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图腾,属先民信仰,盛行远古,遗风沿习至今。关于这一问题,前人已作过不少研究,但大凡谈及时,一般只就其表象的崇拜物,即竹图腾、虎图腾、马樱花图腾等作论述,而没有从彝族固有的图腾文化层加以分析和阐述。针对彝族图腾研究中存在的这一薄弱环节,笔者专就彝族图腾的分裂和流变形式略抒尚未成熟之见解。
一、群体共奉物――竹图腾
大家知道,不管是原始宗教或人为宗教,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永恒的现象。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那时,人们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动物和植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关系,视为自己的“祖先”,或者认为某种动植物营救或保护过自己的氏族,因而对它加以崇拜。作为图腾崇拜的本身,它是以一生物或一无生物,而且最为普遍的则是以一种兽或一种植物为崇拜物的。原始社会的一群人即觉得自己同是这个图腾的子孙,便将这个图腾用作自己的徽章,并用作共同的姓,我们把这一同姓,且图腾相同的群体成员称为同一氏族的人。世界各民族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图腾文化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①”彝族的图腾崇拜则与别的国家或国内一些民族的图腾崇拜有所区别。所不同的是,彝族图腾崇拜分为:古代图腾崇拜和近代图腾崇拜。在近代图腾崇拜中又分为,整个地区内众多群体共有的图腾崇拜和一家支、一氏族以及一家一户的图腾崇拜,即带有一定地域的普遍性的特点和个体的单一性的特点,并且呈现出多元性和多层次的现象。所谓多元性就是图腾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多层次就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地区以竹为图腾外,一家支或一氏族以及一家都还各有其不同的崇拜内容和对象。
彝族古代社会,并未出现群体共有和一家支、一氏族以及一家一户的图腾崇拜之分,但可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看出,那时的图腾崇拜对象还是众多的。贵州彝文经典《人类历史》记载,彝族第三十代祖先武老撮有十二子,其中十一子变成各种动植物,即犬、鸡、蚌、蛙、蛇、熊、猴、虎等动物。四川凉山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雪子十二支》中认为,人类和草、木、藤、蛙、蛇、鹰、熊、猴等动植物都源于雪。笔者认为,这些动植物均为古代彝族的图腾崇拜对象,这是因为,彝族先民的每一氏族组织分化时(彝族称为分支和搬迁),其所分化出的各支系均需另立各崇拜的图腾物,原有的氏族图腾不变,但各分支均不沿用,只列入家谱记载和计算谱系用。(这一宗教俗制至今仍沿袭使用)。
古代彝族的图腾崇拜,不仅彝文经典中有大量的史料记载,在其社会生活中也有不少图腾崇拜的遗迹。彝族支系多、分布广,图腾崇拜的对象繁杂,但古代彝族先民生活遭遇过许多内忧外患(包括自然和人为的),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有的氏族灭绝,其图腾崇拜随之消失;有的氏族勉强生存,其图腾崇拜对社会的影响甚微;而有的氏族则因人口繁衍、辖区扩展等,其图腾崇拜的沿续和普及则经久不衰,竹图腾氏族则是这样。因此,彝区除存有彝族共有的竹图腾崇拜风俗外,还存有非彝族普遍崇拜的蛇图腾、鹰图腾、龙图腾等,不过它们只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表现出某些遗迹而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彝族的竹图腾崇拜并不像有些书中所说:“图腾崇拜的对象,不论是自然物或动植物,都不是指某一个别的个体,而是指该物类的全体”,与此相反,彝族以竹为灵的竹图腾崇拜,是经过敬酒供食、敬言祝词后的特定的竹的一节竹根,并不包括该物类的全体。
