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
作者 阿说日吉 2011-03-04
原出处:彝族人网

  毕摩文化是现存较为稀缺、完整而典型的原生态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核心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对正逐步走向衰落的毕摩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毕摩文化的特点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因其由毕摩(“毕”为诵经,“摩”为尊者)传播而得名,内涵宽泛,别具特点。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毕摩文化是独特、完整、活态的彝族原始宗教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以和谐为主旨。她以“万物有灵”为基本观点,崇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世间的痛苦、疾病和灾难皆由阴间的魔鬼、大自然的神灵和社会的矛盾引起,从而设定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为实现和谐的这一主旨,她由毕摩担当沟通鬼神和修复人与自然、人与天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职能,并有着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毕摩占卜、测算和“作毕”仪式活动。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初步形成了“石姆额哈”神系统。毕摩文化认为灵魂永远不灭,而万物死亡只是灵魂永久脱离了肉体,有的变成了鬼,有的变成了神,在“石姆额哈”像人间一样生存。“石姆额哈”最高之神为“恩梯古兹”,由其主宰阴阳两界的万事万物。“恩梯古兹”下属有24位神仙和大量的使者。这些神灵各司其职,等级森严,初步形成了“石姆额哈”神系统。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作毕”内容多样、仪式程序繁杂。毕摩“作毕”,有针对鬼界的祭祀、祈祷、驱逐类,有针对自然界神灵的禳解类,有针对人与社会的祈福、咒敌、裁判、合约盟誓类,活动内容多达百种。普格境内彝族常见有“写克布”(挡口嘴)、转脑壳(祭祖祈福)、驱鬼治病、招魂、安灵送灵等“作毕”仪式。毕摩“作毕”仪式具有固定的仪程和严格的规则,程序繁杂,内含丰富,至今保留有“羊胛骨卜”、“打木刻卜”、“鬼板卜”、“鸡股骨占”等殷商甲骨占卜遗风和原始巫术内容(毕摩文化与巫术文化相容)。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有着独特的毕摩职业传承形式。毕摩是毕摩文化的传布者和“作毕”活动的主持者。毕摩由毕摩世家中的男丁世代相传,以“带徒授业”的方式训练接班人。他们一般不完全脱离劳动生产,收入主要来源于“作毕”的“科版”(农户家庭给付的酬金)。毕摩散居于彝族村寨,普格县境内主要有 “吉克”、“吉木”、“阿力”、“乃保”、“阿争”、“日火”、“土比”、“俄比”、“俄底”等毕摩世家。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毕摩文化起源很早,彝族民间相传早在彝族的童年“你里”(原始社会) 时期就有毕摩了。毕摩文化的原创主体、信仰主体、传承主体都是彝族,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制度和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以散乱的彝族家庭(家族)为单位自发举行,是一种全民信仰的宗教。千百年来,由于民族发展落后、地域封闭等各种原因,彝族人民一直延袭传承了古老的毕摩文化。在今天的现代文明时代,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仍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炼和传承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以彝族原始宗教为核心,以毕摩为传承主体,以毕摩经书为主要载体,积累、提炼和传承了彝族人民数千年来的认知成果,反映了彝族哲学、谱系、法律、道德、经济、伦理、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医药、农牧、军事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毕摩经书是毕摩文化的文献典籍,以彝文字为记载形式,数量众多,并因各地间毕摩流派、传承创新等因素,内容差异较大。普格境内相传有咒经、送灵、祛灾、去污、求神、祭祀六大类毕摩经书。六大类毕摩经书中,相传有咒仇和反咒经120册、送灵经21册、祛灾经29册、去污经60册、求神经15册、祭祀经9册、公母占算经各1册。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摩文化的现实价值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虽然以唯心主义思想为主体并有着与之相应的神秘的“作毕”仪式,但同时也闪耀着迷人的光芒。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承担对世界的解释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相信世界由超自然的力量支配。认为世界是神灵创造的,归最高之神“恩梯古兹”主宰;认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通过人神的婚配才得到了拯救;认为人类经历了茫茫冰川、熊熊大火、洪水滔天、生儿不知父等年代而发展到今天;认为人类的未来是进化成一只公鸡一样大小后,被大风吹向茫茫宇宙。这虽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认知和文化价值精神。这种世界观传承至今,虽然其蕴涵着虚妄、愚昧、落后的非理性成分,但因为她在民族发展历史中的长期沉淀和对当代文明的兼容,对彝族群众的世界观仍然起着普遍的支配作用。