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自市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作者 邱兴 2015-01-04
原出处:《红河探索》2014年第3期
  近年来,蒙自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明确了蒙自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把蒙自打造成云南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康体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国际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以及滇南“美食之都”、“商务会展之都”。在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蒙自加大“两海”(长桥海、大屯海)景区开发建设力度,深入挖掘世居“两海”的主体民族一彝族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亮点。
 
一、蒙自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蒙自辖区共有世居彝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位居第二。我市彝族有聂苏泼、仆瓦泼、姆基3个支系,聂苏泼主要聚居于蒙自旱坝地区(文澜镇的十里铺、雨过铺、草坝)。仆瓦泼散居于山区各乡镇,而以西北勒乡较为集中。姆基居住在南部山区(冷泉镇、水田乡)。彝族民俗文化在服饰、饮食、婚恋习俗、生育、节日、语言、丧葬、民间文艺、历史源流方面较为突出,有较邱  兴深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价值。
 
  (一)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婚嫁习惯
 
  1.服饰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彝族服饰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彝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衣,宽裤脚扭裆裤。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妇女服饰,多姿多彩。未婚少女梳独辫,头戴绣花燕子帽,脚穿红绿钩尖绣花鞋;已婚妇女以布缠额盘发于顶,盖方形花头巾(俗名顶头围腰),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其衣服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领口和衣边镶嵌红、紫、绿、黄等花纹图案,衣尾由五到七条绣花布条排列而成,镶边青、蓝扭裆裤,系绣花围腰,脚穿钩尖绣花鞋,色彩明丽、显得高贵华丽,雅致大方。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彝族服饰从头饰、服饰和鞋饰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饮食民俗。
 
  彝族多聚居于山区和坝区,地多田少,主食较杂,主要以玉米、小米、大米、白薯、小麦为主食,吃法多种多样,营养价值较高。最有特色的是聂苏泼彝族在节庆日喜欢食用半生半熟的火烧猪肉,拌以大蒜、花椒、辣椒、豆芽、莴笋、芹菜等佐料的凉菜,称“皮干生”;用姜蒜、花椒、辣椒、盐等把新鲜生猪肝和猪血腌熟食用,称为“辣白旺”。除了 “皮干生”和“辣白旺”之外,还有一道“凉拌鱼”,主要做法是把新鲜鱼放入沸水里煮到半熟,再捞起来用姜蒜、花椒、辣椒、盐、豆芽、莴笋、芹菜等佐料一起拌食。同时,彝族青年男女都有饮酒的习惯,有着丰富的酿酒技术和经验,有着许多动人的祝酒歌。
 
    3.婚嫁民俗。
 
  自古以来人们对各个民族不同的婚恋文化就充满着好奇,因此,通过某种形式来集中展示和表现。彝族质朴纯真、情深意切的婚恋习俗,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就是一个现实可行的思路。彝族的青年男女,大都享有恋爱的自由,但部分地方还有“说亲”、“抢亲”、“花房”的习俗,但最传统、最有特色的是聂苏泼彝族新娘在出嫁前三夜,约较好的妇伴陪同“守夜”同唱离别情歌《阿尼里勒》、《阿尼西山尼》,边唱边舞,通宵达旦。出嫁时,婚宴上男方宾客中的长辈诵唱《阿依乃》为新婚夫妇祝福。彝族生儿育女称 “躲家”,聂苏泼新生儿出世两三日,娘家携红糖、鸡蛋看望产妇,半月左右,娘家亲戚携面条、鲜肉及婴儿衣帽等到物看望产妇,称 “送奶母菜”。家有产妇,在门外竖一木桩,桩上戴一斗笠,示意一月内忌外人进门。
 
  (二)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1.节日民俗: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文化节日活动。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哕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在这一天,彝族同胞满怀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望,穿上具有彝族服饰特色的节日盛装,云集在宽阔场坝上,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毗邻四乡八寨的彝族同胞和其他兄弟民族也纷纷赶来分享节日的欢乐。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彝族男女青年,是这盛大节日欢庆活动和社交场合最活跃的群体,在寓悦隅择配,谈情说爱于跳舞、对歌、赛马、摔跤等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中老年人则在沸腾的人群中聚首谈古论今,聊说家常,自得其乐。整个场面壮观动人,既有古朴遗风的氛围,又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晚上,重情好客的彝家主人,样,内容丰富,资源密集度高,且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特性,可开发性较强。通过适当的开发,彝族宗教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中和旅游业中一个新的“亮点”和 “热点”。彝族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随处可见。山、水、树、花、石……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并有一整套祭祀礼仪。其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祭龙、为老年死者超度送魂。
 
