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始人类如何战胜自然界中的飞禽猛兽,并将之驯化而养殖而为人所食、为人所用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而难以破解的谜题,但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说法。云南电视“世界人文地理”节目里讲的是人孩被母狼收养,人们找着母狼后,对她心存敬意而关照有加,于是共同生活、和谐相处,狼变成了狗,狗又帮人狩猎,使得人类拥有了更多的其他动物,于是就进行了饲养,通过饲养中的驯化,就产生了许多种类的家畜家禽。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只是专家们的一种假说。真正有文献的,是彝族的古籍资料,本文拟作简要介绍,仅供各位读者和学术研究者作参考。
据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的相继发展时期。在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把畜禽养殖业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曾经过了从狩猎野生的飞禽走兽为生演化到人工驯养家禽家畜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本文介绍以下几个阶段的故事。
一、人兽混处阶段
在天地形成、万物萌发、人类产生的哎哺时期,人类处于懵懵懂懂的蒙昧状态。当时,野兽遍及山林原野,凶猛暴戾,弱肉强食。为了防御野兽的攻击,人们实行群居,或息于洞内,或栖于树上。人兽混处,相惧而互斗。人兽的区别,在于人会思维,随着进化,人们的经验、知识越来越丰富。到了哎哺第十代氐武吐(又称抵嗡吐、举诺左、史慕叩)时,他思索了三年,探索了三秋,用石撞击出火,发明了取火的办法。他组织人群,点着火把,驱散野兽。自此,人类和野兽的斗争占据了上风,生存的领域从树上和山洞扩展了广阔的地面,人们有了相对独立、安全和自由的空间,人兽混居的局面被打破。这时,人们除了用野果充饥,树叶、树皮御寒外,主要是以捕食飞禽走兽为生。
二、天君策举祖封鸟兽之王阶段
据记载,策举祖,是彝族历史传说中,被神化为天上最高的主宰(其实是地面的人),他掌管统领一切,称为“天君”。在很古以前,世间的人,没有粮食吃,不知农耕稼穑,天君策举祖,以树木纪年月,观候鸟定农时。经长期的观察,发现:
在鸟类中,鹤雁(彝语称“勾”)数第一。一是因为它形象好,双翅如玉,心明如镜,体型高洁;二是因为它睿智灵活,善于审时度势,因时而变,寒暑易节,择地而居,大有长者风范。因而策举祖把封鹤雁为君长。
其次是杜鹃(彝语称“呙地”),它一身青色羽毛,宽容大度,豁达开朗,秋三月灌木丛中吃时果,冬三月飞到栖于树荫,春三月果木尚未结实,山花陆续绽放,杜鹃先行飞到人间催人播种。杜鹃报时令,一百二十天,天天无空闲,把杜鹃命为鸟类大臣。
当时人们就以鹤雁等侯鸟北迁和杜鹃(布谷鸟)等候鸟南下的时期,作为一年播种的黄金时节,时有“母病不抓药,父病不发丧”的传说,形容农耕季度的重要。
天君策举祖,又通过对野兽的观察,把老虎(彝语称“气捕”)封为兽之君长,封豹子(彝语称“惹过”)为兽类大臣。
三、捕食、关养鸟兽阶段
古老的彝族先民,对野生鸟兽,从捕捉猎食到捉来关养驯育成为家禽家畜的历程,是非常漫长、非常艰辛的。
起初的时候,天君策举祖,在瞿塔邓山上,划一片森林,圈一片草地,筑一个水塘,合白鹤和杜鹃两君臣,率领会飞的一百二十类,去树上栖息,去草地、塘边繁衍;又命虎豹两君臣,统领会跑的一百二十类,其中会吃肉的六十类去森林栖息繁衍,会吃草的六十类去草地栖息繁衍。但是,会飞的、会跑的,成千地繁殖,上成地繁衍,鸣的鸣、啼的啼、啸的啸、号的号,各种聒噪声交织在一起,搅扰得策举祖不得安宁,有的甚至跑到策举祖跟前对策举祖进行嬉戏。策举祖非常恼火,于是,把鹤鹃两君臣和虎豹两君臣召来,命他们把各自己的一百二十种属类统统领到凡间。
