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彝族年就相当于保护、传承和弘扬好彝族传统文化。本文选取甘洛县胜利乡夹达村为调研点,主要是因为夹达村作为曲木苏地区以及上土司岭光电管辖的田坝土语区,无论从语言、习俗等方面都和整个凉山彝区有本质的区别。笔者在寒假期间利用小时候的记忆以及对当地长辈们的访谈等方式对夹达村彝族年的传统习俗进行一个概况的介绍,以及当地彝族年的现状和文化内涵进行简单的概括,主要突出本村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设置了相关的彝族年的一些问题以及了解群众对继续过彝族年的意愿度;最后结合相关文化部门、民间社会组织或团体和村民的职能职责和内在心理机制,提出一些对彝族年节日文化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的历史文化。通过彝族年节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增强族群在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延续彝族文化。
一、彝族年的调研目的与意义
彝族年称为“库史”;“库” 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这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在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都各异,如“彝族年”(申报的名称)、“彝历年”、“彝历新年”、“彝历猪年”、“彝历鼠年”、“欢度2019年彝历新年”、“欢度2020年彝历新年”等,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就急需积极引导本民族同胞统一利用申报的名称,规范化;虽然自从申报为非遗后,规定了统一在11月20日前后过,但是在各个县市甚至乡镇村的时间还是不一样,比如甘洛县田坝土语片区基本上是最早过的,在农历十月初一,年节活动内容也过于简单化,不杀过年猪、不唱年歌、不喝杆杆酒,过年那天早上就把糍粑盅来吃就算过彝族年了,节日的淡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很多老人也已经不知道彝族年的来历,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断层,彝族年传承难以为继。因此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想将仅存的一点彝族年遗迹用文字记录保留下来,是为了将濒危的彝族文化保存下来,增强彝民族同胞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
二、夹达村彝族年的来源与传说 [1]
夹达村总人口 129户723人,彝族人口占比85%左右,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村落,夹达村属于西南片区即曲木苏地区,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彝族年。
据笔者访谈当地德高望重的村民,认为夹达村的彝族年来源于传说就是洪水滔天的传说,与凉山彝族年一样。
ꈎꂷꆏꐥ 遇年则过年,ꆩꂷꆏ 遇月则过端午节。
诺伙曲伙,被土司分散在两个地方,诺伙分布在东南片区,曲伙分布在西南片区(曲木苏地区)。田坝上土司有七个管家:蒋家 、张家、 阿泽家 、勒布家、 马家、骆家、江家。分布在各个区域当村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管家的职责主要是帮土司家修房子,做农活,婚嫁的时候背猪脑壳去拜年,过年的时候不用去土司家拜年。
上土司煖带密田坝土千户斯补兹莫管辖地区是十月初一过年,下土司煖带密土千户沈兹兹莫管辖地区是十月初三过年,传说如果两个地方一起过年的话会下红雪,曾经有一次一起过彝族年后下了红雪,因此必须隔一天过彝族年。
