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彝族文化的人如雨后春笋,很多彝民族的历史被渐渐地展现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彝民族鲜为人知的过去,这是个好事!不过在阐释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解说者的不甚明白,许多彝民族的文化被无意中误解了,这样的结果在民族文化热的今天有着什么样的后果我想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小问题!为了让彝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其本来面目,也为了让广大彝族文化爱好者能了解到彝族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作为彝族人,更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爱好者,正确地诠释历史彝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尼”在彝族历史里的确是个很重要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如“卧索尼”、“阿哲尼”等的“尼”,就曾经伴随着这几个彝族统治集团度过了千年春秋。曾记得有个彝族学者给“尼”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尼”是彝族统治集团的政权形式,其中就列举了“卧索”和“阿哲”两个以家族血统为纽带的统治集团,他们用这两个在彝族历史社会里深具代表性的统治集团来阐释了一番。他们认为,“尼”是彝族历史上的一种政权形式,这样就会让人联想到:在彝族历史上建立政权都要称“尼”吗?不称“尼”就不是政权了吗?是不是也像是中原一带的“楚国”和“齐国”等的“国”字啊?的确这样下去真的会误导人的。
要是读者不明白个中原委,那这种说法肯定是天衣无缝的,继而当然就是权威了。不过权威与否应该要看其真正的内涵得到诠释与否,而不是看这个学者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我想是应当这样的。我们不是要研究自己民族的历史吗?不是要让彝民族的历史再现吗?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在研究彝民族的历史文化上小心谨慎,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当我们的文章一发布就会有很多人去看,假如我们都搞错了,那看的人还会对吗?所以我们在彝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上要谨言慎行,凡事都要实事求是,这样才是学者的风范,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彝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代言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歪曲了彝民族历史文化的本来内涵。
在彝族历史上,的确这个“尼”字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但不能说“尼”就是完全的政权形式。
就拿镇雄的芒布彝族统治集团来说,其始祖妥芒布就没有名义上的“芒布尼”这个称谓,而妥芒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古代彝族政权,是整个西南彝区著名的彝族四大“祖摩”政权(后来称四大土府)之一,她的兴起时间可追溯到前汉末后汉初,其政权形式也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其时间跨度已在千年以上。因此说“尼”是彝族统治集团的政权形式是不成立的,是欠缺依据的不成熟的定性,是没有代表性的!因此就更不能冠以“是彝族古代的政权形式”这一具有盖棺定论性的说辞了。
而为什么镇雄的芒布集团不称“芒布尼”呢?其实这个“尼”字是上层彝族以家庭背景为基础的排行称谓,所谓“尼”就是第六个的意思,而在彝族文化里泛指最小(幺儿)的一个。大家都知道妥芒布是索阿妥的第二个儿子(长子妥启汝未成年夭折),后来被索阿妥分封到现在的镇雄当“祖摩”君王,因为妥芒布在弟兄排行里是第二,人们也就称其为妥芒布家而不称为“尼”的原因所在了。
在这里我还要引用一下彝文化学者李守立先生的《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一文里的部分章节,以期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尼”字在彝族文化里的真正内涵。
【引:彝族八卦和帛书易八卦按“幼子承嗣宗法系”排列,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与彝族的宗法制度相对应。彝籍明载:“ 在普天之下, 父母靠幼子。”(《彝族源流》),这里所说的“ 普天之下”,是指彝族地区。今例举一些史实如下。前引彝籍传述从希慕遮到迫勒道共13世的世系, 只有人名, 别无其他史迹可寻, 不一定可靠。但从第14世道慕尼始,记述较多, 应是可信的。道慕尼, 一作度姆尼、窦米能。《彝族源流》:“ 窦生舒九支, 分布天地间, 八支发展武氏, 或发展啥氏。幼为舒米能, 跟随窦朵氏, 来自窦朵地, 在窦朵境内,在窦朵住地, 做窦朵继子, 取名窦米能, 建根仿窦氏, 窦米能立业。尼苦姆之女, 叫苦姆舍楚, 是窦米能之母。窦米能传人,是六祖根本”。可见, 在早期蜀人迫勒道与昆夷女苦姆舍楚结婚生的9个儿子中, 道慕尼是幼子, 他是后来“ 彝族六祖”( 详后)即彝族六大支系之“ 根” 、“ 传人( 彝族)” 之祖。所以, 早在道慕尼作为彝族的地缘部落之祖时就行幼子承嗣宗法系了。】
通过以上叙说,不难发现这个“尼”字在上层彝族政权传承文化里的内涵,其实就是我所说的小(幺儿)的内涵,并不是什么政权形式。阿哲和卧索之所以称为“尼”是因为当初的卧索和阿哲在家庭内部里排行都是最小(幺儿)的,而在他们掌握政权雄霸一方后,便被称为“卧索尼”及“阿哲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