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人的鬼节
作者 商宇宏 2023-06-08
原出处:​微观彝族

中元鬼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地官节、施孤或斋孤等,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其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我国在汉代时便已盛行此节,但在当时中元节只是初秋庆贺丰收的节日,若有作物成熟,则要以新粮祀祖。而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狱首领的诞辰,为了庆贺寿诞,阴曹地府会将鬼魂全部放出,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被称为鬼节。而佛教中则称为盂兰盆节,是佛祖七世父母的忌日。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每年聚各路神祇在大雷音寺开的“盂兰盆会”即是此节。
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1.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国鬼节的日期南北不一,一般北方为七月十五,而南方为七月十四。相传南方原先并无中元鬼节,是古代汉人南迁后逐渐传入的。有这样一种传说:宋代,北方战乱连绵,为了躲避兵祸,部分汉人开始南逃。就在逃走前,他们考虑到如何把祖宗带走,不过依传统,祭祀先祖只能在除夕、清明和中元鬼节,因为只有在此三节先祖们的亡灵才会归家,并附于灵牌之上。但是,此时离中元鬼节(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一天,他们为了让祖灵归家,所以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鬼节,让祖灵附于牌位,然后逃往南方。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鬼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2.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如今,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七月十四中元鬼节已经是许多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如布依族、壮族和部分彝族都过此节,但均与汉俗无太大区别。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以上诸点也可以看出,中元鬼节实为汉族的典型节日,仅有武定县境内的少数邻汉族而居的彝族密岔人村落每隔数年才会在此日举行一次名为祖宗会的大斋。直至改革开放后中元鬼节之俗才开始在大部分彝族密岔人群体中实兴。这与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密切关系,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相互的,且多表现于民俗层面,如此中的彝族过中元鬼节,而汉族在婚嫁、过年时亦搭青棚、栽松蓬等。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3.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定县境的彝族密岔人之中元鬼节分大斋和小斋。大斋即祖宗会,要将家族中供奉三代以上的先祖灵木拆下,统一集中于祖灵桶内,并经毕摩诵经超度后送于祖灵山上。清晨,各家族将祖灵桶送至祖灵山后,要分不同的姓氏绑于各自的祖神树枝桠上。彝族密岔人的祖神树多以姓氏区分,商姓为沙椤树、李姓为黄栗树、孙姓为松树、杨姓为杨树。此现象也从侧面体现了彝族密岔人深厚的植物崇拜情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姓氏源于树木,故以这些树木名称的谐音为姓。但是,经过对比武定、禄劝和富民三地的密岔人姓氏发现,胡姓、张姓和花姓在祖神树的选择上并无与姓氏相关的迹象。此外,聚居于武定西北部的插甸及高桥商姓的出现,属明代江西籍汉族入滇后与此地彝族密岔人女子通婚,而其后代沿用父系姓氏之故,所以姓氏源于祖神树种名称之说疑为后期主观附会。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4.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绑定祖灵桶后,众人将家族中各户集资合买的鸡羊宰杀于祖神树前,以血献祭,并由毕摩设祭台诵经祈祷。待鸡羊烹熟后,再摆于祭台之上,以祀祖神树和家族历代祖先,祭祀时要焚香烧纸并由族内最长者口念后人姓名,以此告知列祖列宗后世人丁之况,以求得其护佑,最后众人跪地叩首。