   一是祭龙。彝族均有于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日祭龙的习俗。 “盛陈酒撰”,邀请客人,“以趁盛节”聚餐欢乐,宾主谦让,以歌对答,灌酒敬肉,互相祝福。夜深酒愈酣,漏尽情更浓。节日喜相逢的青年男女,在年饭用过之后,更趁良宵,各人与自己的对象畅叙衷曲。彝家男女老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直到翌日破晓才尽兴而归。
 
  2.信仰民俗:雨过铺镇辖区的彝族的宗教文化资源种类多由村由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 “龙头”,主持祭典。聂苏泼祭龙为时一天,合村停止农事活动,杀猪一口祭祀龙树(由村人选定的村中或村边的大树,一经选定则永为龙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制定村规民约,委派当年的守地护秋人员。仆瓦泼和西南部山区的姆基,祭龙时间长达三天。届时,各村男女青年相邀到本村对歌、跳弦。三日内,主客均不得离村,客人由邀请者招待。三日后, “龙头”率合村老幼“祭路”,然后送客。
 
  二是丧事。彝族的丧事跟汉族相同,但不请僧道做法事,只在人殓后,请贝马(巫师)为死者灵魂引路,使其“回到祖宗的发祥地”。亲友祭奠、送葬,雇请花灯帮舞“狮子蚌壳”,以显隆重。
 
   (三)精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
 
  1.民间传说。一是长桥海边的朝霞:彝族青年李小莫,智勇双全,为抢回被长桥海的黑龙偷去的太阳,使大地重见光明,人海与黑龙博斗,最后战胜黑龙,但也献出了宝贵生命,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太阳和天边的彩霞。二是花围腰的故事:彝族妇女勤劳智慧,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她们,天上的神仙闻知,变作凡人来到她们中间,出了许多难题,都被她们破解,神仙为之叹服,临走时送她们一个花围腰,意欲蒙住她们的慧心,被她们识破,便在围腰上开了个扇形的窗口,绣上美丽的花木、雄伟的山川戴在胸前,她们的慧心不但没有被蒙住,反而变得更加聪明。从此,彝族妇女从童稚之年就佩带一个开着窗口的花围腰。三是朱老飞:朱老飞为龙生虎养,在凤凰保护下长大,自幼有神奇的力量,能削竹为马,率领牧猪伙伴腾云驾雾游览京城,能耙山填海为百姓造田,能隐身盗官府库银,救济穷苦百姓,后被官府毒死。
 
  2.花灯文化。彝族花灯是蒙白花灯中最为出名的一种歌舞剧。彝族各支系中,各村均有表演
 
  花灯的团体花灯会。主要传统舞蹈有《拉花》、《花鞭》、《打花鼓》;主要曲调有《金银点》、《猜花拳》、《过街调》、《进门调》、《贺年调》、《散花调》等。伴奏乐器主要有彝族的四弦、直笛和京胡、二胡、小三弦等。最为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在正月初一至十六日称闹花灯,拜年人门唱《进门调》,登堂唱《贺年调》,拜毕,执花灯到村中广场演花灯剧,结束时唱《散花调》。现逢红白喜事,都为喜庆之家或守丧之家演出。
 
  3.彝族歌舞。彝族能歌善舞,素有“听到弦子响,脚杆痒呢痒”的说法。一是民歌:彝族民歌主要有《阿依乃》《婚嫁歌》《哭丧歌》、生活小调和儿歌。《阿依乃》是聂苏泼彝族的古老民歌,用彝语演唱。歌词为五字体,开腔引句的曲调不变,正词的曲调为单乐句的变化重复,曲调悠长,多用于祝福和叙事。《婚嫁歌》是在婚嫁时演唱,其中《阿尼里勒》、《阿尼西山尼》最有特色用于新娘出嫁前三天,新娘及新娘的伙伴到新娘家中演唱,对新娘的祝福。《哭丧歌》在丧葬时演唱,为死者灵魂引路,使其“回到祖宗的发祥地”。生活小调主要有《猜拳调》和《赌钱调》,都有固定的歌词。儿歌主要有《阿呀来各里》、《阿莫傣傣妮》、《放猪调》、《小小蚂蚱满山跑》等。二是舞蹈:最为著名的有“阿尼西山尼”、“拉花”、“笆笼娘娘”、“七姑娘”、“仆拉跳掌”、“跳链”、“莫情灿”、“三步弦”,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阿尼西山尼”、“三步弦”。 “阿尼西山尼”是聂苏泼妇女送新娘时的一种集体舞,姑娘出嫁前三天相好的女伴前来祝福,边唱边舞,通宵达旦,不让闺房冷落。
 
