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是来自人类观察感知到的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含天体运动)和人文运动(含历史进程)的有序性,来源于此等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的有序性运动及其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节律或律动,才是人类形成时间观念的真正源泉。
也就是说,时间是人类最早面临的认识单位。可以说,时间是人类和自然界万物共有的资源财富,万事万物因时间而缘起、形成或产生、发展、变异或濒危、消亡、灭绝,花草树木依时间而发芽、长叶、开化、凋谢、结果、落叶、枯死,或生、盛、衰、枯、败、绝,农作物因时间季节变化而栽种、收获,金蝉依时间而弹鸣蜕壳,虫蛇熊蛙依时间而冬眠,五彩蝴蝶斑斓的蝴蝶因时间而花生,还有日月星辰因昼夜变化而运行。由于时间有因时而异的特点,在自然界造化万物时,不通时间有不同物的存在形式和存在方法。胎生的动物,蛋生的禽鸟,化生的蝉蝶,卵生的水族和昆虫,湿生的蚯蚓、菌生的蚊虫苍蝇,都是由时间其后变化决定的。时间变化给物化不同的结果和形式,物化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物候时间季节。[1]
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认识时间的过程,就是探索不同时间下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彝族先民认识时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很难说清的问题。可以说,时间的感觉是动物的共同本能和本质,而对时间的从认识到时间百年的设定,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大胆探索。彝族对时间的认识是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的结果,而对时间的概念设定是根据日月星辰运转结果,即最初先民的昼夜观念。[2]
但是,古今中外,时间观念样式划分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二分法是对时间样式进行分类的最常见的模式。以麦克塔嘉特(1866-1925)的模式颇有代表性,他提出将时间划分为A系列和B系列。时间的A系列以先后为标志;时间的B系列以现在、过去和未来为标志。 三分法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推广一步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所有的时间流程都有个先后的问题。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除了有个先后问题之外,还包括有“现在”、“过去”、“未来” 的问题。
纵观彝族传统时间观念,在彝族先民中有模糊时间和具体时间两种,一般是说“这一生”、“这一辈子”、“前世”、“今生”、“今世”、“来世”、“远古的时候”、“很古以前”、“以后”、“今后”以及“独眼人时代”、“竖眼人时代”、“横眼人时代”是模糊时间概念,“昨天”、“今天”、“今晚”、“今年”、“明年”、“后年”等是具体时间观念。
一、模糊时间观念
彝族先民的模糊时间概念,说起来,复杂多样,琳琅满目,丰富多元。
(一)人类先后更换三次人种的模糊时间
彝族人类先后更换三次人种模糊时代的时间概念,也就是人类先后三次进化的模糊时间概念。关于这三次模糊时间概念在彝族历史文献创始史诗和口传创始史诗中均有记载,在这列举几部创始史诗,并摘录有关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滇东南彝族口传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
蚂蚁瞎子那一代,不知是那一年,有这样一天,空中出来七个太阳,晒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世人的人们。一起都晒死了。……到了后头这一代人——蚂蚱直眼睛代,不知是那一年,有一个月。因山羊和水牛碰撞,打起架来,水牛角溅出了火,火烧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世上的人们,一齐都烧死了。
再后头的一代——蟋蟀横眼睛代。因老天红云下红雨、黑云下黑雨、黄云下黄雨、白云下白雨而洪水滔天,“蟋蟀横眼睛代,所有的人们,一齐都淹死了。[3]
该地区彝族原始性史诗《爱佐与爱莎》中也类类似记载:“阿撇咧谷尼妥妥螳螂竖眼时代。”“折勒尼德蜻蜓直眼时代”、“嘎拉尼维蚱蜢横眼时代”。[4]
滇中彝族口传创世史诗《梅葛》记载:
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撒下第一把是第一代,撒下第二把是第二代,撒下第三把是第三代。……头把撒下独眼人,只有一尺二寸长,独自一人不会走,两人手搂脖子快如飞……这代人被晒死了。……撒下第二把,人有一丈三尺长,……这代人也被晒死了。
