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着车,在宣威东山蜿蜒的山道上如蜗牛般爬行。后视镜里,妻子和女儿脸上堆满了不乐意。是啊,不是说好去逛商场?不是说好去玩游乐场?一个难得的小长假,就因为我的鲁莽与固执变成泡汤。一路颠簸、伴随一路抱怨,扰乱我片刻安宁的思绪,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也或许像我这样嗜彝文化成呆子的另类缘故。路,在车轮下吃力地展开,路旁的小灌木和远处的小山在车窗后慢腾腾地挪移。弯弯曲曲的路像蛇一般缠绕着一座座山,从这座山旁隐没,又从另一座山边冒出,越远越细,延伸到群山深处。几根岔路横在眼前,像山草丛中织成的网。历史上的人们把岁月踩成了生存的网,现在我却在这个网里迷失了四面八方。幸好,现在的高科技真管用――导航。搜索我觊觎已久的目的地――芙蓉寨,这是我此行的出路。
芙蓉寨,最早出现在我儿时火塘故事的记忆里。阿补(爷爷)说,那里有我彝人西南末代土司的传奇。那时候哪晓得“土司”为何物,长大后才知道:土司是西南地区归顺封建中央王朝后,本土势力范围内原土著的统辖者。元朝才开始有这个名词,土酋归顺后中央王朝便施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即“世封其土”、“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相对朝廷派驻流官而言的土著之官。芙蓉寨里的故事主角叫安土司,安土司原名安于蕃。他是一个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的能人。史书上说他“敦师说礼,师人师经”是土司中的佼佼者。他的治地古时候叫沾益州,其地域包括今天云南富源北部的罗山县、宣威市、沾益区等地。他的土司衙门在今天的宣威市河东营村,他死后曾葬于今天的芙蓉寨。
芙蓉寨的地形地貌属于山巅小型盆地,四周群山环抱风景颇佳,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近处山坡上布满榛子、山杨等不知名的野灌丛,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在野灌木丛浓绿中星星点点地绽放。远处山上森林郁郁葱葱,颜色有浓有淡,加上山顶朵朵白云更衬出天空的碧蓝。盆地里庄稼浓翠欲滴,几十户人家聚居一起,院子不大却干净利落,充满生机,屋子外墙上绘着五彩缤纷的彝元素墙绘。屋旁绿树成荫,树上开着几朵娇羞的花儿,路旁的盛开的野花不甚娇艳却散发淡淡沁人心脾的清香。山脚下的草坪芳草如茵,几头颜色不一样的牛羊像是绘在绿缎面上的彩色图案。还有供火把节赛牛的角斗场,一个的有着彝族十月太阳历雕塑的集散广场……
在向当地人询问后,我终于找到安于蕃的遗冢址。但这儿除了一块简陋的指示牌,却看不出任何土司墓的痕迹,只看到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在石旮旯里顽强伫立。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安于蕃死后先葬于此处,后被其后代迁至宣威河东营另行安葬。人们常说“入土为安”可安土司为何要迁坟?
