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根”现象与彝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作者 东人达 2007-09-25
原出处:《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一期

  [摘 要]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彝文典籍与严谨的治史传统。在各地现存的大量彝文典籍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追寻万物根源的“探根”与先民足迹的“指路”现象。这种现象,是彝族群众传史、用史传统的具体体现,起到了凝聚、认识、整合、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 探根 史学 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古代彝族社会,有一种追寻万物根源的“探根”与先民足迹的“指路”现象,是彝族群众传史、用史传统的体现。探根与指路本身具有追求真实与探索规律的要求,就大大增加了彝族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成分,并促使彝族古代史学有力地发挥了凝聚、认识、整合、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古代彝族社会的“探根”现象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经典彝文古籍《西南彝志》的记载,彝族先人从远古的“哎哺时代”,就开始使用彝文记载历史。由毕摩(布摩) 、摩史即史官,整理前人著述,并不断地进行增补。滇川黔桂彝族各支传承下来不见于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大量彝文典籍,现存估计在1 万册以上,记载了彝族先民及西南相关民族几千年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夷中有桀骜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而《滇志·爨蛮》则记彝族毕摩, “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印证了《彝经》的文字性。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北朝后期至隋代在世的彝族著名史学家布塔厄筹曾说:“论史要明畅,探史要探根,根由要辨明。”南宋时期的彝族史家布麦阿钮则云:“写事要理根,写事不理根,写来不分明。世上的万物,万物从根生,是物有起因。”他们的论述,是对古代彝族社会追寻根由的普遍现象的表达与总结。以“根”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内涵广泛,大致包括追寻先人根源与万物根由两个方面。追寻先人根源主要由家支谱牒与指路经体现出来。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追寻先人根源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家支谱牒。在每一个彝族支系中,都世代流传着各自的谱牒。四川凉山彝族有谚语说:“鱼靠河水活着,蜂靠山岩活着,猴靠树林活着,人靠家支活着。”“家支男性成员从小接受长辈家支谱系的传教,成年后必须熟背自己的家支谱系,至少要准确地背出自己单线的家谱及分支所在地。只有这样,出访走游时,才能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系属,受到款待和保护,否则要受歧视,即使说断舌头是本家支人,也会被当作‘外人’。”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黔西北、滇东北一带,彝语音称“谱牒”为“讷一”。讷一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判别家族的重要职能。因同一家族的不同支系分布在各地长久不往来,往往无法弄清是否为同宗,遂用讷一盘认。凡是为同一讷一者,不许通婚,只能以族人关系相处。不同讷一者,可以通婚。在家族内部,要求人人熟记讷一,终生不忘,世代相传。在家族外,则注意保密,不得外传。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确保讷一不被窃用,有极少数家族,就采用明用和暗用两套讷一。盘问讷一时,明用讷一和暗用讷一必须都相同,方能得到对方确认。“‘讷一’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共八字。第一句为氏族标志,有山、河、海、石及植物,后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分宗地名及姓氏。”二是指路经。《指路经》在各地彝族方言中,也被称之为《开阴经》、《阴路指明》、《指阴路书》、《教阴经》、《教路书》、《指路篇》、《指路书》等。每逢丧祭活动,都要由毕摩按照《指路经》的记述,一一指点本家支以往迁徙经过的山川、河流、地名,以引导死者灵魂返回祖先的发祥地。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路’,是亡人魂归祖地的路线,也就是亡人祖先从原始居住地迁到现实居住地所经过的路线。”指路活动, “其真实意义和效果是教导活着的人们,记住自己远古祖先的发祥地和繁衍的根基地及家族迁徙历程。一部《指路经》就是一个家支或家族的迁徙史,如把各地,各家支(家族) 的《指路经》汇集在一起,显然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整个彝族古代迁徙发展及古代彝族活动地域概况。”