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彝语彝文是弘扬彝族历史文化的根本
作者 杨登堂 2023-05-09
原出处:今日头条-彝人登堂

学习彝语彝文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根本,除去彝语彝文,就没有了彝族历史文化。彝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彝文是世间最美的文字,我们要坚持学习和使用,抛弃地域之见,走向统一,要弘扬彝族的历史文化,认真学习和传承彝语彝文。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量词丰富,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声母辅音清浊交替表示。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汉字一样,彝文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优点就是它具有越方言性,比如汉字的同一字在不同汉语方言区的读法可能不一样,但它不影响不同方言区之间人们的意思表达和信息传递。彝族各地方言也千差万别,但在彝文上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规范和统一彝文后,各地彝人就能看懂通过彝文书写的内容了,就可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漾濞是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漾濞彝族是漾濞境内居住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漾濞彝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一起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辛勤劳动,开拓和推动了漾濞地区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漾濞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彝族风俗民情,有独特的彝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为更好地研究漾濞彝族的历史文化,本文就怎样弘扬和发展彝语彝文方面作一些探讨。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漾濞彝族支系及彝语相通的情况

漾濞彝族共有三个支系,人数最多的是喇鲁(云南书面记作腊罗),其次是聂苏、诺苏。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喇鲁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他称“土族”或“土家”,(la lo),毕摩经中称“喇鲁”,“喇”是虎,“鲁”是龙。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唐代,在哀牢山脉和大理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在六诏中,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势力最强,蒙嶲诏地盘最大,势力仅次于蒙舍诏。六诏的族属除越析诏为么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外,其余五诏均为乌蛮,也就是今天的彝族。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口碑资料相传,这些地区的左、常、杨、习、马等姓彝族,原来居住在漾濞江东岸的蒙化,南诏政权被南诏清平官郑买嗣颠覆后,才迁至漾濞江西。他们开发了漾濞江西岸的漾濞广大地区,其中的左姓彝族历史上是蒙化府世袭土官的左氏家族的后裔,今平坡、顺濞等地区的彝族,主要有熊、罗、蒙、杨、茶等姓,也是土著民族。该支系主要分布在龙潭、瓦厂、鸡街、顺濞、富恒、太平、平坡七个乡镇,其他乡镇间有分布。六诏时蒙嶲诏,后来的样备诏诏址就在今蒙光村,漾濞的蒙姓彝族、部分其它姓的彝族都是蒙嶲诏(样备诏)的后裔,都属于喇鲁支系彝族,在漾濞境内,喇鲁支系彝族分布最广,喇鲁支系属于彝族方言西部方言区。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或“聂苏”,该支彝族属“南诏乌蛮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古老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楚雄的武定地区,于明代迁入漾濞境内居住,主要聚居在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漾江镇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箭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漾江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也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苍山西镇也有少数人居住。聂苏支系彝族方言属南部方言区。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诺苏支系居住在漾江镇抱河岭村的雀山村民小组,人数很少,自称“诺苏泼”他称“白彝”又因他们居住地的原因,兄弟民族习惯上称他们为“后山彝族”,“雀山彝族”或“阿老友”。这支彝族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清代迁徙到丽江居住,1969年和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迁移到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现有200多人。方言区域为北部方言区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支系、聂苏支系在唐代之前就有世居,但真正形成部落是在唐代。诺苏支系于1969年至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迁移到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三个支系的彝语互不相通,除腊罗与聂苏稍相近以外,诺苏的彝语跟其他两个支系互不相通。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engtss-2.jpg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漾濞的彝语彝文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过对漾濞县彝族聚居区的调查发现,彝语在彝区有70%的彝族人群在使用,但彝文在彝族地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广大彝胞几乎成了彝文盲,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彝族文化的代表,毕摩是彝语彝文最直接的传播者,他们一代又一代,以不同的风格,用古老的彝语彝文,口授、传抄古老典籍,汇集了漾濞毕摩典籍,通过我县彝学学会对县毕摩文化传承人统计数据看,毕摩人数有所上升,但能精通彝族毕摩各方面经文的很少,且毕摩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传承毕摩文化令人担忧,就全县毕摩状况调查显示单纯的毕摩行毕还不到50%,大多数都是毕摩与道教混合祭祀的场面,在这方面雀山的诺苏支系要做得好些。虽然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于2001年开始,认真组织、抢救彝族毕摩文化遗产。根据省彝学会关于全省统一开展整理出版100部彝族毕摩经的安排,由漾濞彝学会牵头,完成《大理彝族毕摩经.