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西,椐史料记载,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既定地域的概称。
宋末元初时,水西包括今天的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纳雍、水城等县和钟山、七星关区以及六枝特区的部分地域,其中心在大方。
明洪武四年后,水西又包括当时的水东即现在贵阳市所辖的各区、县。
清朝康熙四年“改土归流”后,又含现在的织金、威宁等县。
(二)
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范畴和多种含意的名词。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本文所说的水西文化,就是指在水西地域内,经彝族先民为主体,特别是六祖分支后,第六支彝族祖先东移贵州后,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故笔者将其称为水西文化。
(三)
水西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物质方面的文化,也有精神方面的文化,还有制度方面的文化。本文则讲的是水西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它也同样含有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内容,而且就水西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来说,它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彝族的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由彝文古籍中得知,彝族文化,与伏羲八卦、儒教、道教都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教义都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
(四)
笔者通过阅读许多相关彝族源流史、发展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专著或研究文章,自然地对彝学研究产生了兴趣,而且有了深厚的感情。因为通过阅读、研究与思考,总觉得其中的许多理念,似乎与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很接近。当然,彝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历史久远、高深奥妙的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要研究透彻,实为不易。所以本文仅仅通过一些史实,谈一谈对水西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的认识,因为这方面的理念,与当今时代倡导的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极为契合。
(五)
笔者认为,和谐理念,在水西文化中,表现得很充分,现分举如下:
一是地方与国家的和谐。国家的统一,是一种和谐的表现。没有和谐,就不可能有统一。一个省、一个地区,或者说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国家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祖国是不可分割的。往往有的权势者,或者有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或者妄图灭绝某个民族,或者谋图形成“独立王国”,导致无谓的争斗,使国家混乱,地方致祸,人民遭殃。例如马晔就是其中一个,他编造事端,妄图引彝反感反抗,而后借故灭诸彝,实际上,无论如何,不仅是彝民,就是其他任何民族,要灭绝谈何容易。灭不了,就要抗争,进而引起战乱,导致疆土破碎,民族分裂。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广大彝族同胞,就是不上他马晔的当,既为了顾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展繁荣这个大局,同时不使彝族人民受战乱之灾,她忍辱负重,说服部下的同时,进京禀诉马晔,以实际行动获得朱元璋称赞,使荒唐、可恶、深谋暗算的“马大人”下狱领罪与全国实现了和谐。
二是友邻地区的和谐。水西,当时与其共存的还有乌蒙、乌撤、水东等等地方的彝族首领管辖的地方。对这些地方之间,是共同团结、繁荣、发展,还是互不相让,争夺地盘与权力,你死我活地争斗。当然,不要说处于当时那种时代,就是而今,地方友邻之间,生产生活中的权益之争难免,但总体应该如何相待呢?以奢香为代表的水西彝家人,总是尽一切努力实现和谐。无论元朝地方掌权者如何挑拨离间,无论本民族各方首领如何误会,奢香都尽心尽力地劝说家人,或是识破元末小朝廷的阴谋,或是设法消除族中其他首领的误会,以高姿态感化对方,千方百计避免与友邻之间无谓的争斗。
三是民间生产、生活中的和谐。《奢香夫人》电视剧里不是有一个情节吗?水东、水西各有一个村寨,因为饮水问题,争斗得不亦乐乎,甚至是动刀动枪,伤人害命,连水东首领刘述珍也有“拼命夺水”的想法。但水西首领奢香可就大不同了。她用许多深入浅出的道理说服水东首领,并且用一个单日、双日分别轮流取水的方法来解决双方争水的问题。不仅圆满地解决了用水之争,还将水东、水西融合了起来,两位首领成了志同道合的共事者。如果没有团结、和谐的理念,哪怕是区区小事,也会酿成大灾;有了和谐理念,事事均可化了。
四是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奢香夫人》电视剧或者其他彝族历史或文学著作中,水西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和谐理念也体现得很充分。当然,首先体现得突出的是,水西彝家善待征南的明朝军队,他们之间,从阻拦、防备到让路、合作、融洽;与此同时,在彝家自身政权组织中,也多用其他民族的贤人杰士。水西彝家在用人上不分你我,当然其他民族人员在执掌权位上也尽职尽责、忠心耿耿。这主要还是因为水西彝族文化中充满和谐理念,才会有如此的景况。
五是家庭中的和谐。从水西彝族历史著作中,到处充满家庭中的权益纠纷,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在水西彝族中,特别是奢香家庭中,终归都趋至和谐。在谁来掌权,如何行权以及外来侵犯时,水西彝族,无论老、中、青,无论男或女,从初时的争权,通过有理有节的辩论,或者通过具体事实的证明,便能顾全大局,重归于好,重归于和。
按照“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古训,从总体上来说,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崇武尚武的民族,正如毛泽东高度概括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纵观水西彝族在崇武尚武的同时,在其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都处处有所体现,这应当是水西彝族为何会在千年万年历史中不断繁荣昌盛,至今不衰的原因之一。
以上仅为笔者一点粗浅认识,还望方家指正。
原载:禄文斌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1月1出版,《彝学弘论》;文稿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