祭毕,合族席地聚餐,食净后方可归家。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5.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七月十四,除了举行数年一度的祖宗会祭祀大斋外,那些邻近汉族聚居地的彝族密岔人村落还要以户为单位举行小斋祀祖。小斋以汉族中元节相似,属借汉之俗,但别具彝族特色。二者相比也是和而不同,滇中北一带汉族的鬼节一般历时三天,异常盛大。鬼节前一天要将祖灵接回家中,鬼节时要用香火纸烛供奉,节后一天要将祖灵送出,让其带着子孙孝敬的金银财宝赴阴间赶“东阳大会”。而彝族密岔人则只举行一天,此日,先宰杀雄鸡供奉家堂和先祖灵木神像,之后祭祀家谱。晚饭前再端着三只分别盛有鸡头、鸡爪和鸡翅的碗和未食用过的“干净”饭菜到门前祭祀祖灵,并用草木灰在地上围作三圈,再将青香点燃后顺着灰印插满,以防止孤魂野鬼前来抢夺,灰印中间还要烧上纸钱、冥币等。此三圈灰印不同姓氏支头象征的意义不同。一、以家中最年长者祭,分别代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辈;二、以家长夫妻两边祖灵和远亲祭,分别代表夫家祖灵,妻家祖灵和远亲祖灵;三、以单独祖灵祭,凡血亲、姻亲每一祖灵围一圈,此类至少三圈,常见的为七至九圈,多则十一圈以上,但均为单数。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6.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有祖灵都在各自的区域内享用子孙的贡品。祭毕,在旁边另选一地,烧上青香纸火,同时在一个盛满水的木瓢内倒上三滴酒,再放鸡肉、猪肉各一小块,并往内烧一张草纸,最后向外泼出,以祭祀“烧死的”“淹死的”“吊死的”“难产死的”和“见血光的”以及其他孤魂野鬼,让其保佑家中清吉平安,无病无灾。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日入夜后,为避免与鬼魂相遇,所有人都不能出门。到了十五日早,第一声鸡鸣前,祖灵和同族孤魂野鬼要去到大理蒙化(今巍山)赶“三月街”,在彝族密岔人的传说中三月街是人鬼共存的集市,也是所有祖灵向往之地。这里的景象在彝族密岔人的《祭祀经》中体现为:“大理三月街,三月十三街,地上有路飞,天上有星飞。神在天上走,人在中间走,鬼魂地下走。”这与彝族密岔人的清明祀祖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先祖能带上后人祭送的钱财去赶“大理三月街”,只是清明节时是去赶举行节日盛会时的三月街,而七月半则是去三月街集市上购买所需的物资供自己回地府使用。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jie07.jpg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大理三月街在蒙舍诏细奴逻时代就已出现,因观音每年三月十五在此讲经传教,故亦被称为“观音街”,之后逐渐发展为重要的经贸集市。清代乾隆年间的大理举人师范曾以诗形容:“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大理三月街的盛况。而彝族密岔人在丧葬、祭祖以及神话传说中普遍都会提及“大理三月街”。此现象除了其祖源地大理巍山外,还应该和滇中北一带白族的融入有关。据清代史料记载作为彝族密岔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的武定县东南与富民县西北区域曾有僰人(白族)杂居,清代《武定直隶州志》载:“僰人,系土著男子以帕为冠,妇人出辙以帕覆顶,面别有乡谈,性纯谨务农,元明间有举贡生员出其中,朔望不容乞火。”但后期均无所踪,通过对比二者的语言,疑其已经融入到了彝族密岔人群体中,因而在彝族密岔人的风俗习惯中会有三月街等比较典型的白族文化现象出现。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武定县域外,禄劝石旧、羊槽、硝井和聚贤一带的彝族密岔人亦有举行祖宗会之俗,虽然同样是将供奉满三代的先祖灵木集中送出,但时间却不是七月十四,而是在八月十五。此日,分支出去的族人都要回到祖籍所在村落,并在祖神树上挖一洞,将各家支头集中存于祖灵桶内的先祖灵木神像用泥封存于洞内。之后将众人合力购买的鸡、猪、羊等祭品在祖神树下宰杀献祭。另外,禄劝一带的彝族密岔人选定的祖神树不按照姓氏名称限定树种,只是在村中的祖坟山上寻一棵年长高大且枝叶繁密的古树施行首祭大礼后定立。确立为祖神树后,族内众人均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不容攀登、放牧和砍伐等任何形式的破坏或侵犯。Wn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选自《彝族密岔人》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微观彝族。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