西部卷》第85、86卷的整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彝学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抢救整理工作从最具有代表性的瓦厂乡蛇马村四么路村民小组时年85岁的左左尚祥老毕摩(已经去世)入手,通过近3年的努力,整理出55篇140多万字的毕摩经(漾濞2卷),其中丧葬经42篇,另外还有祭龙经、火把节密枯突经等13篇。漾濞彝族毕摩经是漾濞乃至大理州一笔宝贵的彝族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层次高、内涵深、体系完备、本土特色浓厚的特征,是一笔稀有的宝贵财富。以楚雄州彝学会为主编的全省一百零五部毕摩经已经全部出版,第85、86卷为漾濞彝族毕摩经,成为全省重要的彝族文化研究成果之一。漾濞毕摩经由原来主要以口传为主,变为有彝文记载的较完整的经书。但这仅仅是漾濞南部喇鲁支系彝族的经文,富恒、漾江等地的聂苏(罗武)支系彝族、漾江雀山诺苏支系彝族的毕摩经文还未收集整理。由于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彝族居民逐步淡忘了彝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汉化程度高得惊人。因受到先进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在彝族民众心目中最具权威的毕摩文化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就漾濞毕摩的现状看,全县50000多彝族民众中,有40多位毕摩,其中只有2----3人得到老毕摩的真传,而且虽然我县已经系统地收录了毕摩经,但没有几人能够按照毕摩经彝文吟诵,大多都是口授,随意性较大,大多毕摩只会讲彝语,不懂彝文,这样毕摩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上许多老毕摩相继辞世,许多古老的彝文文献典籍已经面临无法解读的危机,彝文古籍正在成为“天书”,况且聂苏(罗武)支系、诺苏支系彝族毕摩经还尚未收集。这个方面要引起极大的重视。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覆盖了漾濞这块神奇的土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就会使得我们许多传统文化因现代文化的输入而慢慢被淘汰,甚至消失,好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打造漾濞彝族文化特色旅游城市,把漾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保护和挖掘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契机。从教育这层面看,随着标准化教育体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热衷于现代艺术,从八、九十年代我县的彝区教育还得借助“双语教学”传授汉语,如今,恰好相反,需要用“双语教学”来传授彝语彝文,从语言断层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母语基础,传承历史文化又从何谈起,这难道又不能引起彝族同胞的思考吗?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彝语彝文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本民族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价值与合理性也体现在与这种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并且是与特定的时空条件为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可这个环境一旦发生改变,民族文化就会相应发生改变。现今,先进文化和现代媒体大量涌入彝族聚居地区,并且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家庭,这些媒体传播先进的理念,拨动了每个彝族民众的消费意识,时尚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的竞争等都成了人们生活必需,因此他们不得不用经济利益化的观点去看问题。”而这个过程,民族文化的经济效应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眼中,往往被他们看成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他们纷纷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去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彝族聚居的彝族同胞淡化了自己母语的继承和发扬,过去彝族地区有彝族人不会说汉话的有一大部份,现在出现了一大部分彝族人不会说彝族话,有的彝族人还羞于说彝族话。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里,年青一辈本身就没有多少彝语彝文知识的积累,对现代文化的态度与父辈不一样,接受能力也远远强过父辈,他们选择了时代的潮流,接受了时代先进的共性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忘记了彝族彝语彝文,导致许多稍有母语基础并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彝族中青年不愿意去学彝语彝文,这是导致彝语彝文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漾濞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支系多、方言差别大,漾濞彝族三个支系都是各是一个方言区域,喇鲁支系属于彝族方言西部方言区,聂苏支系彝族方言属南部方言区。诺苏支系为北部方言区,支系之间语言不相通,彝语本身常用文字只有3000多个,大多数都以借字借词方法来使用,加之各地方言无法统一,形成彝文学习的难度,且大多数都与兄弟民族杂居,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给彝语彝文的规范和统一带来了很大困难。再加之历史上彝文的传播在大部分地区一般只有毕摩学习和使用,彝族的毕摩经是彝族的经文,由于各种原因,漾濞的毕摩经有彝文记载,由于毕摩也对彝文一知半解,平时只用口传经文,这也是漾濞彝文发展到现在民间没有得到使用的症结。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对彝语彝文学习传承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目前,虽然彝语彝文的普及工作得到县委、政府的重视,政府各部门的门牌用双语门牌,彝文有漾濞喇鲁毕摩经典两部,但不可否认的是,首先,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彝语彝文学习宣传工作在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彝语彝文在民族地区重要作用的发挥。其次,民众对彝文的学习意识薄弱。随着汉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彝文的现实使用率较低,因此在民间对彝文的学习并没有极大的热情,这也是彝语彝文在很多彝族聚居地区推广工作难的主要原因。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从事彝语彝文推广使用的工作组织机构、人员和教材等原因,滞后了彝语彝文的推广和使用工作。没有较大限度地彝族胞学习彝语彝文的积极性,在彝语彝文的推广上出现断层。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在彝族地区弘扬和发展彝语彝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如果孩子失去母语,一直用外语交流,思维被嫁接在单一语言之中,那么我们只会离优秀越来越远。