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文献典籍看水西大方彝族历史
作者
罗显仁
2014-03-17
原出处:贵州民族研究
大方是水西彝族历代的政治中心,而水西是以古代彝族远祖笃慕的第6个儿子慕齐齐发展到贵州的一个主要支系,他曾以罗甸水西称号开拓和治理贵州的大片疆土,以默部统治家族父子连名的世系计算,自东汉光武初年开基贵州的罗甸君长勿阿纳起,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安胜祖死后改土归流止,共世袭64代,历时1600余年(公元25─1698年)。
水西彝族的历史,当以其统治家族父子连名的世系为中心,这个世系,自笃慕上溯到希慕遮的30代为一阶段;从洪水后彝族“六祖”默布慕齐齐下传的84代世系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并以《西南彝志》的记载为纲,参照其它彝汉文资料佐证记述。
彝族历史,据《西南彝志》和有关彝文的其它资料记载,结合可考的世系推算,当自公元前12世纪父系时期的希慕遮时算起。希慕遮自牦牛缴外入居于今四川西昌与宜宾以南一带,活动在金沙江以北及安宁河流域。其中有一部分相继湍着雅砻江南游,越过金沙江择居于滇池及滇东北地区,一部分发展到黔西北以威宁草海为中心的地带安成下来,成为古代卢夷在贵州的一大宗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赫章可乐遗址地发掘,威宁草海附近田野的考古,尤其是1980年在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等,都提供了在彝族“六祖”尚未分支前,这一带地方已有了古彝人居住过,而且有他们的繁荣时期。彝文《水西地理城池考》中,把赫章的可乐称为“可乐洛姆”。(“洛姆”彝语意为大城)云南大理称为:“点错洛姆”。四川成都称为“能姑洛姆”。这说明古代在赫章可乐,曾有过与大理、成都相当的城邑,希慕遮的6世孙密乍捌(汉文志书称译规)。《黔西州续志》载:“赾之六传而至译规,居濮及乌,濮即云南之东川、沾益,乌即贵州之安顺、兴义、濮与卢又相连而并也”。故这一带以译规为首居住的古彝人部族,当指随武王伐纣之卢夷无疑。据《西南彝志》记载:密乍捌之时,也形成了君、臣政权的血缘统治雏形。
和希慕遮家族世系同一时代,在巴蜀地区还住有“宜”、“能”两个古彝人部族。宜部族居川南宜宾一带,能部族住在成都附近;彝书称宜宾为“宜兹洛姆”,意为由“宜”治理的城邑,称成都为“能姑洛姆”,意为由“能”雄踞的城邑。希慕遮的12世孙迫勒道,娶了宜部族宜考姆的女儿考姆舍楚为妻,生子9人,幼子道慕尼和孙子慕宜赤都是与尼部族联姻。按上术的记载,在“六祖”家族未形成以前,希慕遮以下的31代子孙在云、贵、川地区与其他土著部族联姻,并发展了若干家支,形成了今天“六祖”以外的彝语支系。例如《西南彝志》中提到的:“武德本、武濮索、武色吞、武古笃”等支系,都是在同一个时期发展出去的。
笃慕是希慕遮的30世孙撮珠笃的第3个儿子。根据彝文《洪水泛滥史》载:“笃慕俄之世,居‘作雅纪堵’,大地的方言,洪水四面泛,人类都死去,只剩笃慕俄,自己牵着马,赶起了羊群,高地洛宜山,其处居出矣”。这一故事,川、滇、黔、桂4省区的彝文古书里都有记载,流传在彝族人民之间。以默部世系计算,笃慕的生活年代,约当在公元前300多年的周显王时期。《黔西州续志》说:“……又二十五传至隆穆(一作祝明)避洪水之灾至泸阴之山(亦作洛且)”又说:“盖杜宇之时,蜀有洪水,周之叔世也”。《华阳国志》载:“君王曰杜至,七国称王,杜宇称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水垒山以除水害”对彝族笃慕时期的这一次洪水,虽是地区性的一次水灾,应是彝族历史上的可靠事件。也是古彝人在西南地区历史转折的新纪元。