据传,安于蕃在世时为求一方死后安息的风水宝地。他特从四川请来一位堪舆(阴阳)大师,为他寻访吉穴。阴阳大师在乌蒙山区寻(撵)龙(山)脉落处数年,最后终于撵出龙脉落在“谢且”(彝语地名)这个地方。宣威东山最高峰(榕峰)山脉徐徐落入谢且,左边众山形似群龙入海,右面群山更像猛虎下山。左右众山环护着有一湾碧潭的开阔盆地。阴阳大师将此地“喝形”(堪舆术语)为“二十四女捧金盆”。传说阴阳大师撵得真地泄露天机,犯了堪舆大忌所以双眼就瞎了。安于蕃死后葬于此处,其子孙兴旺发达。安的子孙一开始也遵守诺言即善待眼盲的阴阳大师,为其养老送终。但后来安于蕃后代渐渐厌倦疏远并开始虐待阴阳大师,成天让其推磨、舂米、当奴隶使用,甚至让其与猪同食。
直到某日,阴阳大师的徒弟云游到此。并获悉师父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决定为师父讨回公道。徒弟假装不认识师父,先到安于蕃的墓地大骂“哪个瞎眼的阴阳找的这方墓地,会给葬者后代带来厄运”,安的后人听后,急求破解之法。该徒弟故弄玄虚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寻访一处吉穴方可破解。安家后代人就请阴阳徒弟另寻新葬地,他就在今天的河东营随便找了一处地,便夸该处如何如何好,安家后人便信以为真,决定将安于蕃的坟墓迁往宣威河东营。
据说迁坟时,除去墓上封土后,却发现安于蕃的棺椁被诸多粗如手臂的血藤(植物)所缠绕。要抬离棺椁必须砍断血藤,血藤被砍断后其如血般的汁液流了几十米远,阴阳徒弟在石缝中插了两根树枝,血汁流到此处即停。后来这两根树枝就长成现在参天的芙蓉树了,这两棵芙蓉树《宣威州志》这样描述“双龙夭矫驾长虹,石笋中涵宝气融。镇日涛声奔骤马,遏云钟韵骇飞鸿。”据说该树能预知年运,哪边花开得好哪边就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加之树皮可以治病,故常常有人往树上采皮入药,故留下这一树累累的伤痕。因芙蓉树有神奇故事所以“谢且”的名字渐渐被“芙蓉寨”所替代。话说迁坟时,墓中还飞出两只白鹤。阴阳徒弟手慢打落一只,另一只却飞走,后来他师父的眼睛也只痊愈了一只。安家迁坟后,(今宣威河东营尚有安于蕃坟)徒弟领着师父不知去了何处。但安家自此家道也日趋衰落。
安家衰落了,这个统治该地千年的土司家族就这样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也许怪迁坟也或许不是。
千年前(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路过此地。彝人头领为其借道纳粮,使其北伐大军顺利渡过“色菊夷帕”(彝语河流名),诸葛丞相欣喜地说“可渡甚好”。于是,后来沾益土司与乌撒土司的界河“色菊夷帕”至今仍唤作“可渡河”。
元代,彝族六祖德布系后裔――濮格阿额(见《西南彝志》)因随元军出征有功,故授“怀远将军”世长古沾益州,世封其土。这就是安土司家发迹的开端。
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派正在北方与北元作战的傅友德为帅、蓝英、沐玉为副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云贵西南。其意图为消灭元朝残余梁王(把匝刺瓦尔弥)一统江山,也趁机夺取西南的彝族土著统治权。朱皇帝在誓师前赋诗一首“古国疆土在,边关险隘多。宣威蛮夷地,万里除沉疴。”嘱咐征南大将军傅友德。但傅的“调北征南”并不顺利,征南大军在水西彝族女土司奢香的地盘得以顺利通过,但在乌撒境(今威宁)却被俄索彝族女土司实卜率部所阻。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从四月战至七月基本原地踏步。七月明军粮绝,只得采摘漫山遍野的火棘果充饥,所以火棘果直到现在我们这个地方都唤作“救军粮”。幸好同年十月实卜已达到“以战求和”的战略目的,归顺大明。她率麾下八部配合征南大军歼灭元梁王军三十万,逼元朝最后一根稻草元梁王自尽于中庆府(今昆明),西南莆定。朱元璋养子沐英为使明王朝在西南站稳脚跟留守云南,始有流官,土流合治。