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地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彝语地名含义的解释是工作中遇到的新课题。弄清彝语地名,首先就要学习、掌握彝族历史和相关知识。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因此,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保护地名就是保护每一个地方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彝族历史;彝族天文;彝族文字;彝族风俗;语言;保护
彝族地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彝语地名含义的解释,是工作中遇到的新课题。当前国务院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古怪的地名,一时琢磨不清,含义不明,切莫望文生义,强行解释,否则就要闹出笑话,甚至颠倒历史,闹出“张飞杀岳飞”的历史笑话。要弄清彝语地名,首先就要学习、掌握彝族历史和相关知识。
1 彝族的历史
据《中国彝族通史》序言王天玺云:“彝族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在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中,有许多都是讲历史的,她对祖先崇拜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其他任何神灵的崇拜,为了维系这种祖先崇拜,彝族实行了严密的父子连名制,因而保存着非常完整的世系谱牒——普通百姓家有世系谱牒,王侯贵族家更是把记述和保存世系谱牒作为非常神圣的国事和家事。笔者曾看到一个云南彝族世系谱牒到2009年,共存了216代。以每代平均25年计,有5400年。也就是说,仅从这一个家族的谱牒来看,有文字记载的彝族历史,已经有5400多年了。”把彝族文明源头确定在以西弭遮为君长的时代,这个时代约在公元前4500年,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教化师是恒史楚。恒史楚有莫大的功绩,他规范了彝文,创造了天文八卦理论,制定了宗法制度,组织了正规的祭祀活动。恒史楚在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后人望尘莫及。公元前4500年时,彝族先民已经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已有人规范文字、研究天文历法、订立宗法制度、组织正规的祭祀活动,表明已经从原始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彝文古籍记载:“公元前837年左右,彝族先民中出现了一位超凡的领袖人物,名为笃慕。笃慕登上君王之位后,按阴阳太极之象,把整个统治区域划为三界——天南孟国、地北仲国和中央季国。同时分封六子为候,分掌天下大权。其中武侯慕阿切掌滇国之政,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后迁移今云南晋宁;乍候慕阿考掌夜郎国之政,治所在今贵州赫章一带;糯候慕阿热掌蜀国之政,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和成都一带,恒候慕阿卧掌巴国之政,治所在今重庆。”公元前4500年左右,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在点苍山地区,经历5000年的变迁,到公元700年左右,又在点苍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南诏。“诏”为彝语,意为“部分,代表”,南诏就是南部,是南方的部落。当时在点苍山地区,活动着六个部落——蒙舍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蒙嶲诏。蒙舍诏位在南方,习惯上称为南诏,这个习惯用语逐渐演变为部落名称,最后演变为地方政权,南诏立国时间长达250余年,历经13代王,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中西南部和缅甸北部,最盛时还包括越南北部。南诏曾是中古时期东亚、南亚、东南亚结合部的一个强盛大国。公元8世纪,南诏的军事力、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都相当强大,但始终归属于唐朝,维护祖国统一。有一次,阁罗凤以王者之尊亲自到成都拜见剑南西川节度使,行至姚州被太守张虔陀拦下。张虔陀是个贪官,不仅强夺阁罗凤准备送给节度使的礼品,更公然调戏阁罗凤之妻。此等劣行,即使贫民也不能忍受。阁罗凤一怒之下,杀了张虔陀,毁了太守衙门。这件事是非曲直清楚,但掌握朝政的奸臣杨国忠污蔑南诏造反,要以大军征讨。阁罗凤很是委屈,上书朝廷,承认自己杀人毁衙有错,愿意重修衙门,请求朝廷给改过的机会,并坚请朝廷千万不要兴兵开战,否则会祸国害民。但是杨国忠不听,硬是以20万大军进入南诏境内,南诏军民并不与之对抗,而是节节退让。同时,阁罗凤还多次派大臣到唐军元帅帐前,请求和谈止战,但根本不受尊重。最后,唐军逼到南诏都城之下,阁罗凤才奋起反抗。南诏大获全胜后,命人将唐军将士的尸骨按礼俗隆重埋葬,使其灵魂有安息之所,可谓仁至义尽。还在洱海右岸立下《南诏德化碑》,记述事件经过,表明与朝廷军队开战是无奈之举,告诫子孙一有机会就要向朝廷表明忠贞。