洪水后,笃慕仍然在“作雅纪堵”(今云南东川,会泽境)为中心的地方安居下来。3妻6子,长妻为觚君宜之女,名宜弥补,生子2,名慕雅考、慕雅且;次妻为尼君能之子,名能弥冬,生子2,名慕雅热、慕雅卧;3妻为呗君蚩之子,名蚩乌叶,生子2,名慕克克、慕齐齐。兄弟6人发展为西南彝族武、乍、糯、恒、布、默6大家支,是谓“六祖”。
据《西南彝志》载:六祖未分支前,都曾同在录作录卧(东川)为中心的地区居住了不等的年代。其中武,乍两家住了10代,糯家住37代,恒家住38人,布家住39代,默家住了11代,才各自向外拓土发展。又说武乍两家向南分布后,乍支系曾与武支系中洛举的家族,在大理和保山之间共处了两代,然后往西南的怒江边发展,并沿江往北开拓。武支系有一部分发展为蒙舍的统治家族,又有一部分融为洛举家族。糯支系与恒支系的一部分发展到俄姆洪索,这一带都是崇山峻岭,且有许多支流汇成大河,当指今金沙江以北包括雷波,建昌、黄郎大小凉山一带地区。恒支系首迁易蒙佐姆,发展到第16代卧德额之世,生9子,长子德额隆在德歹卜卧(云南昭通),当了乌蒙的君长,即禄氏土司之祖;幼子德额辉到柏雅妥洪(今四川古蔺),做了扯勒的君长。布支系(传到第7代阿德布,后世以其名,将布支系称为德布氏),先拓土在妥卜恩白(今云南禄劝境),传到18代默德阿仁,发展白勒大革,是为安顺布勒家支之祖。慕克克第24世孙,长子默则阿额,为宣威古苦格家的君长。次子默则俄索,拓土到罢底兀古,是为威宁乌撒(纪俄格)的君长。默支系(传到12代德阿施,后世以其名称默支系为德施氏),首迁知钟夏勒(今水城境),后来发展为水西、芒部、阿于歹、慕卧热几个大家支。
默部世系及其分支情况,旧志记载与史实颇有讹误,现按彝汉文有关史料参证记述。
默支系第1世主慕齐齐,生子2,长子齐乌宜的长子确佐文,在东川首创阿于歹家的基业;齐乌宜的次子乌宜隆,下传3世到赛雅叶时,发展到鲁孟,是为云南榕丰的“鲁纳笃”家支之祖。2世齐雅洪,是慕齐齐的次子,生2子,长子洪雅本迁往昆明附近德本妥只,做了武德本(笃慕前世系中分出的另一支)家的经师。3世洪雅德是齐雅洪的次子,生2子,长子德乌宜,是后来阿哲(水西)家出名的经师中的一个支系。6世德乌沙,是洪雅德幼子,生5子,长子沙乌娄迁宣威融入古苦格的家支。次子沙雅夺,融入阿佐赤的家支。4子沙布各往南融入种茶的濮族。幼子沙乌穆袭为第5世,生2子,长子乌穆史往遵义融为汉族。6世乌穆纠,是沙乌穆的幼子,生2子,长子纠显迟融入濮族,次子纠阿诺袭,为第7世。8世诺阿隆。第9世隆雅杓,是诺阿诺的幼子,第10世索阿默。第11世默阿德。默家的纳咪录,与默阿德的母亲是姐妹,嫁与慕克克的9世孙体妥为妻,是为德布氏家族的7大姓中糯奎博、糯鲁歹之母;默阿德娶体妥糯的女儿妥雅拟妥为妻,是为德施之母。12世默德施,即汉文志书里常笔及的德施,他在默部支系中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以东川为中心扩张势力,征服邻近的部落、其后分为阿底,阿总、慕俄知、迫默昂、阿旺忍、阿于歹、热伦琪、阿宗迫勿、阿惹惹德9大家支,是为《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中提及的“德施九天君”。13世施默武,生2子,长子武戛纳,是戛纳土目之祖。14世武孟迭。15世孟迭堕。16世堕雅于。17世于俄索。18世俄索必额。19世必额勿,是为东川闷畔部的君长,生3子,长子勿阿轮发展到娄米妥体,当了慕俄热的君长。次子勿阿克仍袭阿于歹(闷畔部)的君长。