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鲁甸县由彝族远古地名鲁望演变而来,《乌蒙彝族指路书》中有“四鲁望之外,色体宏所生,实非宏氏子,因崇拜宏氏”;鲁甸马厂、野石遗址“经省、地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多次考察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村落遗址”,马厂“距今约4000余年”,野石“相对年代距今3600年左右”,普遍认为4000前彝族先民就在鲁甸繁衍生息。两遗址中间位置一圆山处至今仍称普芝噜,是彝族先民存放祖灵的圆山。秦汉时鲁甸乐马厂冶炼出来的朱提银出山将彝族文明文化推向高潮,后因地域与官方之间相互争夺兴衰起起伏伏,到清代酿成针对彝族人的一场战争“改土归流”,继后的乾嘉时期达到最高潮,但已经不是彝族人主导。鲁甸彝族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彝族史料中的记载却是凤毛麟角,汉文献的记载多数也是在明清之后,除地名、遗址没有佐证鲁甸彝族历史悠久的文字记载。
2009年暮春的一天偶然遇见聂家上坟归来,问及他家坟山所在,得知他家祖碑上有三排弯弯扭扭似字非字的线条,不知是不是字,估计是彝文。过后请聂家引路去察看,初觉是彝文,拍照片寄请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教授确认和翻译,王教授确认后翻译成汉字为“人生子祖及,母子根培当,聚满雅堂上,座是祖妣及。”意为:“继承祖先遗志,母亲履行给子女传家规义务,雅堂上满座的子孙;能力赶上祖先。”有翻译的原始底稿照片。
2011年昭通市民宗局、市彝学会王永泉一行也到此观摩认定是彝文碑,并说:“是昭通地域内第八块彝文碑”。
聂家清初从贵州威宁迁来鲁甸,居住于鲁威交界鲁甸一侧一大山箐林下方,清代昭鲁彝族遭清军追屠“十寨九空,幸免者逃往四川凉山”,聂家似乎不在被追屠之列。墓葬形式却完全采用汉族习俗,从彝文安排在汉文空处来看,初书碑文时显然没有安排书写彝文,汉文碑记都已经制作完成后才想到要加上彝文。清军追屠昭鲁彝族外部因素是朝廷要推行“改土归流”,彝族内部产生分离则是因禄鼎坤想取代侄儿禄万忠继袭乌蒙王,碑的年代不长但对研究清代“改土归流”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