  4.民间美术。彝族民问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刺绣和剪纸。彝族妇女刺绣技巧十分娴熟,她们刺绣时不描样,不画线,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绣出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图案。所绣的物品包括姑娘们的包头、衣服、围腰、飘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的挎包等。所绣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山川日月等。刺绣的针法有排花、平绣、纳花、纤花等。彝族妇女从小都有剪纸的传统。从童稚时期,便在胸前佩带一把小剪子和一个绣花针筒学剪纸。彝族剪纸主要用作绣花围腰、头巾花、背背花、鞋头花、帽花的底花。从不画底图,随手剪出花鸟鱼虫图案。刺绣和剪纸具有艺术价值,可以开发为游客所喜爱的旅游商品。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彝族刺绣艺术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工作,使彝族刺绣艺术为发展旅游事业,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发挥更大作用。
 
  5.彝族乐器。最有代表的彝族乐器主要有铓锣、四弦、直笛、葫芦笙、巴乌、口弦。
 
  6.天文历法。彝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彝族历史上发明,使用过多种历法。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它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他们把一年等分为五季十个月,每季度两个月,用土、铜、水、木、火五种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如一月土公月、二月土母月、三月铜公月等。每个月三十六天,用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生肖来轮回记日。一年合计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它精确的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不差。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古历法都无法与之相比。它不仅是彝族文化中最具科学性,最具有人文价值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楚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就是一这个古历法为主要标志,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二、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一)要素类型式
 
  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旅游活动包括这样六个方面或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从旅游活动的空间上来说,“行”是在线上的活动,是一种动态行为, “吃、住、游、购、娱”是在点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静态行为。而从旅游业本身的开发来说,应该着力的重点是在静态的旅游行为上,即在“吃、住、游、购、娱”五个方面做文章。根据这一思路,蒙自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即要围绕这五个方面来进行。
 
  1.吃的开发。
 
  重点开发代表彝族饮食文化特色的名、优、特食品“皮干生”、“辣白旺”、“凉拌鱼”。其次,开发出系列风味特色食品。如玉米、小米、白薯等原料制品及地方特有盛产的鸡枞等都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著名的风味旅游食品的特质和潜力。对于这些食品的开发,必须在卫生、营养、包装、携带方便等方面下功夫。再次,营造浓厚的彝族饮食文化氛围。饮食文化氛围自然应以彝族文化为主调。让旅客置身于彝族特色的房屋里,坐在彝家的餐桌旁,喝着彝家的佳酿美酒,听着彝家诚挚动人的祝酒歌,品尝着彝家的风味美食,欣赏着欢快热情的彝族歌舞。
 
  2.住的开发。
 
  传统民居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彝族传统民居为主体风格来进行。在建筑式样和外观上,应以草垛房、木房、闪片房、麻秸房等几种类型为主。在内部设施如家具、用具、装饰上应体现出彝族生活的特色,当然这同时也并不排斥配备电视、电话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在规模上,可以是度假村的连片开发,也可以是小型的家庭旅馆。在功能上,以住宿功能为主,同时兼顾餐饮,娱乐等功能。
 
  3.游的开发。除“两海”(长桥海和大屯海)的水域资源开发建设外,还可从民居文化景观上来考虑,既可以建设专门为旅游服务的彝族民居景观,也可借助历史神话传说,再现历史神话,还可以现有的彝族民居为基础,选择较为典型的彝族村寨,加以修缮,不破坏它的原有风貌,让游客领略原生态的彝族民居景观。建设中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标志性景观、景点,或者是建造大型彝族文化石雕像,其主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这个要求来看,可以选择的题材有“长桥”的恢复重建,建造“祭龙台”,雕塑传说中的李小莫、朱老飞石像,建造 “太阳历”文化广场等。这些石雕从体积上来说,应该以大型为主,强调一种豪放和大气;从造型上重局部的真实,又追求整体的生动和美感;从摆放位置上来说,应设置在重要的路段和场所。“游”的开发还应包括彝族民俗风隋观赏活动。具体地说,可以开展斗牛、摔跤、对歌、演花灯、祭龙等彝族风情活动表演。
 
  4.娱的开发。一是游客参与型歌舞活动。游客们不仅愿意欣赏地道的表演,更愿随着这欢乐的气氛载歌载舞,与彝族演员同喜同乐。举行“彝族歌舞篝火晚会”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优美的夜色下,在燃烧的篝火旁,在热烈的链锣、四弦旋律伴奏下,大家一起翩翩起舞,共度良宵。在歌舞活动中可以穿插进彝族民俗活动,如演花灯、对歌、猜谜、祝酒等。二是游客参与型的彝族竞技民俗活动。彝族竞技民俗活动可开发的项目很多,其中最具游客参与性的项目游摔跤、荡秋千、打陀螺、射箭、斗牛等。可建造一个彝族体育表演场开展,如射箭也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林地(以各种动物标志为目标)进行。比赛结束时,优胜者将获得象征获胜的纪念品。
 