撒下第三把,人的眼睛朝上生。后因大地洪水泛滥,只有兄妹二人幸存外,全都被淹死。[5]
滇南、滇中彝族原始性史诗《查姆》记载:
人类最早第一代,他们的名字叫“拉爹”,他们只有一只眼睛,独眼生在脑门心。“拉爹”下一代,名字叫“拉拖”,他们有两只眼睛,两只直眼朝上生。‘拉拖’的后一代,名字叫“拉文“,他们有两只横眼睛,两眼平平朝前生。
该史诗还说,人类祖先第一代“拉爹”因道德败坏而被天神用干旱灭之,第二代“拉拖”又因道德败坏而被天神用洪水灭之,后变成了“拉文”横眼睛人,即现代人类。[6]
滇南彝族历史文献《尼苏史诗》和《尼苏夺节》记载:
大地地层上,独眼的人儿,一个生十个,十个生百个,百个生千个,千个生万个,万个繁亿个,地上住满人。
可道德败坏,纲纪失常,天神策格兹发洪水,独眼人除良心好的娥玛和娥倮姐弟幸存外,全都洪水淹死,他们姐弟成亲生下12对男女的竖眼人。竖眼人过了三十六后,又是因道德败坏而被天神策兹兹下令发洪水,除了良心好的笃慕幸存外,全都被洪水淹死。笃慕与天神沙生三个妹妹成亲,生下六个横眼儿子,即彝族六祖。[7]滇中新平县彝族历史文献《洪水泛滥史》记载:
一世希则依→……十世拍勒则→十一世阿谱则→……二十黑阿依→二十一世喜达克→……三十世德阿武→三十一世阿武补→……三十六世笃阿慕,三十加六代,都是竖眼人。到三十六代,人心不赤诚,有理不行理,有德不依德。”结果被天君神策格兹发洪水灭之。[8]
以上彝族历史文献创世史诗和口传创世史诗中记述的“三朝人”,从时间概念讲,绝对是模糊的时间概念,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时间概念,或者人类是否经历过先后更换三次人种的事,即便是事实,那离我们相当久远的事了。因为先后三次人种更换的具体时期和具体年代,我们根本无法推测何年何月发生的,并每一朝人生息、繁衍、生活了多少年,都是一个永远不可揭开的“谜团”。换句话说,我们先不探究人类先后更换三次人种的事是否真实,其反映的时间概念是相当模糊,不是一个具体的时段中发生的,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段中发生的事。
但从人类进化理论来看,并根据达尔文物种进化论来看,不论其发生在何年何代里,都符合人类进化和社会的发展一般规律。
(二)哎哺时代的模糊时间
根据彝族历史文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始纪略》记载,彝族古代史一共经历哎哺、尼能、什勺、米靡(彝族南部方言称“木咪”)、举偶和六祖这个六个前后相继的重要时代,简称“哎哺世系”或“溢博世系”。由于彝族居住区域和各地方言不同,各地彝族历史文献汉译名称也就不尽相同。哎哺,或译作溢博,或溢哺、或夷僰;尼能,或译作纽呐、或尼纳、或纽能、或妮能;什勺,或译作实勺、或拾舍、或什叟、或叟蜀、或实硕、或贤索、或贤烁、或徐朔;米靡,或译作嫫弥、或慕靡、或靡莫、或莫咪;举偶,或译作姑乌、或格俄、或根依、或耿额、或举额、或额索、或则额;六祖,或译作邛普、或邛补、或刍普。据各地彝族历史文献记载,“哎哺时代”是彝族历史中第一个历史时代,是世间万事万物形成时期,“哎哺”是最初的物质元素,是万物之本,以“哎哺”来称呼彝族最早的时代、最早的先民和最早的氏族,且有“哎哺九十代”之说,因此,彝族把其作为第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对于“尼能”,彝族历史文献记载:“哎转化为尼,原生哺形成,哺转化成能。”“哎氏先出现,由哎形成尼,哺氏先出现,由哺形成能,形成尼妥姆,形成能梯额。”[9]由此看来,尼能是彝族古代史上的第二个时代。“什勺”,据彝族历史文献记载,虽“哎哺时代”已形成了天地,但不完善而“尼能”就发号令,要把天完善,要把地治好,于是什勺来封天治地。“什全力张天,勺全力铺地,天顶生成了,地壳生成了。”哎哺、尼能、什勺三个时代,虽经历万物初生,天地初开,并完善和发展,但经历了多少年,或者多少代人,一字未提,就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时间概念。至于“米靡”、“举偶”、“六祖”三个时代,说起来离我们不远,但也是相当模糊的一个时间概念。有前人彝学先哲说,“米靡”、“举偶”时代已进入彝族父系社会,或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并礼仪完备,文化丰富,但彝族何年何月进入父系社会、阶级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焦点。由此可知,彝族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这六个时代,也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时间概念,不是确切的、具体时间概念。
贵州毕节市彝族文献《西南彝志》载,彝族历史发展经历了哎哺到公元8世纪360代,尼能81代,什勺80代,米靡31代,举偶28带,六祖86代到康熙三年(1664年)六个重要时期,共685代人。实际上,哎哺到举偶的前五个时代的不是真实的代数、时代,而是人们推测出来且模糊的时间概念。彝族历史文献《爨文丛刻·呗耄献祖经》记载了彝族毕摩的代数,说太古时候,“史兹史德”家先后有毕摩。后来“女里”家的人做了10代毕摩,其后“什勺”家的人做了8代毕摩,接着“格俄”家的人做了9代毕摩,“米靡”家的人做了11代毕摩,最后六祖的人做了20代毕摩。虽然这里道明了何家做了几代毕摩,但也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只是彝族毕摩的世系代数来说明彝族的古代史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等等彝族上古六个时代。