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探寻万物的根源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追寻民族之根的同时,彝族先民也在不懈地探寻万物的根源。在云南楚雄彝族史诗中,最早的彝文典籍是《查姆》,意为“万物的起源”,他们将《查姆》与各地彝族公认的祖先笃慕并列视为“最大”,称“世间万事物,都在《查姆》里。”全面反映古代彝族社会生活的贵州彝文古籍《物始纪略》,其中各章标题直接涉及追寻万物根由的就有,风的根源、雾霭的根源、万物的根源、大雾和风根、野人的根源、种子的根源、农事的根源、工匠的根源、堵彼德根源、九星根由、天亮的根由、笃米的根由,歌场的起源、婚姻史话、金银的根源、金帛的根源、茶的由来、酒的由来、马鞍的根源、窦米能源流、天地的起源、输必孜根由、宇宙本源、日月食根由、日月的根本、土地的形成、山的形成、君长制形成、文字的产生、铜鼓由来、芦笙的由来、荞的由来、花的来历、药的由来、鱼的由来、獭的由来等等。另外,还有一章综合性的《理根由》,几乎理遍了古代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根由,实际是对先人探索活动的记载与经验总结。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根,是彝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指导族群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史观。究其实质,可以总结为运动变化的物质与掌握物质生产的历史的人。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彝语音译是《哎哺啥额》。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即清浊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一对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哎哺。哎哺最初代表影形、天地、阴阳,后来又成为早期氏族的名称。哎哺自身的连续运动与变化,促使了天地的形成,万物的产生。《西南彝志》第一卷开篇即云:“上古天未产,哎哺未生时,清浊气先产生。”“上古天未产生,地未产生时,先有苍天哎,先有大地哺,哎聚牢成天,成为天的根;哺聚牢成地,成为地的蒂。”“阳上升,阴下降,线样缠绕,雨样绵延,它俩又结合,产生有命会动的。”就《西南彝志》而言, “由清浊二气发展变化产生哎哺,哎哺产生万物的观点,是彝族先民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在《西南彝志》第一卷《论天地形态》中,认为在哎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五对根”。先是“天根”、“地根”, “日根”、“月根”。而后才是“男根”、“女根”,“权根”、“令根”,以及“福根”、“禄根”等。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文古籍的史诗篇章中,所有天人、地人、神、怪等都有各自的根、家、种、父、母、代、世等。即如南北朝时期著名彝族女学者阿买妮所记:“古时妖怪多,妖在人间多,怪物是一种。妖有妖的根,怪有怪的亲,怪有怪的种。妖怪都有根,根从哪里分? 根从体类分。”“妖中还有父,怪里还有母。妖有妖的代,怪有怪的世。”由此可见,作为古代彝族社会史观核心概念的根,其实质首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基本物质哎哺,其次还包含掌握物质生产的历史的人。这种历史的人,主要体现于本民族的先人。这种社会史观在彝族古代史学理论中,表现为一种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如古代彝族学者漏侯布哲所归纳:“不讲古时事,世人不知情,讲起古时事,事事都有根,全都有来因。若是古不传,若是古不讲,谁能来写古,谁能作诗文? 所以古事呀,古是历史根。”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探根”现象所体现的史学社会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以“根”为核心的彝族史学有力地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大致表现在凝聚、认识、整合、教育几个方面。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彝族社会。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凝聚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子连名谱,即在个人的彝文名字中冠以父名中的一二个字,是彝族谱牒中一大特色,也形成了一种按照代系纪年的方法。在民国《大定县志·前事志》中,收录有清初改土归流后,几位通晓汉文的彝族土目翻译的彝文古籍文献,其中就有水西《安氏谱》。这份谱牒记载了自战国中期彝族先民首领笃慕在滇东北“六祖分支”后,六大支系之一默部的主世系,从一世的慕齐齐,经汉末为孔明南征运粮通道的二十世勿阿纳,开拓黔中贵阳一带的四十五世纳志主色,到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的丈夫六十六世陇赞霭翠,终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去世的最后一位水西宣慰使安胜祖,共计85 世,前后延续约两千年。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85 代人中,七十二世裸至龙铺时被明王朝赐为安姓,此前的都为彝文父子连名谱,如:“一世慕齐齐;二世齐齐火;三世火阿得; ??”