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花灯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价值和功能——以云南蒙自市永宁村为例
作者 ​普丽春 王珏 孔秀丽 2021-01-14
原出处:《学术探索》2017年第11期

摘要:彝族花灯作为彝族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彝族民众将中原汉族文化和与西南彝族边地文化相融合的产 物。源于彝族民间祭祀活动,是一种歌、舞、剧相结合的地方民间戏剧,彝族花灯剧目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充分阐 释了彝族同胞将花灯艺术进行本土化实践的智慧,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凸显了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彝族花灯;教育传承;特殊价值;社会功能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MJZXHZ17002);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2017年度课题(YXJDY1709);2017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5XMZ041)

蒙自市是云南著名的坝区彝族聚居区,地名 以彝族语言命名,彝族花灯就孕育在这片富饶之 地,尤以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为代表。永宁村作为“彝族花灯歌舞之乡”,被列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彝族花灯是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南彝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歌舞、戏剧、民俗等相交汇的 彝族民间艺术。彝族花灯剧目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充分阐释了彝族同胞将花灯艺术进行本土化 实践的智慧,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凸显了特殊的 价值和功能。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缘起与流变:彝族花灯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彝族花灯的缘起

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使得大量中原汉族入编云南“军屯”和“民屯”,于此期间,士卒与民众进行各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就是在此时,中原汉族的歌舞、戏曲等 民间艺术进入云南。嘉靖年间,杨慎在其《观秋千》中写下‘‘滇歌赞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正是对当时云南普遍兴起社火、灯会 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阐释。清代中期,源于中原汉 族的社火、灯会等的云南花灯这一表演艺术雏形 基本形成,逐渐在云南各地开始汇聚成独具地方 特色的花灯戏和花灯歌舞,蒙自市彝族的传统花 灯即是成型于此时期。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花灯的历史流变

郑金洲指出:“一种革新或发明,如要为社会 所接受,就必须合理地与一个社会的需求、价值 观念和目标求寻一致。”花灯这一文化艺 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就真正做到了被彝族社 会所接受,彝族花灯在形成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 汉族文化影响,然而随着花灯艺术对彝族文化土 壤的吸收和融合,使其表演内容和音乐形式独具 彝族风格。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蒙自彝族花灯形成发展历程来看,清朝光 绪年间,蒙自永宁村以杨鸿仪为代表的一批彝族 秀才开始发展彝族花灯,他们在广泛借鉴汉族花 灯和其他杂剧、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对彝 族花灯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改编和创新,《打花鼓》和《鲤海朝山》就是蒙自花灯可追溯的 早期作品。从这些早期作品的内容可推测出创 作者个人的心理态势,这批彝族秀才由于怀才不 遇而愤世嫉俗,身居底层更能体察彝族百姓的艰 辛与不易,如在《鲤海朝山》中,巧妙地将民团团 长巧取豪夺的恶劣行径汇编此中,塑造了 一个游 手好闲、好吃懒做的“鲤海”,夜撬壁洞入室抢劫, 偷取他人供桌上的“神祖头”(彝族的祖宗牌位), 以此来暗喻团长偷看他人祖宗牌位里的土地契 约,假造地契骗取田地的卑鄙行径。彝族秀才杨 鸿仪在将花灯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 献,他积极倡导“作戏不为娱乐消遣而作,要有益 于风化”等的创作理念,在杨鸿仪秀才的带领下, 永宁村彝族花灯渐渐形成了彝味十足的表演 形式。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蒙自彝族花灯改编的传统剧目内容上来 看,彝族花灯的早期创作人主张创作剧本要力 争做到“唱词要有趣味,唱腔要有韵味”,即是要 求彝族花灯的创作改编的剧情发展需符合蒙自 彝族同胞们的审美情趣和喜好。以彝族花灯剧 目《花鼓》为例,原本内容是一对汉族夫妻,从中 原来到云南的种种表述,而彝族花灯则用一种 彝族人的言语习惯使其本土化,把原剧中从甯 州(南京)到云南的途经地均改为云南境内地 名,如昆明、通拇、簸西、拐甸、朋晋、阿迷、大庄、 鸡街、乍甸、个旧、龙坎、大屯等。更有甚者,彝 族花灯抛开原剧中的情节,而是大胆地融入彝 族尼苏人支系的传统家宴“五碗四碟”,将彝族 饮食文化与花灯巧妙而完美的镶嵌“五碗四 碟”即是金线吊葫芦(地咕噜煮粉丝)、龙须虎 眼汤(阿伯黑的螺蛳煮长桥海的海菜)、蝴蝶戏 珍珠(荞菜煮玉米)、弯角婆娘穿套裤(豆芽菜炒 大葱)、青蛙抱玉柱(青蚕豆炒蒜薹)、仙人扛枷 (泥鳅炒莲藕)、柏枝树上下大雪(茴香炒豆渣) 等。经过彝族人在花灯表演内容方面“脱胎换 骨”式的民族化和地方化之后,已经和原来中原 汉族的花灯大相径庭,形成了别具神韵的彝族 花灯。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多种路径:彝族花灯的教育传承方式