语言很重要,文字很重要站在民族立场思考问题的民族意识很重要。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取一个彝族名字,别人叫你一次、说一次彝语就提醒一次你是彝族,有助于不忘本。要多了解自己是谁,多看彝文典籍,不要把自己的典籍放在没有其他民族文献参考时才值得一瞥的卑微地位,更不要根本没看自己的典籍就依据其他民族的文献来否认这些祖传的瑰宝。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了解自己才能有自信,不基于其他民族评价的由内而外的自信,掌握自己的文化站在兄弟民族面前才能有民族意义上的底气。我们就是彝族,文化上和其他民族有交流,但从来自成一体,从来不是其他文化的附属。我们有我们的语言和语文,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在祖国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进程中弘扬彝族历史文化,学习发展好彝语彝文,在彝县社会和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的需要。 彝语是彝族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它记述了彝族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情况,也承载了天文、历法、术算、哲学、文学、生产、伦理、习俗等相关知识。所以,要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对彝族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文化作好全面、完好地传承,首先得学好彝语彝文,因为彝语彝文是研究、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的钥匙。提高教育水平是促使更多人回归民族意识的唯一方法,大力支持后代教育,但要牢牢把握住彝语彝文的学习,培养民族意识。通过学习和发展彝语彝文来传承和弘扬彝族历史文化。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研究、保护彝族文字的需要。 彝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特色、性质、地位、作用等都值得用全球的视野去进行研究,而研究彝文,首先要有字库、字典之类的工具和资料。通过研究,就可以通过争取将其各种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保护名录,以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保护和抢救彝族文献古籍的需要。 通过彝文字典,可以让更多的彝人或彝学爱好者学习彝文字,在掌握彝文字的基础上,对彝族文献古籍进行研究,推动保护和抢救彝族文献古籍。目前漾濞的彝族文献古籍不多,仅存有毕摩经两部(喇鲁支系)聂苏支系和诺苏支系的毕摩经典还未收集,有的经典可能失传,有的还可能散落在民间,如果我们不学习彝语彝文,不尽快去收集这些有价值的民族经典,就有永远失去的可能。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促进彝族同胞间的交流 。彝语彝文具有超方言性,通过本字典的自学,让其他各地的彝胞熟识规范彝文,从而尽量消除因方言差异而带来的语言障碍,增进各地彝族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语彝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人的特征之一,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彝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会说彝族话的人逐渐在减少,彝文作为记录彝语的一种符号,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彝语彝文进行传承和保护: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要传承彝族彝语彝文首先要重视毕摩文化这块阵地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要传承彝语彝文,首先要抓好毕摩这块传承彝语彝文阵地。毕摩在行毕时必须用彝语彝文,传承母语是最重要的。一是加强对毕摩及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摸底登记工作,给予其定的经济支持。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毕摩群体为主传抄、保存、使用的大量文献典籍,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化组成部分。在过去,古代彝族文化遗产,除民间口传以外,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这些民间文献的编撰、书写、习用、传播、保存,无疑地大都掌握在毕摩手中。因此,加强对民间毕摩和民族文化传承人调查登记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利用彝学会这一优势,发动广大学会会员做好这项摸底排查工作,采取座谈方式与这些人沟通,鼓励他们切实做好传帮带作用,将毕摩文化及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为能使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建议每年想办法给予这些有贡献的传承人适量的经济补助。二是举办彝语培训班和毕摩培训班。利用学会的力量举办彝语培训班和毕摩培训班,请专业人才授课,传授毕摩文化,彝族历史文化,传授彝族礼仪、祭祀、医学、民俗、传说、神话、地理、天文、历法等有关知识,培训一批又一批的毕摩文化传承者,给予这些专业老师或老毕摩一定的经济报酬,为彝语彝文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在教育上,不能继续让我们的民族教育培养出不懂彝语彝文的彝族文盲,而应该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民族教育普及彝语彝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本身也应该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彝族聚居乡村有彝语使用环境的地方,理所应当对彝族学生进行彝语彝文的教育,重视规范语言文字的教育;在同样存在彝语言使用环境,但相对来说不如聚居区使用率高的地区,同样应该重视对彝族学生的彝语彝文教育,在这些地区,目前日常生活上也许不能为当地某些彝族学生很好的提供学习彝语的环境和条件,所以更应该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来教授彝语彝文,不断创造彝语彝文的使用环境。应在彝族聚居的乡镇村建立彝汉双语教学,在县民族中学开设彝语课,营造好的彝语彝文传承氛围,与教育部门联系沟通,在彝族族聚居乡村开设双语教学,在民族中学开设彝语课,使民间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加上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和师资培训,让熟悉彝语的彝族代课教师或专职教师对本民族学生进行授课,并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学校,由政府实行奖励制度,给予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老师奖励等,这样才能在传承民族文化。