在夹达村有句谚语“ꁌꈭꑳꄸꋩ 祖先修房子,ꌺꇐꃅꈐꋊ 子孙来续住;ꀿꇐꂓꀋꄶ 前辈不出名 ,ꌺꇐꊿꈈꅓ 子孙羡慕人家 ”。
夹达村农历十月初一过年,当地人称为ꊰꆩꐥ即十月年,ꋌꈎꈬꏜꊰꑌꁮꆩ一年有十个月。土司要求一年过三个节日,包括大年三十吃年饭,五月端阳杀鸡,十月初一打糍粑。因此,彝族年开始缘起于此。
三、夹达村彝族年的基本内容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依据。彝族年是按彝族十月太阳历推算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五个季节,一个季节为七十二天,剩下五天或六天为过年日,近几年,凉山的彝族年统一规定为公历的11月20日左右。甘洛县胜利乡夹达村的彝族年区别于凉山彝区,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彝族年,这是甘洛县曲木苏的特色之一,和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算法刚好不谋而合,这一天正是一年的终点也是一年中的终点,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喜悦,祈祷来年的五谷丰登。主要活动是盅糍粑,体现彝族年活动内容的特殊性,这是根据当地汉族人的一个祭牛神传说演化而来的,被当地彝民族借用的文化;唱彝族年歌是当地彝族先民创造的,主要寓意是呼唤先祖们回来团圆过彝年。
夹达村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年,传统的彝族年要过三天,过年前几天就要准备过年这三天所需的物品,砍柴;晒茼蒿和秸秆;泡杆杆酒;孩子们用箩筐去山上背核桃树叶;妇女们用冷水泡糯米;准备蜂糖、白糖。
第一天 团年
上午:天微亮,妇女们起来在杀猪台烧火烧水,男人们挨家挨户杀过年猪。杀过年猪的规矩:先要放一杯酒到里屋,长辈家先杀;选择持刀者:这个持刀的人必须是家里儿孙满堂的男性。猪肉的砍法有讲究,排骨几根、猪腿大小、猪脑壳的大小、猪耳朵切于止的地方。撒盐:女主人要给猪肉撒盐挂腊肉,拜年的不撒盐,处理猪油、内脏等。主人家先把烟酒摆在外面,让杀猪队享用,主人公则拿一个装了白酒的杯子,到猪圈喷洒酒,嘴里念叨着一些说辞,寓意就是过彝族年了,邀请祖先来过年,大家团团圆圆吃猪肉。随后,大家准备好用一根绳子套在猪脖子上拉出来杀,放在临时搭建的杀猪台上,操刀的人不能是主人,只能是杀猪队里的例外一个人,主人家将准备好的接猪血的盆子,盆子里放食用油、蒜苗、盐巴、花椒、木姜子、淀粉、一勺适量水,接猪血的不分男女,将猪血接好后,放一块烧干了的木炭,以便猪血尽快凝固。将猪杀好后,将套猪的绳子拴在石磨架子上,以祈祷来年的养猪更膘肥。把一家的猪杀完后接着去下一家杀,杀好后,自己家的猪自己开膛破肚,将内脏如胆、胰、脾、尿泡拿来占卜,如果都是好的就证明来年五谷丰登,不好的话会重新杀一头过年猪,或算日子举行作毕仪式。拿半边猪放在家里的祭坛上面祭祀,将另外的半边猪拿来抹盐、熏腊肉,拜年的肉要切好并且不抹盐。比猪肥:小时候,父辈们会去帮忙砍猪肉,会用手指比划猪肉肥的那部分,手指比划的区域越大,说明越肥,就会称赞这家的女主人能干,然后相互比较,这里体现了彝族女性在家劳作的地位的凸显。杀猪饭:将猪肉弄好后,留一点点肉用清水煮并加猪血、青菜,吃杀猪饭。主人家先将清水煮好的肉,装在木碗里面,将米饭放在簸箕,在米饭上面按家里的人数放马食子,一杯白酒,拿来祭祀,就会念叨几句:“杀年猪这一天,煮熟的饭要放在里屋,烧肉要放在里屋,猪肉要放上面(指祭台),酒要放上面,寓意是吉祥如意。主人家先品尝放在上面祭祀的食物,再然后将帮忙杀猪的喊来吃饭,谁家先好就先吃谁家的,如果一家人有些人不在家,就得等回来的时候,再次做杀猪饭请客。灌香肠:吃完杀猪饭,就将猪的心肺和肚子肉拿来剁碎,加盐、生姜、蒜苗、辣椒等调味,用手搅拌均匀,准备好一两个塑料瓶口剪好后,将小猪肠再用温水翻一下,就开始灌香肠,灌香肠的一般都是女性和小孩子,男人一般不参与这个活动。
守岁:晚上大家一起剥核桃,守田坎,祈祷来年丰收。
第二天 过年
烧火:家里的长者早上鸡鸣时起来,先在屋外用第一天背回来的核桃叶烧堆火即木库次,召唤祖先回来过年,当地人有句谚语说:“把火点燃,爷爷奶奶们就能看得到烟子,看到烟子就会回来过年;家里有长辈去世还不满三年,不烧火;家里有孩子在外面读书没回家过年的,也不烧火。”
