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十万彝山脚下,炊烟袅袅……彝家的山寨里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的彝家儿女们正忙着杀猪宰羊,村寨的男女老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摆起了长桌宴,共同庆祝彝家最盛大的节日——彝族年。
倡导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及发展旅游都具有其重要作用。百里杜鹃地处水西文化的腹地,在民间,火把节、彝族年、插花节、跳花坡等丰富的民族节日曾一度兴盛。然而,随着文化的融合与冲击,百里杜鹃成立之初,这些民间节日基本消失殆尽。
百里杜鹃管理区成立后,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实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战略,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主抓,让文化与旅游互进共荣。通过兴民族文化教育、推民族节庆活动等方式不断发掘和丰富百里杜鹃民族民间文化。
兴民族文化教育。一是加强双语师资建设,先后在学校选派30名彝族教师赴威宁等地进行实地培训,这批教师回校后在学校开设彝语开设兴趣班,让学生传承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再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逐渐地向家长传导民族文化内涵。二是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2016年3月百里杜鹃管理区成立了彝族文化研究所,以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百里杜鹃彝族文化为责任,目前,共编印彝语教材2本,翻译整理彝文古籍1本。三是打造彝汉双语教育示范点,自9月份开始,彝研所安排工作人员到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民族小学2—4年级和金中小学3—5年级开设彝语教学课,每班每星期2个课时。授课老师采取口语交际与学习彝语国际音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除了在课堂之外,还经常在课余时间向老师主动学习彝语,教学效果良好。下一步,还将向全区继续推广,将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语言常抓不懈。
推民族节庆活动。一是节庆活动出彩,突显民族魅力。将促进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商贸与旅游休闲产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商贸、旅游产业,促进百里杜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二是节庆活动出新,增强了吸引力。在节庆期间,组织开展了布摩文化论坛,原生态歌舞大赛等活动,将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到全国范围。三是部门联动出力,提升了凝聚力。宣传、文化、民宗、旅游等部门,全力打造民族节庆活动,旅游部门在节庆期间组织筹划开展一系列创意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丰富了节庆活动的内容。
党工委、管委会成立9年来,通过官方主导的兴民族文化教育与推民族节庆活动,将面临消亡的民族文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通过与旅游的结合,让百里杜鹃广大群众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得到了物质上的收获,可以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丰收,从原来没时间、不愿意、没精力搞民族民间文化转变成了现在主动搞、大投入、全身心推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又在百里杜鹃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了头,广大农村不再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贫瘠地,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复兴……
(作者单位:百里杜鹃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