  5.购的开发:品尝和领略个民族、各地方的美味佳肴和饮食风俗,一直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彝族饮食文化中的许多方面和内容完全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通过让游客“吃一餐,带一包”来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食品类。风味旅游食品的开发必须在口味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做不同的设计,在包装上讲究装潢精美,在规格上注意多样化,做到轻便,不易损坏。二是服饰类。作为旅游商品的彝族服饰,在开发时要注意两点:一要作为纪念品和装饰品。这类服饰应该考究、精美,游客购买后可以作为具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收藏品。二要作为日常穿着的衣物。这类服饰应具有彝族特色和风格,同时在式样和色彩上又要适合平时穿着。三是刺绣类。要把刺绣工艺和彝族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在种类上向多样化发展,在题材上增加其文化内涵和韵味。四是乐器。对于链锣、四弦、直笛、葫芦笙、巴乌、口弦等乐器可根据旅游商品的特性进行开发,把它的实际音乐功能和彝族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给游客以多方面的体验和回味。 
 
  (二)节日活动式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民族节日活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是利用民族节日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来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时机,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商机。在开发彝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彝族节日活动这一特殊的旅游经济开发方式。利用彝族传统节日发展旅游活动要重点做好展装节旅游活动。展装节作为彝族人民传统的最为盛大的节日,在展装节的主办上就要做到盛大热烈,美丽壮观,精品荟萃,高潮迭起,成为彝族人民和各地游人狂欢的海洋。展装节旅游活动时间应以五至七天为宜。活动内容应该包括自然景观游览、彝族风情展示、祭祀活动、彝族体育活动观赏,彝族村庄游览、彝族风味食品品尝等等相结合。   
 
四、开发建议及对策
 
  (一)科学定位,全面挖掘,提高民俗旅游的品位格调
 
  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同时,要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彝族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促进产业的不断形成与完善.
 
   首先,要从旅游市场的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确立需求观念,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游客的需求,将旅游市场调研放在第一位,努力寻找和发现潜在资源和商业机会,通过产业的融合和渗透,增创彝族民俗旅游发展的新优势。其次,要确立质量观念,根据彝族民俗旅游资源结构,促进彝族民俗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完善。第三,要确立大局观念,协调与整合全市各个领域,多个部门的发展方向,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合力,构架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彝族民俗旅游这篇大文章,以发展彝族民俗旅游为突破口,提高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对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还必须突出特色,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彝族民俗旅游产品,最终形成多样丰富的彝族民俗旅游产品。
 
  (三)加强宣传,强化促销,全方位提升民俗旅游知名度 
 
   要强化旅游宣传,建立政府倡导、企业为主、社会配合的旅游促销体系。引导人们对加强彝族民俗旅游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行多侧面、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促销。媒体促销:加强与省外媒体机构的联络,合作,充分利用广播、路,开发形象生动的系列化文字、图片、音像制品,在国内外广泛宣传,展示彝族民俗旅游的魅力;文化促销:开发文学、艺术、宗教、节日等文化促销载体,多角度展现彝族民俗的丰富内涵;会议促销;有重点地参加一些地区性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洽谈会、进行集中宣传促销,并通过举办彝族民俗旅游有关的艺术活动和各类学术研讨会,加大彝族民俗旅游建设对外促销力度;企业促销;旅游景点和企业要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优质服务开展形象促销;机构促销;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可向旅游热点城市直接派驻机构或委托代理机构,进行客源地宣传促销。 
 
   (四)重视人才,强化管理,促进民俗文化有序发展
 
  一方面,对现有人才要挖掘、用好,对懂旅游、文化素养高、懂政策、善管理的应用性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彝族民间艺人委以重任。对传统彝族民间艺人,制定相应的扶持、保护措施,以使彝族传统民俗及民间工艺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对旅游产业尤其是彝族民俗旅游方面紧缺的人才,要加速培养和引进。加大对紧缺的中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专项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地域限制、身份限制和所有制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再则要调整、充实现有教育基地的功能,设立旅游培训中心,为彝族民俗旅游产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加强与州内外的培训合作,选拔基础较好的人员,委托州内外相关院校培训。并结合旅游实践活动,推行继续教育制度,使人才素质在实践中提高。  
 
   (五)科学设计,合理开发,不断提高民俗旅游产品质量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要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作者为《今日蒙自》编辑)  
发布: 李金发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