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惠华:大成、大美、大爱——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译注》跋
作者 ​肖惠华 2020-10-15
原出处:《查姆译注》
image.png
《查姆译注》(施文贵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

一、大成《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世史诗《查姆》“(彝文)”“(国际音标)”,是彝族先民讲述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一部创世史诗。主要流传哀牢山滇中南彝语南部方言区。在双柏主要流传在大麦地、安龙堡和法脿等自称“纳苏”的彝族民间。“查姆”为彝语音译,彝族人把叙述一种事物的起源称之为一个“查”,也就是说“查”为种类或类别(即篇、章);“姆”则是“母”,“大”之意,即根基或本源。另一层意义,亦指“为做人的道理”。即“查”为“人”,“姆”为“作”或者“生存处事”。因此“查姆”就是彝族先民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基本学说,因而被称之为彝族的“根谱”。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末,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境内,收集到一批彝文文献资料,在整理资料期间,偶然发现众多文献中书名里,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彝文“查”,调查组对此高度关注,就请哀牢山大毕摩施学生先生,随调查队到昆明师范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翻译整理。最终,把所有文献中涉及彝族“查姆”的内容归类汇编,由李文、李志远等人配合翻译记录和整理,编译内部资料到公开出版。《查姆》初译手稿,标写书名为音译的汉文“镲母”。经多方研考,大家一致确定:把彝汉皆通、字意贴近、寓意深远的“查姆”为最终作品的名称。至此,经整理润色的民间文学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终于面世。由此,学界第一次知道双柏发现了彝文典籍《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最初是以口头传诵的形式出现的。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传,在尚未有文字之前,《查姆》就在彝族先民间广为流传。在长期的口传心授传承过程中,经过不断丰富、加工修改,逐步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创世史诗。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史书记载称其为“天书”“爨文”“蝌蚪文”“倮倮文”等,与汉文同源。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被相关研究机构认定为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有了彝文之后,《查姆》经毕摩的记录整理,形成了书面文本,经代代传承补充完善,最终汇聚为集古今彝族人民智慧之大成的一部巨著。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彝文,就没有今天的《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的搜集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组织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部分师生组成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赴楚雄、红河调查,开始首次搜集整理《查姆》,并由已故著名彝族毕摩施学生口译,李文、李志远记录,之后又经二人初步清理,整理出3000多行的《查姆》,并连同原始资料一起,于1962年10月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汇集成册,编入《云南省民族文学资料》第七集在内部发行。1976年后,郭思九、陶学良、黄生富等人,在进一步研究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历经5次整理修订,于1981年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毕摩经《查姆》的翻译整理始于2009年。此次翻译整理的资料,以双柏县大麦地镇下莫且法村方贵生毕摩珍藏的抄本为蓝本,以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藏本为补充,共26个“査”(篇),分上、下两卷。上卷共收录了《天地的起源》《天和地的转动》《物种的起源》《独眼人时代》《直眼人时代》《横眼人时代》《牲畜的起源》《金银和铜铁》《房屋的起源》《粮食的起源》《白盐的起源》《棉麻的起源》《绸缎的起源》《配婚的起源》《娶嫁的起源》等十五篇。编译者为施文贵、方贵生。方贵生为彝族毕摩,主要承担古彝文识读。主要讲述了天地怎样形成,世间万物如何兴起,人类从何而来,金铜铁和棉麻绸缎怎样进入人们的生活等。下卷共收录了《彝文的发明》《世间道理书》《帝王世系谱》《疾病的由来》《寻医找良药》《寿终命终结》《棺椁的由来》《世间降旱灾》《世间垛楮树》《海中水莲花》《阿龙捉鬼神》等十一篇。编译者为潘林宏、方贵生。方贵生为彝族毕摩,编译中主要承担古彝文识读。本卷主要讲述了彝文怎样被创造出来,又如何传承;天下理规如何形成,应当如何遵循;疾病怎样产生,如何医治;灾害从何而来怎样与大自然抗争等等。《查姆》彝文抄本均为五言诗体,在编译过程中,为忠实原著,保持原有体例和特色,采用了五言诗体格式。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在译文整理中对语义明显缺失的地方作了适度扩展,对那些晦涩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了注释,尽量做到读能顺其耳,听能明其义,力求真实完整地体现原文的基本意义。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世纪民间文学作品,到今天传承毕摩译注的近万行的文献经典,《查姆》以历经沧桑、海纳百川、大器晚成、恢弘大气的全新姿态,跻身于中国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阵列,形成彝族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牌。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世史诗《查姆》是歌舞乐文一体的彝族文化集成。人们交往用它、集会用它、生活用它、娱乐用它,小到婚丧宴饮,大到祭祀大典,无不用它……它的文献保留、汇编成集、构建载体和推广普及,传承毕摩功不可没。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就是“根谱”《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成《查姆》,正在形成不断完善统一的自身文化体系。从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教传统来看:对于人与自然、族群融合、生产生活、外界交往、地方稳定,发挥了共建语境、规范行为、传承文化、陶铸思维等多种群育功用。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就是“为人”《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查姆》古书

