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口结构特征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作者 ​张燕 2020-09-28
原出处:《西北人口》2016年5期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以及职业行业情况,进行分性别、分民族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总抚养比比较高,人口负担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现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从婚姻家庭状况来看,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很严重;从职业上看,彝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落后汉族地区;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务的比例依然较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人口普查;彝族;人口结构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00.jpg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口普查是国家对全国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行业、流动、健康等近20多项内容的基本把握,其收集的丰富数据资料也是把握中国社会结构,进行政策制定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也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国家的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才能挖掘和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但从目前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一是对某项或者某几项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进行受教育程度的比较,职业结构分析,家庭结构变化研究,人口老龄化研究等。这类研究的文章有黄晨熹利用人口普查和抽查资料对1964到2005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变动的研究[1];王跃生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的城乡家庭的结构变化进行的分析研究[2];张杨利用四川省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3]。二是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留守儿童和老人,少数民族群体,女性等方面研究比较多,比如马戎利用几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重点分析了维吾尔族和藏族的职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4];段成荣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研究[5]等等。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研究尽管也有一些文章,但是研究基本上是把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没有对具体的民族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他们所生活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习俗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导致他们在经济生产结构,行为方式观念也存在差异。比如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与云南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经济结构不同,作息时间不同,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同,对土地的要求不同等等,而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婚姻、生育、职业和收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不同民族分别进行讨论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的。本研究的对象正是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彝族,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分性别和分民族(与汉族对比)的比较研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彝族群体的人口整体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今后更深入研究做好前期准备。以下图表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计算所得。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人口集中于川滇地区,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趋势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集中在四川、云南等省份。据“六普”数据显示,彝族现有人口871万,其中四川有264万,云南有504万。从人口规模的变化来看(见表1),彝族人口的绝对数量在六次人口普查中都呈现递增趋势,但是从人口的相对规模即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53~1964年,尽管这段时间彝族人口从322万增加到338万,但相对于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缓慢,导致其人口占比从0.56%下降到0.49%,另外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本是彝族却被识别为其他民族,进而导致彝族人口的减少。第二阶段是从1964年之后到现在,彝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一直呈现递增趋势。这一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与国家政策有关,国家在六七十年代推行的人口兴旺政策阶段、七八十年代的酝酿和准备计划生育阶段以及1982年至今的实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政策阶段[6],正是这种鼓励政策导致少数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增加,而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百分比呈现下降的趋势。另外族群通婚的发生也给彝族社会增加一定的成员。从性别分布来看,彝族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从1982~2000年基本持下降趋势,2010年女性比例有所提升,但是男女比例相差不大。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少儿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总抚养比较高,人口负担较重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比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1 彝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比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1 历次人口普查分性别的彝族和汉族人口 单位:万人,%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数据均来自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计算所得,以下图表同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计算所得,以下图表同。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劳动力构成情况,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越大,该民族越倾向年轻型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就越丰富越充足。从图2中可以发现彝族0~14岁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27.24%,65岁及以上人口占5.89%,中间人口占66.87%。与汉族人口相比,彝族劳动力人口(15-64岁)比例要少,而少儿人口比例较高。从抚养比上看,彝族的总抚养比是49.54%,而汉族的总抚养比是33.64%,远远低于彝族。彝族少儿抚养比之所以高出汉族很多,部分原因是与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放宽的生育政策有关,“六普”数据也显示,在育龄期间,彝族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为1.698个,而汉族则为1.151个。抚养比其实是从人口的角度来反映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彝族的总抚养比越高,彝族劳动力人口的总负担也就越重。另外,从图2中还发现彝族的老年抚养比要低于汉族,说明汉族的老龄化现象要更严重些,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劳动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政策制定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和汉族人口年龄构成指数