那么,彝族为何要以竹作为自己民族共有的图腾呢?这除了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分不开外,其主要原因就是崇拜竹图腾的氏族人口繁衍、辖区扩展(以竹为图腾崇拜的众多彝族亚氏族都是竹始祖的后裔)之故。彝族自古繁衍生息于南方竹文化区域内,其先祖在洪水泛滥时,用竹做筏幸免于死;远古烧竹而爆发出的惊心动魄的响声驱散各种凶禽猛兽,使得阿普居木的三个哑儿从此言语;吉都阿普灵附竹以后升天,后裔始兴以竹为其灵在家供祭,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等等。因此,彝族竹图腾崇拜与彝族生活中离不开竹是有着重要关系的。由此可见,动植物图腾崇拜,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他们与某些动植物之间的关系的歪曲反映。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的某一阶段,人类曾靠采集野生动植物求得生存。这时,动植物成了支持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时的人们也就把某种动植物幻想为对他们具有特别的善意,或幻想他们是与某种动植物出于同源。并把这些动植物当作图腾来崇拜。同时,图腾崇拜在原始宗教崇拜形式中,在虚幻、歪曲、武断、粗俗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原始、简单。
凉山彝族的竹图腾崇拜却又呈现出另一重要特点。这就是,竹图腾崇拜经过历史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与祖先崇拜的内容和仪式异源同流、合二为一,形成在送祖灵大道场中以竹根代替祖灵供祭家中、超度升天。
说竹图腾崇拜是整个彝区的图腾崇拜,还因整个彝族地区都普遍存有以“竹根”为“祖灵”进行祭祀的现象,唯有其崇拜形式和特点,即对竹的传说、竹灵做法、竹种选用等各地有别而已。
云南澄江彝族将“金竹”视为祖神,并称其为“金竹爷爷”。不育妇女需前往竹山向金竹拜祷求子。彝族长老死后,其骨灰需装少许于金竹筒中,且外用羽纱布或彩纸包缠,然后放堂屋上方祖灵处供祭。他们认为彝族源于竹,死后理归入竹。②
云南楚雄、红河地区彝文长篇叙事史诗《查姆》(即万物起源)中记叙道:“洪水落了九千丈,葫芦也落九千丈。葫芦往下落,落在竹中间。竹梢缠葫芦,葫芦拴岩边。为找大葫芦,寻人传人烟,涅依撒萨歇呵,从高山找到平坝,从平坝找到高山。找到大葫芦,打开葫芦口,走出阿朴独姆两兄妹。洪水已退了,百里无草木,千里无畜兽,万里无人烟,哥哥看了焦虑,妹妹看了哭泣。涅依撒萨歇说: ‘要让世上有人烟,你们兄妹做夫妻。’……世上此后有人烟。”
贵州威宁彝族传说:“远古山洪爆发,有一竹筒随山洪漂来,划开竹筒,竹筒内有人,第一节竹筒的子孙成白彝,第二节竹筒的子孙成红彝,第三节竹筒的子孙成青彝。由于彝族从竹而生,故死后要装菩萨兜,重让死者再度变为竹。”③《宣威州志》:“黑罗罗死则覆以裙毡,罩以绵缎,不用棺木……三五七举而焚之于山,以竹叶草根用‘必磨’捆裹以绵,缠以彩绒,置竹筒中,插蔑篮内,供于屋深暗处。”《皇清职贡图》:“白罗罗葬无棺,缚以火麻,……焚之于山,既焚,以竹签裹絮少许,置小蔑笼,悬生者床间。”
广西隆林一带彝族,每村中种一丛兰竹,其周围用石头拦围,平时严禁砍伐或毁坏。村人每逢农历四月二十日举行祭竹大典。他们认为自己的族人与竹有血缘关系,妇女分娩时将胎衣胎血少许放进一节竹筒里,然后塞以芭蕉叶,吊在村中兰竹枝上,以显示他们是兰竹的后裔。同时他们还传说:远古有一节兰竹从水上漂来,竹筒流到岸边爆裂,从竹筒中走出来一个人叫阿搓,他面似猴子,初生就会说话,住在洞穴里,穿芭蕉叶,吃野果。遂后与母猴配成偶,子孙繁衍成今天的彝族。④
四川凉山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叙道:洪水泛滥以后,漂来一根三节竹,第一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藏族;第二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彝族;第三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汉族。