四川凉山彝族历史文献《创始纪》和《训世经》记载,在雯治世烈之前,尚有四个王朝,共33代,皆系女系氏族王朝,即“尼妳→舍什→姑乌→嫫舍”。每一个女系王朝的名字之后都带有“毕”,当为女系的“罗施鬼主”之名,可知彝族宗教信仰上的“罗施鬼主”,在母系女权氏族社会就开始存在了。但彝族的母系女权氏族社会是何时形成,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
(三)彝族父子连名制的模糊时间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先民用特有的父子连名制来记录谱系和历史。彝学先哲们曾说,彝族父子连名制起源于彝族母系社会时代,完善于父系社会时代,延伸到奴隶社会,直到新中国建立的民主改革前。贵州毕节彝族历史文献《彝族源流》前言说:哎哺到希慕遮为365代世系,从希慕遮带笃慕为45代世系,笃慕到默部得祖摩阿格(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安氏末代土司阿坤)为84代世系。[10]另据《西南彝志》卷三记载,哎哺时代从沓慕慕→慕笃笃→……朴娄道→道慕尼共有360代世系;《彝族源流》卷六记载,尼牛奶歌时代从哎哺蒙→蒙蒙索→……觉卧采→默采遮→……奋阿曲→曲阿能共有80代世系;《彝族源流》卷四和卷十二记载,米靡时代从始窦影→影亨亨→……到撮珠笃→笃慕共有34代世系;《彝族源流》卷十一和卷十六记载,举偶时代从举偶恒更→恒更育诺→……杰阿大→大阿德共有28代世系;汉文史籍《大定府志·水西安民本末》载,六祖默部从齐齐→齐阿洪→……额必密宗(安坤)→密宗阿格(安胜祖)共86代世系。这些虽说明了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世系代数,特别是前部分世系代数,或多或少带有神话成分,为不确切的、具体的时间概念。
二、具体时间观念
提到具体的时间概念,离不开天文历法,特别是历法。纵观彝族历法,历史上曾创造并使用过人体历法、物候历法、十八历法、十月历法及当今阴历(或农历、或夏历)、公历等。然而,彝族先民不论使用什么历法,其具体时间概念是根据太阳形成昼夜时段来划分的,最初有昼夜的时间概念,然后再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对太阳进行虔诚崇拜,以太阳为核心创造了一系列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说。
(一)彝族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和口传文化中的传承
1、物候历。彝族自古以来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包括天、地、人,都有主宰的神灵,由此而兴起自然神灵崇拜。彝族先民笃信万物有灵,自然、时间、时段、祭祀、节日灯民俗活动,亦有其主宰神。在彝族先民看来,这种神,并非人为的选择,而是天君神策格兹指派的,人们可以认识它,而不能改变它。这种观念,对今天的人们是一种迷信,但在我们的原始初民来说,却是一种知识,一种人人都必须了解,代代应传颂的知识。这种传送自然主宰神灵的活动,在彝族历史文献、口传文学中最为常见。滇东南弥勒县彝族口传创始史诗《爱佐与爱莎》记载了十月兽历的具体兽名,如:
耿纪大天神,沙方大天神,天仙妮比尔,地仙添比德,他们已来到,众神来商量,这样定下来:一年十二月,一月是阳月,老虎守太阳,老虎太阳魂,按照耿纪太阳年,老虎来值日。二月十阴月,阴月月亮月,玉兔月儿魂,玉兔来值日。三月是龙月,龙是星星魂,龙是银河魂,由龙来值日。四月是蛇月,四月雷雨节,蟒蛇来值日。五月是马月,马月洪水涨,天马来值日。六月是羊月,天地会合节,天地初分时,太阳被虎吃,山羊来犁地,对人有贡献,由它来值日,值日祭太阳,祭祀太阳神。七月猴子月,果子已成熟,猴子采果吃吗,对人有帮助,猴子来值日。八月是鸡月,公鸡红公鸡,月亮的媒人,公鸡喊太阳。立下打功劳,由它来值日。九月是狗月,狗月土黄天,土神要休息,狗能守卫门,由狗来值日,狗守土地门,万物已沉睡,不能开地门。十月十猪月,黑猪是猎神,黑猪来值日,猪月祭祖先,猪月要狩猎。还有两个月,月神无法定,十一月冷月,白雪到处飞,老鼠来争位,貂鼠来争位,蝙蝠来争位,狐狸来争位,黄鼠狼争位。
不仅如此,天下飞禽猛兽都来争位,最后因老鼠能帮众神摘果子和黄牛可下田犁地帮人忙,决定封老鼠和黄牛为后两个月值日神。[11]
无独有偶,《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中的许多歌谣也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祭龙词》,搜集于滇中楚雄,是每年正月初二“祭龙”节时,在“接龙”的路上两个毕摩一问一答对唱。歌词唱到:
甲:一年十二月,每月有两节,每月有一龙,正月有两节,不知什么节,正月有条龙,不知什么龙?