二、大美《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内容十分丰富,相传共有一百二十“查”,内容涉及天地演化、物种起源、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家庭婚姻、医药起源以及伦理道德等上到天文、下至地理,远涉史前神话,今通衣食民生,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在阅读《查姆》时,常常可以感觉得到每一“查”(篇)的开篇部分总是有些含混不清,这是在彝族先民的思维观念里,人即是神,神即是人;物乃神造,神即是物,因此其意识也是虚幻的和含混的。到了后期,随着人们知识积累的增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这正如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所说:“人在改变自己的自然的时候,也顺便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的看法。”由此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越到篇末思维越清晰,表述越准确,越贴近现实生活,表明后者是由后人补充完成的。尽管我们现今能见到的只有几十“查”(篇),且可能有残缺,尽管《查姆》中的思想内容有些虚幻和离奇,但它们都是彝族先民对客观物质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的结晶,正如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论任何发展阶段上的民族,一定有代表他们宇宙观的开天辟地神话,例如天地缘何开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他们的原始哲学。”这些反映自己价值取向的思维判断和道德观念,正是彝族固有的特质,也是研究其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技、民俗等的重要资料源泉。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史诗,蕴藏大美。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暂且避开严肃的学术话题,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我们同样能看到不一样的《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描述的天文、地理、神群、人物、物种、造物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古朴里不失浪漫与天真,严谨中不忘夸张与想象。其中,对天文的的表述体现了气象万千之美;对地理的描写达到了引人入胜之境;对人间的情怀散发出身临其境的感悟;对物件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充满美感。仅从人神群像博览,大美《查姆》就可见一斑。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开《查姆》家族群像谱,230余名栩栩如生的人、神扑面而来。“有九千九只手、八万八只脚、用七千年造天地……全身化成天地万物、两眼生日月、月亮当伙子、太阳作姑娘”的万物之神俄罗倮也嫫;万神之王的涅侬罗佐颇;恪尽职守的儒黄乍大帝;挑水洗亮日月的罗塔纪之女;独眼人、竖眼人、横眼人;人文共祖阿普笃慕;毕摩始祖尼史冲;彝文始祖六毕圣;寻找粮食的雪俄三兄弟;寻找金银铜铁的勒阿德兄弟;种麻纺棉的雪宿三姐妹;医圣那比额;捉鬼英雄杰阿龙……各路神仙、各部酋长、能工巧匠、驯马师……琳琅满目、形象鲜明、性格各异、能力无限。有的人神互通、有的神物相济。值得关注的是:众多神与人的形象中,杰出女性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查姆》由于有了她们而显得更加璀璨夺目,魅力无尽。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证明:发现世间的大美,需要时间,需要有心人,更需要善于发现的慧眼。《查姆》的偶得、发现、发掘和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印证。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俯首跪听《二泉映月》的佳话,点亮了人类社会中,文化敬畏和艺术良知永不磨灭的熊熊火炬。拜读经典,让我们乐趣无限,力量无穷。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查姆》古书

三、大爱《查姆》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爱《查姆》,福泽千秋万代。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满怀深情厚爱,《查姆》回归千里彝山。彝山《查姆》得到各方大爱,凤凰涅槃,终得正果。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时也与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现今彝族人民的一切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等,都可以在《查姆》中找到原始痕迹。换言之,彝族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在《查姆》这一根基之上衍生、发展、演化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分工的不断细化,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母体、适应社会生活多元化需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单元。例如由生和死这一现象演化而来,专用于丧葬祭祀的《丧葬经》;由日月星辰的轮转而来,专用于纪年或卜测的《历算书》,由家庭婚姻等社会关系演化而来,旨在教育和启迪的《道德经》等等。在彝族民间每到逢年过节、婚丧祭祀、播种收割、出猎放牧、起房盖屋,都要唱诵《查姆》史诗。唱诵形式多样,有请毕摩唱诵的,也有即兴咏唱的。唱诵腔调有毕摩祭祀调、阿噻调、苦情调等,根据唱诵内容和场景选择适时的腔调唱诵,以传诵对万物起源的认识、追思先民的光辉业绩,缅怀祖先的不朽功勋,教育后代,启迪未来。这也就是《查姆》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门新兴学科,其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它包括历史、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军事、天文、地理、历算、医药、建筑等。党中央国务院对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历来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民族访问团、云南省民族工作队、民间文学调查队等团队派出,到“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先后出台了针对弘扬民族文化“救书救人救学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巨大的支持。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明确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要为从事整理民族古籍的专门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少数民族古籍范围广、种类多,现懂民族古籍的人已不多,且有的年事已高,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把抢救、整理民族古籍的工作搞好。”1984年,楚雄州就率先在全国彝区,为彝族毕摩平反昭雪,并全面启动了彝文古籍抢救保护及翻译整理工作。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挖掘整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要求,继承优良传统并超越传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传统,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每一个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参与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牵头,联合滇川黔桂彝区,已经启动将彝族文字、包括《查姆》在内的彝族文献典籍,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的全面工作。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今计,为子孙计,也为国家民族计。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具有延续性和交融性的,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化尤其如此。这就是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际上处在同一体中,任何一种文化的现代化都是其自身传统的现代化,不可能割断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现代化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传承的历史。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在,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感恩党的民族政策,让《查姆》重见天日,卷破天惊。感恩各级各界的大爱,让《查姆》学海拾贝,攻石成器。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尊重历史,让我们明辨是非,现实与未来同步。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敬畏传统,使我们取舍有度,地脉与文脉相连。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膜拜经典,为我们解疑释惑,灵气与心智并存。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F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肖惠华,系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楚雄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