2 彝族天文
彝族先民活动的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位于地球两大板块撞击结合部,地势极为复杂,深谷与高山同在,平坝与大河相间,气候也纷繁多变,自古就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在地形和气候如此复杂多变的地区生活,人们无法出行,蒙昧之时,也不能进行农耕和畜牧。在群众性“观天象,察地理”的漫长年代中,彝族先民中涌现出一批才华超群的天文历法家——恒史楚、苌弘、鹤冠子、落下阁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1934年,中国西部科学院组织12位科学家到彝族聚居的雷波、马边、峨边和屏山县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流行于彝族民间的十月太阳历,他们将此发现记述在1935年发表的考察报告中。参与此次考察的科学家有地質学家、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但是没有天文学家,所以未能将历法的要素全部查清记清。
3 彝族文字
彝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文字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教化圣师们先后对彝族文字进行了8次收集整理和发展。乾阳运年时代,恒史楚进行了第一次;坤阴运年时代,特乍木进行了第二次;恒特和武泰阿直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人文运年时代,呗包(圣师)举奢哲进行了第五次;恒阿德进行了第六次;恒也阿默尼进行了第七次。六国分封时代,称为“夷文”,魏晋时期,称为“爨文”。南诏时马龙州的纳垢酋裔阿珂进行了第八次,称为“韪书”。元代以后直到民国时期称为“倮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族名而称为“彝文”。《宣威史志》载:“彝族旧用爨字,爨字行如蝌蚪,凡为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本境彝族惟必磨习之,余凡有志上进者类皆习用汉文也。在曲、寻二郡,凡哨隘设兵,多以其种。官府文书必为书爨字于后,乃知遵信等语,其种日弱,语言文字随而消灭,可不惧哉。兹于消灭殆尽之余,录存梗概,备稽合方志论撰文者之参考焉韪书赖以不朽,可宝也。”
4 彝族风俗、语言
从彝文古籍记载和流传至今的民族习俗观察和语言考证,彝族自称本家,即本乡当土的土著民族,称汉民族为客边或客籍。彝族老人逝世后停放棺木的姿势也和汉族不一样,彝族是棺材的小头在前面,后代人来祭奠,起身就可以享受;而汉族则是棺材的大头在前面,后代人来祭祀,则要绕棺转,称为转材。彝族人抬灵柩到坟山的路途中,不需要丢买路钱,因为天地人都是本家的,故不需要丢买路钱。汉族则不然,不丢买路钱,冥间就不给过路,因为您是客边。就连一般对长辈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是非常文明的,彝族人对长辈的称呼总是尊称在前面,而名字在后面,如舅舅××,伯伯××,绝不像汉族是先呼其名再加上尊称,如××大爹,××舅舅等。据《宣威县志》载:“宣境本夷疆地。夷人总说,邑之汉人皆客籍也,唯夷人原属土著。”夷语“音浊而拙,夷话大概如,天谓之米,地谓之迷;日谓之拟机,月谓之罗愽;山谓之白,水谓之雨,江谓之那雨,海谓之黑;正月谓之众项,二月谓之水项,三月谓之哈项,四月谓之懦项;天晴谓之米族,天阴谓之米登,房产谓之黠,楼谓之戛,门曰留机,官曰夏助”。
5 结论
综合上述彝族的历史、天文、文字、风俗、语言,彝族人民原属土著,留下许多牲物、地理、矿产、植物、人文的地名,也是符合彝族历史和民间习俗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故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保护地名就是保护每一个地方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彝族通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陈久金.彝族天文学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