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里西,阿西里西……”
初冬时节,奔放、热情的《阿西里西》又一次在乌撒大地唱响。
草海湖畔,12万广大威宁彝族同胞迎来了县彝学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威宁彝学会2008年成立以来,在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坚强领导下,通过8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办公条件差、专业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等困难,彝学研究工作有声有色,在开展彝学研究、学术交流、节日活动、参加各类赛事、收集整理译编彝文古籍、制作影视作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探索出了一些有特色的彝学研究方法,积累了彝学研究的实效性经验,彰显出彝学博大精深的可研性、可塑性、可行性、科学性,为威宁县彝学研究工作树立了良好形象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威宁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是彝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8年来,威宁县彝学会始终把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放在学会工作的首位,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各项法律法规,落实中央、省、市、县各级各类会议精神,践行彝学研究会章程,狠抓思想建设,使学会工作符合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全体会员与时俱进、方向明确、研究对象清晰,有效地提高了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彝学研究步入了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该学会特别注重抓组织建设。8年来,学会以会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会员代表会、秘书长联系会等多种会议,研究重大工作,讨论学术研究论题,组织各种活动事项,特别是根据学会工作需要,适时补选学会领导班子人员,使学会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完整,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保证了学会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8年来,彝学研究会共吸收干部、教师、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医学卫生等涉及各行各业的300余名新会员,增添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彝学研究队伍,加快了彝学研究的进程。
目前,为扩大彝学研究队伍,拟建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联络组,负责各辖区范围内的会员联系事宜,使学会组织建设上台阶,创新路,为彝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空前活跃
在组织机构完善,思想认识提高,研究方向明确的保障体系下,威宁彝学会领导班子、全体会员努力拼搏,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著书立说惠及后世。
8年来,学会组织收集整理译编了《乌撒彝族礼俗典籍》,配合县民宗局收集整理译编了《撮泰吉根源》,争取资金促成了1997年就编就的《威宁彝族辞典》出版,选编并发行了《撮泰吉调研文集》等。学会还提供稿件31份,被《全国布摩人物志》选用。创办了《乌撒彝学》刊物,首期刊发布摩人物志及简历,搭建了会员研究彝学的平台。2012年,学会成员参加了在云南省楚雄州召开的《中国彝族通史》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讨论审定该书。2011年,学会调研组对全县东、南、西、北四片区进行调研,撰写了《威宁自治县关于彝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为各级党政决策提供了相关基础材料。
布摩文化备受尊重。
在“救书、救人、救学科”方针的指导下,学会以抢救为主的理念为指导,大力弘扬彝族优秀的布摩文化,认真调查布摩人物、藏书活动。筹措资金改造教学用房,为毕节创办的布摩班出力献策。目前,布摩班首批学员已经毕业,优秀布摩有的留校任教,有的被聘为专语教师等。8年来,学会多次组织县境(内)布摩外出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祭祀活动。先后参与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赫章县、大方县布摩学术研讨会,参与了四省区的巍山祭祖,昭通六祖广场落成祭典、百里杜鹃花神、支嘎阿鲁湖祭典和县内的舍歹博、百草坪祭山等大型祭祀祭典活动;派会员参加了川、滇、黔三省布(毕)摩文化考察万里彝山行活动。鼓励布摩创作书法作品,撰写布摩人物志稿等。这些活动加快了布摩文化交流的进程,提升了布摩传承彝族文化的能力,巩固了布摩人物在彝族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加强了布摩的文化自信,传承文明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学术活动异彩纷呈。