永宁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市雨过铺镇,距蒙自市13公里,是彝族尼苏支系的聚居村寨。永宁村东邻草坝镇碧色寨,南 邻文澜镇映月村,西邻雨果铺镇仁厚村,北邻草 坝镇大锅西村。全村共有720户近3000人,所辖 9个村民小组。永宁村紧挨着长桥海旅游度假 村,长桥海为自然湖泊,永宁人称湖为“海”,又因 曾沿湖中轴线筑有一道约八百多米的长堤而取 名“长桥海”,长桥海彝语为“矣坡黑”,意为“湖 底有涌泉的海”,面积约27平方千米,库容量达 5300万立方米,是附近村民生产生活取水的源 泉,长桥海以高原喀斯特湿地、水生植物、湿地鸟 类、田园风光和彝、苗、壮等民族风情为特色,被 列入云南省湿地保护名录。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花灯、扭花灯和看花灯是永宁村数百年来 的主要文艺形式和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术, 彝族花灯歌舞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剧目二十余个, 现代剧目十余个,每逢彝族祭龙节、火把节等重 大节日或婚丧习俗时均会进行花灯展演,村里文 艺队的演出节目多是传统改编剧目和现代新编 剧目。2005年,云南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 作,永宁村委会率先成立彝族花灯传习馆,在红 河州算是首屈一指。2011年,云南省委文化产业 办公室实施“土风计划”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建 设,红河州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以“彝族花灯 歌舞之乡”被列入首批3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建 设点之一。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文化整 合的传承过程,文化传承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持 续创新发展的前提。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 的方式,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可分为个体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四个层面,各层 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完整的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渠道。永宁村 彝族花灯的教育传承途径主要由以师带徒的个 体教育和以彝族花灯传习馆为主的社会教育 构成。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师带徒的个体教育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总是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变 化之中,这种动态的民间文化如何长久存续,以 师带徒是永宁村彝族花灯的独特传承方式,代代 传承,永不凋零。永宁村彝族花灯的师承代际从 清末民国初期到现在共有七代,具体情况见 下表。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彝族花灯传习馆为主的社会教育传承

