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凉山彝族民间文学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识,传递着彝族生活的时代镜像和文化记忆,用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进行解析,透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
项目资助: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科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凉山彝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编号:YZWH1205)阶段性成果。
(凉山彝人-节日 卢德福画)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是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经历代代民间艺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创造、丰富、加工、充实和千锤百炼的结晶,烙印着地域和民族的色彩,积淀着深厚的族群文化记忆,表现了彝族人民在各种特殊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及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成为民间家喻户晓老幼妇孺皆知的民间文学瑰宝,充分显示出彝族人民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本文以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背后所透视出的文化要义、思想意识和本土知识,以期认识其独特的价值。
一、诉说人类文明的开端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其神话、传说、史诗、丧歌、婚嫁等仪式歌中,常包含着不少难得的古代历史资料。特别是彝族人类起源的神话中,有兄妹二人成婚的故事,这正好反映了人类早期“血缘内婚制”的婚姻形态,而如今还现存的“姑表婚”、“甥舅婚”也是这种婚姻的残余表现。彝族神话《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是反映母系社会末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它记载了彝人远祖自来无父亲,石尔俄特为了寻找父亲,带着金银四处去找父亲买父亲,后来他得到聪明能干、美丽的兹妮诗色姑娘帮助下,才知道“娶妻生子”和“供奉祖先”的秘密,从而揭开了人类婚姻的新纪元。也就是说,石尔俄特这个时代表明人类社会逐步从母系过渡到父系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人类学”是探索人类社会状况,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巫术、语言、艺术的起源,演进及其流传的学说。[1]这种探索能够让我们了解到远古时期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情况,以及古代历史残存、文化残存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文化人类学”也需要民族民间文学的材料,以及残留至今的包括毕摩文化、绘画、丧葬礼仪文化等。这些所谓的“活材料”是经过世代民间艺人的口述和演绎才不断保存下来,并成为“文化人类学”非常珍贵而有益的材料,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这就是凉山彝族民间文学的价值所在。
二、呈现语言艺术的魅力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的花苑中,既有气势磅礴、语言铿锵的史诗《勒俄特依》,又有凄楚哀怨、委婉动人的叙事诗《妈妈的女儿》《阿依阿芝》《幺表妹》《甘嫫阿妞》等。这些诗歌长于叙事尤善抒情,口语传承日益完善。与此同时,还有姑娘出嫁前唱的《惹达》《挽留歌》《阿吉姆惹》《大雁歌》等婚礼歌,其歌词缠绵委婉,催人泪下;结婚时唱的《喜庆歌》《祝福歌》等喜庆歌,其歌词欢快动听;火把节唱的《朵乐荷》更是令人动容;在劳动时唱的《犁地歌》《推磨歌》可以使人解乏,而《丰收歌》则令人轻松,至于所地情歌,则是描绘青年男女向往自自用婚姻的呐喊,其比喻形象生动。既有传统内容,又可即兴吟情咏物,从中可以窥见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与卓越的创作才能。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叫“尔比尔吉”,相当于谚语、格言,这是凉山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尔比尔吉”的语言生动凝炼,富于哲理,想象丰富,句式整齐,既音韵铿锵,便于吟咏,又旋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彝族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彝族人民称为:“语言中的盐巴,民间文学中的花朵”。“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彝族千百年来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具有非常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尔比尔吉”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能起到道德规范和习惯法的作用。因此在彝族地区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能说“尔比尔吉”。凡遇有婚丧嫁娶,节日聚会,做道场及调解纠纷,当事人都使用他们最熟悉且有说服力的“尔比尔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此,在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尔比尔吉”自然“成了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教育人们的警语,表扬好人好事的准绳,扶持正义、谴责邪恶的有力武器”[2](p.93),因而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风、风俗习惯等影响极深。