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知名人士龙云,祖籍四川凉山,彝文姓名为“瓦体达史”。按照《龙云系谱》,自瓦体达史上溯,父子连名谱可追及170 代人以上的先祖阿普居木。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子连名谱,像一条血缘的纽带,牢固地将每一位家支成员凝聚在一起。“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是以保留强烈的父系氏族制色彩―――家支为特征的。每个家支不仅有自己的家支名称,而且有世世代代相传的父子连名谱系。家支的每一个男性成员都是这个谱系网上的一个结。”民国《大定县志·风土志》记载:“凡彝俗,役于土目者,谓之‘佃户’,性最恋主,虽虐之至死,不敢贰。”这种外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正是家支内聚作用的体现。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认识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根”与“指路”现象的实质,在于把历史当作“人类根”、“人之本”。因此彝族先民不仅忠实地记录、传承历史,还努力地从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最基本物质元素哎哺,而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云南小凉山彝族史诗《居次勒俄》中则描述,在烈火燃烧的基础上,出现了雪子十二支之一的人类,体现了运动的物质的观念。先是由天庭祖灵自然变成的烈火, “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人类起源燃,为了祖先诞生烧。”又由天降的雨雪,演变成十二雪子,包括无血的六种植物、有血的六种动物,在动物中, “第六是人类,落居于世间,世界人繁衍。猴子变人类,人类居天下,雪子阿资成生物。”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集本贵州彝文古籍《物始纪略》的不同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依人类体质的成熟程度分为原人、顶目人、横目人3 个阶段;依社会结构的变化分为母权制、父权制2 个阶段。如:《原人的蓑衣草》写道:“远古时代,天产生、地形成以后,人开始产生。原人先出现,长的像人样,人不走路,人也不讲话。原人饥饿时,吃树木果实。”“原人寒冷时,藤蔓当衣穿。——这种藤蔓,叫原人蓑衣草。”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往下, 《人类的产生》、《婚姻纪》记:“先顶目人时代,后横目人时代。”“顶目人时代,木叶做衣穿,白泥当粮食,露当作水喝。过了很久后,换批顶目人,生批横目人。”⑤ 横目人的特征,一是“横目人会说话”,即语言已比较成熟;二是兴起了“嫁男到女家”的“连姻”,由氏族的血缘婚发展为族外婚。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米阿媚时代的人》总结性记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其中所谓的“三代”是代表很多代的意思:“远古天出现,地形成以后,人开始产生。人不像人,人像鸟,鸟样过三代;鸟样过日子,果子当饭吃,雾当作水喝,松叶当衣穿,人不像人,人像野兽,兽样过三代;兽样过日子,生肉当饭吃,露当作水喝,阔叶当衣穿。人像人样,是到了米阿媚那时;米阿媚时代,像人过日子,五谷当饭吃,专门喝泉水,绸布作衣穿。”即进入女权制阶段。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权的根源》说:“很古的时候,男、女在世上,分也无法分,夫妇也难分。在那个时代,子却不知父,子只知道母。一切母为大,母要高一等,所有的事务,全由女来管。女的又当君,女的又当臣。铸造弓和箭,利剑擒野兽,兽肉女来分,女分肉均匀。她就是君长,人人都心服,一切听她话,她说了就行。”《农事的根源》、《医药的根源》等章节则具体介绍了女性在社会生产各领域中的领导活动。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什勺六只手》记,到什勺部落时,在“宇宙四方”形成了“四君四臣”,最高权威的统治者已是男性的“什父”。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宇宙本原》总结性地宜称:“正本清源,天地生彝人”。《天君》也归纳:“人是天地生”,“这哎哺一对,未出现之前,在天地之间,物类未产生。哎哺出现后,会动有命的,有气有血的,完善了根本。”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探询根由的过程中,促成了古代彝族对于知识与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崇拜。即如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彝族学者举奢哲《彝族诗文论·论诗歌和故事的写作》中说:“有知才可传,知深才有根,有根传天下,传下根才深。”又如与举奢哲同代的彝族杰出女学者阿买妮在《论彝诗体例》中论道:“有智者有力,无知枉为人。天下谁为大? 大不过知识。知识力量大,万物它命名。知识如明月,万事它可分。知识力无穷,是处可飞奔!”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整合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代彝族以史为训,把氏族社会后期的生产分工与社会分层演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君、臣、师、民几位一体的社会结构框架。