唱彝族年歌[2]:小孩子们紧接着起来换上新装,先倒“旧水”,接“新水”,村里的孩子们相互对唱嘻戏,围着火堆唱彝族年歌。
ꁍꇴꀿꇴ召唤爷爷奶奶(即指祖先们)
ꁍꁇꊈ 祖先们,
ꉪꏤꄉꈎꏅꇁ 到我家来过年,
ꉇꈌꑭꇹꇬꄚꂵ 小心被茼蒿木柴绊倒,
ꑍꈬꇱꆽꈯꇬꄚꂵ小心被扭筋藤绊倒,
ꄯꁯꄙꄉꁦꅂꒈꐂꇁꂯ 要拄着拐杖从大山河谷里来,
ꃪꊪꃪꑓꇬꆏꀅꌳꃅꇁ山崖边要慢慢来;
ꁍꁇꊈ祖先们,
ꉪꏤꄉꈎꏅꇁ 到我家来过年,
ꉪꏤꌧꂓꈍꑖꃅꐒꄉ 我家剥了很多核桃,
ꉪꏤꍮꑗꈍꑖꃅꄃꄉ 我家打了很多糍粑,
ꉪꏤꃮꀠꈍꒈꂷꌉꄉ 我家杀了很大一头猪,
ꉪꏤꃆꄔꈍꒈꇤꏦꄉ 我家烧了很大一堆火;
ꁍꁇꊈ 祖先们,
ꉪꏤꄉꈎꏅꇁ 到我家来过年,
ꉪꏤꄉꌧꂓꋠꇁ到我家来吃核桃,
ꉢꏦꄉꍮꑗꋠꇁ 到我家来吃糍粑,
ꉪꏤꄉꃮꎸꇁ 到我家来吃猪肉,
ꉪꏤꄉꃆꄔꇬꇁ 到我家来烤火;
ꁍꁇꊈ 祖先们,
ꉪꏤꄉꈎꏅꇁ 到我家来过年,
ꃆꀠꌌꌧꂓꏦꇁ 牵着马来驼核桃,
ꃮꌌꃮꋚꄐꇁ 牵着猪来喂绍水,
ꈌꌌꊉꅍꑝꇁ 牵着狗来啃骨头;
ꁍꁈꊈ 祖先们,
ꏤꏅꀊꏀꈚꄉꉪꏤꇁ 穿着新披毡的到我家来,
ꂃꏂꂃꆧꈚꄉꉪꏤꇁ 穿着花裙子的到我家来,
ꂃꆹꈚꄉꌞꅍꁧ 穿着旧裙子的到别家去,
ꑬꀧꑬꆂꅑꄉꉪꏤꇁ 穿着鞋袜子的到我家来,
ꏜꎀꑬꆂꅑꄉꌞꅍꁧ 穿着稻草鞋的到别家去;
ꁍꁇꊈ 祖先们,
ꉪꏤꄉꈎꏅꇁ到我家来过年。
......
盅糍粑:妇女们蒸糯米和白糖,炒盅前天晚上剥的核桃,炒磨大米,等糯米蒸好后,将糯米装入干净的口袋中,家里的男人们就用碟斯盅糯米,形成糍粑,将糍粑捏成拳头大小,分给小孩子们蘸着蜂糖、核桃吃,再将没吃完的糍粑揉成大小不一的薄片一层一层的叠放在一个簸箕里面,将一杯白酒放在糍粑上面,连同一起放在家里的柜子上面祭祀,一般由男主人将祭祀物放到祭祀台,并在火塘边转几圈,嘴里念叨几句:“曲木苏地过彝族年要盅糍粑,做了记号的糍粑就要放到里屋去让祖先祖灵来品尝,,白酒放着,猪肉放着,水放着,祭祀品放着是为了祈祷保佑子孙安康。”盅糍粑是跟着汉族学的习俗,汉族是为了祭牛菩萨就盅糍粑,过年这一天糍粑盅好后,就把糍粑粘到牛角或马耳朵上。
喝杆杆酒:男人们则将之前泡的杆杆酒打开插上支布(吮吸杆杆酒的竹竿)并加水泡着,在杆杆酒坛封口周围挂上青色的觉基,男主人先吮吸一口再用瓶接着,当地人称为支册,头一道酒称为“支博”,一般都是拿来放在祭坛上祭祀祖先或拿给家中年长者品尝,第二道酒称为“支宜”,用来招待尊贵客人喝以及给亲朋好友拜年用,最后一道酒称为“支普”,一般都不能喝的。
喝转转酒:下午,村里的青壮年小伙们聚在一起,一家一家的喝杆杆酒,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拉家常。这个彝族年就这样过完了。
第三天 “囧谷”即拜年
小孩子们早早的起来乔装打扮一番,在女主人的分配下,将猪头、糍粑、白酒、杆杆酒、过开水的猪肝片、一些腰子等装在背篼里面,让孩子背去爷爷和外婆家;其他亲戚家就放一块猪肉、糍粑、杆杆酒。拜年的孩子当然是希望能得到“卡巴”拜年红包,每家的给的都不一样,但是小孩子都必须要平等对待,不能有所偏颇。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去爷爷家拜年,爷爷要算日子给卡巴,一些特殊的日子不能出钱,就会在第二天或可以出钱的那天通知我们去拿卡巴。那个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算日子,还会说是不是爷爷不想给卡巴,现在能理解了,有些日子是不能出钱的。拜年的时候,如果是女儿回娘家,要准备一瓶能随时开的白酒,在路上碰到本村人就要给品尝一口,据说是嫁出去的女儿给娘家人带的“ꈌꑟꎧ”(品尝酒),是出于尊重娘家人的原因。拜年之后,彝族年的议程基本上结束了。
第七天 从囧:就等着第七天,之前用来祭祀的那个糍粑(也叫ꐥꀊꁌꐥꀊꃰꍮꑗ),就在这一天,用猪油炒来吃,必须是一家人全部都在,意即送祖。
四、夹达村彝族年的现状