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作毕”活动通常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举行,一般都要求家庭所有成员在场,对家庭的团结、稳定与亲和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有着共同的宗教情感和体验,拉近了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在以“万物有灵”为基石的崇拜观中,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的思想,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毕摩文化以臆想中的具有超自然的鬼神力量为监督力,宣扬偷盗、拐骗、杀人、放火、嫉妒、浪费、犯禁、失信、不祭祖等“无道无义”行为会使个人受到上天的责罚甚至罚及其家庭成员和后代。这些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对调整人际关系、规范群体行为、促进彝族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提供宗教安慰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以宗教理论、宗教仪式活动来疏导人们的心理,减缓人们的生活压力,满足个体的心理安慰需要。如对个体死亡后到“什姆额哈”与祖先一起快乐生活的设定,使彝族人能够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设定冥冥之中存在着安排人类命运的“什姆额哈”,使彝族人在贫穷与灾难面前,相信人类不是无敌的,从而能够保持理智、淡定、积极的心态。彝族群众患病时,普遍并行就医治疗和毕摩“作毕”仪式。举行“作毕”仪式治病诚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但其内涵的心理安慰功能,对一些患病的彝族群众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道德教化作用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代社会中,神灵裁判已经从毕摩文化中分离出来,但毕摩文化道德培养的功能还继续存在。毕摩文化以人与天界、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普遍的道德要求,宣扬“无道无义”行为必定受到鬼神的惩罚。由此强调:“人们友善生存,灾祸不会找他;母鸡循规蹈矩老鹰不会抓它。”“竹笋向上长,背篓往上编。”“砍柴和背水,树要向上长,水往下方流。”“不能杀别人的儿子,不能引诱别人的妻子,不能偷盗别人的财物,不能过分嫉妒别人,不能过分贪婪。”“要祭祀祖先,要娶妻嫁女,要尊老爱幼,要逢年过节。”等。她将世俗的道德观进一步神话和经文化,使其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使其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情感归依、道德品质和行为倾向,从而对彝族社会发挥着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承担群众的生活指导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包含的宗教政治、宗教哲学、宗教法律、宗教诗歌、宗教美术、宗教音乐舞蹈、宗教伦理道德、宗教礼义等深深渗透于彝族的伦理道德、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行旅文化、婚育文化、丧葬文化、年节文化、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成为民俗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彝族群众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播种开耕,先请毕摩测算吉日;孩子还没出世前,请毕摩举行“咒鬼”、“祈福”等仪式,孩子出生后按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给孩子取名;丧葬时,由毕摩测算出殡吉日、主持“舞丧”和“唱丧”活动、为死者念诵指路经、为后代招魂;出行时,选吉日出门和回家;婚配时,测算五行八卦等。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饱含着人类精神文化中许多原生态的古老信息,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她的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彝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认知成果,学术价值极高,是探索宗教发展史、民族史、地方史、彝族传统文化和其他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毕摩文化的严峻现实和挑战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强势作用的影响,以“自在”为主要特质的毕摩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和一系列挑战。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缺失法律保护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国以来,我国依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但法律设计上以保护人为宗教为重点,并执行“既不能去消灭又不能去发展”的宗教工作方针。毕摩文化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自发宗教),在这样的法律政策背景下,长期游离于法律的许可和保护的范围之外,成为一种“自在”的宗教。特别是毕摩文化所具有的一些原始宗教的特色与“封建迷信”(原始宗教文化的残留)有很多共同点,从而受到我国现行宗教政策的很多限制。长期以来,毕摩文化在缺失法律许可和受到政策限制的条件下艰难生存,致使其所承载的彝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和拷问。

发布: 普驰达岭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