乙:正月这个月,立春雨水节,正月这条龙,嘴巴十分大,胡子长又长,它是兽中王,它是老虎龙。
……
从正月、二、三、四……顺序唱到十二月,每月都点出所含的节气和主宰的龙。依次,二月小兔龙,三月地真龙,四月是蛇龙,五月是马龙,六月羊龙,七月是猿猴龙,八月是鸡龙,九月是狗龙,十月是猪龙,冬月是鼠龙,腊月是牛龙。它反映了在当地彝族的观念里,每月都有一条主宰风雨的龙。祭龙,是一种古老流传下来的农耕礼仪,目的在于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滇东南弥勒县彝族口传创始史诗《爱佐与爱莎》中还记载有关彝族传统的物候历法。如:
谷西(正月)虎值月,虎视值月神,新年正月始,杜鹃值日鸟,日日来啼鸣。春日东风吹,一月风吹雨,风大雨水稀。一月百花开,正月马缨花,独杆撑花伞,由它开鲜艳。
二月是咪直(万物苏醒),咪直兔值月,白兔值月神。布谷值日鸟。站在树梢上,时时来欢啼……白色咪直花,争相来开放。
三月龙值月,龙是值月神。……夜莺值月年,夜莺来啼鸣,三月东南风,青山绿油油。
四月南风吹,蛇时爬虫王,由它来值月,山雀来值日,山雀来啼鸣。……四月南风狂,南神打雷雨,山头青幽幽,百合花盛开。
五月白马神,白马来值月。鹧鸪来值日,鹧鸪来值日。……树上力哥审,黄藤黄闪闪,金果金灿灿。
六月虫蛇多,六月值月神,月神是绵羊。神鸟哥百灵,它是值日神。……高粱开化节节高,高粱是花王。
七月果实丰,果实落大地,大地遍地林,万物已成熟,猴子来来值月。七月秋气爽,云雀来值月,日飞九千九,日飞八万八……风吹立秋雨。秋雨纷纷落,荞花灰粉粉,花王是荞花,荞花粉艳艳。
八月是亮生,八月十五日,月亮的生日,公鸡值月神,公鸡是月神。值日的神鸟,黄鹂来值日。……花王叶上花,叶上花开时,百花始凋零。
九月值月神,月神是天狗,太阳九月生,天狗吃月亮。……山头花凋零。
十月值月神,月神是黑猪,黑猪是雪神,由它来值月。……花神独审花,独审是黄花。
十一值月神,月神是老鼠,十一冬雪白,天上雪花飞,万物已冬眠,老鼠会躲洞,老鼠来值月。……十一北风寒,下的过冬雨,开的缅桂花。
十二遇立春,立春要播种。牛是农耕神,由它来值月。十二吹东风,下的立春雨,开的龙胆花,龙胆是花王。
立春是年头,正月是岁首,一月是新年,新年杜鹃叫,杜鹃催人备耕忙。二月布谷啼,风吹树叶绿,割草施田肥,田里稻种撒。三月夜莺啼,日光照闪闪,黄泡金灿灿,收割麦子人人忙。四月有雷雨,旱地把荞撒,犁田把秧插。五月里来有大雨,旱地拔草荞子长,田里薅秧苗肥壮。六月里来起洪水,稻花扬来吐芳香,荞花开来蜜蜂忙。七月里来已入秋,金蝉弹弦人人慌,收割稻子个个忙。八月里来是仲秋,黄鹂叫声人心揪,犁翻田地湖埂忙。九月里来有霜气,土黄天内不开荒,割草砍竹修房忙。十月里来有冬雪,割草饲料入厩仓,粮食归仓祭仓神,十一白雪兆丰年,开荒拾柴人不懒、十二月遇立春时,备办年食户户欢。一年十二月,月月有活干。[12]
2、“人体历法”。1983年,云南省司法厅原厅长阿苏达岭(彝族)时任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召集彝老座谈会时的第一次发现,并随即写信告知在京的彝族著名学者刘尧汉。刘老很高兴,并将此历法写进了他的名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人体历法”,亦称“月经历法”,按照妇女月经周期28天为一个月,一年13个月。“人体历法”纪时方法极为简单,但从其“28天为一个月,13个月为一年”的这点看,当时的彝族原始初民显然已从日月转换,地球气候变化,物候变化中知道了地球有个大的循环周期。为了掌握此循环周期,聪明的母系部落首领,就以自己的月经周期为准,定一个时段,13个时段就是一年。当然这种历法是不完备的,也缺乏科学的。就是说,它还不能准确地体现和反映出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体现不出季节变化,但它的历法,在彝族古代社会中应用过很长时间,很深入人心,不然也就不同能保存到如今了。[13]换句话说,彝族“人体历法”以妇女月经周期纪日,但无法体现和反映地球的四季变化,显然它与人类的产生活动联系不密切。很可能当时的人类还处于采集、渔猎时代,还不要求严格掌握季节变化,其作用仅仅在于纪月和纪年,掌握时间变化。由此可以这样推测,历法的产生,远比人们意料的要早得多。它的发现,在世界历法史上可算是一个奇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学术价值。
3、十二月历,即阴历。滇南彝族历史文献《尼苏史诗》记载,第一次洪水泛滥时,即:
娥玛和娥倮,骑在鱼背上,……谁涨到天上,鱼游到天际。到了月宫下,娥玛与娥倮,见到月桂树,树根十二条,一根戴鼠头,一根戴牛头,一根戴虎头,一根戴头,一根戴龙头,一根戴蛇头,一根戴马头,一根戴羊头,一根戴猴头,一根戴鸡,一根戴狗头,一根戴猪头。”于是娥玛看完后,开口把话说:“我和娥倮弟,要是活在世,十二条树根,用它来编年。以后当年历,数年从此始。树分十二枝,一年十二月,正好十二枝。一根树枝上,三十个树叶,正好作日算,一月三十天。[14]
这就是彝族历史文献中关于对“十二历法即阴历”的最早记载。很明显,这记载或多或少受我国传统阴历的影响。