纵观各地彝族拜竹为祖的习俗,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原始宗教意识上的就是认为彝族起源于竹。也就是说,各地彝族都是由古代竹图腾崇拜氏族组织分化(分支)出来的。竹图腾崇拜无论是在彝汉文的记载中,还是在各个彝区的民间传说、神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本民族或人类的起源有关。要么,彝族的始祖从竹而生,要么因竹而得生。因此,我们说,竹图腾是众多彝族共有的图腾崇拜,只是各地崇拜的形式和特点有别罢了。它们中有的直接以竹子本身作对象加以崇拜,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仪式和禁忌;而有的则作为图腾崇拜的遗迹保留在社会生活中;还有的则发展为祖先崇拜,并在祖先崇拜中保留了下来。当然,彝族先民从崇拜自然的实体,发展到对祖先的崇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述史料记载集中反映的是彝族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居木”⑤(四川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人物)和“阿朴独姆”⑥(云南创世史诗《查姆》中人物)以及“笃慕”。(贵州《西南彝志》中人物)是从竹中诞生出来的彝族父系民族的始祖。可以想象,这是古代彝族众多的图腾崇拜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强的一个,它的崇拜者至今遍布整个彝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岁月的流失,由于生产、智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人口的繁衍,出于通婚范围和居住扩展的需要,于是,氏族开始产生分化、迁徙,标志氏族的符号--图腾也随之产生分裂和流变。彝族中竹图腾氏族始祖仲牟由,因洪水泛滥被迫迁居、避难于乌蒙山脉高高的洛尼山。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他便主持祭祀举行分支仪式、分别确定各自的氏族图腾之后将自己的6个儿子迁居三个区域,即武乍二支居南部,糯恒二支居北部(凉山彝族称此二支为古候、曲涅二支),布默二支居贵州。分散到各地的六祖后裔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般为6代),一个家族又需举行分支、另择图腾的祭祀仪式,并分散迁徙到若干个地方。如此继续,从古至今,所产生的各亚氏族人又各奉某物作为图腾名号,因此原来的竹氏族的徽号也以胞族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所以直到今天,在彝族社会里不但能查到属于彝族共同崇奉的竹图腾,还可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中查到众多属亚氏族名号的图腾。下面我们看看六祖中的糯恒二支居北部--凉山以后,其图腾是怎样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分裂和流变的。
二、地域图腾的变迁和表现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方,从这里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我们可窥探到彝族氏族图腾发展、变迁的许多轨迹。凉山彝族始祖--古候、曲涅(即六祖中的糯恒二支)由云南洛尼山渡过金沙江,沿美姑河而上,到达凉山中心地带的利美美姑(今美姑县),再由美姑西行到达利美竹核(今昭觉县竹核)⑧。由此,二二支再次进行分支和搬迁。古候支于“苦阿洛俄俄”确定自己的氏族图腾后向左方即金沙江以东迁徙,其后裔大都为今义诺方言区彝族;曲涅支于“苦阿依叠叠”确定自己的氏族图腾后向右方即金沙江以西迁徙,其后裔大都为今圣乍方言区彝族。虽然现今凉山彝族家支分布的情况,早已打破了东西分住界限,但古候居东,曲涅居西的历史轮廓仍依稀可见。古侯支的阿候、苏师、恩扎、吉狄、勿雷、乌坡、阿卓、甘、马等土司、黑彝氏族和沙呷、布尔、克齐、阿木斯都等白彝氏族所在地为今凉山东部的雷波、马边、峨边、美姑、甘洛等县,属义诺方言区;而曲涅支的巴且、瓦扎、罗洪、果基、阿尔、布约、倮姆、洛伍、沙马等土司、黑彝氏族和曲木、巴莫、尔吉、莫洛、吉瓦、金古、沙马曲比等自彝氏族,在今凉山西部的越西、昭觉、喜德、冕宁等县,属圣乍方言区。所地方言区在今凉山南部的普格、布拖、会理、会东、金阳等县,也许多属土著此地彝族另一支系。