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2 彝族和汉族人口年龄构成指数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人口受教育程度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受教育程度低,且女性的教育水平低于男性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才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重要条件,而人才强国的根本却是在于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民素质提升了,国家富强也会顺其自然的到来。因此在每次的人口普查中,教育程度这一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图3是彝族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状况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比例,首先从总体上看,彝族人口中为未上过学的占了14.3%,小学占了 53.78%,初中占了22.38%,这三项加起来共占90.46%,说明彝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很低的,基本上是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最多。而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只占了1.42%,比例非常低。分性别来看,彝族女性的中未上过学的占了19.19%,占彝族女性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比例,而男性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除了未上学的比例高于男性外,其余的都是低于彝族男性比例的。这说明彝族的受教育程度是存在性别差异的。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状况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 3 彝族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状况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上述结果,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点:首先,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彝族女性的生育率较高(在育龄期间,彝族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为1.698个),但是实际上在人口普查中婴儿漏报少报现象特别严重,这点在人口普查报告中也有提及①,所以彝族女性的生育率可能要比“六普”计算出的数据要高,当生育的孩子较多时,由于家庭经济资源的有限,每个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被平分之后,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会降低。这点在笔者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也发现过,彝族家庭子女很多,一般2-5个孩子,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当然笔者的结论还需其他资料继续论证。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当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时,父母对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是分性别对待的,女性经常成为牺牲的对象。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衍生出来的想法是“女性迟早是要嫁出去的,接受教育与否都不重要,女性只要会做家务就行”,这种由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建构出来的性别角色分工,导致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低于男性,低学历又会导致女性的职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对男性的依赖也就越高,性别不平等也就产生出来了。这点不仅存在彝族女性群体中,也存在其他民族的女性群体中。毛锡龙等人曾提出女性在受教育上的不平等,以及女性在工作机会的获得、报酬的高低、晋升的容易程度上比男性困难许多[7],而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出现了新媒体。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宽带技术、数字制作传输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媒体。其对传统的媒体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我国传统媒体,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发展,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要积极创建视听媒体新产业,研发视听媒体新业务,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以及联动传播,从而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90后高学历人才比例低,但性别分布较平衡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表2是从彝族6-24岁在校人口比例来看彝族人口的教育情况,从表中的百分比数据依然可以发现彝族学龄人口中小学、初中比例较高基本处于义务教育水平,高学历在读者比例较少。而汉族的在校人口比例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而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在校人口比例也远远高于彝族的在校人口比例。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彝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低,且集中在低学历层次上,与汉族相比,彝族高学历人群比例较低。这一方面可能与彝族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另外一方面也与语言障碍有关。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想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需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虽汉族不同地方也有方言差别,但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还是要远远小于彝语与汉语的差别。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从性别分布看,彝族和汉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与男性基本相当,6-24岁人口基本上属于90后,这也说明90后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经济条件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彝汉民族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离不开,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举办以后,国家对促进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也做了许多的努力,在农村地区大力扶持女性创业,提高女童和女孩的受教育水平。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15岁及15岁以上分年龄、性别的文盲人口状况
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4 彝族15岁及15岁以上分年龄、性别的文盲人口状况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相对于男性户主,彝族女性与汉族通婚的比例更高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社会学研究少数民族的婚姻时,更关注的是族际通婚情况。一个族群与其他族群的通婚越多,说明族群之间比较开放,团结和友好。通婚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度量各族群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状况以及衡量国家族群整体关系的重要指标。一个族群,其跨族群通婚规模的大小,可以说是与居住格局的开放与否、文化层次的高低、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多寡等有极大的关系[8]。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3是按照户主与配偶的民族成分计算出的人口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汉族男性户主98.515%是与汉族女性结婚,而与彝族女性结婚的比例占男性户主人数的0.118%。汉族女性户主98.468%选择与汉族男性结婚,0.117%选择与彝族男性通婚,男女通婚选择对象基本持平,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而彝族男性户主选择与汉族女性通婚的比例占13.896%,与彝族女性结婚的占82.832%。彝族女性户主选择与汉族男性通婚的比例却高达42.332%,与彝族男性通婚的比例为51.521%。数据表明与彝族男性相比,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男性通婚,性别差异较大。彝族男性更倾向于与彝族女性结婚,主要原因是彝族的婚姻习俗是族内婚,不与汉族通婚,以此保持彝族血缘的纯洁以及对本民族的认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彝族男性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与汉族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虽然传统的族内婚观念依然存在,但是却正在消解,所以可以看到彝族男性中有近13.896%的比例是与汉族女性通婚。而对于彝族女性,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女性身份。传统社会中血缘继嗣是按照父系来计算的,所以女性的婚姻与家族的继嗣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相比彝族男性要更自由一些。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2 彝族6-24岁在校人口占6-24岁总人口比例 单位:%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6-24岁在校人口占6-24岁总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3 按户主与配偶的民族分的人口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户主与配偶的民族分的人口