夹达村近几年的彝族年年节气氛日渐淡化,很多习俗都被汉化,人们反而最看重的是春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大量涌向城市,很多年轻群体基本上春节才回来过年,家里只剩孤寡老人和小孩,彝族年氛围逐渐淡化。将之前的三天简化为一天的彝族年,省去了年前准备年货,省去了过年那天早上木库次等各种仪式,仅仅就盅糍粑这个习俗,吃完糍粑,这个彝族年也就结束,大家各忙各的,有些人家还在过年这天下地干农活,对彝族年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现状主要如下:
(一)不杀过年猪:是季节原因,夹达村十月初一过年,这个时间暑气未退,不好熏腊肉,因此过年猪在元旦节左右杀,拜年的仪式也取消了。过年前一天不杀过年猪,村里有一家杀猪,村里的每户每家都要去称两三斤,大家一起称来过年,2019年杀了一头牛来分。
(二)不唱彝族年歌:过年那天早上召唤祖先来过年的仪式不再进行,随着教育发展,很多读书的孩子不再会唱彝族年歌。
(三)不拜年:因在元旦节左右才杀过年猪,拜年的时间就选定在杀猪那天,或者城里的亲戚家的话,没有熏肉的条件,就等熏成腊肉后,在春节才去拜年。
五、彝族年的对策及建议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的一种文化符号,是本土化的一种民族习俗文化,彝族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彰显,在彝族传统文化面临濒危之际,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积极挖掘、传承、弘扬彝族文化。实现从民族文化资源到民族文化资本的转换体现文化意义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将彝族年活动作为展演活动,展示彝族年期间独具特色的习俗,形成仪式活动,吸引外界的青睐。
首先,从政府角度出发,统一彝族年的时间。彝族年是全凉山州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根据十月太阳历将彝族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宣传彝族节日节庆的品牌。相关文化部门利用职能职责,根据不同村落的特殊性以及移风易俗的有关条例,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引领、倡导村落传统的彝族民风民俗,利用文化惠民工程等相关政策,提供举办民俗节日活动等的文化场地,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文化氛围。
其次,从村民意愿出发,笔者根据发放的群众意愿度问卷数发现,百分之九十二都愿意继续过彝族年,有些人家在彝族年期间杀过年猪,因为过去一年的猪肉差不多在十月份已经吃完,需要继续补给猪肉,而且认为彝族年是彝族文化空间,传承弘扬彝族文化的重要文化场域,大家都应该引起重视;百分之八的村民觉得无所谓,理由是目前春节最浓重,在外打工的基本上彝族年都不回来,家里过年冷冷清清的,没有氛围。经过满意度调查,大部分村民都愿意继续过彝族年。本民族人民群体在保留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对文化符号有一个认知,增强民族群体认同,发扬优秀的族群传统文化。
最后,相关社会团体发挥带头作用。如举办写彝文春联等活动。民间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需要由民间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引导、带动群众。甘洛县彝学学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在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两届甘洛县彝族年,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参纳入文艺晚会节目当中,成为非遗展演,再现彝民族服饰、月琴、马布、口弦等传统文化,参与群众人次居多,对外宣传度大大提高,借彝族年这个传统节日追溯彝族传统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