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古时期古夷人迁徙发展的规律
作者 王敏 王舒怡 2018-12-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提要:云贵高原金沙江南北两岸的滇池周围、巴蜀盆地,不仅是古夷(彝)人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历史上古夷(彝)人的迁徙及分布地区十分广泛,从云南向北迁徙,进入古巴蜀盆地,又分支迁徙,翻过秦岭进入中原,向东迁徙,进入湖南、湖北;向东南迁徙,进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向南迁徙,通过印支半岛,渡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尼群岛。这是多么大的迁徙版块。彝族的形成,在中国56个民族中是最早的一个。在远古历史上,这个民族曾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亿多年前的康滇古陆,北至原西康省(今四川西部),南至滇南红河北岸的石屏、建水一带,西至滇西,东至乌蒙山,是我国境内所有古陆中最大的一块。它从不曾被海水侵漫,是一块安定的绿洲。且地处地球赤道线附近,气候温和,雨量多,各种植物生长都极为茂盛,非常适宜于生物进化和古人类的繁衍。我们的彝族祖先就是在这块古陆上生成、演化发展起来的。(详见1995年6月6日《贵州日报》第八版)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索我国古人类化石出土的年代,有个偶然的、有趣的发现:这些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从南到北可以排成阶梯形。当时,“巫山人”、“郧阳人”都还未出土。此阶梯形就更显得引人注目,也引人深思,请看: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远腊玛古猿:150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丰古猿:80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蝴蝶岭“猿人岔种”40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方人”:25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谋人”:17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蓝田人”60-7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北京人”:40-50万年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滇南的开远小龙潭画一条斜线直到北京周口店,古猿人生存年代,从南到北,依次递减,从北往南,依次递增,南边的年代最久远,北边的年代较短。为何会出现如此有趣的阶梯形呢?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来“东方人”、“元谋人”在康滇古陆生息繁衍之时,号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黄河还未形成,我国北方地区,虽已隆起成为大陆,但古湖泊广布,水灾频繁,还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居住。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及沿海地区除了原有的一些古陆,其它大多还处在海底。可以想见,迁徙到三峡地区的“巫山人”及其后裔们,到处面临片片泽国,生活环境极为艰难。在160万年左右,中国的地质构造又发生了一次巨变,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同时使华北、中南地区许多原处于海底的地域相继抬升,露出水面。黄土高原也跟着抬升,断袭起伏,古湖泊水下流,最终造就出滔滔巨流的黄河。那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经过数十万年,才慢慢造就出一个广阔的华北平原,造就了古人类生息繁衍的安定环境。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地区的“元谋人”及其后裔们,由于人口增加、分支迁徙,到处去采集、渔猎,逐渐向北方发展。先在巴蜀地区,后翻过秦岭进入中原,在那里生活里很久,才渡过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古猿人随着北方陆地形成和生活环境的造就,从南北逐渐迁徙发展的历史,不是正好由那有趣的“阶梯形”作了最好的证明?(戈隆阿弘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月版8-10页)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谋人”的发现,“元谋人”学会用火、吃熟食,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的历史,从六七十万年,一下子追溯到了170万年,打破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陈旧观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寻着古人类化石出土年代里阶梯形出现的思路观点。我们就可寻找出远古时期古夷人迁徙的历史规律。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因“洪水滔天”而迁徙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质史告诉我们,最后一次大冰期为第四纪大冰期,始于距今2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万年前。这次大冰期又分为四次亚冰期和三次亚间冰期。最后一次亚冰期结束为冰后期。冰后期,因地球轨道有规律变化,逐渐形成一个高温期。此高温期距今约2万至1.2万年,当时的气温使地球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汇集海洋,使各大洋的海平面上升197米,比现今的海平面还高132米,形成全球性的长期严重海浸,也就是世界各民族原始神话传说中的“洪水滔天”。