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文化
作者 黄龙光 2005-05-29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从自然环境来划分,有坝区文化和山区文化;从经济生产方式来划分,则有平坝稻作文化和山地旱作杂粮、畜牧文化。而山地旱作杂粮、畜牧文化中则以栽培杂粮(包括陆稻)和薯类为主的砍烧地和畜牧文化最为突出,这是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的核心,我们且将其称之为火文化,而坝区稻作文化则称之为水文化。水火协奏,便演绎出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旋律。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本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其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的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进入农耕定居后,彝族以种植玉米、陆稻及薯类等旱作杂粮为主,初期还普遍盛行砍烧地农业,是典型的“火”的民族。彝族拥有大量有关火的神话、传说,加上民间现存各类有关火的民俗事象,所有这一切丰满了彝族的火文化。彝族火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多样。自古以来,火在彝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彝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早晚气温相差比较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彝人离不开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与火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吃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集谈在火塘边,火塘几乎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火,生活将无法延续。”[1]本文试从彝族有关火的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文献及民俗调查资料入手,给彝族火文化描绘一个概貌,恳请广大方家指正。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族火神话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光灿闪烁,灼灼发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它促进了人类的巨大文明,而人类文明则赋予它深沉的文化内涵。远古之时,在人们尚未会利用火之时,茹毛饮血,生食食物。“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增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床,衣其羽衣。”(《礼记.礼运》)我国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传说。“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证明,人类与火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最初不知用火,继而开始用火,能利用和保存天然火,最后发展到能自己生新火。”[2]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民从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天然火来源及人工取火的实践进行思索,创造出一序列有关火的美丽动人的神话。四川凉山彝族关于天然火的神话说到: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上坠下一火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掉在恩接介列山,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燃起熊熊大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天烧到晚,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夜烧到亮。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天烧得黑烟滚滚,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晚烧得火光闪闪,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是这样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是这样烧,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创造人类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诞生祖先烧。[3]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关于雷击火和摩擦取火的神话: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上打起雷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天上掉下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从来没看过。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稀奇的东西,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从来没有见过。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和儿子们,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旁边的树蓬里,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折了一些小树枝,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来撬老树,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撬着撬着嘛,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撬出火来了。