20世勿阿纳是必额勿的幼子,东汉光武时人,他首先拓土到水城境的洛纳俄戛,统一了4家迫默,其中著名的有迫默伦家,发展为水城南开的阿大德楚安姓土目,迫默隆发展到以普安为中心的濮土仲益(包括北盘江上游),开成了阿旺忍君长陇土司的家族。以后勿阿纳统治了贵州的大部疆域,自立为王,称罗甸国,立规章法令,设48目曰“峨”。21世纳阿宗,首据可乐,生4子;3子宗迫委住水城境的慕笃省施,是辖戛勒则溪兵权的扒瓦土目之祖。22世宗阿补,是纳阿宗的第4子,徙居罢底妥太(今威宁草少海附近)。23世补阿勺24世纪阿妥,自宗阿补到勺阿妥,祖孙3代都是定居罢底妥太。勺阿妥生3子,长子妥取汝未成事业而夭亡,次子妥芒部治理赫默仲显,是为镇雄芒部土司陇氏家族之祖。25世妥阿哲,是勺阿妥的幼子,汉文志书称为“济火”或“火济”者。妥阿哲自罢底妥太东迁。始居陇更(毕节)。蜀汉建兴3年,助武候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继则进住慕俄格(大方),生3子,长子阿武,居卖佐娄洛(方志称绿水之东山),幼子阿哲琪,居古雅嫩益,乃郎岱阿哲琪土目之补助。26世阿哲比额,生2子,幼子比额莫迭,为莫迭土目之祖。27世比额莫翁,乃阿哲比额长子,大方城东五指山下九层衙为其所建。28世莫翁萦。19世索俄德。30世德额瓦。28世莫瓮。29世索俄德。30世德额瓦,31世瓦额宜。32世宜阿赤。33世赤阿笃生2子,幼子赤笃底苏,居水城境的益额考帕,为底苏土目沙氏家族之祖。34世笃阿迭。35世迭阿苴。36世苴阿德。37世德阿堵。38世堵阿扎,生2子,幼子扎阿甫居大方城西北的阿甫妥岂,为楚伦嫩益阿甫土目安耀祖之祖。39世扎阿朵,是堵阿扎的长子,阿朵袭父位,兼承弟阿扎益支的家业(毕节13区境)。40世朵阿塔,生2子,幼子阿德额,为支朋嫩益家德额土目之祖(旧属乐贡里化个则溪)。41世塔阿期。42世期努枻。43世枻阿甫,生2子,幼子阿甫朵宜,为水城朵宜土目之祖。44世甫纳志。45世纳志笃色,东拓居矩州之石人山,称石人部落。46世笃色阿更,生2子,幼子阿更益腻,是格腓嫩益家以腻土目之祖(旧属悦服里)。47世阿更阿委(即阿佩),生3子,长子阿委阿陇,是水城白杓嫩益家阿陇土目沙氏之祖,次子阿委迫策,是水城扒瓦土目安氏之祖。48世阿委阿市,生2子,幼子阿市纳额,是恒吐嫩益的纳额土目之祖。49世阿市洛纳,生2子,幼子洛纳归宗,居白委耿戛,即大方城西南偏坡归宗土目沙氏之祖。50世洛纳阿可,嫡子9人,庶子13人,均职列必送,祃奕之位,较著名的有阿姆呗娄,为城西补露仲夷民大寨土目安培之祖。阿以增,大方以增土目之祖。阿姆以利,城西猫场以利土目之祖。阿可阿勒,水城阿勒土目之祖。阿可白铺,城西南白布土目安绍尧之祖。阿可布俄,毕节小吉属簸窝土目之祖。51世阿可额枻,生4子,次子额枻德初,是野坝列启嫩益的德初土目安光祖之祖。第3予额枻白耿,是城北40里白皆土目安国泰之祖。第4子额迭德基,是城北德基土目之祖。52世额枻苴启,额枻卒,长子夭亡无嗣,由弟德初袭,兼管德初土目基业。德初亦早卒,叔弟德盖摄政,复建旧姚州,为姚州刺史,时值宋仁宗庆历初年。德盖老退,仁额袭。53世苴启仁额,生3子,长子仁额益施,次子仁额陇再,是益施和陇再两家土目之祖。54世仁额普额(安氏谱称仆夜),生2子,长子普额密受,为黔西密受土目之祖。55世普额额则,长子额则陇勒为修文龙耳土目之祖。56世额则陇勺,长子陇勺阿甫为黔西阿户土目之祖。57世陇勺笃载,次子笃载必琪为黔西阿乌迷土目之祖。属陇舍嫩益。58世笃载额归。59世额归普色,时值宋未,始分水东水西2部。60世普色阿腻,阿腻予阿腻马摆,乃旧府属仁育里马摆土目之祖。阿腻总机,为城西总机土目安文恩之祖。阿腻洼书,为城西洼书土目之祖。阿腻马烘及阿腻帕那2土目,均住仁育里一带。61世阿腻阿诺,史称阿里。