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非遗文化手绘图鉴
作者 刘思怡 2022-09-05
原出处:楚雄网

彝州楚雄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的每个县市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宣传非遗文化保护,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楚雄州下辖十个县挑选了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手绘方式专门绘制了生动的非遗图,以独特的方式宣传了非遗文化……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1 楚雄市十二兽舞

楚雄彝族民间传跳的十二兽舞,又名“母虎舞”,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楚雄彝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是彝族原生虎图腾崇拜中,以祭拜母虎为主要内容的原始祭祀活动。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二兽舞,以彝族妇女扮演的母虎为首,依次有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相继演舞。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歌舞当天,彝家人以村落为单位,在寨子内栽下“天地树”,摆设祭坛、供奉香火,在彝族“毕摩”祭司的主持下,恭请十二神兽回寨,杀鸡宰羊、顶礼膜拜。人们吹号打鼓,尽情欢歌,祈求以虎神为首的十二兽神护佑彝家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十二兽舞是研究彝族社会发展史、彝族原始宗教及彝族原始歌舞文化的活化石。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2 双柏三笙

双柏县“三笙”分别为“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既古朴又原始,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形成了独特的彝族虎宇宙观。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自称倮倮(汉语为虎),即自称为“虎族”。老虎笙舞蹈动作包括了反映老虎习性特点、生产劳动场景、摹拟农事劳作、驱邪消灾、祈福迎祥等活动,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被称为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

彝族“大锣笙”是祭祀性和自娱性兼备的一种“傩舞”,是罗婺人的一个舞种,是双柏“三笙”之一,是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多次亮相楚雄州“彝族火把节”及楚雄州“祭火大典”。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双柏县彝族聚居的法脿镇者柯哨、李方村、上者窝和大庄镇桃园、麻栗树等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都要举行祭火仪式和跳大锣笙,舞蹈形式多样,由特定的人来完成,内容为祈福驱邪,核心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由毕摩领数人用彝语吟唱崇拜火神、迎接火神、缅怀祖先生存发展艰辛的《火把节古歌》,然后大家围火起舞跳起大锣笙。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豹子笙”

“小豹子笙” 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彝语称“移蒙赖克余”,汉意为 “豹子化妆”,是彝族纳苏之系的一个舞种,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委会所辖的彝家山寨,当地彝族自古信奉土主神和山神,信奉万物有灵,好灵则祭,坏灵则驱,当地先民视豹为灵神,认为豹子的速度迅捷异常,功作矫健,为当地常见的兽中之王,因此谓王奉之。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者全身赤裸,身上画上各种豹子花纹,粽叶遮面,手持棍棒,跳舞时禁止说话,不露面,舞者在锣鼓的伴奏中变换着不同的舞步,舞姿粗犷古朴,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具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3 禄丰香醋

禄丰醋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据清康熙《云南府志》记载,禄丰醋明朝中叶即产,其酿造方法以帛包裹原料发酵,帛干而得固体禄丰醋,食用时剪帛入水,立即香气飘出,味香色浓,虽久不变。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丰醋的酿造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生产工艺,其选料精良,发酵工艺独特,储存时间长,经过了近400年的传承和发展,禄丰醋的生产技艺已形成了极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武定彝族酒歌

武定彝族酒歌是武定彝族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粗犷、古老的民歌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歌唱传统。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它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才能,在许多社会场合中起着“以歌代言”的功用,其影响力广及彝族社会的各个领域。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5 元谋彝族式摔跤

彝族式摔跤,彝语为“格”, “格”是力量与技术的体现,是最受广大彝族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节日竞技传统体育项目,是寨与寨之间年轻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一项传统活动,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式摔跤是为抗拒异族入侵,保卫家园而形成的,体现出了彝族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较量。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式摔跤已成为国家民族运动会指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在国家、省、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以元谋小凉山黑彝族为代表的运动员多次摘取了金牌,为弘扬保护传统民族竞技体育奠定了良好基础。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6 永仁彝族赛装节