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有了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把生的肉,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烤成熟的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把生的东西,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烤成熟的了。[4]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慕)用石撞击取火的神话这样说到: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个人王,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两只眼睛,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界上没有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造出火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吃不动果子,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石头打,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出火来啦。[5]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说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慕)与仙女婚后生下三十六个小哑巴,天天围着火塘边,不会说话只会烤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涅浓撒萨歇,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帮阿普独摩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了一个办法: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中砍棵竹,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烧在火塘中,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轰的一声竹爆炸,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星四散烫着小哑巴,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叫一声“阿子子”,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叫一声“阿抖抖”,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群哑巴说了话。[6]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勒俄特依》神话说:“天上坠下一火球”,“为了创造人类燃”;《阿细的先基》中说:“折了一些小树枝,… … 撬出火来了”。又说:“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 阿普独摩(笃慕)用火使人类说话等等神话,说明彝族在漫长的人与火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认识到了火的重要作用。他们根据现实生活(雷击起火、摩擦取火、火爆竹逼人说话)的观察,加上不断的思索,充分应用想象,创造出了这些绚丽多彩的火神话来,它们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朴素的神话中,不乏非现实的想象成分,但又不脱离生活的现实性。人们能够自生新火后,“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恩格斯)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彝族政治、经济及现实生活中的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学会用火,开始熟食,从而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增强,它标志着人类生活与动物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对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第二种光照,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太阳的光芒,人第一次支配了这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自身与动物分开。”[7]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称为西南夷的祖先――据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根据刘尧汉教授关于彝族族源的“土著说”,元谋人四散后,一些向北迁徙与氐羌融合形成彝族。这些彝族先民自会使用火,彝族整个社会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彝族历史新纪元的帷幕就从此拉开了。在彝族漫长的发展道路上,火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工取火,拓宽了人们对火的利用,火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后,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火首先被用于制造和改进工具,棒、杼经火烧烤后,更加坚硬锋利,持久耐用;木、竹经烘烤后,软化易加工成弓、扁担、刀柄、箩筐等。这些工具经改进后,促进了木、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早期农耕的发展。峨山彝族自治县高平乡自称聂苏颇的彝族普遍使用一种背负工具。其法是用一块木板烧去其中一块砍削成半圆形,背负时恰好卡在脖子背上,能够保持平衡,最适于在山区背负物件。彝族关于用火制造和改进工具的神话说道:“有了火以后,聪明的人们,什么都不造,先去造风箱,风箱造起好打铁,……先打大铁叉,先打大砍刀。拿来抵挡老虎,拿来抵挡野狗。……又打出撬锄和板锄,打出镰刀和斧子,有了这些东西,世上的人们就要做活计,就要盘庄稼了。”[8]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民早期采集和狩猎的经济生活中,火是不可或缺的。彝族原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畜牧民族,后来才逐渐进入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社会。直到现在,川滇大、小凉山广大彝区,畜牧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方式。放牧彝人早出晚归,常在高寒山区放牧牛羊马群时燃起篝火取暖、吸烟及热午饭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哀牢山彝族利用火在农耕之余进行狩猎。