元世祖二十年(公元1226年)以阿里为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司同知,不服。后立亦奚不薜总管府,阿里受命为总管,奉沼率属入觐。阿里卒,妻奢节袭管水西事。62世阿诺阿画,元史称铁木儿不花。《元史本纪》载,仁宗延佑五年,顺元宣抚使阿画奉万物来觐。《元史》世祖二十五年(公元1231年)徙顺元宣抚司于亦奚不薜,以阿画为宣抚使司。又:文宗至顺年间,阿画屡立战功,加龙大将军,封罗甸候,死后赠“济国公”。63世阿画乍俄,乍俄卒,弟陇内袭。64世乍俄陇内,陇内曾任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阶昭勇大将军。佩三珠虎符。陇内卒,无嗣,弟陇赞袭。65世陇内陇赞,顺帝元统2年赐名伯颜溥花,沼袭顺元等处军民宣抚使、八番等处沿边宣慰使。陇赞卒,弟霭翠袭。66世陇赞阿期(即霭翠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归附明朝,仍袭原爵,六年晋升为贵州宣慰使,位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阳,妻奢香,彝名合兹,系恒部扯勒家族奢氏之裔,14岁嫁霭翠,16年代夫率土酋入贡,是年霭翠卒,奢香袭职摄政,辟龙扬九驿,时年仅20岁。67世阿期陇弟,明廷赐安姓,史称安的。68世陇弟普直,方志称卜葩。69世普直纳考。70世纳考呗则。71世呗则陇兹,安谱称裸至,妻奢志无嗣,以其妹之子陇铺为子(即黔西四方井奎博土目)。72世陇兹陇铺,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肠陇铺母子敕书,嘉其保境有功。73世陇铺布局(即安观,安谱误作安祚),乃陇铺从子,子布法舍,是城南法沙土目之祖,属舍乍嫩益家支。次子布局杓佐,是旧悦服里的杓佐土目之祖。74世布局直罢,即安观之子安贵荣。其与妻奢脉,子安佐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铸就“成化钟”。又武宗正德禄年(公元1506年),贵荣从征香炉山,功加贵州布政司,贵荣生3子,长万钟、次万镒、3子万铨,皆袭。75世直罢安钟(亦名阿助、安祚),《大定府志》谓:“贵荣老,请以子佐袭”,又谓:“佐袭位,改名万钟”,故万钟、阿助、阿祚、安佐、均为1人。万钟无嗣,弟万镒袭。76世安钟直俄(即万镒),卒,子阿写幼,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由弟万铨代袭。77世直俄陇再,是为万铨。78世陇再宝锡(即万镒子阿写),阿写长,命名仁。《明史通志》谓:安仁长,袭位,仍由万铨视事。79世宝锡斐糯(即安国亨),袭政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4月撰《水西渡河桥碑》,卒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80世斐糯陇谷(即安疆臣),万历三十六年病故,时年28岁。81世陇谷陇澄。疆臣无嗣,弟尧臣原过继为镇雄土官,兄卒,返袭其位。82世陇澄陇迭(安世)。83世陇迭额腓(安坤)。袭位于永历年间(公元1647年至1665年)。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被吴逆固权捏害,含冤就戳,妻禄氏逃避乌蒙外家,遗腹生子祖。84世额腓密宗(即安胜祖又称阿格)。吴三桂叛,胜祖捐粮率兵响应清廷攻战,功甚钜,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云贵总督蔡毓荣奏袭宣慰世职,三十九年卒,元嗣停袭。康三十七年(公元1699年)改土归流时,但仍设48目以司其地。