教育文化传承是将文化的实体进行剔除与 融汇的过程,强调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及社会条 件下的更新与变迁,传承过程的流动和更迭为传 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提供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彝 族花灯在拥有传习馆后,更是为其新的绽放提供 发展契机,为其得到更好的保存提供保障。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1年7月,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 心和支持下,由红河州、蒙自市、雨过铺镇联合筹 资建盖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落成,传习馆占地 11.25亩,投资约150万元,现传习馆内陈列反映 彝族文化的展品,主要为花灯乐器、道具、民间刺 绣、彝族服饰、生产生活工具等百余件。传习馆 现有老、中、青和少年儿童多层面组成的传习队 伍70余人,其中省级传承代表1人,州级传承代 表3人。传习馆的成立保障了百余年彝族传统 花灯、千年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现在永宁 村的村民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茶余饭后则会聚 集到传习馆,由于现在永宁村也是洞经音乐之 乡,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花灯和洞经音乐,传习 馆的负责人进行了协调,每周二、四、六进行彝族 花灯的传承,每周一、三、五进行洞经音乐的传 承。彝族花灯的传承分为花灯歌舞和花灯戏曲, 在永宁村的花灯展演的伴奏乐器相较于其他地 方的彝族花灯还具有自身特色,由于永宁村邻靠 长桥海,花灯的展演内容和乐器均体现渔村特 点,花灯的伴奏乐器“鱼鳞片(鱼体上取下的鳞 片)”把鱼鳞片含在口中吹奏,可谓“看不见的乐器”,此乃是全省独有抑或全世界独有。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在承担花灯和洞经 音乐传承的同时,还肩负着花灯艺术的义务外出 展演活动。1985年,永宁村彝族花灯队参加红河 州原始民族歌舞会演出;1986年,永宁村彝族花 灯参加云南省红河花灯调展演,在戏剧舞台上的 演出获得专家好评;1994年,永宁村花灯队参加 蒙自农村文艺会演;2000年,永宁村彝族花灯参 加蒙自文化旅游暨石榴节庆典晚会演出。2006 年,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成员参加云南省县域 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会议民间文艺演出;2006年, 永宁村彝族花灯的传习活动被录入云南电视台 专题片《云南大不同》;2007年,蒙自庆祝中国第 二次文化遗产日文艺宣传活动在永宁村举行,传 习馆承担主要演出任务;2008年,蒙自市文化体 育局为整合现有的和处于分散状态的彝族传统 花灯记谱资料,特聘余力老师主持编撰《蒙自彝 族传统花灯音乐》一书,永宁村彝族花灯作为重 要参考摹本;2009年,由蒙自市文化局主持辑录 主要由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演唱的《蒙自彝族 花灯唱腔音乐108首》并成书。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价值与功能:彝族花灯教育传承的特殊表达