其后将沾益州一州分两府,今滇池旁设有流官沐府,宣威河东营建有沾益土知州土衙门。时逢沾益土司绝嗣,乌撒(俄索)土司与沾益土司属共祖都属彝族六祖(榷披)布系(米克克)之后裔,加之实卜征南有功,此绝彼继,所以实卜之子阿哥继承了沾益土司。安于蕃的祖先阿哥拥有了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佃户,享有独立自主的自治权力。沾益土司实行的是嫡长承袭土司,其余儿子则实行家族宗法分封制。分封地叫“营”,其营各长也属世袭。至明末清初据《宣威州志》记载安于蕃家族尚余四十八营。西南归顺大明王朝后,傅友德没有忘记朱元璋誓师前的嘱托,在其诗中“宣威”二字将沾益土知府所辖重镇命名为“宣威关”,意为宣朝廷之威以服夷众。然而,朱元璋最终没有让“宣威”声明远扬。倒是几百年后,清雍正皇帝的御批――“升宣威关为州名”方使“宣威”二字见诸并遍布于官史文牒。这件事应该从改变安于蕃家族统治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改土归流”说起。
“改土归流”又叫“废土归流”,是指将原来的土著统治者(土司)废除,将其统治权收归朝廷所有,改由朝廷派任的流官代辖其土。改土归流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至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改土,诸如:土司绝嗣后继无人致使宗族争袭,朝廷借机即派流官接任。(如:水西、乌撒)土司之间寃家械斗相互仇杀,朝廷借机平定即派流官接任。(如:乌蒙)土司犯罪便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如:沾益)”总之,封建王朝一遇机会就立即抓紧“改土归流”,将西南“化外之地”紧控于“中央王土”。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雍正申请“改土归流”。雍正大为赞许,令其“悉心”办理。鄂尔泰派遣游击哈云森领兵西南,武力强行改土乌蒙(昭通)土府、乌撒(威宁)土府。同年七月,云贵总督鄂尔泰参革沾益土知州安于蕃,并将安于蕃抓到昆明请旨定罪,后将其流放至江宁府(南京)以罪革职。安于蕃所犯何罪,正史没有记载。我只依稀记得儿时火塘边阿补(爷爷)摆的故事:很多年前,我的祖先曾居住于乌蒙古城――“阿路”(今天的天梯梁子),后因改土归流,乌蒙城毁梗泛失土,便逃往其儿女亲家安于蕃河东营土衙处避难。那年正值安于蕃家祭祀祖先,土司祭祖,声势浩大。编织了大量用来遮风挡雨的草席。有人就向皇帝诬告安土司打造草席屯兵演练要围北京城,所以安土司就被擒了,安家就此没落。
安家没落,所辖各营火地,曾云:其众三倍于乌撒(语见《滇繫》)自永安铺以上划归沾益,永安铺以下划为宣威。《宣威州志》载:八月十九曰宣威州知州张汉到任,十一月十二日建宣威衙。据传,新建的宣威衙所用的木、石、砖、瓦概由原安于蕃衙署移置改建。历经22代,共计473年的沾益土司到安于蕃时划了句号。安于蕃官没了,家也没了,可谓倒霉至极……
由此可见,安土司家族的衰落和他们迁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他生前就已经衰落了。
今天的芙蓉寨,已找不到当年的土司行宫遗址。只有芙蓉寨半山腰湮没于荒草里那演武练兵的跑马场。安土司的故事,除了正史中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和我儿时火塘朦朦胧胧、断断续续的记忆,也许只有这两棵浑身是疤顽强沧桑的芙蓉树所熟悉。
夕阳的余光,透过芙蓉树密密层层的树枝,斜射成一缕缕金色的弦。这些弦和着松涛奏成的交响曲,融化在远山的波浪里。远山,我仿佛看见了哪一座座荒芜的营盘……
阿氐尼吉(李旭)2018年5月于宣威
作者:阿氐尼吉(李旭),男,彝族,1981年出生于贵州威宁。从教十载,愿作春泥但桃李未成林。滴酒不沾,却钟情于酒文化,企图做一个清醒的彝人。嗜彝学如命,但囫囵吞枣而浮光掠影。偶也写诗,却成了打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