凉山彝族称“氏族图腾”为“灵依”,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某氏族独立的图腾、几个氏族共有的图腾和某一氏族依附攀缘另一氏族的图腾。氏族图腾的确定,是在超度该氏族始祖的送祖灵大道场仪式或“氏族分支”的送祖灵仪式⑨中认定,所确定的崇拜物有树、岩、水、草等动植物。确定方法是:在送祖灵大道场第十一场仪式,彝族称“直卓”即求育仪式中,需作分支的两个亚氏族分别各选择一对母仔毛羊,通过繁杂的道场仪式和经毕摩念诵祈祷、祝词敬祭经文后放出场外,并尾随其后视毛羊跨出的第一步所触物或动作确定为亚氏族的新氏族图腾,比如饮水、吃草、吃树叶、到岩下乘凉等。若亚氏族所确定的氏族图腾是一株树,此树一年内严禁砍伐;若是一块地,则一年内严禁耕种。分支后的亚氏族除拥有各自新的氏族图腾外,分别以“亚氏祖”称呼,原有“首氏祖”的氏族称呼各属下分支均不沿用,只列入家谱记载和计算系谱时用。并且各下属分支的亚氏祖还要另择各自祖灵洞,原有共同供置的祖灵洞随之停止使用。
凉山境内彝族的氏族图腾,最初只有古候、曲涅支系的土司、黑彝以及其它支系的土司黑彝才能拥有,其所属民--自彝、阿加、呷西则只能攀附各主子之图腾,没有独立拥有权。但近代以来,图腾崇拜则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其表现有以下情况。首先,在土司和黑彝等级中,由于人口少、通婚的氏族有限。然而为了保持贵族血统的纯正,又趋于通婚的需求,他们不得不采取同胞氏族举行分支仪式成为亚氏族,并在亚氏族间进行通婚。其次,由于凉山彝族内部等级地位不断发生变化,土司等级逐渐衰败,其所属民--白彝等级不断在政治、经济和宗教领域拥有独立自主权,因而也就在各自的送祖灵大道场仪式中确定自己独立的氏族图腾。再次,黑彝等级所属民中的许多白彝,通过起义、赎身等形式,成为“独立白彝”,在宗教地位上,再也不攀附其主子之上,而单独确立属于自己的氏族图腾。到了今天,凉山彝族中,除非彝族血缘或非纯彝族血缘⑩之后裔的彝族无氏族图腾外,各等级氏族大都已拥有自己的氏族图腾。这些众多的民族图腾的差别只是确认时限的长短而已。
黑彝等级中的罗洪和瓦渣氏族,原本属于拥有同一氏族图腾的同胞兄弟,因出于通婚的需求,他们在世传七代时举行氏族分支仪式,成为不同图腾、不同姓氏、不同祖灵洞,并且互为联姻的两个亚氏族繁衍生息至今。
在白彝等级中,拥有独立民族图腾时限较短的有迪惹氏族和依伙氏族。这是因为白彝迪惹氏族原属居住在昭觉县附城区“吴古拉达”的土司沈孜斯格家所属民。大约四百多年前,凉山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土司和黑彝战争--土司沈孜斯格与彝族巴且搓品(即历史名人阿依搓品)的战争,战争中土司战败,其土地财物被瓜分,所属民迪惹氏族被巴且氏族占为己有直至解放。白彝依伙氏族则原属黑彝阿尔氏族所属民,因阿尔女嫁给“巴且比克”,即将其陪嫁给巴且。因此,迪惹和依伙的氏族图腾均有一半分别攀附属于原主土司沈孜氏族和黑彝阿尔氏族,另一半则各自攀附于黑彝巴且氏族。
拥有独立氏族图腾时限不长的还有吉克氏族。历史不长的吉克氏族,是彝族社会中威望较高的祭司世家之一。其始祖吉克系黑彝等级阿尔氏族的成员“宾体”与下等级女子“哈娜美阿基”的私生子。他出生于今美姑县境的龙头山脚,以后又娶黑彝阿尔氏族的甥女――黑彝勿雷氏族之女“勿雷美尼且”为妻而生七子。七子之后裔由于其父婚姻上的等级差异,他们不能成为黑彝等级,必须举行“氏族分支”仪式,与黑彝阿尔氏族分裂出来成为拥有独立图腾,掌管宗教祭司大权的白彝等级。该氏族在举行分支仪式中,吉克七子超度了“吉克夫妇”的祖灵。道场中,被选定的母仔毛羊放出后,第一步便去吃紫杉树叶,因此,紫杉树即被确定为吉克氏族的氏族图腾物加以崇拜,故俗有“吉克没有一个不当祭司的,杉树没有一棵不长青的”说法。⑾这以后,吉克氏族通过与阿尔氏族的分裂,他们的姓氏不再是阿尔而是吉克,祖灵洞也不再与阿尔共有而另择异洞,图腾物也不与阿尔同拜,而另择物崇拜。七子中的“杰贺”、“杰牟”两祖在分支式仪后迁居云南昭通一带;留居美姑的五祖,约传至五世后陆续迁居凉山各地。吉克七祖图腾分裂距今,不过15-18代人之间的事⑿(以每代25年计算,约400年左右时间),如今他们的居住地无论怎样迁徙和扩展、人口怎样繁衍和增长,可各支因日后再没有举行分支仪式,所以广大而众多的氏族成员都一直拥有共同的氏族图腾和氏族姓氏。