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是该民族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繁荣富 强的活水源泉。彝族花灯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 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彝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彝族人民生存、认同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蕴含 着独有的文化气质,其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花灯传承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阐释儒家对于人的修养的深层内涵,是开始 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以此概括儒家 教化民众的思想精华。此句诗也可运用于彝族 花灯中所蕴含的智育、美育和德育等教育价值, 以此使得彝族花灯的接受者加深对真、善、美等 的认识,并进一步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付诸人 生与社会实践活动。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智育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人往往把智育看成是传授和灌输知识 的教育,因而导致了应试教育、知识测验、死记硬 背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尽管文化 知识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但这绝不是智育的全 部内容和目的,其实智育不仅仅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 育,而且它还应该是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教 育。彝族花灯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体现了独特 的智育功能,其智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人 们的大脑活动有意识、有规律的运用感觉和知觉 器官的一种认知能力。观察力是人对周围事物 的好奇、态度和能够参与进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 能力,但是人的观察能力却不是固有的、先天就 形成的,而是主体在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停地用眼 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鼻子嗅味、身体的各个机 能和器官都在共同运作提高人的观察力。彝族 花灯的舞蹈特点是以十字步为基本舞步,一脚跟 先落地,另一脚后踢,踩不正规的十字步,扇花似 汉族花灯的满扇,但没有满扇的动率过程,是以 手腕的内转外翻带动扇花的半转型,成为一抱一 瓦的呆板型扇花。这些彝族花灯的舞蹈动 作充分体现了彝族同胞在创作舞蹈动作时的注 意力专注集中,对于彝族花灯的学习者而言必须 具备灵敏的观察力来洞察花灯动作中的一颦一 笑,进而模仿花灯,实现惟妙惟肖的表演花灯。 彝族花灯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其传承方式主要 是口传心授和耳濡目染的方式,彝族人民在唱花 灯、跳花灯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合着音乐 的节拍,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一切学习均 需要敏锐细致的观察力。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是培养稳固的记忆力。记忆力是人们 将存储在大脑中的已经发生和出现过的人和事, 重新提取和回忆的能力。2008年,为响应国务院 刊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云 南省政府组织省内、州内、市内的一批专业文艺 工作者及民间艺人,经过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 编撰出《彝族传统花灯音乐》一书。但在此之前, 作为彝族花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花灯音乐是没有曲谱的,完全靠口耳相承来传承,彝族 花灯曲调丰富,旋律的情感色彩变化万千,有的 轻快悠扬,有的深沉悲切,有的热情跳荡,有的迂 回婉转,其容量之大,艺术造诣之高,离不开较强 的记忆力。由于彝族花灯不仅吸纳融合了汉族 戏剧中唱、念、做、打元素,而且也融入了彝族的 民间文化特色和永宁村长桥海水域文化等表演 内容,演唱和表演风格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彝族花灯的学习者必须在日常的学习中全神贯 注,透彻牢记这些复杂的演唱结构和表演技巧。 另外彝族花灯是集歌舞、戏剧和民俗整合为一体 的彝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花灯之时,均要举行 “请灯神”和“送灯神”的庆典仪式,而在这其中有 很多的禁忌要求,这就要求表演花灯的人员熟悉 和牢记仪式程序的每一步。所以在表演花灯的 过程中,刺激了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 提高了表演者的记忆力。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 的大脑把已经存在的事物重新加工创造,在事物 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表象并给予新的特质的 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极其重要甚至超 过对固有的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内容是固定的、 有限制的,然而想象力却能超脱所有,是人类前 进的重要因素,并且是知识生产的来源,许多的 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均是想象力的成果,没有想 象力,将没有进步。” 彝族花灯一般会在各 种彝族传统节日、红白喜事以及日常的生产劳作 中进行,舞台上所表演的彝族花灯,则是通过发 挥想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华丽蜕变,最终使得彝族 花灯称为彝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彝族花灯的 表演者在塑造人物性格时,必须发挥表演者的主 观能动性,最大可能地展示剧中人物特点,如《卖 桥》中师大力借贷官银修桥的机智应变能力,就 需要表演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眼神和神情 更好地诠释。另外,彝族花灯在表演的过程中, 伴奏乐器鱼鳞片的使用也充分彰显了彝族民众 的想象力,创作者们把贮存在头脑中的事物表象 与自身的情感态度相结合,从而使彝族花灯的表 演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彝族花灯的观众通过观 察表演者的动作和表情来揣测剧中人物特点,长 此以往也可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美育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百年来,彝族花灯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 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像灵动的流岚,传承不 衰。彝族花灯的独特律动及韵味,在腰、胯的扭 闪律动、脚的交替跃动、手的欢快拍节间,演绎生 命如歌、青春如火的炽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爆 发力,充满了浓郁的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旁 观者皆会萌生跃跃欲试之感。此外,百多年来, 经彝族花灯艺人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剧目 也很多,他们皆主张改编创作剧本要力求‘‘唱词 要有趣味,唱腔要有韵味”,这里倡导的唱词趣 味,实质是要求剧情的发展变化要符合彝族群众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以《花鼓》剧目为例,其 中有一段自报家门:“我们夫妻凤阳人便是。我 们从风田来云南,来了十七八天了,下了二十七 天的细雨,围在城隍庙内。垫的是高粱秆,盖的 是肚囊皮,烧的是稻草火,烤的是黑炭,今日天气 晴和,待我呼出小二头家妈来,打上几套花鼓,唱 上几句凤阳,庆贺各寨老幼”。这些道白是非常 “云南化地方化”了。彝族花灯是彝族同胞热 爱美好生活,歌颂民族富强,表达情绪的艺术表 达方式,抒发了其追求艺术的浪漫情怀。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德育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是最基础、最决定性的 因素,成年人的心理只不过是其童年经验的直接 投射。诸如热情一冷淡、利己一利他、乐观一悲 观等基本性格特点,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年已经 基本形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这番 话折射出个体道德教育的早期性和紧迫性。在 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儿童的道德教育主要是 通过家庭这一媒介,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教育 内容,而彝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花灯艺术无疑对 彝族人民的早期道德启蒙、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起到寓教于乐和‘‘润物细无声”的奠基作用。例 如《打花鼓》剧目,于演唱者嬉笑怒骂中讥讽和嘲 笑统治者残酷,在滑稽嘲弄中抨击巧取豪夺者。 永宁花灯第四代传人李树修、李子厚根据本地民 间传闻轶事创作的《雷震地》,教育、规劝人们要 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第六代传人杨锦辉根据民 间传说创作的《花围腰》,歌颂了彝族妇女的聪明 智慧和勇敢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作戏不为娱乐 消遣而作,要有益于风化”通过这些彝族花灯作 品的推广演出,使得彝族同胞从小养成了团结互 助、热情谦卑、真诚待人、惩忿窒欲、勤劳朴素的 传统美德并代代薪火相传。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花灯教育传承所彰显的社会功能