4、十八月历法。1989年6月下旬,著名彝族学者朱琚元专家在滇中大姚县昙华乡丫古埂彝村毕摩李家财家里发现了“十八月历法”,即“一年二十个月,一个月十八天,另加五天祭祀日或过年日,全年265天”,且五天祭祀日或过年日都有当地具体彝语称谓。如:第一天称“起地告资咪西地”,意为祭献山神、土主;第二天称“尼地鲁尼地”,意为祭龙(水)神;第三天称“梭地阿柯尼地”,意为祭献家神、门神;第四天称“立尼阿迟尼地”,意为祭献羊神(畜神);第五天称“我尼颇颇尼子地”,意为祭献祖先神。不仅如此,“十八月历法”各月纪月也有彝语称谓。如:
一月称“梅喳说”(风吹月)鸟叫月,二月称“斯咪说”( 鸟叫月),三月称“斯馁说”( 发芽月),四月称“斯余说”( 开花月),五月称“筛脑说”( 结果月),六月称“梅干说”( 天干月),七月称“木朵说”(虫出月),八月称“梅哄说”(雨水月),九月称“试馁说”(长草月),十月称“那此说”(鸟窝月),十一月称“迂文说”(河大月),十二月称“本咪说”(虫叫月),十三月称“梅波说”(天晴月),十四月称“本钩说”(无虫月),十五月称“试渴说”(草枯月),十六月称“赔渴说”(落叶月),十七月称“碾公说”(来霜月),十八月称“柯姆说”(过年月)。
由此看来,彝族“十八月历法”的这种纪月,显然还是属物候纪月,但次序上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当地彝族毕摩还曾强调说:它是伏羲兄妹开天辟地来记日,彝话叫伏羲为‘出颇如地’,叫女娲为‘出颇尼里’。”按当地彝语的解释,“出颇”为祖先,“如地”为独儿子,“尼里”为姑娘。言下之意,十八月历法是伏羲时代就创造并使用了。又彝族十八月历法每月二十天的纪日彝语称谓。如:
第一天称“姆共尼”(开天日),第二天称“咪共尼”(辟地日),第三天称“告冒母丕尼”(男子开天日),第四天称“改啰咪丕尼”(女子辟地日),第五天称“姆纳尼”(天黑日),第六天称“姆耐尼”(天红日),第七天称“姆细尼”(天紫日),第八天称“阿告惰尼”(火烧天日),第九天称“唯资尼”(水冷月或冷却月),第十天称“唯那尼”(洪水日),第十一天称“颇姆尼”(葫芦月,或葫芦水上漂日),第十二天称“出颇儒地尼”(伏羲大王日),第十三天称“出颇尼地尼”(伏羲兄妹日),第十四天称“操冲尼”(找人日),第十五天称“补告尼”(野蜂日),第十六天称“补咪尼”(蜜蜂日),第十七天称“操公尼”(成人日),第十八天称“姆认尼”(天窄日),第十九天称“咪尾尼”(地窄日),第二十天称“咪户尼”(地缩日)。[15]
据有关资料报载,美洲土著印第安氏族部落之一的玛雅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曾创造出一年十八月的太阳历法,与彝族十八月历法如出一辙,并两者之间有渊源关系。黄添、何百根在《墨西哥》一书中说:“勤劳的古玛雅人,为了发展农业,还创造了相当精确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十八个月,每月二十天,外加五天宗教禁忌日,共三百六十五天。而且每四年增加一天,必当时欧洲希腊和罗马的日历还要精确。他们的月名称是按‘播种’、‘收割’等农事时命名的。”[16]“他们的历法以农业季节为基础,把二十天定位一个月,十八个月零五天定为一年,月份的名称都与农业生产季节有关,如耕种月、收割月等。”[17]“发明365日为一年的太阳历,一年18个月,一个月20天,共365天,剩下5天作为禁忌日。”[18]还有任雪芳《印第安人史话》(商务印书馆,1983)、林达雄《玛雅的智慧:浪漫神奇的文化隐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美]H·B·派克斯《墨西哥》(三联书店,1957)、[美]埃里克·乌姆兰德《古昔追踪——玛雅文明消失之谜》)(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苏]乔治·彼得·慕达克《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研究所编译,1980)、[德]诺尔伯特·弗里德《墨西哥见闻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等或多或少阐述了玛雅人十八月太阳历。
特别有趣的是,[苏]尤·瓦·克诺罗佐夫《马亚文的释读》一书对玛雅十八月历法一年十八个月名称的记录。即:
一月:新太阳(意思是白天将从此开始变长的冬至日);二月:收获(指收玉米);三月:井(指无雨或需水);四月:垦新地;五月:白花开;六月:烧林辟地;七月:灭虫(烧林之后);八月:播种;九月:多月;十月:敲鼓驱鸟(免使作物幼苗受鸟害);十一月:早熟玉米;十二月:雷雨频繁;十三月:砍树(预备开垦);十四月:收红玉米;十五月:猎神;十六月:冬蝙蝠(昼夜短);十七月:剥玉米粒;十八月:结束(指本月底距冬至有5日“无名日)。[19]
这一彝族十八月历法中十八个月称谓及其意义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5、十月太阳历。滇东南弥勒县彝族口传创始史诗《爱佐与爱莎》记载
苏撒审伯山,苏撒审玉嫫,那儿来居住,种竹过日子,取竹砍竹节,竹节来记时,竹节来记数。竹竿来记年,竹节来记月,竹叶来记日。人从竹中来,竹是人祖先,祖先神灵位。[20]