到了凡间后,会飞的一百二十类,鸡脚的六十类到树上栖息,鸭脚的六十类到水边去繁衍。独有鹤一类是鸟中的君长,任由它在树上和水中自行活动。会跑的一百二十类,吃肉的在林中栖息,吃草的六十类,到草地上去生存。
但是会飞的、会跑的,仍然成千的繁殖,上万地发展,同样是叫的叫、鸣的鸣,吵得人心惊,叫得人心烦。
于是,哎哺世系的哎男叔约郎,就召来百名猎人,备百张良弓,领百条猎狗,到林中狩猎,对会吃肉的野兽,成百地射杀,成百地捉来,交给恒弄女,成百地宰杀,烧肉当饭吃,煮肉当汤喝。然而,捉来的老虎和豹子,狐狸和豺狼,老熊和野猫,都关起喂养,喂草它不理,喂肉它不吃,到夜半三更,全都逃跑了,回到山林中。
接着,哎男叔约郎,又带着百个猎人、猎狗和良弓,对吃草的动物,成百地射杀,成百地捉来,交给恒弄女,成百地宰杀,烧肉当饭吃,煮肉当汤喝。捉来的野马、野牛、绵羊、山羊、野鹿、獐子、野猪都关起来喂养,喂草它不理,喂肉它不吃,到夜半三更,相继逃走了,逃到草地上。
后来,哎男叔约郎,再带着百个猎人、猎狗和良弓,到深山中,猎树上和水边的鸟,成百地射杀,成百地捉来,交给恒弄女,成百地宰杀,烧肉当饭吃,煮肉当汤喝。捉来的白鹤、灰雁、野鸭、雉鸡、锦鸡、鸽子、老鹰关首喂养,喂草它不理,喂肉它不吃,到次日天明,白鹤、灰雁、雉鸡、老鹰一逃跑,有的飞到树上,有的飞到水边。只有野鸭、野鹅、野鸡,成对地留下来。带冠的野鸡,半夜叫九声,黎明叫九声,午时叫三声,与人同吃住,留在人身边。野鸭和野鹅,见到野鸡受到款待,见人有善意,也就不走了,白天到水边觅食,晚上回到主人身边,喂了熟食后,再也不能飞,变成了鸡、鸭、鹅。鸽子见到鸡、鸭、鹅待遇,自己也飞回来。
还有,哎家的叔约郎和哺家恒弄女,把野马、野山羊、野猪关起来喂养,饿了给草吃,渴了给水渴,过了些日子,便亲近了他们。(他们)试探着抚摸,野牛不不抵触,野马不踢足,野猪不咬人,绵羊、山羊性温顺。它们这一群,全都哼着向人讨食吃。用绳拴住这些野兽去放养,早上出门晚上回。有一天,野牛、野马缰绳断,本以为要逃走,可是并不跑,跟从人不离。长期的发展,野性退化了,变成了家畜。
四、驯牛耕地,驯马驮物
哎哺九十代,传到娄娄赞时代,名叫哺厄阔的彝族先民,发现了五谷,兴起了畜牧和农耕,制造犁头耙子,一人掌犁头,两人拉犁头,一天只有羊皮宽。在那人世间,耕地最辛苦,天君策举祖,也确实犯难,召来众天臣和众布摩,一同来商议,选择能拉犁头的大力士。有的推出熊,有的推出象,举祖都不满意,认为为熊的性格不好,脾气也很差,还好吃懒做,人服侍不了;大象太高大,人们造不出合适的犁头,再说大象拉的犁头人们掌不了。后来,有人推出黄牛和水牛,认为牛家两弟兄,脾气挺温和,憨厚又直爽,吃苦能耐劳,水牛习水性,黄牛耐干旱,体格又健壮,还是大力士,策举祖认可,也就定下了。从此,叔约郎和恒弄女,就开始驯牛耕地。后来,驯马来驮物,驯马让人骑。
其实,驯牛耕地,并非简单事,费了不少劲。那年春耕时,人们去请牛,牛家两兄弟,摇头又摆尾,睁大红眼睛,非常不服气,死也不同意,认为两条腿的人,凭啥役使我四条腿的牛?人要动手拉,牛就用角抵,人和牛之间,展开了搏斗。一天斗三场,两天斗六场,三天斗九场。牛鼓足力气,用角去抵人,牛发起进攻,人就往后撤退;牛把人追逐,人就爬到树上;牛干瞪眼睛,用角去撞树;人折下树枝,把牛劲抽打牛,牛被打痛,嗷嗷直叫。人和牛之间,这样对峙着。一天,有人想出办法,在地下挖好几个洞,在洞口上面铺上树枝,用泥土和草坡盖上,布好陷井,引牛上钩。牛家两弟兄,见人来挑战,就发起进攻,人佯装退却,牛勇往前冲,落进了陷井,转不开身子,四脚站木了,到了第三天,又饥又渴,有气无力。人们先用牛鼻子穿通,再把牛抬出陷井,牵回家中,听人摆布,上山耕地,下田干活,都任人安排,干得最卖力。从此以后,彝族先民耕地不离牛,运输不离马,打仗和联姻,都用牛和马。祭祖时,用马祭苍天,用牛祭大地,猪羊祭祖宗。家畜用处大,畜牧是农耕的兄弟,家畜造肥料,五谷用上肥,根深才苗又壮。
古代彝族先民,驯化禽兽,养殖畜禽,历经成千上万年,历尽千辛万苦,功绩卓著,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这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真实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