彝族“尔比尔吉”的结构多种多样,有一句、两句和四句式的,也有发展成多段体的。还有一部分“尔比尔吉”源自历史传说和人物典故,其意义深刻而生动,读后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对研究“克智”作为彝族民间活态演述的一种独特的口头文学样式,涉及历史知识、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农耕畜牧等各种知识。它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饱含幽默与诙谐的对口词,在喜庆场合和逢年过节时,由主客双方请来能说会道的“对说家”,各自用夸张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和对方比赛。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激情,往往在夸张的对话中,用不伤大雅的语言御制对方,显示了个人非凡的诗意才智和论辩能力,同时起到寓教于乐、沟通感情和增加欢乐气氛的作用。“克智”是凉山彝族口头文学的一枝奇葩,甚至可以说是彝族古老说唱曲艺的原始雏形。对于彝族民间长期流布和变迁的“克智”来说,其生存场域依赖于婚礼、葬礼、超度、凉山彝族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
“克智”作为彝族民间活态演述的一种独特的口头文学样式,涉及历史知识、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农耕畜牧等各种知识。它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饱含幽默与诙谐的对口词,在喜庆场合和逢年过节时,由主客双方请来能说会道的“对说家”,各自用夸张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和对方比赛。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激情,往往在夸张的对话中,用不伤大雅的语言御制对方,显示了个人非凡的诗意才智和论辩能力,同时起到寓教于乐、沟通感情和增加欢乐气氛的作用。“克智”是凉山彝族口头文学的一枝奇葩,甚至可以说是彝族古老说唱曲艺的原始雏形。对于彝族民间长期流布和变迁的“克智”来说,其生存场域依赖于婚礼、葬礼、超度、节日聚会等时兴开展“克智”口头论辩。有关“克智论辩以其古老的文化形式,扎根于彝族民间,通过‘克智’论辩手的不断传承和演述,铸就了彝族源远流长的史诗论辩等传统,成为彝族古代文明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成果,是人类文化史中典型的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史、思想史、音乐史、美学史、艺术史、论辩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3]
三、开掘地方性知识的能量
民间传说故事是凉山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不亚于诗歌。这类传说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类、自然天象类、动植物类、图腾祖先崇拜类、洪水泛滥与人类再繁衍类、文化起源与文化传承类、神和神性英雄类的各类题材。彝族谚语、民歌中,有的一句或一首就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或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的文学价值比较高,在大量的地方传说、历史传说、民族部落传说、民族风俗传说,童话寓言故事中,充满着彝族人民战胜自然与邪恶的英雄气概。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闪耀着彝族人民勇敢和智慧的光芒。在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中,有的故事叙述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有的说明了风俗习惯的起因;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聪明;有的则嘲笑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彝族历史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 厚重的历史传说
凉山彝族历史传说中的主人公多半实有其人,大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通过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平价和褒贬,往往给他们蒙上传奇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人物甚至加以神话。如在凉山流传甚广的《毕阿苏拉则的传说》就是在彝族最有名的毕摩阿苏拉则的真实事迹基础上,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工而成。传说中阿苏拉则具有呼风唤雨的法力和未卜先知的能耐。他为了彝族人们的利益与大自然搏斗,与压迫彝族的统治者搏斗。还为彝族宗教的传承写下了大量的经文,保存和传播了彝族的历史文化。又如《孟获与诸葛亮大战泸沽》的传说和其他有关《孟获的二百多个假墓》的故事,包括勒格斯惹、峨助斯惹、雍陇斯惹、阿苏斯惹、沙马斯惹、奥巴斯惹、柳里斯惹、德布斯惹、德圣斯惹的传说,与汉文史书记载,特别与小说《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差异,情节和观点均有很大的不同。而有关孟获的传说,从另一角度阐述了三国时期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关系,这对多方位地评价诸葛亮和较客观地研究三国史实,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佐证素材。[4]此外,还有《甘嫫阿妞》《彭伙斯惹和新则斯惹》《阿嘎拉妮嫫》《彝海的传说》《红军洞的传说》《昭觉的沙马甲谷坝的传说》《赤起义的传说》《越西城墙的传说》等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构成的传说。这些关于彝族古代知名人物的传说,在很大范围内和蕴含深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其生动的历史依据,是撰写和考证彝族历史人物的可贵参考资料。
彝族人民通过支格阿龙这个神奇的英雄,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神话故事,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除支格阿龙故事外,在凉山彝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火烧大地的传说》《居木惹扭》《阿牛居日》《造杉树人》《勒格斯惹的传说》《兹敏阿基》《哈亦迪古》《惹底索夫》《美女布阿诗尕娓》《月亮的女儿》等。这些传说故事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对假恶丑的无情揭露,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暴力的憎恨。有些神话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光明和美好未来的热烈追求。彝族的神话故事还有开天辟地的故事,物种起源的故事,天文历法产生的故事,地理、名山大川的故事,典故的故事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些传说故事是凉山彝族早期幻想性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的代表作,不仅蕴含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也有广泛的影响面。