后来以戈施蛮为首的数位毕摩圣人用东西南北中分别竖立十棵竹竿,即:
白天看日影,一天看三趟。……看了九百天,一千八百天。十棵杆子影,五次没有影,没有影子现。没有影子日,定成过年时。过年来祭天,过年来祭神,祭祀畜牧神。年关一定明,年时已分清。太阳向北走,影子朝南移,这样为一年;滩羊朝南走,影子向北移,这样又一年。太阳与杆子,两相重逢时,三百六十天,六十又五天。三百六十夜,六十又五夜,这样过了的。[21]
这就是彝族古代圣人竖竹竿影测绘日影定十月兽月历法的由来经过。
彝族十月太阳历,据《彝族天文》和《爱佐与爱莎》记载,彝族对年的认识是在花开花落的周期变化,以及百虫禽鸟定时出没育雏规律的基础上认识的,最初的历法是物候历。后来由于长期观察太阳运转的结果,制定了已十进制为基础的十月太阳历,并以虎、水獭、鳄、蟒、穿山甲、麂、岩羊、猿、四脚蛇代替十个月的月份,一个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的5-6天为过年祭祀日。一年365天为阴阳两截,即一至五月为阳年,六至十月为阴年。到目前为止,演变成火把节和十月年节。十月太阳历按照四方分四季,每季90天,每月36天,最先按六气、六时辰分六个时段,每段6天。后来用三分法分为三个时段,定为每旬12天。节与气是到了历法逐步成熟时才划分的,而且在不断改进和完善。[22]
如前述,彝族十月太阳历法为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以两个月72天为一季,一年分五季,第一季为“牛耕地”(指春耕),第二季为“蜻蜓出”(临热天),第三季为“偿还种籽”(指收获),第四季为“树叶落”,第五季为“雁南去”(寒冷降临)。实际上是分为为温、热、温、凉、寒五季,属于物候分季,基本上与春、夏、秋、冬相对应。第二种分季专名,以土、铜(金)、水、木、火分公母、雌雄,单月为公月或雄月,双月为母月或雌月,表示五季十月。也就是说,一月为土公月,二月为土母月,三月铜(金)公月,四月为铜(金)母月,五月为水公月,六月为水母月,七月为木公月,八月为木母月,九月为火公月,十月为火母月。这种分别以表示五季度的土、铜(金)、水、木、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所相识,并同工异曲。[23]
彝族十月太阳历法以“八方之年”纪年,即以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轮回纪年。并每月恒定为36天,是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轮回纪日,即一日胡日,二日兔日,三日龙日,四日蛇日,五日马日,六日羊日,七日猴日,八日鸡日,九日狗日,十日猪日,十一日鼠日,十二日牛日。如此,三个轮回便为一个月36天。
如前述,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是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即太阳运动到最南点(日南至)时冬至,从这天以后,将开始返回北方去,当太阳运动到最北点(日北至)时为夏至,从这天以后将开始转会南方来。彝族原先习在冬至前后过“彝族年”,即以冬至为中心日。后因种种原因,如今尚保留过“彝族年”习俗的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过年日就不怎么统一了,形成部分在冬至以前自行择定过年日,只有少部分仍在冬至前后过年。又以观测北斗斗柄指向定寒暑,即斗柄正下指(南)时为大寒,认为是最冷的一天或是和;当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认为是最热的一天或时候。原来彝族习在大暑前后过“火把节”,后来大部分彝族固定在大暑前阴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过“火把节”,少部分则在六月二十一前后过“火把节。[24]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教授在《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中说: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有着悠远的历史,它与东周春秋时(公元前700-公元前480)《管子·幼官图》有关联,且可追溯到夏代历法《夏小正》,进而可穷究其渊源于远古伏羲氏族部落时代。刘尧汉教授又精辟地说:“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是原始人把各种动物、植物、无生物、器物(猪槽)、自然现象(如风、沙、雨、黑、光明、水等)作为纪日的名称”。
一句话,彝族十月太阳历法,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二)时段、日段、月段、年段的时间概念
