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彝族乡基地建设与旅游相融合 保护和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不变味
作者 三木 2016-04-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三宝彝族乡原生态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却不断地“变味”,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老艺人逐年减少、后继乏人、随意的篡改等因素,“阿妹戚托”呈现出岌岌可危令人心惊的现状。
 
  2015年,晴隆县教育局将“阿妹戚托”纳入全县中小学大课间,用于代替广播体操。
 
  用心良苦,难免瑕疵。
 
  此举,使“阿妹戚托”在特定范围内得以推广,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却容易“变味”。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全县上百所学校每所学校派遣一名教师到到县里学习“阿妹戚托”,一周时间里,虽通过考试环节,却也难免参差不齐,甚至于不乏“滥竽充数”者。考核过程因时因人不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有学员在拿到“结业证书”后仍然不甚了然。
 
  对此,本人在“阿妹戚托”全面推广到校园后,也了解到一些情况,如有学校还为将“阿妹戚托”列入教学课程,有的学校所教“阿妹戚托”完全融入教师个人的“创意”。
 
  “创意”本是好事,有创新才有发展嘛。然于此,本是却始终驱除不掉内心的怀疑。“创意者”,是否其本意在于创新?是否本自一种“应和”?
 
  “阿妹戚托”是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原生态舞蹈。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相互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干净利落,通过脚掌击拍发出踢踏之声、以足传情,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流传至今共十二段落,依次为:插秧、翻脚板、钻脚尖、打脚板、男左女右、踢板壁、背靠背、喂狗饭、踢鸡冠、鸭喝水、跨三步、耍克膝。
 
  “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寓示父母叮嘱姑娘出嫁后要相夫教子,做个贤良的媳妇。体现了彝族古老的文化信息和本土文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1956年进京演出并在怀仁堂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赞誉;1995年参加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间文艺会演”;2007年参加“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获“银瀑奖”;2008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获第四届贵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二等奖;2011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荣获金奖。其艺术魅力被公认为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享有“ 东方踢踏舞”美誉, 成为晴隆县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
 
   “阿妹戚托”是一种原生态舞蹈,三宝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吸引力和价值在于‘原生态’三个字。
 
  一旦“品种”繁多,彻底艺术化,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对于三宝彝族人民和“阿妹戚托”舞蹈本身是一种伤害。
 
  现在,“阿妹戚托”在很多节日和活动中表演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辛苦努力。
 
  本人对致力于将“阿妹戚托”推广演出者和做出努力的人是怀着极高敬意的。因为他们,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阿妹戚托”,知道了它就是“东方踢踏舞”。
 
  然加工后的动作显然“太艺术”,轻吟柔媚,好看而无震撼,没有彝族人的激情,失去了生产劳作的本源。
 
  但是,本人仍然坚持尊重‘原生态’三个字。
 
  如何把“阿妹戚托”原生态展示给外界?如何保护和传承“阿妹戚托”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之甚久,思之甚远。
 
  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弘扬,已达到空前未有的重视程度。保护、传承和弘扬三宝彝族乡原生态的“阿妹戚托”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三宝彝族乡三宝大寨是“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几百年来,三宝大寨的彝族人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习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宝大寨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民族文化广场、公共厕所、休闲亭、文化墙、舞台、图腾柱、祭祀中心、文化展馆、管理室、更衣室等设施基本完善。
 
  近年来的三宝彝族火把节、新春文艺活动等都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受到领导和来宾的称赞。
 
  因此,本人认为在三宝大寨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培训基地”,有利于“阿妹戚托”的保护、传承不变味。通过聘请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集中教学,常态化教学,多文化技能教学,保留‘原生态’韵味。
 
  本人建议,基地建设应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融合三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的示范基地。
 
  同时,把基地建成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保护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体验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基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在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美学、以及在中外艺术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阿妹戚托”的展示演艺、学研和交流、教育和培训等核心内容并与旅游业态相融合,实现多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如此,既保护和弘扬了“阿妹戚托”的‘原生态’韵味,又挖掘出三宝彝族乡的人文景观、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使三宝大寨成为以彝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重要景区,并能推动三宝彝族乡复合型文化旅游的发展。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