2. 珍贵的民族部落传说
凉山彝族部落传说大都是有关族系和部落的起源、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因此更具有史实价值,其中不乏生动的民族史料。如《巴人的传说》《濮人的传说》记载了彝族以簸计粮的起因;《武人的传说》记述了汉光武帝派部队来凉山的情形;《古侯曲涅的传说》讲述了彝族六祖分支后糯、恒二侯不断迁往凉山的进程;《曲部的传说》对曲部部落的迁徙有着详尽的叙述等。这类传说对于研究凉山彝族的来源、迁徙、融合、发展壮大的诸多方面有参考价值,尤其对民族发展史的研究,就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 神秘的地方风俗传说
凉山彝族风俗传说主要是地方山水名胜及各种地方习俗的由来在民间人民用优美的传说加以解释。这些传说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极富地方性知识的意蕴。如《博什瓦黑的传说》当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讲述的:阿苏拉则生性沉默寡言,少年时每日早出晚归,风雨无间,不知去向。其母甚觉奇怪,想看个究竟,尾随其后,但每至途中一闪便不见了。一天,母亲将羊毛线团的一头系于阿苏拉则“瓦拉”(毛纺织披风)的流苏上,然后顺迹寻至博什瓦黑,见其闭目静坐于岩洞之中念经,导致其母亲很生气而杀白鸡白狗来诅咒阿苏拉则,由此阿苏拉则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至今人们还可以从博什瓦黑的石刻岩画像中看到他的踪迹。这类传说给旅游者的所见所闻增添了许多的知识和情趣,从而在接受者心目中产生某种遐想和美的享受。
此外,还有因暗示某一道德而创编的传说,如《公母山的传说》《拉玛觉神女峰的传说》《小古山的传说》等,具有某一种象征的含义,而变成了道德的象征。此外,对某种事物的崇拜和信仰而形成的传说,如《火把节的传说》《彝族送祖灵的传说》《分母石的传说》《彝族火葬为什么要分吃砣砣肉》等,承载了彝族历史、文化、民俗等原初的智慧形态,反映了凉山彝族特定的传统习俗和心理特征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史料价值。对于《分母石的传说》就为楚词《天问》篇目中“启列母尸”一问,提供了很好的释疑材料,为解决千古疑难作了有力的旁证。而“有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经文史藉的各种文献和口头流传的古代传说故事,更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始材料,可以说是发掘和开采古代文化,特别是奴隶制社会资料的富矿区和活化石”。[4](p.187- 188)
4. 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
跟世界上所有少年儿童一样,凉山彝族少年儿童也很喜欢自己本民族和外民族传入、衍化的优秀童话故事和寓言。凉山彝族童话寓言故事较多,在儿童中有影响的有《猎狗为啥啃骨头》《猫为啥坐火塘上方》《牛耕地的传说》《山羊为啥长胡子》《鱼死为啥不闭眼》《锦鸡的花衣》《猴子与蚱蜢的故事》《兔子与老熊的故事》《獐子的故事》《聪明的锦鸡》《心虚理亏的野鸡》《蛤蟆与水獭》《猴子与老虎》《山羊与狗》《水牛与蚂蚁》《胆小怕事的蜗牛》《查尔木呷》《母尔俄吾惹》《加潘瓦先》《索各克惹》《阿里阿红》等等。这些童话寓言故事给儿童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扶助弱小的美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印下对真善美的崇尚和对假恶丑的憎恶,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其中不少篇章寓意深刻的哲理于娓娓动听的优美故事当中,既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又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儿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往往终身成为待人节物,为人处世的准则,甚至对人生观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凉山彝族又由于长期奴隶制的封闭,几乎与外地隔绝。因而到解放前仍比较完整的保留着奴隶社会形态和古老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人类发展阶段的活化石,为人们提供了弥为珍稀的生动资料。其民间文学又是保存这些名贵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块亟待开发和抢救的处女地”[5](p.150)。当下我们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凉山彝族民间文学,透过叙事背后既能认识彝族先民创造的地方性知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也能了解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世界。因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整理、释读一方独有的民间文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也有利于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能.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J].东方丛刊,2001(2).
[2] 吉则利布,阿牛木支.论彝族“尔比尔吉”的内涵及特征[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
[3] 阿牛史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彝族克智[EB/OL].http://mg.lsz.gov.cn/xwc/mgyw/2010- 12- 23/3419.htm.
[4] 浅谈彝族传说的类型及特征[J].大众文艺,2012(18):187- 188.
[5] 阿牛木支,吉则利布.论凉山民间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50.
作者简介:阿牛木支,西昌学院彝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沈木呷,螺髻山学校;吉则利布,主要从事彝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研究。
原载:《社科纵横》2014年第3期。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