“彝族赛装节”源起于农耕祭祀和伙头制的交接仪式。明代直苴(苴只)一带的确存在过伙头制度。伙头,译为汉语就是“渠魁”,即“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之意。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正月初一由“伙头”主持祭祖活动,仪式完毕后未婚的姑娘们便围着祖先神灵 ——“启西”跳脚,姑娘们边跳脚边不断更换新的衣服,以向神灵和祖先显示自己的美丽、手巧和家庭的富有。男子则一旁虔诚地向祖先祈祷,观看姑娘的衣裳。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农历初二一大早,由本届“伙头”主持,“伙头”的主要成员集在一起共同推选出下届的“伙头”,同时把代表祖先神灵的木箱——“器伙”抬至新选出的“伙头”的家,藏好后迅速离开。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正月十五,新“伙头”把“器伙”取出供奉在正房正梁下的墙洞中,这天新“伙头”的三亲六戚都必须身着盛装前来跳脚,表示祝贺的同时祈求全族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经过这些活动后新“伙头”才能正式履职。从此以后,祭祖仪式完毕后的穿新衣比赛、在新“伙头”交接祭祀过程中着盛装跳脚的习俗就不断延续下来,正月十五日就成为了当地彝族群众的赛装节日,得到世代相传。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7 大姚傣族火草筒裙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悠久,应用火草制作服饰的民族众多。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湾碧傣族有古老的“火草筒裙”制作原料、纺织手工技艺、制作程序、穿戴习俗。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草筒裙”是采集山野间一种上为绿叶,下背面为洁白火草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火草”的火草绒捻成线团,再纺织而成的。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湾碧傣族的火草筒裙是傣家人很有特点的服装文化,如今会制作火草筒裙的傣家妇女,年龄较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60出头。加强湾碧傣族火草筒裙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是保护湾碧傣族火草筒裙制作技艺的主要手段。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8 姚安彝族梅葛

姚安口传彝族梅葛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彝族群众世代传唱,形成一部较全面恢弘的彝族历史叙事长诗。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伴随着彝家昼夜不熄的火塘,以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的歌唱方式,生动活泼地追溯彝族先民关于天、地、人的创世造物、婚俗丧葬等沧桑历程。这一包罗万象的叙事历史长诗,经世代口碑相传,成为流传千古的原生态民族民间口头创世文学遗产,其形同千里彝山彝族的“百科全书”,被彝族人民视为本民族的“根谱”。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9 牟定铜器制作

牟定县詹官屯村、白塔两村的铁、铜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当地手艺人回忆及地方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就有6代传承谱系据以从事铁铜生产生活用品制作手工艺,距今已是几百年历史。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牟定铜制品主要以炊具为主,主要有:铜炊锅、铜锅、铜盆、铜碗、铜茶壶、铜酒具、铜勺、铜筷等近16种。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塔村铜制品制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方面: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化铜,即把各种铜原料集中熔化为铜水,形成铜块。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切割成形,即把铜块烧红,用手工锤反复打成铜片,用铜片套在模子上加工成各种所需制品。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部位连接,即把制好的各个部位加温用公母扣连接,合为一体,形成成品。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打磨抛光,即把制好的成品抹上盐水,反复加温沾水,用细沙纸反复抛光,使其平滑光亮。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塔村铜制品具有中原汉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和特色,其次是该村铜器制作在牟定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技艺传承遍及楚雄州各县及滇西部分地区,影响深远。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南华镇南月琴

镇南月琴(俗称“弦子”),制作历史悠久,已有300余年。因形如满月,固名月琴。清代即已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记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道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众”。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镇南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取材楸木、冬瓜木、香笋竹。全琴由琴杆、弦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六个部分组成。琴杆顶端雕有“老龙含珠”,下置十三品竹制琴键直达琴鼓中部,两侧置琴簪(弦扭)四个,琴鼓雕携“双龙抢宝”等精致民族图案,内专置系有铜钱一枚称“胆”,弦丝系于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钓鱼台”上。工艺精巧、玲珑剔透、发音~准确,音乐清脆悦耳,深受群众喜爱。SR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手绘:刘思怡;编辑:刘思怡;审核:李彦锟 周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