这种稳定的结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它不同于古代社会一般的阶级分化或分层,不仅要求“整”即服从统治,同时还要求“合”即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和谐。据新版《爨文丛刻·治国论》记载,在东汉光武帝年间,默部水西君长勿阿纳与大臣阿佩徙忠义等人谈论治国安邦之道时,曾引用先人密阿迭的《治国安邦经》经文,突出表达了君民一体的思想:“要坚持君民一体的准则,没有仁圣之君,不能理好民事;没有贤良的民群,不能守好基业。君主能施雨露之恩,民奴就蒙嘉禾之运。君主譬如人身这元首,民奴则是手足四肢,身手四肢不可分离,若是分离呢? 身体就变成残废啦。”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各地不少彝文古籍中,规定了社会各阶层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保证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保持协调状态,起到了和谐与稳定的作用。如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的彝文《彝汉教典》认为:“渎姆(笃慕) 之苗裔,家世有尊卑,家世有根底。宗贤裔聪慧,宗劣裔灾难。会处世者尊位高,为主苛暴奴逃亡。善施政者随从众,纲纪正之同党多;政令新颖世长久,君主命运属民操。”并具体规定了君长、臣相、慧师、工匠、勇士的行为规范:“君王三义礼,首先是顾全局,心地要仁慈;其次是思故知新,言语要谦逊;再者是尊敬长者,近道要让坐骑。”“臣相三义礼,首先学识要渊博;其次是要能文能武;再者服从尊命。”“慧师三义礼,首先是娴熟古礼旧制;其次是识理谏君臣;再者是善辨风云变幻。”“工匠三义礼,首先是所记要清楚牢固;其次是善思考,用心设计;再者是心地要善良。”“勇士三义礼,首先是乐于助人;其次是能够舍己无思念;再者是襟怀坦白肝胆照人。”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泛流传于云南红河州彝族中的彝文古籍《尼苏夺节》的《文字、伦理》篇章里,有一个人叫图纳,鉴于“千年的文字,还没有见过,万年的理书,更没有读过。祖宗的来历,完全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根本不知晓。”经过奋发努力,终于成为当地第一个彝族文字与道理的传播者。他认为:人的“生存有四条:一条是读书:读书求知识,蠢人变明智。一条是种田:栽种做农活,饥饿有粮吃。一条做工匠:干活技术高,带徒传手艺。一条做生意:赚钱养儿女。”并就一般人的处世原则,以及读书人、农夫、工匠、买卖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起到了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整合作用。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教育功能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身于毕摩世家的黔西北彝族学者阿侯布谷(王子国) 先生,曾向笔者介绍了“师”阶层应该遵循的“十大教纲”:一为“牢记传教”,严格要求受教者熟悉历史与哲学的重要彝文古籍,尽量做到能够背诵;二为“述源莫错”,要求必须通晓历史与世间万物的始终,据实叙事,表达准确;三为“阴阳分明”,要求对事物有变通认识的才能,尤其在社会伦理方面;四为“莫失彝礼”,指遵循家支宗法的传统规矩及习俗礼仪;五为“乱事莫为”,严格要求信奉者走天理人道之路,不参与一切不正当的事情;六为“莫忘师恩”,学生不能忘记传教老师的培育之恩;七为“做事公正”,主持社会事务的人员要秉公办事;八为“祭祀祖宗”,指子孙要保持对先人的孝敬传统;九为“传宗接代”,主要指培养传教者的接班人;十为“莫失机密”,意指对传教机要内容的保密,特别对心术不纯正的外人应提高警惕。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物始纪略·传知识》讲述:“有了知识后,知识代代传。用知识祭祖,用知识祭天,用知识祭祀,用知识诊病,知识收妖魔。有了知识后,君用它掌权,臣用它司令,工用它造物,子用它孝父,女用它敬母。探索大小路,条条通大道。人有知识后,用来管宇宙,用来造树林,用它来种地。知识传开后,人人靠知识,世上的人们,代代都聪明。知识是金门,知识是银门,知识是铜门,知识是铁门。四门都有了,世间永流传。”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彝族先民公然宣称:“世上知识大,君占第二位。”在相当数量的探根、指路形式的彝文古籍中,都穿插有古代生产技术的讲授。如:《裴妥梅妮―――苏嫫(祖神源流) 》要求,对绵羊要“一月喂三次”盐巴,水牛应“一日三次水,一月九回盐”;《彝族氏族部落史》中的抽野蚕茧丝以搓线制衣、“启火”消毒来阉割畜禽等,都是农业的实用技术。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尼苏夺节·金属采炼》则讲授的是手工业技术:“金银去杂质,要做十件事:一是找水源,二是挖水沟,三是筑水坝,矿捣碎是四,磨矿砂是五,排污泥是六,冲洗净是七,积精砂是八,拉风箱是九,炼精砂是十。”“金银铜铁锡,同一个道理。从采到冶炼,事事要认真。无论采选炼,缺啥都不成。”而在各地《指路经》的采药、配药篇章里,则包含有丰富的彝族医学知识。