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一)与丽江彝学会会长杨文彬(中)等交流彝学研究心得
彝学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我虽不是从事彝学研究的专家,但随时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根据我有限的接触和学识,彝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应该居于国内各少数民族研究的前列。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积淀和孕育,今天我们已迎来彝学研究的春天。
一、文化引领未来发展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靠“硬实力”,更要靠“软实力”。我甚至认为,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1.文化提供了民族发展的地图。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用这张地图来寻找自己的位置,引领发展的方向。文化的本质就是描绘这张社会地图,使人们在漫长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不迷失方向。放眼周遭,有的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地图和方向,从而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的民族的地图标识不清,因而走了不少弯路。有的民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地图,在迷漫中蹒跚前行。甚至不知道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沼泽泥泞,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和希望。我们彝族有来世的指路经,却没有今世的指路经。彝学研究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弥补这个不足。
2.文化成为发展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把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软实力”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和制度的吸引力。与之相呼应的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语出惊人,她认为中国发展很快,但不可能引领世界潮流,理由是中国没有形成让世界认同和追随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成为一个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3.和谐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流。曾经有一段时间,占据我们文化阵地的主流思想是斗争文化,与天斗,与人斗,而且其乐无穷。今天,我们讲的是和谐文化,人的内心要和谐,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民族内部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团结和谐。彝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讲和谐、讲团结的,在纠纷调处中,甚至和谐重于公正。
因此说,无论从国际发展潮流来看,还是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讲,成立彝学会,加强彝学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瑰宝,指引民族发展方向,都是很有意义的举措。
二、彝学研究迎来春天
早期的彝学研究是一种精英式研究,研究者主要是从事民族学的极少数学者专家,林耀华、马学良、费孝通、刘尧汉都是其中的泰斗级人物。当今彝学研究则步入了大众化的研究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研究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研究的领域丰富化、研究的视角多样化、研究的成果成倍涌现、学术交流频繁化。
1.主体多元化。参与彝学研究者,有国内学者,也有国外学者;有专业人员,也有业余爱好者;有彝族学者,也有其他民族学者;有机构性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自发而为。
2.领域丰富化。研究含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生态、民俗、礼仪、法律、道德、信仰和社会制度等问题,都有学者涉猎研究。
3.视角多样化。从专业角度讲,彝学研究突破了民族学的视角,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从学者视野看,有国外学者的远距离探测,有国际视野下的比较研究,有外部学者对彝族社会内部的窥探,有彝族土生土长的学者的自我审视。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成果成倍涌现。各种彝学研究学术论文经常见诸专业或非专业性的刊物。彝学研究的著作每月都有新书面世。值得一题的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促进和推动了彝学研究工作,也为彝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快捷和广阔的展示平台。彝族人网则是其中的典范。
5.交流频繁化。目前,彝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全国已经建立了数十家的彝学所(会),如省级彝学会有四川省彝学会、云南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州(市)级彝学会有楚雄彝学会、凉山州彝学会、大理州彝学会、丽江市彝学会等。彝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比较有影响的有国际彝学会和全国彝学会,也有一些专业性或地域性的小型学述交流活动。
作者参加丽江彝学会成立庆典时与丽江市政协主席罗学军在主席台就座
三、彝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彝学研究呈现空前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改进的地方。窃以为,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研究缺少整体规划。彝学研究的民间自发性,决定了研究工作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性和全局性。其结果是有些领域研究者寥寥,有些领域则出现了重复研究,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在目前不可能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统筹协调的情况下,有两项工作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一是建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彝学研究沟通机制,加强彼此沟通交流,经常性的互通信息。二是建立彝学研究在线信息平台,整合彝学研究的信息资源,以便随时查阅相关资料,及时了解彝学研究的总体概况。
2.研究缺乏资金保障。彝族地区整体上经济欠发展,多数地区的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大多数百姓刚刚或尚未解决温饱。在这种情况下,彝学研究成为奢侈之举,资金来源自然就朝不保夕,难以为继。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有些研究项目无法实施,研究成果也就很难出版面世和推广。政府力所能及的扶持,民间人士的热心支持,依然是解彝学研究燃眉之急的出路。在时机成熟之时,应建立彝学研究基金,为彝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3.多数研究于世少补。以往的研究更多是围绕卷帙浩繁彝文古籍文献展开抢救、整理和诠释,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的情形,在彝学研究中随处可见。而不能解决现时的问题的研究,只是没有生命力书卷而已。因此,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解决人们思想的困惑、心理的迷茫,满足文化的需求,推进社会的发展,研究工作才能获得支持,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4.研究成果不便传播。从目前出版的文献来看,多数彝学研究著作,学术味道太浓,或晦涩难懂,或枯燥乏味。多数著书,只能在从事彝学研究的学者之间传播,很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我拙见,改变写作的风格和表达的方式,实现彝学研究著作通俗化、生动化,这是彝学研究获得社会认可,推进彝族社会进步,彰显彝学研究生命力所必行。也只有这样,彝学研究才充满活力与生机,才能深深地扎根于彝族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根深叶茂的常青树。
四、彝学研究的新方向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彝学研究,明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我的观点是,彝学研究必须围绕推进彝族地区发展进步这个中心任务,来谋划,来推进。简而言之,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彝学研究的使命所在。在研究工作中,着力抓好四个“提升”,致力于推进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提升文化影响。客观全面分析彝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优秀成分,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糟粕,弘扬先进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语言文字,锻造民族核心价值,鼓舞民族士气,塑造民族精神。同时,汲取各民族乃至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2.提升政治地位。彝族现有800多万人口 ,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维护国家统一、参与共和国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深入研究彝族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在民族团结历史中所作出的贡献,厘清这些贡献与今天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从而为未来发展开辟无限的领地和广阔的前景。
3.提升经济实力。由于历史和条件所限,彝族地区经济发展依然非常落后。立足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发展的条件和资源,找到并克服阻碍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现状。
4.提升社会文明。传统彝族社会中,存在很多陈旧落后的思想和制度,也有一些至今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优秀传统。在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彝族社会出现了很多关系到民族未来命运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吸毒贩毒的泛滥之势,道德廉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落后造成教育普及率低下,医疗保障无着影响民族身体素质,社会保障问题难以建立等等。这些都必须予以关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之,彝学研究不仅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的功能,更要发挥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智库作用,从而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彝族地区早日进入小康社会,使我们的民族早日进入先进民族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