2012年,学会在《乌撒彝族礼俗典籍》审稿会暨支嘎阿鲁学术研讨会期间,明确提出了“打造支嘎阿鲁文化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并草拟了18个研究课题。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学会相关负责人及会员撰写了《打造支嘎阿鲁文化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意构想》、《彝族古籍与支嘎阿鲁文化研究关系初探》、《支嘎阿鲁文化对彝族后世的影响》等论文,通过筛选刊用于《第二届中国·元谋彝族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应邀到会交流发言,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进行彝学研究、学术交流,2010年,学会会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彝学研讨会,参加了市内各县彝学会成立大会、四川凉山州举办的国际彝族火把节,发起和成功举办了在威宁召开的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市彝学联谊会,参加了云南大关县和贵州水城县主办的彝学联谊会。2014年7月,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撮泰吉”国际学术研讨会,县彝学会组织60名代表参会,县民宗局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发放的《撮泰吉根源》一书深受欢迎。
8年来,学会会员撰写彝学论文10余篇,介绍彝族文化的相关文章30余篇、经济建设文章10余篇。这些文章涉及彝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礼俗等各个领域, 其中威宁《每日新闻》发了布摩人物通讯稿11篇,《乌撒彝学》刊载了《赴川滇考察布(毕)摩文化所思》等论文,为彝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宣传威宁彝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8年来,彝学会会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倾情献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氛围中,创作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彝族聚居的板底乡别出心裁地策划了《千人铃铛舞》,多次展演了古彝戏撮泰吉。在县城的大舞台上,学会会员改编创作的舞蹈《撮泰吉》、《酒礼舞》、《衣角舞》等陆续上演。阿姿阿巴组合、阿西里西组合等先后登台亮相,阿西里西组合还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舞台。收集整理出版了《阿西里西》歌曲集。电视专题片《火红的十月》、《乌撒印象》、《阿西里西》等光碟相继问世。学会会员、布摩李幺宁在《天上有海》电影拍摄中成功饰演了俄里布摩角色;学会会员在县电视台主办的《文化开讲》栏目中宣讲了彝族历史、支嘎阿鲁文化、撮泰吉文化的有关内容,在各族各界中引起了极大关注。
8年来,彝学会多次组织参加了各类赛事,选送彝族文化底蕴、彝族文化特色,富于表现而倍受青睐的艺术作品等参加了国内外举办的各类赛事,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12年,县彝学会组织了80多人的表演队赴百里杜鹃参加 “中国彝族原生态歌舞”大赛获组织奖,8个节目均获奖;2013年参加了在赫章县举办的歌舞比赛中获组织奖和多个节目奖。2014年7月,在贵州省彝族传统器乐、民歌比赛中,学会获组织奖,情歌对唱、木叶吹奏等5个节目获奖,囊括了此次赛事中的一、二、三等奖。2015年在四川凉山举办的中国彝族选美活动中,彝族姑娘余珊获称“银索玛”。8年中,威宁彝学会获奖杯、奖状、证书共50余件。传承了文化,展示了自我,为威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了光彩。
学会活动形式多样
8年来,威宁县彝学会采取了学会组织、民间组织等多种形式举办节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彝学研究。先后举办了端午赛马节、舍歹博、百草坪祭山等活动。在县城举办了火把节,过彝年等活动,组织彝族方块表演队参加了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彰显了彝族同胞的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精神,展示了彝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了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了民族精神,使全体同胞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益。
节俭办会,捐资济困献爱心。县彝学会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在节俭办会的同时,发扬桥梁、纽带作用,与有关部门联系,倾斜政策,发动学会会员、企业老板捐资济困,捐资助学,先后为百余名学生圆了读书梦,为重病患者早日康复,献出了一片片爱心,为解决部分人员的实际困难做了很多的工作。
8年来,学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对于下一步的彝学研究工作,威宁县彝学会全体会员纷纷表示,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致力传承文明为已任,积极投身于彝学研究,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的火热事业中,使彝族文化这束艳丽奇花在祖国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断散发出古老浓郁的芳香。
为此,学会将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充分调动会员及彝族同胞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彝学研究,传承彝族文化,提升彝学研究水平。2016年,将重点做好一本书、两个调查和三个文化研究的工作,即努力编撰出版《乌撒彝学文集》,着力做好“超嘎模朵”和“向天坟”两个调研课题,重点开展“支嘎阿鲁文化”、“撮泰吉文化”、“布摩文化”研究。
同时,深入开展彝语,彝文的普及教育工作,解决彝学研究工作人才匮乏问题。认真组织会员参加各类研讨、赛事、民俗、节日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课题的研究,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彝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提高学术研究质量。积极做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升级申报保护工作,团结带领全体会员和全县彝胞开展彝学研究工作,力争取得更新、更好、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