水西彝族的分布,是随着默布大宗拓土迁徙的历史情况和后来水西所统治的地域而形成的“六祖”默布支系由东川进入黔西北,当始自勿阿纳开基贵州时,经历约两百余年的时间,不断向外开拓迁徙。先择居水城的“知钟戛勒”,后又向北进取可乐(旧属南广之鹿里)为据点,再乘势率部沿延江(六冲河)东拓,经今清镇进拓贵阳。后又向东北驰进。达“祖义歹”(镇远)大河岩上,遂留部族居住而自反居鹿里。留住都匀部族,后发展为《五代史》中所称的昆明十二部。到勿阿纳的孙子宗阿补之世,才由可乐南徙到“罢底妥太”(威宁境),相传3世到妥阿哲时,才由威宁东迁毕节,短居了一段时间,最后又由比节转到“白扎果”(今大方)定居下来。
“水西”的地域概念,是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分界,河东一片谓之“水东”,河西广大地区称为“水西”。后来这概念起了变化。演变为氏统治政权的地域名称,而范围就不限于此。“水西”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元史》,但对这地域的划分,是在慕齐齐59世孙普色袭位的宋未之际。水西辖地实际包括今大方、水城、六枝、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各县和毕节、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的一部分。前8县是水西的本土,史称“水西”,而后五县地域,却在鸭池河以东,三岔河以南,是水西的边缘地带。史称“水外”,即“水外六目之地”。明未,安位献出水外六目之地,先改土归流,到安胜祖时的版图,只剩水西本土了。
水西地区居住的彝族人民,除大部分是随着默部大宗入黔时迁来的以外,今从各家支的“尼益”来分析,还有出自“洛举”家支和“播勒”家支,较多的是来自川南的扯勒家支。据彝文典籍中记载,水西安氏贵族在历史上与乌蒙、乌撒、播勒、扯勒和宣威的“古苦格”家几个大支,都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由于各家支上层人物间的频繁交往,其下属的百姓也就随之交错徙居。又如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年),阿里妻奢节与宋隆济反抚元朝暴政的战争,和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0─1627年)安邦彦和安位响应奢崇明,联合反抗明廷征调西南士卒远征辽东的两次大规模战役,此外还有历代王朝调水西土司率部证讨各地叛乱的战役中,都有大量人口散居到各地定居发展。
清初改土归流后,清廷撒去了土司、土目的“土官”称号,把“宣慰公土”收归国有,而原“土目私土”尚不变更,在取消其权力的同时,还使用一部分土目作为封建基层统治的工具,为流官的助手。原在水西范围的土目,当时黔西、平远各存11家,水城30家,而大家尚有48家。摆脱了土目束缚的各族人民,可以迁出乡里,或为自耕农而向国家纳粮,或为地主的佃户而向地主交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纳雍、金沙、织金等地的土目已基本绝迹。水城等地土目势力已衰,大方土目却尚有残存。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1期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