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彝族瓦板房
作者 蒋志聪(吉乃) 2010-05-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越西彝族瓦板房没有巍峨雄壮的风格,表现为木构瓦板房建筑工艺的是独具风貌的简洁实用。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牧耕和军事防御的环境。
    
  彝族瓦板房每幢长约10—15米,宽约4—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双坡屋顶,木架搭成,屋面坡度一般在25~30度之间,檐口出挑深远。外形分土墙和竹笆墙宽而矮,木门一般分前栅门和后板门两部分组成,前栅门只可朝外开,用很多(总数应为单数)的竖向木条结合三段木横挡钉合而成;后板门为一实木门板,只可向内开,上半部为拱形,下半部为矩形,门较窄,净宽约1.1米左右,门口净高约1.6米,但有高约0.5米的门槛,后板门上有很精巧的木锁门闩,特别之处就是由于山上风大,门闩会很巧妙的在门外方便的将门闩上。屋内隔木板或竹笆,装饰简单的纹饰图案。室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相对宽大,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置锅庄。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兼男性卧室,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室内利用杠杆原理,采取托拱斗榫,依次外伸,并多层挑出,让重力被拱架依次分散到四周的立柱和墙体。每一层的拱架底部、屋檐的挑拱和垂花柱,有的雕刻着牛蹄、鸟兽、花草等图案。门装有门楣,一般不开向东,有的人家门楣上还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瓦板房都采用穿、斗、拱、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锅庄于地上挖一火坑,坑内由三块弧形石板拼成一口圆形火坑,绕火坑立三块弯曲的石柱(有的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以支撑锅煮饭,三锅庄由此而得名。有的三锅庄上雕有神鸟、怪兽、火钳等精美图案。火坑平时烧柴,用以做饭、取暖和照明。其上方,用绳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置竹帘,以烘烤粮食。火塘终年不灭,为家人围坐和进行社交的场所。三锅庄周围很讲究座次。内室边是女主人的位置,上边是男主人、客人和长辈的位置,这两边都铺有草席或竹席。下边是煮饭、烧火等炊事活动的地方。三锅庄也是彝家人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和室内宗教仪式活动的地方,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动中心,禁忌有人跳越或翻越三锅庄。夜幕降临,全家人常围坐在三锅庄周围,燃起一堆火拉家常。节庆日,要祭祀锅庄,祈求平安。火塘旁放竹笆、草凳,置有关生产、生活用具。左侧内室放木架床和箱柜,右侧为储藏室和磨房。屋顶用木板作瓦,故名“瓦板房”。瓦板分两层,理层满铺,上层于两块相接处盖一块。在屋檩上垂直屋檩方向摆铺每块长约1.5-2米,宽1尺的云衫木板,俗称“瓦板”,每隔一定距离在瓦板上用较长木棍压住瓦板,横条上相距1米左右压一块石头。由于所铺的瓦板是以云衫木撕扯而成的,所以上有自然形成的木纹凹凸条理,下雨时即成雨水沟。走进“瓦板房”,云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彝族瓦板房的结构形式有:梁柱式(简单桁架);多柱落地式,一般多为三柱、五柱排架,穿斗木构架,这种形式称为“架”;特殊的“拱架式”,即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多层出挑,加大室内跨度,减少室内支柱,既节约了木材又丰富了内部装饰,是彝族瓦板房中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特征之一。

  彝族瓦板房的外墙一般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的。多有利用瓦板排列间缝和门采光,因此室内光线较暗。

   以前瓦板房分布彝区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瓦板房在淡出,目前仅在申果等高山地区有少量分布。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瓦板房为主的彝族村落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花乡拉尔村的瓦板房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花乡拉尔村的瓦板房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申果庄瓦曲觉瓦板房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申果庄瓦里觉瓦板房as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