较早拥有独立图腾的白彝等级有沙马曲比氏族。沙马曲比是沙马土司与下等级妻子所生子之后裔。关于这一白彝氏族的来历,彝族社会普遍传说:沙马土司“蜀布”⒀娶贵州土司乌撒之女为妻。乌撒女出嫁时有貌美的白彝贴身丫环格齐莫姐妹俩陪嫁随行。途中因新娘戒食过量⒁加之长途劳累而至死。迎娶和嫁送新娘的双方当事人,均怕遭土司体罚便共商绝计,将陪嫁女中姐姐扮作新娘“嫁”给土司作“娘娘”,并定下姐妹日后不许以主仆相待之约。一年后,姐姐“土司娘娘”生得一子,由妹妹“娘娘丫环”照看。一天,孩子不慎便在了“土司娘娘”的衣裙上,她则以主子腔调责打"丫环"。妹妹"丫环"悲愤之余将实情讲出。土司"蜀布"一听恼怒万分,连声道:"麻额,麻额!"意即"罢了,罢了!"(以后,这个儿子即被称作"麻额"为名载人谱系,留传至今)。
至此,"蜀布"休妻,将儿降为与一般下等级有别的白彝,除让他拥有自己新的氏族图腾外,还让其另择祖灵洞、另定氏族姓,并世袭受人尊敬的祭司为职求生,规定在通婚、社交等社会地位上与土司等级有别,但在各种宗教仪式活动中则与土司同等。上述规定的执行,日后便形成了"土司到来祭司不让坐"的凉山彝族宗教等级文化特色。
历史上的凉山彝族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沙马土司"蜀布",由于误娶下等级女子为妻而生子,可他为了顺应社会、保全自己的贵族血统和贵族地位,不得不让骨肉之子失去社会的、政治的地位后,再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加以补偿其权利。"麻额"的后代由于掌握了宗教祭司大权,加之人口发展迅速,所以不断进行分支,成为凉山白彝等级中拥有三个不同层次氏族图腾的氏族,这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属少有现象。他们的第一层氏族图腾是尚属土司等级时在"蜀祝"确定的;第二层氏族图腾是降等级后的"嘎拉三子"时代在"博觉博书"地方举行分支仪式确立的;第三层氏族图腾是"约特七子"时代在"特伙麻卓麻列"地方举行分支仪式确定的。今天,凉山各地沙马曲比氏族已分别有很多姓氏,如:沙马俄比、沙马吉觉、沙马麻吉、沙马吉木等均系"嘛额"之后裔,彼此都认作同宗氏族。
彝族氏族图腾一经确定,其后裔每做超度送灵仪式时均以此物为图腾崇拜进行送祖灵升天。但凉山彝族有一严格规定,即凡属土司、黑彝和白彝成员方可在超度送灵的大道场中有权选定和使用氏族图腾。否则非彝族血缘或混合血缘之后裔的彝族不能选定和使用氏族图腾,即便本人有所要求,掌管和操纵宗教大权的祭司也不允许,更不会为之举行该仪式。
如今,凉山地区仍有一些氏族尚无自己的氏族图腾而沿用其黑彝主子氏族图腾的。在已拥有独立氏族图腾的氏族中,其对图腾崇拜的表现,反映在每家每户凡举行祈祷祭祀活动时,都由祭司吟诵本氏族的氏族图腾谱。因此,在现有凉山彝文典籍《招魂经》中,除正文部分基本相同外,其余如前文、后文均各有所不同。《招魂经》前文部分主要反映各亚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和动植物,亦即氏族图腾崇拜情况;后文部分则主要反映氏族迁徙路线。作为从事宗教祭祀的毕摩,他们一般都能背诵出很多氏族的氏族图腾谱。这是因为,彝族是一个最重起源的民族,在他们的社会里,奠祭祖先要叙谱、婚丧嫁娶要叙谱、父子联名要叙谱、互相见面要叙谱盘根弄清各属什么氏族图腾,彼此为啥辈份,彝族谚语也说:当祭司难就难在插神枝和叙谱系。