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低于汉族,且在第一孩次后,女孩比例均下降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生育方面,表4显示彝族男性中44.68%是第一孩,32.91%是第二孩,14.07%是第三孩,5.81%是第四孩,2.54%是第五孩及以上。彝族女性中孩次比例与彝族男性基本相当。而汉族中,男女的孩次比例差别较大,除了第一孩女性比例较高以外,其余孩次都是男孩比例要高于女孩,并且差别要比彝族中男女的差异要大。从性别比上看,汉族的出生性别比要远远高于彝族的性别比。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第一孩是女孩的比例在汉族和彝族社会中都是高于男性的,但是之后的四个孩次中,女孩的比例却都低于了男孩。这可能是与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有关,多子多福的观念导致在生育方面出现性别偏好,这点在许多的研究中都有提到,风笑天等人就曾提出人们希望早生、多生、生男孩,有了男孩还要生女孩,但是如果没有男孩,女孩再多也等于没有完成个人的生育使命[9]。另外也可能是数据收集出现问题,一些超生的家庭(主要是女孩)怕被惩罚而不愿意如实填写孩子数,这也会导致分孩次的女孩出生比例较低的现状。对于这点,“六普”资料中也提到“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率为0.12%,总体质量较高。但有些指标(如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按分年龄妇女生育率计算的总和生育率)现场登记难度较大,漏登率要相对高一些”①。而在彝族社会中,孩次出生人口比例中,男孩与女孩比例相当,虽然彝族社会中也存在重男轻女现象,但是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宽松的生育政策,允许生育二胎,部分地区允许生育三胎。即使对男孩有偏爱,但因为法律上允许彝族生育的孩子数比汉族多,于是彝族女性就可以通过增加生育的数量来实现自己的生育意愿,因此彝族家庭中生育男孩的机会也比汉族要高一些,彝族家庭也不必去隐瞒家庭的孩子数。所以数据显示彝族人口中的性别比要远远低于汉族人口。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人的行业和职业分布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相对男性女性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整体的行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家的产业结构。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占多数,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少,可以反映出该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停留在农业社会。马戎在其文章中说“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就业比例,反映一个经济体处于生产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哪个具体发展阶段。”[10]所以行业和职业分布对认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很直观的,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不可同日而语。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彝族人口从事的行业门类看(见表5),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其次排名前六的依次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住宿和餐饮业。根据国家的产业划分标准,彝族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即农、林、牧、渔业占82.555%,从事第二产业的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共占7.373%,第三产业占10.073%。仅从比例上看彝族人主要从事的仍然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彝族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彝族社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如此之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表5的数据来源与六普中的长表,是全国10%的抽样结果,所以从样本推论到总体时,可能存在误差。第二,彝族社会尤其是凉山地区的彝族社会生活比较封闭,与外界接触的较少,因此固守传统的经济方式,不愿意改变,导致其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一些农村青年在刚毕业时通常会被登记为是农业劳动力。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4 彝族汉族分性别、孩次的出生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汉族分性别、孩次的出生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性别分布看,彝族女性中,85.762%从事第一产业,4.577%从事第二产业,9.661%从事第三产业;而彝族男性中79.559%从事第一产业,从事第二产业占9.984%,第三产业占10.457%。所以从性别分布看,彝族女性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要低于男性,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女性比例要远远高于彝族男性。这个结果与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是密切相关的。女性一般从事家务工作,而男性会更多的选择出去工作,所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靠女性来操持和打理,这点在一些研究中也有体现,具体可见徐安琪的《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这篇文章。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产业结构上,彝族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不足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表主要介绍了彝族人从事的行业结构,而行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也存在密切的关联。每个行业中都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它反映在业者从事工作的性质,也可以反映某个民族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构成和分工情况。“六普”中将职业分为了七个大类。马戎的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从事农牧业的劳动者比例非常高,说明这个民族有大量的劳动者仍然从事着农业相关的生产工作。如果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的比例较高,说明这个民族在政府的相关决策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如果一个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高,说明该民族成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的作用。”[11]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5数据显示彝族人的职业中,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比例占据82.52%。而表5也表明彝族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是82.555%,尽管上面的数据均来自于长表10%的抽样数据,但是从职业和行业的比例来看,结果仍然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当与汉族的职业比例相比时,发现彝族的比例要高出汉族近一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相对于汉族地区,彝族地区的生产力的确不高,从事第一产业以及相关职业的人群很多;或者是认为人口普查在职业登记上出现了问题,一些本不是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彝族人被登记了,导致整体的比例非常高,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要其他资料来佐证。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5 彝族分性别、行业门类的人口百分比(长表数据) 单位:%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01216290759015.png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彝族从事的职业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例上较高,该类职业主要是大家平时所称的“蓝领工人”阶层,包括一些采矿工人,制造业工人和建筑工人,表5也表明彝族人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的比例较高。从事该类职业的彝族人一般是受过一定的技术训练才能上岗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也是第二产业的主要劳动者。从汉族的比例来看,要高出彝族近3倍的比例,这也表明汉族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例上要高出彝族较多。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彝族人口比例也比较高,图5中显示此类占了5.0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彝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出去经商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彝族人在外地开办餐馆,为迁入地带来本省或者本民族的各类美食,特别是云南地区的彝族人从事餐饮业的很多。笔者曾在北京调查餐馆的流动人口情况,发现云南地区的彝族餐馆非常多,比如云海肴、云南味道等,里面的许多员工甚至老板都是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也包括许多的彝族男女。所以彝族从事该职业的比例较高也是符合事实的。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他们是创造社会生产力和知识的一群人,也是各类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的骨干人员。