“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相反地,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⑤正是由于彝族先民的探根与指路传统,使他们以一种执著的求真务实精神去记录历史,去探索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就增加了彝族古代文化朴素的唯物意识成分,同时促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 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人达教授,男,重庆市云阳县人。1964-1978年上山下乡,1982年加入共产党并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1983年支边到贵州毕节师专,历任讲师、支部书记、系主任、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等;1993年调入重庆师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西南民族研究所所长、校党委委员,1998年评聘为教授;2000年调入重庆三峡学院,任民族研究所所长、民族学系系主任,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2003年获中央民族大学南方民族史方向博士学位。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人达教授从事高校教学21年来,主讲过历史、政教、民族学专业的《世界通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革命史》、《英美概况》、《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史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民族经济学》、《经济法规》、《世界文化史》等课程,授课5000节以上。曾被评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地区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1999年曾宪梓基金奖等光荣称号。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处女作为《扁鹊小考》,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1980年第2期,为《新华文摘》1980年12期转载,文章观点对后来我国中学教材的相关表述产生了影响。20多年来,他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民族领域,以西南、中南民族历史、经济、文化为重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5部。这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的论文《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史学理论研究》1995.1),首次论证了我国最早的成文史学理论体系,被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5.5转载。同时,他主持完成四川省教委1994年高校文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彝族古代史学研究”,并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以他为第一作者的3人30余万字专著《中国彝族古代史学研究》。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的论文《古代彝族医史论要》(《中华医史杂志》,1988.2),经卫生部中华医魂活动办公室推荐,在2000年1月德国波恩举行的“全球远程医疗国际协作暨第二届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国际交流研讨会”上交流宣读,获得大会荣誉证书,并被收入德国英格哈特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中华卷)》。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与女儿东?翻译、注释的70万字近现代西南民族研究资料丛书《在未知的中国》,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版,2003年4月再次印刷,受到云南、贵州、北京、英国、美国、日本方面的好评。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为第一作者的2人专著《重庆民族人文与经济资源开发研究》,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4月出版。他的40万字的专著《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批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历史与现状》(2000ZDXM850005)课题成果之一。底本是其博士学位论文,曾被评为“2000-2003学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东人达教授现在主持有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重庆民族史》、重庆三峡学院中英文双语教学《西方与中国文化比较》。并正在翻译、注释约100万字的《在未知的中国》之姊妹篇《西南传教士档案揭秘(1904-1928)》。QH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