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民族文化资本,是明智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思路,将有效改变人们的观念,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树立新的文化理念,架构新的民族文化发展机制,促进凉山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竞争力,有效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把凉山州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是值得全州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凉山州文艺界,就这一主题开展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结合凉山州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和可能,提出了不少看法和意见。我们认为,要尽快实施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战略目标,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凉山州民族文化人才库。凉山州有许多的民族文化人才,这是凉山州的一大资源,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凉山州,是民族文化人才济济的地方,民间艺人层出不穷,民间文化人的力量十分雄厚,各类文化艺术普及大小凉山。如民间有上千上万的民间月琴手、口弦手、民间歌手、毕摩、民间工艺匠人、克哲专家、尔比专家,古彝文专家、古代测算专家、天文专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人才。但是,历来对民族文化的各类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浪费了民族文化人才资源。要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重视人才,有了人才才能谈得上发展的问题,没有人才,谈发展只是一句空话。我们现在没有建立民族文化人才库,心中无数,家底子不清,民间的民族文化人才在自生自灭,有的民间艺人已经濒临绝境,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即将灭绝。所以,要把民族文化真正资源转变为民族资本,首先应该对全州的民族文化人才进行一次普查,并建立民族文化人才库,保护民族文化的人才,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都能培养人才,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二、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认定。对凉山州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凉山州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该加以保护?哪些该摒弃?哪些该改善?哪些该发展和开发?都应加以认真认定,做到古为今用,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先进文化,抨击腐朽文化。在调查研究中,对有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
三、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将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大事,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规划,不应该各行其是,盲目发展。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完善逐步推广。做到有思路、有目标、有规划。这一规划应该突出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科学性,高品位,高层次,高效益。
四、认识凉山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彝族文化是主体文化的观点。凉山彝族自治州,能引起外界注视的是古老的彝族文化。因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地方。是中国彝族原生态文化的宝库。所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彝族文化,以发展彝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促进凉山旅游业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统一认识,全州上下都打彝族文化这张牌,树立品牌意识。丽江的经验可以借鉴,丽江的纳西并不多,但全力以赴在打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成功经验。
五、改变和提高西昌市和有关县城的城市建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城市,应该突出凉山自己的民族,就是要突出彝族文化风格和特色。打造彝族建筑文化旅游城市,把西昌、普格、昭觉、布拖、越西、喜德等县市城改造和建设称为全国第一流的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城。至少要在西昌等城市修建打造“彝族文化一条街”,集中展示彝族文化,营造一种民族文化氛围。禁止什么仿古、欧式等乱七八糟杂乱无章的建筑。
六、在西昌建设好“中国彝族火把节文化广场”。火把节文化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资源,是凉山一大民族文化品牌。虽然重点在普格县和布拖县,但是,人口的集中点,旅游的优势还是在西昌市。在西昌市建设“中国彝族火把节文化广场”,不但能解决每一年火把节的民间大型活动的需要,而且可以开发“天天火把节”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天天可以接待各种旅行团,增加收入,发展旅游,真正实现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
七、把彝族服饰文化运用于旅游。凉山州的彝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彝族服饰之最,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最绚丽多彩的服饰。我们应该加以保护、挖掘、开发、利用,重点运用于旅游。如所有旅游业的导游、所有街道各服务行业的服务员,都穿着彝族服饰,形成一道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可以借鉴云南丽江的经验。(丽江古城所有的服务员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都穿纳西族的背心)。
八、建立文艺创作中心。出作品,出精品,文艺创作是中心。建立“凉山州文艺创作中心”,州上每一年拨十万元作为创作经费,由州文联发动有实力的作家艺术家,进行重点作者和重点作品的申报创作计划,经专家论证批准后,作者和宣传部或文联签订创作协议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作,扶持重点作品的创作、出版、制作、演出、展览。这样才能不断培植精品,不断繁荣凉山文化艺术事业。
九、成立“凉山州彝族音乐演奏队”。凉山彝族音乐相当丰富多彩,但是,音乐创作多年来处于死水一潭,毫无突破,彝族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小,比较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音乐已经远远落后,很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了。丽江的纳西东巴古乐演奏队,震惊中外,经常被邀请到全市巡回演出,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形成了一个品牌。凉山彝族音乐既古老又丰富多彩,很有特色,为什么就不能想丽江那样去打造呢?成立一个彝族音乐演奏队,与凉山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认真运作,实行商业性炒作,广泛应用社会文化,应用于旅游服务,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十、进一步完善“凉山彝画院”“凉山诗书画院”工程的建设。这个项目,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州财政于前年已解决了一百万元,省州两项资金解决了五十万元。主体工程已经已基本完成,但还差一百五十万的资金,部分主体工程、外装饰装修、内装修、内部设施等都无法进行,希望州委州政府继续给以关心支持。“凉山州诗书画院”“凉山州彝画院”实际上就是凉山州文艺创作中心,将形成文艺创作的基地,培养民族文艺人才,开展民族文化的展览演出,形成西昌民族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亮点。
十一、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应改名为“凉山彝族文化博览园”。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在建馆初期,指导思想是让世人了解凉山彝族解放以前的社会形态,当时是必要的。但是,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凉山彝族自治州并不是完全的奴隶社会,而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定性是不准确的。再一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超越了历史时限。现在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内容并非全是奴隶社会的文物古迹,而是广泛丰富的彝族文化的文物古迹的陈列。奴隶社会博物馆太单调,太狭隘,也不符合现在奴隶社会博物馆的现实情况。把“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改为“凉山彝族文化博物馆”,有利于保护、挽救、挖掘、整理、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馆内内容的扩展,有利于彝族文化的宣传,有利于彝族文化资源向彝族文化资本转变。
十二、修建“凉山州彝族文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区,应该有一个可供外界参观考察的比较古老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彝族寨子。但是,凉山州至今没有一个可供外界参观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的寨子。原来和目前一直在用的就是普格县五道箐乡的一个不成样子而且毫无特色的彝族寨子,还有大箐乡离西昌不远的一个根本不具备参观条件的彝族村子,还有西昌四合乡一个不伦不类的一个村子。难道凉山彝族自治州就不能打造一个像模像样的古老的地道的彝族文化寨子让人参观吗?建议结合凉山旅游文化,在西昌附近修建或者改造一个真正的彝族寨子,让人们真正感觉凉山彝族历史的悠久和彝族文化的古老。既能体现彝族的古老文化,又能表现现在彝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