凉山彝族社会中,每一成年男性,一般都能讲出自己的氏族图腾。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初逢者彼此要搞清是否属同一氏族,倘不是则论作姻亲关系以礼相待;若为同一氏族的男性,一般需相互询问某年举行送祖灵仪式、某处择图腾,这就是追叙宗谱之意。若知同一处送祖灵、择图腾即认作同宗,倍觉亲切。反之同一姓氏,也不认作同宗。所以,各氏族后裔男性都须确记送祖灵作斋日期和择图腾地点,以便日后叙宗述源、理清谱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氏族图腾即有分裂,也还存有合并。合并氏族图腾一般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时进行:一种是氏族举行了废除原有图腾和确立两个以上新图腾后,发生不吉现象,认为分家不祥,需合并恢复原有图腾,将已分家的各亚氏族再度合为一氏族;另一种是本氏族内部发生人命案而在亚氏族间形成分裂并隔绝交往,经数代后相互协商调解趋于彼此谅解,为更进一步团结和睦则合为一氏族。合并氏族图腾仪式,主要是在送祖灵大道场中附加步骤和程序。其特殊点为:道场进行至中段主体步骤时,选择一平地场坝,于其插无数名目繁多的神枝、祭枝和树枝组,首席祭司骑马在各组树枝间的"骏马跑道""奔绕",且边念咒语边撒播松子,并令各亚氏族将自己的祖灵棺由各自所置祭地"请出",捧到场坝中心指定点--"吻合处"(彝语"特革得"),经祭司念经,引其子孙为之敬酒、施礼,再捧供到原共置灵洞处。各亚氏族子孙共同沿用置灵洞和氏族图腾。但这一习俗近代以来很少举行。
综上所述,可见彝族图腾遗迹之丰富,就国内来说可谓首屈一指,全国五十几个民族(包括汉族),已没有像彝族保留有如此众多的图腾遗迹了。在世界范围内,就目前所知,也只有彝族图腾的种类较能与美洲和大洋洲的土著相比。彝族图腾具有原生、演生、再演生乃至再次演生等多层次形态的独特性,在从古至今的分裂、流变过程中,古老的原生图腾经过多次演生之后,大多数只承袭的是图腾躯壳,而图腾实质逐渐失承,以至被人们遗忘。彝族众多的可供探究其层次关系的图腾遗迹,无疑是在世界文化史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彝族在世界文化史宝库中的重要贡献之一。我们对上述彝族图腾列表现,谈流变,说影响,把蕴藏于图腾文化之中的彝族先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种种艰苦努力展现给读者,让世人了解如果彝族先民没有这种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精神,也许在今天生龙活虎的中华民族中也就不会有彝族这一成员。因此彝族先民的坚定不移地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精神"的继承而不是形式和内容的继承。我们今天要求生存、图发展,就要结合当代国际国内形势,控制人口数量,倡导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办好教育,增强民族素质,发展科技事业,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注 释:
①见马克思著《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P134页。
②参见雷金流《云南澄江罗罗的祖先崇拜》、《边政公论》第3卷第4期。③参见何跃华《彝族的图腾崇拜》载《思想战线》第1981年第6期。④参见雷金流《滇桂之交白罗罗一瞥》《旅行杂志》第18卷第6期。
⑤⑥⑦ 均指战国初期人,彝族始祖仲牟由。因彝语方言之故,各地有异称。
⑧ 另有说二支分支于美姑而小是昭觉竹核的。
⑨ 氏族分支的送祖灵仪式是规模最大的送祖灵大道场。
⑩ 在非彝族血缘和非纯彝族血缘的彝族中含有汉旅、苗族、仡佬族等血统。
⑾ 见《我在鬼神之问》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P12页。
⑿ 根据《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编《勒俄特依》附录推算,此人系曲涅第44代孙。
⒀ 古时,彝族土司因等级和辖区等所限,互能通婚者往往相距甚远。出嫁的新娘为避免途中解手不方便故兴戒食,以后逐渐形成族中各等级之婚俗。新娘戒食时间越长则越好,且须嫁至夫家方能开戒饮食。
⒁ 见《图腾层次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P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