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一行应云南昭通彝学会的邀请,于2008年7月22日至8月1日,对昭通地区彝族历史文化进行了考察。
昭通彝族文化考察组成员有:
沙马拉毅(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朱建新(西南民大教授)
李文化(西南民大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王成平(西南民大博士)
李光普(昭通市政协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王永泉(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古籍办主任)
李天荣(昭通市试验中学高级教师)
考察组认为,昭通地区( 彝语称:鸠土木古;意为“昭通地中心”)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彝族古籍中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许多故事就发源于这里。比如彝族人死后,都要把亡灵送往祖先住的地方,一站一站的送,最后都要送到“兹祖普乌”。“指路经”中的“兹祖普乌ꌅꋦꁌꃴ”(意为君主或‘祖先’驻地; 在昭通鲁甸县境内,当地称为“普芝噜ꁍꋦꇉ”即“祖先驻地”)、莫诺以池꒜ꆌꒉꍸ(彝族六祖分支时,古侯、曲聂经过的神水泉),汉名为“葡萄井”又为“葡萄泉”。昭通在唐代以前称为“朱提”, 《蜀王本记》载:“蜀之先王者有蚕丛、柏*、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后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坠、止朱提……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说明古蜀国王杜宇是古代的“朱提”( 即现在的昭通)人,现在学术界认为杜宇就是彝族祖先“杜慕”。彝族古籍中记载的和民间传说中关于“杜慕”的故事与“杜宇”传说高度一致。由此可以说,昭通是古蜀国王--杜宇故里;毕摩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传承的。这里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考察情况已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向有关方面作了交流。得到了昭通市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和高度重视。现将考察报告中的主要内容发表于彝学网。
7月22日,考察组一行到达永善。
7月23日,考察永善县桧溪象家坝安土司古墓与土司衙门遗址。
7月24日,考察盐津县普洱夷都山母子坟,夷人城遗址,乌蒙王阿杓坟,豆沙关袁滋摩崖石刻,五尺道。
7月25日,考察大关县黄连河,古道遗址。
7月26日,考察彝良县,参加县彝学会成立大会,参加昭通2008彝族火把节。
7月27日,考察昭阳区葡萄井,铁锅寨,龙云家祠,卢汉家祠。
7月28日,考察昭阳区实验中学东晋霍承嗣壁画墓,汉孟孝琚碑亭,参加昭阳区政协主持召开的“建设葡萄井彝族文化旅游景区座谈会”。
7月29日,考察鲁甸县野石山新石器遗址。
7月30日,收集整理考察资料,形成书面的考察报告。
7月31日,向有关方面作考察汇报。
8月1日,返程。
考察组关于一些古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建议:
1、永善县桧溪象家坝安土司古墓与土司衙门遗址,始建于清朝,目前在国内已经少见, 建议申报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
2、乌蒙王阿杓的坟墓与夷都山。
位于盐津县的普洱镇有个叫夷都山的地方,顾名思义有夷人都城的山。根据《盐津县志》记载,其上有夷人城遗址,有乌蒙王阿杓的坟墓。 坟墓的主碑被雨水风化了,上面的 字迹已模糊不清,坟墓的前面有一对石马和一对石羊及一对石狮子。由于坟墓被盗过,现在的坟墓里只剩下空空的墓室了,墓室里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板画。大约7―8个平方米,高约1.5米。这里有彝书记载的彝都城遗址“九重堂”, 现今还有30余个柱的基石在寨子里东倒西歪地放着,有的还砌在畜圈 墙上,当时的九层宫殿地基还保存完好,当时煮酒用的大石缸也还在。这对研究“乌蒙鬼主国”的历史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多年来无相关的保护措施, 希望加强保护力度,建议申报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
3、鲁甸县野石山新石器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 内涵丰富的大型的村落遗址,当地叫“普芝噜”(彝语“ꁌꋦꇉ”的音译,既:祖居地)。出土了大量的距今有3600多年的陶器和铜器、象牙、象骨等珍贵文物。并且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该遗址具有浓厚的古蜀国文化印迹,能看见三星堆文化的影子,因此对研究古蜀国文化,三星堆文化,以及整个昭通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渊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建议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打造昭通民族文化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昭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昭通品牌民族文化的打造既是昭通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构建昭通和谐社会与文化的需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守望昭通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一、昭通民族文化的定位和民族文化品牌的定位