彝族对时段、日段、月段、年段的时间认识,从太阳升沉昼夜开始,先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以太阳周转一昼夜为一个时段,一个时段分昼夜阴阳两份,后来,由于对月亮朔望影响物候的进一步认识,时间从简单的记日向记录时段、月段、季段、年段,甚至更适用于计数到计量方面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痕迹就是太阳历向太阴历、阴阳合历(十天干预十二兽合历转变的结果。[25]
然而,彝族认识和使用时段、月段、年段的时间,有彝族民众使用时间方法和彝族毕摩使用时间方法两种:
1、彝族民众使用时间方法
就时段而言,一天有12时段。若按北京时间计算,一般情况下,子(鼠)时(23:00-1:00),丑(牛)时(1:00-3:00),寅(虎)时(3:00-5:00),卯(兔)时(5:00-7:00),辰(龙)时(7:00-9:00),巳(蛇)时(9:00-11:00),午(马)时(11:00-13:00),未(羊)时(13:00-15:00),申(猴)时(15:00-17:00),酉(鸡)时(17:00-19:00),戌(狗)时(19:00-21:00),亥(猪)时(21:00-23:00)。
就日段而言,一般情况下,月亮的朔望来纪月,每月初一至十五,都以“德”(初升)冠前,如德一、德二、德三……德十四、德十五;而十六至三十,都以“格”(完、缺)冠前,如格十六、格十七、格十八……格二十八、格二十九、格三十。也有十二属相纪日的,如鼠日、牛日、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绵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依次轮回纪月。一般情况下,两种往往混合使用。如果某月初一为虎日,就说初一虎日,初二兔日,依次类推。
就年段而言,除了平常称的一月、二月、三月……冬月、腊月外,还有个别少数用十二属相来代替一月、二月、三月……冬月、腊月,如虎月(正月)、兔月(二月)、龙月(三月)、蛇月(四月)、马月(五月)、羊月(六月)、猴月(七月)、鸡月(九月)、狗月(十月)、猪月(冬月)、鼠月(腊月)。也尚有物候来代替一月、二月、三月……冬月、腊月,如“库西禾”(新年月)、“哺行禾”(虫醒月)、“撒梅禾”(杨梅月)、“呆勒禾”(栽种月)、“我窝禾”(薅草月)等,可六月至十月没有具体的彝语称谓),冬月为“甲禾”(过年月),腊月为“依缅甲禾”(做梦过年月)、“唐尼甲禾”(汉人过年月)。
就季节段的而言,以“能、先、除、冲”四字来代之,每季度三个月。如:“能沙禾”(春三月),“先沙禾”(夏三月),“除沙禾”(秋三月),“冲沙禾”(冬三月)。
就人及动植物的年岁长次而言,以一岁、两岁、三岁……百岁称之。但年段的具体计算过程中,一般以十二属相轮回来计算,一轮十三,二轮二十五,三轮三十七,四轮四十九,五轮六十一,六轮七十三,七轮八十五,九轮九十七……。
2、彝族毕摩使用时间方法
一般情况下,彝族毕摩使用时间时,都以十二属相即十二地支和十天干配合使用,多用于占卦吉凶、解疑释难、预测祸福。彝族十天干前后与汉族十天干有异,彝族“纽”(绿)、“呐”(红)、“申”(黄)、“能”(黑)、“吐”(白)分别代表汉族十天中的甲、丙、戊、庚、壬五个,而“妥”(上、乾)、“体”(下、坤)、“任”(始、闪)、“窦”(衍、产)、“达”(现、耀)分别代表乙、丁、己、辛、癸五个。也就是说,其顺序是“纽”(绿)、“妥”(上、乾)、“呐”(红)、“体”(下、坤)、“申”(黄)、“任”(始、闪)、“能”(黑)、窦”(衍、产)、“吐”(白)“达”(现、耀)。具体纪年月日时,以六十花甲方法配对成六十组,即六十个时辰、六十个日、六十个月、六十年(岁)为一轮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如此轮回。
综上所述,彝族传统时间观念,分模糊时间和具体时间两种:前者有人类因某些原因而先后三次更换人种、彝族远祖哎哺时代、彝族父子连名制以及前世、今世、来世的模糊时间概念,而后者有物候历、人体历法、十月历法、十八历法、十二历法(农历)以及年月日时等具体时间概念。不论是模糊时间概念还是具体时间概念,都是彝族历代先民长期对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星辰运行和花草树木周而复始发芽、长叶、开化、凋谢、结果、落叶、枯萎观察的结果,并彝族历代先民在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中,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对天地、日月的虔诚崇拜,并以太阳为核心创造了科学的十月太阳历或十月兽历而文明于世。
[1] 师有福.彝族毕摩文化中的五行生命时空观念[C].《爱佐与爱莎》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33.
[2] 师有福.彝族毕摩文化中的五行生命时空观念[C].《爱佐与爱莎》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33.
