能认识万物,为万物定名。由此,阿买妮否定了远古蒙昧时期人们不区分人与自然万物的思想行为: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勺大部落,从古到如今,在那古时候,他们见识浅,他们智慧低,猴和人同住,人与猴不分。将猴当作人,猴死还做斋;斋场宽又广,杀牛祭死猴。做这种蠢事情,见识浅陋!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段诗形象地表明,黔西北彝族先民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清楚地认识到人同万物的区别,这与远古时期人类尚不能将自身与自然自觉地区分相比,显然已是人类自我认识能力的一个提高。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封建社会时期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

唐宋时期开始,黔西北地区彝族历史开始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彝汉交流的加强,黔西北地区的文化开始发展起来,许多著名的彝文史籍在明朝时期开始编纂的。清朝康熙年间结束了水西彝族政权在黔西北地区1400多年的统治,改土归流,一大批彝文文献典籍在这个时期出现,著名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都在清朝成书,它们所汇编的文献时段从远古开始直到明末清初都有,内容十分复杂,有封建社会的也有前封建社会的,但以封建社会的为主,所以在此选择它们作为封建社会黔西北彝族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西南彝志》的哲学思想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意译为《影形及清浊二气》,内容包括了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探索、彝族古代社会面貌以及彝族各支系的源流和谱牒,另外还包含了天文、地理、医学等内容,被称为古代彝族的百科全书。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哎、哺、啥、额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哎、哺、啥、额的彝语意思分别是影、形、清气、浊气。但是其中也有散见于各章的神鬼、灵异的观念,但它们多是混杂孤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其中的基本思想进行阐述。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持着彝族远古创世史诗的思想风格,《西南彝志》对事物所做的说明,也是从追寻事物的根源开始,全书从天地日月的起源讲起,然后说到人类的产生和彝族的源流,以及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根源和特点,以本原问题作为叙述的逻辑起点,以本原问题的回答作为各种理论的逻辑基础。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全书第一篇《金锁管着混沌》的第一段就说:“金锁管着混沌,不讲嘛不明;要讲从根起,先哎与哺。哎哺未现时,只有啥和额,啥清与额浊,出现哎与哺。”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认为要讲清楚、讲明白一个问题,必得从根源上开始讲起,啥(清气)和额(浊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是原初存在的物质,是万物最终的本原,所以对天地万物的叙述,也得从其根源啥额讲起。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地进化论》第一段也说:“天未产生时,地也不曾生,大空空的呢,大虚虚的呢。后来变化啦!出现了清气,清气青幽幽;出现了浊气,浊气红殷殷。清气升上去,升去成为天;浊气降下来,降下来成为地。天乃生于子,天与天相配,高天自生了。地乃辟于丑,地与地相配,大地自成了。人乃生于寅,哎与哺结合,人类自有了。”认为清浊二气是天、地的本原,天、地皆由清浊二气演化而生。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彝族的源流,其根源都在于清浊二气。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以上以清浊二气为万物本原的理论,并非《西南彝志》中唯一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哎哺与啥额的关系,书中也没有做出明晰的说明,因此,对于万物的本原,书中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啥与额才是万物的根本,另一种则认为哎哺与啥额都是万物的本原。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第三卷中说:“哎与哎相交,哺与哺相配,它两又结合,各种哎各种哺形成,产生了苍天,出现了大地。这样一来后,哎与哺一对,成了苍天,成了大地,是哎哺生成的。美好的天空,是哎哺合成的。碧海青天,哎哺是根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处天地的产生仅以哎哺为根源,完全没有讲到清气和浊气。在某些篇章,哎哺甚至也被作为人类的根源,彝族的祖先,有时则把清浊气与哎结合起来对万物的本原进行阐释。作为文献汇编,在《西南彝志》中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混杂并存,不同时代的文献和思想,同时共处,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上述特点,具体分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源流》的哲学思想

《彝族源流》彝语名为《能素恒说》,“能素”是彝族的自称,“恒说”是追寻源流的意思。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书名,我们可以看出,"追寻源流”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所以该书各个篇章均以追溯本氏族、本民族的源流为主旨,追溯人类的起源,进而追溯天地万物的起源, 认为氏族的起源以民族的起源为前提,民族的起源以人类的起源为前提,人类的起源则以天地的起源为前提。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西南彝志》一样,《彝族源流》也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哎、哺、啥、额。天地的是啥额变化衍生而成,宇宙间的万象是由哎哺演化而来。最初形成啥额,经过不断的变化产生哎哺,生成宇宙、九重天、日月星辰等,然后人类也随之出现。但是在《彝族源流》的一些篇章,却又没有说到啥和额,而只说哎和哺是万物的根源,从哎哺开始人类得以一代代的繁衍。如第四卷《采舍氏十代》中说: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哎哺先出现,上未出现、下未产生时,上影先出现。上出现、下产生后,日还未出时,先出现日影;月还未生时,先出现月影;星云未出现时,先现星云影……果实未生时,先现果实影。九霄与地上,好影先出现,好形先产生。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在探究人类的起源时,对人类的本质问题也进行了探求,认为人体的器官、身体里的气以及血液等都是因五行而生,五行是人类的根本,人体的构成和天地的形成是对应的。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都是规模宏大的彝族文献汇编,它们集聚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理论和思想,其中的很多思想也有相同之处,在此对它们的哲学思想的论述和介绍,很难达到全面、完善的地步,只能说是对其所反映的黔西北彝族封建社会时期哲学思想的一种简单的梳理,以窥其貌。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之后,随着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一些彝族青年开始向外学习近代科学,把彝族思想认识水平又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黔西北彝族人民的哲学、社会思想也越来越趋同于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Au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①关于彝族先民进入黔西北地区的时间,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中心主任王继超认为,黔西北地区是彝族 的发祥地之一,进入的概念是对发祥地的否定,由于上一辈彝文献翻译者视野的局限,没有将音译的“武”与“濮”的这部分人的古代民族属性搞清楚,就把彝族水西部勿阿纳东汉时入黔当做贵州彝族历史的开端,从而误导了一些研究彝族历史的专家学者,使得彝族在贵州,尤其是在黔西北地区发祥地的历史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由于上述说法尚未最终取得彝学界普遍认同,故本文仍采用《贵州民族关系史》、《贵州古代史》等著述中的说法。
②由于地域及文化差异等综合因素,黔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缓慢,直至清初改土归流,才同周围的汉族地区基本一致。
③原注:古文按地支的顺序去认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因地支的前三位是“子、丑、寅”,所以说:“天生于子,地生于丑,人生于寅”。

参考文献:
[1]马学良主编.增订爨文丛刻[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6:563-564.
[2]举奢哲,阿买妮等著.彝族诗文论[m].康健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西南彝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毕节地区民族事物委员会编.西南彝志(第三―四卷)[m].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54-55.
[5] 王继超,王明贵,王显编译审订.彝族源流(卷一―卷四)[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年:322-323.

作者:袁清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张琴,浙江科技学院。
原载:《速读(中旬)》2015年第1期;文字来源:好问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毕节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