人们如果白昼观察到熊、鹿麂、狐狸等野兽栖息于某一狭谷深林中,夜晚,将干树枝和野草堆集在狭谷入口点燃,放猎犬追逐,野兽惧火,只往无火一方逃跑,便被守候在旁的猎人截获。若猎物进入岩洞,猎人就用干树枝等易燃物堆在洞口燃烧,将火扇进洞内,猎物因烟熏外逃而被擒获。哀牢山每当秋夜,彝众背负松明块到山顶草坪堆积点燃,百鸟齐集盘旋于火堆上空。人守候火堆旁用竹竿挥击,一挥便可击落数鸟,通宵达旦,获鸟满筐而归。[9]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寨彝族纳苏颇,常在春暖花开时节寻找野蜜蜂。如发现树上或石洞内有蜂窝,先用青蒿枝置于蜂窝旁以示所有权,傍晚时分携松明等易燃物放在蜂窝旁点燃,借助风力狂熏,蜜蜂四散,得蜂儿、蜂蜜而归。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农业发生后,彝族利用火,便产生了“木(刀)耕火种”之法,即古耕中称之为“焚林而田”的最早农业之“火耕法”。云南昭通镇雄县流传的彝族《砍火地》歌这样唱到: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砍火地,砍呀砍,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地开在后山林。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季节不等人,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棒头落地要生根;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砍也要种,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砍也要种。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中,描述了彝族砍烧地耕种的艰辛。但此种方法,清除了待耕地上的杂草、烁石、燃烧后留下的草木灰正好是上等的肥料,而且杀灭了地里的害虫,避免了虫灾。这种砍倒一片、烧光一片的“火耕法”,直到近代,边疆若干彝族寨子仍广泛采用。[11]峨山彝族自治县内山区广大彝族纳苏颇,虽然已广泛使用化肥,但化肥损耗地力严重,现仍取山腰锄草晒干点燃留下的灰烬用作极好的有机肥,补充土地的肥力。正如彝谚所说:“人不出门不出名,火不烧地地不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传人欧洲,摧毁了西欧封建堡垒,促成了西欧资产阶级的兴起。火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已由恩格斯和李约瑟指出。而鲜为人知的是,大约一千多年前,彝族祖先在岩洞中将硝石粉末和硫磺粉末混合熬煮提炼用以治疗牲畜皮肤病,在熬煮过程中用炭木棍搅拌,当水煮干时就发生爆炸,产生了黑火药。[12]而十九世纪中期,哀牢山彝族农民革命领袖李文学、杞彩顺等,迫于战争的需要而创造出葫芦飞雷――手榴弹雏型,则比上世纪初日俄战时发明的手榴弹要早出半个世纪。[13]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将火用于医疗,进行了多项火疗法的创造,更进一步拓宽了火的利用。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民,由于长年风雨里早出晚归地劳作,加上当地早晚温差大,所以,大都易患风湿关节炎,腰腿肿胀等疾病。哀牢山的彝医,常将火草点燃放入小陶罐,立即将罐口覆于膝盖、腰部,对治疗关节炎、风湿病有疗效。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寨的彝族纳苏颇则用“拔火罐”法治疗跌打扭伤、腰腿肿胀。由民间草医,先用刀片在肿胀处划一小口,后用经酒消毒的竹筒在火苗上烤一下或放入热水中,形成真空后将竹筒紧紧吸覆在患处,待筒内温度下降后,轻轻取去竹筒,筒内就有逼出的乌血凝块。此疗法是放血疗法的一种,对体内积瘀血的肿痛具有神奇的疗效。现在,他们治疗伤情较轻的跌打、筋骨扭伤,简单常用的方法是:将高度白酒倒入碗中,用片纸将其点燃,然后由有经验的人用手蘸酒焰(此烧酒只是外燃,故不烫手)涂擦、搓揉患处,反复几次后,便会消肿止痛。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是彝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人与火关系的不断加深,火塘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核必。滇中和凉山州西南部礼州文化遗址中,就保存着灶和篝火的遗址。[14]西南独特的地域特征,就是横断山脉构成的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很大。正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鲜花怒放,山顶雪花飞扬”,形成立体垂直气候,日夜温度较大,日差上下近二十度,这样,客观上就为人们提供了火塘与彝民息息相关的现实条件。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家人的命运祸福密切相关。近代还有许多地区的彝族,常使家中火塘长年不熄,人称“万年火”。火塘不用火时,以灰烬盖住火焰,使火在灰内阴燃;用火时,只须扒开燃灰,加上松明柴草等吹燃。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寨的彝族纳苏颇,以前,常在火塘里烧烤麂子干巴、过年粑粑,豆类及玉米等,香醇可口的麂子干巴、过年粑粑专用于待客,而烧豆、爆玉米花则是彝家小孩的最爱。旧时,纳苏人普遍使用火箸(即火筷子),一般用铁制成,形状像两根筷子,顶端用铁链子连起来。用来在火塘内通火、夹炭、扒灰,也是纳苏男子吸水烟筒时夹炭点烟最常用的工具。这里的纳苏人喜饮烤茶(酽茶),即在饮前将茶放入一小罐或口缸中烘烤,待茶香扑鼻时,冲入开水熬煮,直到涨沸时取出饮用,味道香浓,能提神,消除疲劳,是待客上品。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彝族火崇拜及火禁忌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认为火能促进庄稼生长,烧死作崇害人的巫蛊,有利于人丁兴旺。但“水火无情”,火一旦使用不当,便会造成火灾,倾刻间毁万物。火以其施惠于人的功利性赢得了人们的礼赞讴歌;但火会为祸于人的危害性,又引起人们的极度畏惧。对人的依赖感是宗教产生的基础。彝族自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火崇拜及火禁忌,以祈福避祸。“人们只是简单地把原始宗教划归为意识形态范畴,往往只是把原始宗教活动看作一个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其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原始宗教活动物态化的存在形式及强烈的对物质需求的功利目的。其实,功利目的才是原始宗教活动的根本动因。”[15]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神话《阿普独摩》中说,人经历过九次磨难,第一次是火灾,是凶火神作崇造的。