歌德曾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 它所激起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仅是国家的,也是 民族的。彝族花灯作为彝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彝族花灯表演的内容和语言某种程度上也是彝 族文化认同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彝族花灯在其演 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塑造彝族独特的民 族性格、増强彝族团结向上的民族凝聚力、促进 彝区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等社会功能。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塑造民族性格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灯的剧目内容主要包括彝族的创世 史诗、传统习俗、美好爱情故事、生产劳动及个人 生活经历等,所蕴含的传统知识涵盖了彝族先祖 们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彝族的起源和彝族所经历 的发展演变,通过花灯的展演使得彝族后代潜移 默化中了解自己的光辉历史与璀璨文化。彝族 人民由于长期在高山环绕,起伏较大的山地生 活,逐渐形成了清脆嘹亮的原生态嗓音,通过一 定的语调和词曲来表达激情豪迈的生活气氛,从 而形成彝族丰富多彩文化的文化类别。花灯艺 术伴随着生产生活的表演内容早已遍及彝家各 个角落,与彝家人形影不离,相映成趣,塑造了彝 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 就能跳舞”是彝族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最好阐 释,例如彝族花灯“打渔”中的勤俭持家“步要踩 弦点,扇要舞弦音”中的团结协作,‘‘唱词须有韵 味”中的包容与创造,花灯不仅培养彝族人民的 乐观、豁达、经历风霜雨雪却毅然自信的坚强意 志,更潜移默化地彰显出彝族人热情豁达、团结 协作、淳朴善良、勤劳睿智的民族性格。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増强民族凝聚力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或者族群,不仅分享着相同的语言习 惯、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经济生活,还要有更 为有意义的精神上的相同的民族文化和相同的 心理素质。彝族花灯是一项参与人数众多,男女 老少皆宜的表演艺术,每逢重大佳节、红白喜事、 新房上梁等活动,彝族同胞们会特意举办盛大的 彝族花灯活动,在特定的与众不同的时空里,在 热烈欢畅的氛围中,参与者合着音乐欢快舞动, 踩着节拍纵情旋转,原本不熟悉的人在跳花灯场 上变成了兄弟姐妹,在载歌载舞中分享经验与喜 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排解身心的疲惫,赶走 不快的情绪,重新迎接美好生活,表达对生命的感激。情感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演绎,情动而 身动,身动而情动,形成对本民族的情绪共鸣和 灵魂上的交流。人们随着音乐的转换,变化着舞 蹈动作和内心的情绪,想象着民族的兴衰历程, 唤起内心对民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起身 为彝族人的自豪感和荣耀感,有利于民族的团结 稳定和繁荣昌盛。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促进彝区的经济发展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事实,与经济 相伴而生,在悠长的岁月历程中,互相砥砺。文 化给经济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经济给文化以 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 分必然要受到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制约,但文化 的繁荣又反过来反哺和刺激经济的持续増长,两 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彝族花灯作为彝族人民 的杰出艺术珍品,其所散发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自永宁村作为彝族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对 彝族花灯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自2004年以来,该村在当地宣传、文化、民族、旅 游等部门牵头下,依靠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彝 族尼苏古乐团、十里铺农家乐艺术团等文艺团体 打造以永宁彝族花灯为代表的蒙自彝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使彝族花灯真正成为蒙自乃至红河州 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 众。彝族花灯展演活动中的参与者需要穿戴民 族服装,推动了当地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此 外,蒙自市政府结合长桥海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永宁村的彝村村貌,古迹文化以及民族民间传统 文化,建设了一条集彝族花灯歌舞、民族风情为 一体的长桥海民俗旅游精品线路。这一方案的 成功实施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 化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住宿业、餐 饮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彰显了可观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和思想结晶,其中不仅有适应周遭环境的传统知 识,更有对信仰、民俗、音乐、舞蹈等的种种认识 和体验,传承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一个民族存续 之根。彝族花灯就是彝族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之 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特的彝族花灯不仅 储藏着彝族人的聪颖智慧,而且也蕴涵着彝族人 的审美情愫。彝族花灯的教育传承既传递着彝 族的古老文化,也不断塑造和培养与时代相适应 的一代新人。lg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郑金洲.文化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4] 洪瑞阳.建水彝族花灯的缘起与流变[J].创造,2013,(7).
[5]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6.
[6]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9.

原载:《学术探索》201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普丽春(1965—),女(彝族),云南蒙自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民 族教育研究;
王珏(1989—),男,甘肃庆阳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孔秀丽(1991 一),女,安徽亳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赵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