彝族的语言文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彝族文字的使用对彝语的流传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需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设立健全彝文组织研究机构,召集邀请懂彝文的人员对彝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进行培训,使大部分人能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彝文。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加大彝族彝语彝文学习宣传力度。政府各部门的公章和政府各部门的文件头,可采用彝文和汉文并行书面的方式,使人民群众潜移默化当中认识到彝文的存在。此外,在彝族聚居区可开设彝语广播,一方面可以使不会彝语的人重新学习和掌握彝语。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彝文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有意识地认识到彝文能使彝语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提高人们对学习彝文的热情和信心。在云南有一个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基诺族,云南大学民族史博士生导师方铁教授说,现在基诺族的语言也在缺失。基诺族有2~3万人口,目前,这个民族已经放弃了双语教学,统一用汉语授课。有专家预言,20年后这个民族的语言将会彻底消失,就是说到时候这个民族实际上也就消失了。同样只有几万人,锡伯族能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并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学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报刊,有自己语言的广播、电视频道,目前这个民族也是国内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这两个民族的鲜明对比,再一次提醒我们,我们的语言文字的未来,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彝族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彝族自己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文化,对待自己语言文字。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利用好传统的节日宣传彝族文化。漾濞民族文化丰富,有传统的“火把节”、“核桃节”,独特的“二月十九街”等节庆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彝族艺人、代表性非无传承人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相关的音像图文谱乐,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性基础资料数据库。在全县9个乡镇分期分批举办彝族歌、舞、乐骨干人员传承培训班,发挥骨干传承作用。组织培育民族民间业余文艺队伍,为民族资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同时开展群众性广场业余文艺比赛及表演活动,促进漾濞彝语彝文交流与发展。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建议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报考选配优秀的彝族学生到中央民院或云南民院学习彝语彝文专业,当然也要择优录取,毕业后定向在县民族宗教部门工作和彝族聚居的乡镇小学执教,这样有利于彝族自治县的彝文保护、推广。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彝族人民的学习彝语彝文的热情,笔者不久前到雀山诺苏支系住地调研得知,本地一彝族人名叫陆学忠的彝人, 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他一直坚持学彝文,现在他可以通篇朗诵彝文典籍,这样的人和事是很少见的,我们要因势利导,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全面推开,把学习彝语彝文的热潮在彝族聚居地区推广开来,为弘扬和挖掘漾濞彝族历史文化作贡献。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彝族地区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首先,要培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须加大教育设施资金投入,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要转变“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加大扶持发展彝族地教育事业的力度。建议争取将彝族自治县优先列为高中义务教育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贫困落后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儿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再次,要加大对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多培养技术人才和新型劳动人才,不断提高彝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加大彝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彝族干部在彝族地区团结繁荣稳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中央、省、州出台相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选派优秀彝族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彝族干部,同时加大对乡镇和农业一线的彝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卫生、教育、农业、畜牧行业打造一支以中青年彝族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彝族文化渗透到彝族聚居地区的最底层。这样才有助于彝语彝文的传承和发展。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九、由于彝语方言众多,带来了彝语的不统一,为了今后彝语彝语学习的相对统一,建议我县统一学习和使用云南省规范彝语,这样避免了各方言不相通带来的彝语不统一。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情,要政府重视,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广大彝族同胞积极配合,经过较长时间努力达到相对统一这个目的。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的来说,通过对漾濞县彝语彝文使用情况来看,彝语使用人群下降,彝文在彝族聚居区并没有得到推广和使用,其原因很多方面,不仅是历史原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还包括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彝语彝文的消亡意味着民族文化的逐渐消失,彝族彝语彝文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继承和保护好这些文化当中的任何方面,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Q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