[3]佚名撰.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收集整理.阿细的先基[O].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42-51.
[4] 佚名撰.师有福,师 霄.爱佐与爱莎[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3-75.
[5] 佚名撰.楚雄州文联.彝族史诗选·梅葛[O].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6.
[6] 佚名撰.楚雄州文联.彝族史诗选·查姆[O].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82.
[7] a、佚名撰.龙倮贵译.尼苏史诗 [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203.b、佚名撰.李八一昆,白祖文,白刊宁翻译.孔 昀,李宝庆整理.尼苏夺节[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1-49.
[8] 普学旺.洪水泛滥史[O].洪水泛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56-69.
[9] 贵州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彝族源流(第5-8卷)[O].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142.
[10] 贵州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彝族源流(第1卷)[O].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1-4.
[11] 佚名撰.师有福,师 霄.爱佐与爱莎[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23-226.
[12] 佚名撰.师有福,师 霄.爱佐与爱莎[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27-232.
[13] 戈隆阿弘.彝族历史文化论丛[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4.
[14] 佚名撰.龙倮贵译.尼苏史诗[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76.
[15] 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32-253.
[16] 黄添,何百根.墨西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0.
[17] 景振国.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
[18] 王仲殊.墨西哥古代文化简史[J].考古.1983,(4).
[19] [苏]尤·瓦·克诺罗佐夫.丁酉城.译马亚文的释读[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140-145.
[20] 佚名撰.师有福,师 霄.爱佐与爱莎[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04.
[21] 佚名撰.师有福,师 霄.爱佐与爱莎[O].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16-217.
[22] 师有福.博大精湛的彝族阿哲毕摩文化[C].《爱佐与爱莎》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34.
[23] 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54-256.
[24] 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56-257.
[25] 师有福.博大精湛的彝族阿哲毕摩文化[C].《爱佐与爱莎》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48.
原载:《云南彝学研究》(第11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80-102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批号:13&ZD142)子课题“滇南、滇东、滇东南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年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批准号:SYSX2014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