而彝族人口中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占据了2.83%,比例较小,特别是与汉族相比,这也说明了彝族人口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口比例较少,图3和图2的数据也已表明彝族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和汉族分性别、职业门类的人口百分比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5 彝族和汉族分性别、职业门类的人口百分比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分性别未工作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6 彝族分性别未工作人口比例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的职业中,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例只占0.52%,而该职业中的比例和实际人数代表着“该族群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占有的地位和影响政府政策的能力。”[12]彝族在该职业中比例非常低,也说明他们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很弱。对于该现象,在干部任用的组织路线上是否存在某种对少数民族干部不信任的倾向和偏见,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13]。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7个职业大类中,除了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彝族人口所占比例高出汉族接近一倍外,其余各职业彝族的比例都要低于汉族的比例。这说明彝族社会目前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与汉族相比,彝族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未工作人口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丧失劳动力以及料理家务上,且料理家务性别差异较大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性别角度看彝族人口中未工作人口比例及其原因。图6的折线图两端波动较大,首先在未工作人口中,在校学生占27.06%,丧失工作能力占29.96%,料理家务占23.31%。在校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丧失工作能力一部分原因是老龄人口占据了一定比例,另外可能与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有关,比如凉山地区的艾滋病患者较多[14],一些艾滋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由此占据了部分的比例,这就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以及民委的相关部门给予特殊的关注。料理家务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主要是彝族女性比例较高所致。彝族女性在校比例低于男性约10个百分点,而在料理家务的比例却高出三倍多。在人口普查中,料理家务指的是从事家务劳动且没有劳动收入的人,农村中料理家务兼从事农业副业劳动者不在此列。但是也不可否定在调查过程中农村中兼顾农业的家庭妇女也被错登记为未工作人口的现象。另外以上数据也表明教育以及就业不平等,在彝族社会中也得到体现。教育中的性别隔离在许多研究中都有证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教育中表现为男孩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以及受教育的年限都要高于女性,女性在学历上低于男性,表现在就业上是女性从事领导层岗位的少于男性,在一些收入较高的行业职业中比例较少。当家庭与工作发生冲突时,女性多数会成为牺牲职业而隐身家庭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操持着家务和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未工作人口中,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承包土地被征用、离退休以及其他共6项,比例较低,只占19.68%,在这就不做分析。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总结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对“六普”资料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从人口规模和年龄分布上看,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四川等地,且人口规模呈现出阶段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彝族人口中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导致彝族的总抚养比较高,人口负担相对汉族比较重。第二,从受教育程度看,彝族人口教育水平低于汉族,且彝族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低于彝族男性,但是90后的彝族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男性和女性比例较平衡,性别差异较小。第三,从婚姻看,相对于男性,彝族女性更愿意汉彝通婚。从生育上看,彝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低于汉族,且汉族和彝族的女孩比例在第一孩次之后均下降。第四,从行业和职业看,彝族社会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不及汉族社会。在未工作人口中,在校学生、丧失工作能力以及料理家务占的比例较高,而且在料理家务选项中,性别差异较大,女性占更大的比例。通过以上分析,对彝族社会的人口、年龄、教育、性别、婚姻以及职业行业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民族政策提供政策依据。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黄晨熹.1964~2005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动——基于人口普查抽查资料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1(4):3-13.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张杨.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0][11][12][13]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15.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50年[J].民族研究,1999 (5):33-45.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毛锡龙,李薇.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平等”略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7-120.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肖富群,风笑天.性别平等与生育选择——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68-73.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兰林友.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行为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6):35-46+55.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nalysis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i Ethnicity:Based on the Sixth Census Data Analysis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NG Yan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bstract:Data from China 2010 census shows that the Yi ethnicity population scale has increased gradational.The overall dependency ratio is quite high,which cause the heavy burden of population.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quite low,and showed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ethnicity.From the view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tatus.Yi women tend to intermarry with the Han,and patriarchal ideology is still deeply rooted.From the occupation,Yi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primary industry,an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fall behind Han.In the non working population,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ith the housework is still high,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concept remains entrenched.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y words:census;Yi ethnicity;population structure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宽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YJA850004)。a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张燕,女,安徽六安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