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彝语地名探微
作者 陈安胤 2009-08-27
原出处:昭通新闻网

马厂(含营头),位于县城东约三公里处,距“普芝噜”直线距离约一公里,绕行古时水域(千顷池)约三公里。县地名志记:“昔为牧马场,称马场,后演变为马厂”。马厂与之下的营头应属一个整体,另还包括下家湾(也因夏姓人家居此),前营门、后营门、大堰塘等小地名。营头,县地名志记:“咸丰六年(1856年)人们在此筑营防卫”。营头两土山上小下大与水域外山体连接,形似一葫芦平卧水中,形成水域葫芦与山体葫芦各向东西。上土山与山体连接处的山坡便是地名“马厂”。马厂,彝语意为练兵场(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室罗得显教授翻译)。县地名志记为牧马场纯属误舛。就与马厂相邻的西南面也有一地名马场,确是牧马场地,至今仍称马场。而此“牧马场”却演变为“马厂”显得蹊跷,不切合逻辑。也有人说是外地马厂人首先到此居住,这一说法有一点道理,无论它来自远近,都属练兵场人首先在此居住,或许就是练兵场的人在此安家落户。将地名马厂(营头)、普芝噜、野石、茨院及此水域周边和彝族有关地名联系起来看,马厂为彝语“练兵场”非常契合。
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营头两土山形似葫芦,彝族视葫芦为起祖,许多书中都有记载,楚雄太阳历公园中就有葫芦园,说明彝族崇拜葫芦不是无依据的。现今能看到的许多彝族居住地、祭祀地,都与营头地貌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昭通古时所在地天砥(土城),现今所在地二木嘎,昆明五华山,雷波马湖孟获殿等。马厂(营头)和野石是省、市、县三级文物考古工作者界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书上记载为马厂未提及营头,是因为营头地名是改土归流后约一百多年才启用(1856年左右),这时又正是鲁甸发生民族械斗的时期。营头本来就和马厂为一整体,记载马厂也在情理之中,但营头这样大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却没有留下任何与之相关的地名,值得深思。营头和野石一样有陶片和陶制品出土,粗略看比野石出土的精美,现今营头多数住户都还留有劳作或修建房屋时掘到的古陶制品,并有三口银锅,一个银碗,一只金鸭出土的亲见者健在。奇怪的是营头至今未发现有制陶遗址痕迹,多数出土破损陶片又在后营门外古时的千顷池水中(现已是田坝)。有一营头籍教师说:“破四旧”年代,周边群众抽干田中之水(古时千顷池)取筏子(一种燃料)时,掏出许多未损坏的陶器,因是“四旧”不敢拿走,又把它打碎丢掉。出土物中还有一把带环刀,据鲁甸文物所长田国亮介绍说,专家鉴定铸造年代为东汉,上面篆书“李平作”,虽未考证李平作是何时何人,但至少可以说此刀在很早以前是较先进的武器,能有此先进武器的人家,当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营头看不出有制陶遗址痕迹,却有精美的陶制品出土,看似奇怪,其实很自然,回头再看地名“马厂”就很清楚,马厂位置在营头两园山上方一个园山与水域外山体连接处,现今进入营头大路也不过十米左右,古时进入营头只有这一通道,完全是营头的门户要处,在此驻兵设卡,盘查进出营头的行人是最佳位置,对营头主人来说再安全不过。在此履行这一职责的当是身强力壮的兵弁。他们平时需要操练,彝语“马厂”(练兵场)就因此而得名。练兵场旁山湾中还有清泉流淌,清泉流入之下一较大水塘,后人称之为“大堰塘”。沿马厂后山梁上至山顶,在不足一公里内连续建有三个琅琊堆(人称“梁堆”),与此山顶对望靠北面之山顶上也建有一较大的琅琊堆。围绕营头的要口、山头都建有琅琊堆,有些山头的琅琊堆早已损毁,无任何痕迹,确有彝语和遗迹能表明的地图上标有黑点(请看营头的地图)。琅琊堆内住人,后人称他们为瑶人,琅琊堆(或称梁堆)与马厂(营头)周边琅琊堆有所不同,营头周边基本属于人住一类。八十三岁的马厂回族李姓老人亲见马厂上方最大的琅琊堆被毁过程。据述:“堆内有正室、耳室、火塘、透风烟孔、烟熏过的墙壁等。”瑶人住此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保卫营头主人的安全站岗放哨,与包围营头水域的彝人院子山梁、彭家包包(彝族彭家住地)山梁,形成对营头地域的四面防守,把营头看守得戒备森严。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此可以看出营头是何等的重要和神圣,它和野石同是昭、鲁坝子中至今发现最早有土著人“濮人”居住的地方。彝族的起始、分支、迁徙应从这里起始发展壮大演变至今。据传,改土归流时彝族人大多数被杀,幸运者逃到四川凉山。下边湾子即是因在马厂之下而得名。也因过去至今营头大门处,是汉族夏姓人家居住。改土归流后营头因死了很多人,虽有残损房屋存在,但无人敢住。饶姓人家因族人在朝中犯事,被逼迫住进营头,首先在此报领土地。饶姓人家在营头留有多处坟冢,前几年因征用土地才迁走。饶姓人家有所发展后又被赶出营头,到外地的龙树、新街等地居住,多年后又被招募回来,营头却早已有人居住,于是在马厂侧面的山坡上重建新房,老辈人常叙谈,用船从野石运瓦物资等经葫芦口到此如何辛苦。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以上地名之涵义和传说看,营头是彝族祖先(主人)居住地,“马厂”是营头门户,在此驻有兵弁守护,出土的陶片大部分是从野石搬运到此。古时大路经过马厂,西南面通往乐马厂、巧家、会泽、东川、直至昆明等地。东北面通往昭通、宜宾、马湖、永善、盐津、镇雄等地,在此购置的陶制品被带去很远之地。有一当地退休干部介绍说:“六十年代,鲁甸一中建三合土篮球场,发动全校职工捡瓦片(愚那时在一中读书也参加),鲁甸一中最早的一个三合土球场瓦片(多为破陶片)来自营头,用车拉了好多次”。说明营头有储存陶器制品的仓库。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陶器野石出土的陶器比营头出土的粗糙,品类单一。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营头出土的陶器比野石出土的陶器精美得多。0M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