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认为火神是引发火灾的罪魁,因此,在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隆重的送火神仪式。云南富民县罗兔和赤就两乡的彝族如碰到火灾,就认为是得罪了火神,火神埋了火星进行惩罚,要奉行“找火星”的仪式,届时毕摩咏诵《送火神经》。[16]永仁县彝族正月初二或初三举村祭火,曰开“火神会”。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阿依迭古是彝族英雄,他死后,尸体被砍为三截,在三个地方焚烧立了三个坟,用三个石头做坟的标记。据传,彝族用三个石头支锅(支锅庄石)的习惯就根源于此。永仁县彝族认为,人们祭火就是祭阿依迭古。从下面这首祭火歌,我们可看出一些彝族火文化因子: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要来祭,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火塘里的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光永不灭。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雷神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雷送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风神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风送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伴行人行,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驱恶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伴家人坐,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衣食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光多热呼,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是人魂窝。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迭古死了后,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尸体烧成灰,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灵魂变成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千年不灭,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万年不熄。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猎人带身上,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保佑猎人,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烧肉祭猎神,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狼虫远远跳,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鬼不近人。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啊迭古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黑夜走山路,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路你明亮;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天来开荒,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荒地你烧熟;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夏天虫吃苗,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恶虫你烧死;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天做祭祀,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火你点燃;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来过年,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年来祭你。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你永不灭,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照着我们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照着我们去。[17]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云南永仁县彝俗,过年要祭家堂火,祭家堂火永不熄灭;烧山耕种要祭山火,祭山火别作崇,害虫恶虫全烧死,来年庄稼收成保丰产;野炊支三个石头煮食要祭锅庄石;猎人夜宿山上烧火要祭火,祭火避狼虫山鬼,狩猎成功;发生火灾时要杀牛宰羊祭火神,祭火神不再为祸于人。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人心目中,火已从具体的自然物上升到抽象的至上神,火即神,神即火。有形的火塘、锅庄石、三脚架及火把等均是火神的外在物化,所以,它们也就具有灵性而受到崇拜,这样,一系列的火禁忌也就产生了。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寨的彝族纳苏人认为,夜晚走亲串门来回路上不能同时点两把松明火把,只有鬼才点多把火于晚间奔走。而且,回到家门时,要往背后吐几口唾液,把污秽、恶鬼挡在门外。同样,这里的人们用松明引燃灶内柴火时,也只允许用一个火引子,否则会招来孤魂、野鬼前来作崇。云南小凉山的“祭锅庄石”中说:“山上有山魂,石崖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广大彝区都普遍存在禁止向火塘里吐口水、放屁,背对火塘,踩踏或跨越锅庄石、三脚架,甚至在火塘边唱情歌等禁忌。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能发光发热,是其自然属性,而火一旦进入到彝族灵性世界成为主宰,那么,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彝族的毕摩、苏尼认为,火起源于天,燃烧于地,火能通天地,只有火才能到达神灵处。彝族在祭祀时所供奉的牺牲、供品,无论生熟都必须在火或蒸气上绕几下,人们认为经过火(烟、气)的净化,牺牲和供品上所带的污秽和不洁也就被消除了。大小凉山彝族在火葬后,毕摩在屋侧烧烫一块石头,在地上插上神枝,将水泼于石上,水蒸气升腾而起,点火烧尸的人和所用工具(砍柴的刀及挖坟坑的锄等)要从水蒸气上过一遍,即表示去邪除秽,彝称为“苦石”。