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民族语言标准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它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插上了现代翅膀。首先,它是一种文字规范,像汉语规范一样,有利于各个地区彝族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文化交流与沟通。其次,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时代,受各种文化影响,很多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境地。再次,民族语言标准信息化,可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
2012年8月的成都,烈日炎炎,酷暑难熬。正当暑假,在第一实验楼的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这位年过半百的著名彝族语言学者,坚守在实验室内,继续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文字处理的信息化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民族语言标准信息化为少数民族发展插上翅膀】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彝族语言的国内、国际标准化方案,以及您在民族文字信息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沙马拉毅:早在1998年,《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就被国际信息化标准组织审定通过为彝文国际信息标准。国家标准有《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信息交换用15×15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和《信息交换用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等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我的成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民族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正是这两方面知识的结合,形成了“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学科”。1984年,我发明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被应用于计算机彝文激光照排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一项空白,该成果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我研制的“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是第一个针对彝语和汉语的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和“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彝文手机应用的成功研制, 把彝族文字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推到了现代手持通信手段的高峰。彝文手机里有彝文经典、彝族文化学习教材、彝族文艺资料等,是传承学习彝族文化的现代化工具。据市场反馈,彝文手机受到广大彝族群众广泛喜爱,这项发明是我最得意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最初为何开始研究彝族文字信息化处理?
沙马拉毅:1982年,有报道说英国人完成了藏文信息处理编码的电脑系统处理后,拿到中国叫卖,文章作者最后呼吁我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带头攻克本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难题。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之后便开始了民族文字信息化研究。
当时我国大学还没有计算机专业,我对电脑知识一窍不通。为了钻研计算机技术,我奔赴全国各地参加计算机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并购买大量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的书籍,认真刻苦钻研。当时缺乏辅助软件,我就用火柴棍拼算出一个个字符点阵,用笔头演算的办法进行字库研制,演算过的手稿有好几麻袋。
《中国社会科学报》:民族语言的标准信息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沙马拉毅:民族语言标准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它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插上了现代翅膀。
首先,它是一种文字规范,像汉语规范一样,有利于各个地区彝族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文化交流与沟通。其次,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时代,受各种文化影响,很多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境地。一个民族,只有语言文字传承下来,这个民族最精髓的文化才会代代相传。再次,民族语言标准信息化,可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如,彝文手机、少数民族文字电子词典以及将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应用到激光打印等各个领域。
【多项国家基金支持民族语言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我国对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哪些?
沙马拉毅:1994年我向国际信息化标准组织提交了彝文标准化解决方案,许多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提出了各国的标准化方案。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我翻阅了400多万字的资料,写了3万多字的驳斥材料,终于在1999年9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WG2国际会议上,把外国专家驳得无话可答,最终使我国的彝文标准收录进入2000年版的《国际信息标准集》。
中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各项事业都给予很大支持,无论是资金、人才还是技术,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视。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都在资助彝族语言文字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制定了三项彝文标准,并积极支持彝文申报国际信息标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下,目前彝文已经具备了国家、国际两项语言文字标准。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也是国家在十年前投资500万元为民族文字信息化研究设立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问您目前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有何最新成果?
沙马拉毅:目前我们在研究计算机藏文词语联想输入系统、计算机傣文系统、彝文手写手机、藏文手写手机、傣文手写手机,以及纳西东巴文的计算机处理等。
当前民族语言受到各种信息冲击,保护好民族语言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已经建立了彝族语言语音资源库、羌族语言语音资源库、藏族(尔苏)语言语音资源库。今后,还要逐步完善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少数濒危语言的收集保存,建立语音资源库。
【人物简介】
沙马拉毅,男,彝族,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多年来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3项,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3项、国际标准1项,获国家专利1项,学术专著数十部。研制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被应用于计算机彝文激光照排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