考察组通过多方的考察与论证,建议昭通民族文化品牌定位为:古蜀国王―杜宇故里;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一) 、古蜀国王--杜宇故里
1、《蜀王本记》载:“蜀之先王者有蚕丛、柏?、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后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坠、止朱提……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2、《华阳国志》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郫邑,或治瞿上。”“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嵋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分北与秦,西奄峨幡,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使当地的农业发展,已经为西南各族人民所认同,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影响也非常广泛。
从以上的汉书记载中,“从天坠”, 说明杜宇不属于中原民族,“止朱提”。 朱提,即现在的昭通,唐代前称朱提,宋代以后称乌蒙,清朝后称昭通。就是说古蜀国王杜宇,定居于昭通。娶朱提梁姓姑娘为妻.关于杜宇的传说很多,如:蜀王教民务农,死后变成杜鹃鸟,每年春天,就啼个不停,催促人们快快农耕,又如:杜宇让位于治洪水有功的鳖灵为王,隐居西山后,一直挂念着自己的国家,死后变杜鹃鸟,仍然念念不忘蜀国,整天叫个不停,嘴都叫出血了,这就是“杜宇化鹃,杜鹃啼血”的由来。昭通是古蜀国王的故里,蜀国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截然不同于中原文化,显得神秘莫测,然而,在鲁甸县野石山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距今有3600多年的陶器和铜器、象牙、象骨等珍贵文物。根据有关专家考证,该遗址具有浓厚的古蜀国文化印迹,能看见三星堆文化的影子,昭通的朱提文化与金沙江文化,藏彝走廊文化有着密切相联系。随着学术界的不断深入研讨,会逐渐的明晰。
昭通是古蜀国望帝杜宇的故里,具有深厚的古蜀文化底蕴,这是符合昭通历史实际的。
(二)、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在四省区中,尤其以云南的彝族为最多,有500多万人,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以上。昭通,在彝族北部方言中称为“鹫土木古”“兹住朴窝”、(意为昭通中心地、君住地)。《指路经》是一个家支或家族迁徙史,如把各地、各家支(家族)的《指路经》汇集在一起,显然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整个古代彝族迁徙发展及彝族活动地域概况。积淀了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根据云、贵、川三省彝区的路南(石林)、红河、弥勒、双柏、武定、禄劝、中甸、宁蒗、罗平、大方、威宁、盘县、赫章、甘洛、普格、喜德、盐边、美姑等十八个县的十八个彝族家支的《指路经》来看,这十八个点虽地处各异,指路出发点不同,但每条路径最后都指向昭通一带的滇东北地区。《指路经》中清晰地反映了滇东北是今分布云、贵、川、广西四省区彝族的发祥地。后随着六祖分支而搬迁西南各地。”彝族至今还保留有为死去的人,指引灵魂返回祖先原来居住地的习俗。也就是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将灵魂送归祖先原居地。经过莫洛以池(既昭通昭阳区的葡萄井),最后送到“兹住朴窝(彝族祖先‘君长’居住的地方)”。 就是说昭通是彝族‘君长’祖先居住的地方。
《指路经》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指路经》体现出彝族各支系的迁徙情况和历史渊源,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从毕摩经书中的各路《指路经》都指向“兹住朴窝”来看,彝族文化源于昭通,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二、建设“昭通彝族文化园”的建议
1、一个广场 (塑杜宇‘杜慕’像,以及彝族六祖像)。
2、一个商业区。(包括会议中心、娱乐中心)
3、一条古彝街(即酒吧一条街)
4、一个古彝寨(既原生态的彝族村寨)
5、一台文艺节目(既具有浓烈古彝族文化气息的音乐节目)
三、举办多种活动
古蜀彝族文化园建成后,举行每年一次大型的杜宇祭奠活动或彝族祭祖活动,以此作为平台,把历史悠久的古蜀文化和浓郁彝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中外商家投资昭通,综合开发,打造昭通旅游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昭通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宣传词:魅力昭通、度假天堂、感受古蜀文化、领略彝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