[18]昆明西山一带的彝村,立夏前不下雨,村人出钱买鸡、羊去泉边祭水。祭时先用烧红的木炭放入冷水中,以蒸腾的热气驱除鸡、羊身上的邪秽,而后宰杀煮熟供祭。禄劝县彝族,在春耕前,要举行“出汤”仪式。人们将一块光滑晶莹的鹅卵石,在火塘里用蒿枝烧红后,请村中寨老,将一盆清水泼在烧红的石头上,这时,人们将要播种的种子在水蒸气中绕几绕,认为经过这样祭祀后的谷种,播种下去会获得丰收。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认为“火(烟)是人魂窝”,于是在彝族祭祖、叫魂及转魂等仪式中火更不能少。大、小凉山彝族祭祖时,彝年烧稻草放烟火,用袅袅的青烟为信号迎接各代祖灵回来享祭赐福。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大寨的彝族纳苏人,在行叫生魂仪式时必须烧干松毛卷,使失魂顺着青烟而回。凉山彝族盛行娶新娘的转魂仪式。婚后第二天,在夫家火塘边,由毕摩将一只捆好的母羊,从左边绕新娘头部七圈,从右边绕新娘头部七圈,从右边绕新郎头部九圈后,将羊杀死,将血淋在火塘以示祭火塘,并念祷词:“你的魂已从父母火塘转到现在的火塘,你以后就要在这个火塘上吃饭了。愿你吃了这个火塘的饭长得壮实,不生病,早生孩子。”这样,新娘的魂便算转到了夫家,才可算是夫家的正式家庭成员。小凉山彝族男孩子成年礼上,母亲先用一块石头放入火塘烧热,然后浇上一瓢凉水,把新裤放在热石发出的蒸气上转一圈,给男孩子穿上。裤子在火塘上熏过,表明已获火塘神灵的保佑,并且不论婚否,都带上了家庭的灵气。[19]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兆卜是人们乞求神秘力量,以避灾祈福的信仰活动。广大彝区盛行火卜,形式多种多样。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寨的彝族纳苏人可以从火塘或灶内的火焰燃烧情况来卜凶吉,如火星迸裂,火焰旺盛,火声呼呼,则预示吉祥如意,贵客临门。如果火苗忽明忽暗,火苗不正且微弱,便视为将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彝族胛骨卜和鸡蛋卜中也有明显的火文化因子:取羊肩胛骨(俗称扇子骨),用少许火草点火烧炙。毕摩念诵咒语,火草燃尽,出现纹痕。如系十字形,主大吉;一字形,主中吉;1字形,主中平;如出现其他不规则纹路,皆不吉。[20]鸡蛋卜:先将一只碗放在彝文经典上(一般是“历算书”),再取一碗水,中置马桑叶,放一块烧熟的卵石于地上,洒水于热石上,此时热气腾腾,此法称“打酣炭”,表洁净之意;然后,毕摩喃喃诵经,手持鸡蛋,询问卜者所卜之事。[21]一些地方的彝族,将荞种撒在被烧过的石头上,让荞种遇热开花,如花开得越大,则预示着今年是好年成,如炸不开花或被烤焦糊了,就认为是不吉利。[22]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一生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彝民的一生均依偎着火渡过,连死时也离不了火。彝族盛行火葬,即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西昌县志?夷族志》也记载,彝族火化尸体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据彝族族源说中的氐羌说,彝族的火葬与其虎图腾有渊源。《荀子?大略篇》说,羌人被俘时,“忧其死之不焚也。”《太平御览》卷794《西戎三?湟中月氏胡》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乾隆《云南通志?种人?黑倮罗》引《东川府志》:“乾倮罗,……葬以火,缚尸如猿猴。”民国《西昌县志?夷族》载:“倮夷死而不棺殓,以得火葬为幸。”今川、滇凉山彝族仍依古俗行火葬,彝巫认为彝族死后不火葬,其灵魂就不能还原为虎。楚雄彝区自称罗罗颇的彝族认为,火化后,死者魂灵随烟升上天去。未经火化,灵魂不能升天护佑子孙后代,相反会变成恶鬼害人。所以,彝族火葬焚尸,与“火化归天”“火化返祖”等观念紧密相连。随着火光闪烁,肉体已随火苗化为灰烬,而灵魂则因此得以还原。没有死,便没有生,在这死死生生的过程中,火,功不可没。这其中,蕴含着彝族朴素的辩证观。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彝族节日、民间游戏、饮食、服饰及婚姻等民俗活动中的火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也是川、滇、黔、桂广大彝族文化认同的具体外化之一。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星回节,但民间有许多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火重俗,或以六月二十四为节,十二月二十四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续云南通志?南蛮志引临安府志》)“六月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许实《禄劝县志》)“六月二十四日,集众燃炬,哗而赛神。”(范冰勋《云南通志?种人志》卷二十七)“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于大光明中。”“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许印芳:《五圹杂佾?星回节考》卷二)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虽形式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在战争中,彝人将火把绑在牛、羊角上,借助火威战胜对方;以火征服自然,以火消灾。如与天王思体古慈抗争,彝人每人点一火把,烧死天王撒下的害虫,夺得庄稼丰收。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大西山的彝族支系山苏人,农历二十四、二十五日在大西山顶过花街节,它是火把节求偶增殖原型的变体。节日夜晚,山上火堆燃起,合心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依偎火旁,互诉衷情。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被彝人作为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超自然现象被加以崇拜,而火崇拜又以火把节等祭祀仪式表现出来,这可能就是火把节的原生形态。随着人们对火的利用的进一步扩大,进入农耕后,就产生了“持火照田以祈年”等多重衍生涵义。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还渗透到彝族民间流传的嬉戏娱乐活动和竞技比赛中。烧草灰是凉山彝族过年时孩子们所喜爱的节日游戏。鸡鸣时,孩子们纷纷起床,抱草到自家前烧火堆,用升腾的青烟告知祖先回家过年。据说,谁家的灰堆大,谁家烧得早,谁家来年便会五谷丰登,得到祖先保佑。当日,孩子们都比早起早烧,天亮后,相约挨家参观评比。这一习俗在峨山彝族自治县也盛行,只不过烧草灰被换成了燃放鞭炮。跳火绳是彝族独特的竞技活动。先用藤条拧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火绳,也可视人的高度而定绳的长度,再捆上布条、棉纱等,把菜油、桐油或煤油浸在绳上。在赛场内划好起点和终点。比赛时,点燃火绳后,一声令下,参赛者跳火绳前进,谁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23]该游戏比胆量比智慧技巧,深受彝人欢迎。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诺苏人,喜欢聚拢在火塘边喝转转酒。而在云南省砚山县阿舍彝乡,农闲时节你无论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邀请你喝“火笼酒”。喝“火笼酒”时,几个人围坐在火塘边,主人用大土碗盛满酒后,便一人一口地轮着喝,边喝边谈,有时还在火边烤上几包干包谷。吃几颗包谷花,喝一口酒,包谷的香和粮食酒的醇总会让你在一半清醒一半醉中,感到沉浸在一种暖融融、乐陶陶的气氛里,身心得到放松。[24]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喜穿火草衣。据传统工艺,以火草、大麻、苎麻、棉线、丝线为原料,由彝族妇女自织而成,是云南彝区的传统纺织品。鹤庆县六合乡夸萼山的彝族的火草衣,是一种在白色中间交织着黑黄两种条纹的麻布衣。由于其来源与该地彝族的祖先起源和创世神话紧密相连,因此,出于对祖先的纪念,每年春天和秋天,当地彝族都要爬山涉水赶到谷堆山(传说中祖先采火草的地方)采火草叶来织火草衣。[25]云南石屏、峨山彝家女的长衫后摆、肩峰、袖头等处常补锈火焰纹,这极有可能与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有关。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嫁女时,新娘必不可少的嫁妆包括一个火盆、一把火扇、一付火箸、一束火炭,前两种染成火红的颜色,后两种以红纸、红布捆扎,是谓“红红火火出嫁”,象征婚后生活红火、吉祥如意。[26]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普文芳 昂自明 《彝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生态研究》[C],载《云南彝学研究》第1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杨福泉 郑晓云 《火塘文化录》[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4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创世史诗《勒俄特依》[C],载《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阿细的先基:人是怎样生活的》[M],云南人民出版社。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云南民族文学资料》[C]第七集《阿普独摩(二)》译自楚雄州古籍书。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云南民族文学资料》[C]第七集《阿普独摩(二)》和《依德莫拉都》。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三联书店,1988年北京,第440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辛爱洪《从神话传说和民族学资料看火与人类社会发展》[C],载《云南彝学研究》第2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 唐楚臣《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C],载《彝族文化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云南彝族歌谣集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48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同注[9]。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C],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辑于刘尧汉《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8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 同注[11],第33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 昂自明《彝族撒尼人祭“密枝”的原始功利目的探源――对祭祀辞和仪式的诠释》,[J]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8卷第3期,总第76期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 同注[2],第12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 同注10。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 姊妹彝学小组《彝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50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 同注[2],第32页――33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 同注[18],第177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张纯德《彝学研究文集》[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52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欧  渤《滇云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260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 同注[18],第207――208页。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 侯光福 《阿舍酒趣》[N],载《云南日报》,1999年4月17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 潘国灿 《火草衣的传说》[N],载《云南民族报》,1999年9月11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 米切若张 《解读彝族火崇拜》[N],载《云南日报》,2000年9月4日。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龙光(1974年出生),男,彝族,云南峨山人,玉溪师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民族语言、民间文化教学及研究。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凤凰路9号玉溪师范学院中文系  653100pD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