冰后期延续了几千年的高温期。当时,热带和亚热带可能伸张到现代的中温带,囊括了我国长江、黄河的中下游。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上有古夷人大量迁徙入中原的记载,如伏羲部落,从甘南,趁“洪水”之后中原空虚,迁徙入中原,在那里发衍出华夏的先民炎帝黄帝部落,与从南边进入中原的苗、瑶先民蚩尤在中原发生战争。“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兵败而死,汉史书记载了这段历史。当年的“洪水”使海洋平面上升了197米,中原古猿人“蓝天人”、“北京人”的后裔,大部遭到了灭顶之灾。洪水后,中原空虚,古夷人的先民部落伏羲才得已进入中原,伏羲的后代炎帝、黄帝是胜利者,在那里逐渐发展、繁衍、融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华夏”,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中原人传说:“伏羲画八卦,造书契”,视其为中国文化的始祖,这是合乎历史的传说。伏羲崇虎,以虎为图腾,证明他们是彝族先民的一个分支。他们进入中原,带去了古夷(彝)的传统文化,如“十月太阳历”、“阴阳八卦”、“古彝文字”等等,不然何以有伏羲画八卦、造书契之说?云贵川金沙江两岸,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远古发源地。中原的华夏文明,不过是西南远古的古夷(彝)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戈隆阿弘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月版40-41页)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因大规模战乱而迁徙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部落时代为争夺地盘、人口和生活空间经常发生战争一样,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之间因种种原因相互间也时常发生战争。这种战争,在中原地区带有一种民族统一的性质。强大的民族通过战争便扩大了地盘,也扩大了人口,把一些弱小的民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通过语言、文化的交融,逐渐消除了彼此间的最后界限,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汉族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战国时,楚庄蹻率数千人西征滇池地区,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战乱,但这次战乱的影响也不大。时逢秦国攻楚,阻断退路,接着楚被秦灭,楚蹻无归,只好落脚云南,“变服,从其俗”融合在古夷人之中。西汉时,汉武帝征伐西南夷,派大将军郭昌带10余兵马入云南,灭了古滇王国、哀牢夷王国。在贵州灭了夜郎国。这是云贵彝区发生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乱,造成了云南夷(彝)人的大迁徙、大流动。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乱,造就了云南各族大分散大杂居,小聚居这样一种民族分布的局面。(戈隆阿弘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月版64-65页)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因部落与部落之间争斗而迁徙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时期的彝族部落,往往是在血缘族亲的基础上,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个血缘氏族,往往就是一个部落,叫做血缘氏族部落。部落首领和大小头人,平时是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等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部落之间,因近距离相处,因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或发生械斗时,他们便成了部落战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部落众多,相互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的地方,这种部落组织、结构就更加严密,他们是一个共同生活的集体,同时也是一个有严密组织与纪律的战斗集体。氏族人口繁衍越多,其部落也就越庞大。许多大部落,当人口发展到一定时候,为了便于渔猎、采集和畜牧、农耕,统一的大部落便会以较近的血缘关系为集团,分散迁徙到外地谋生,由此形成许多小部落。这种统一大部落为了谋生,四处迁徙,形成许多小部落的现象,在现今的彝族社会中,仍可以找到许多遗存的例证。比如,凉山、楚雄的“诺苏”,滇南的“尼苏”,从支系称谓看“诺”、“尼”都是“黑”的意思,可以说,远古时候,是一个统一的大部落,分布面广,是逐步分裂、分散迁徙的结果。戈隆阿弘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月版233-234页)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为减少近亲繁殖和后代更强盛而迁徙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祖分支”,是《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记载的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件。“笃慕”之子,武、乍、糯、恒、布、默,于距今2600多年前,在东川、会泽一带的“洛尼山”祭祖分支。为什么要分支?史书上不曾交待,但彝族有每隔十代人左右做一次祭祖分支的传统,因为彝族“同姓不通婚”,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也被现代医学证明是科学的,结婚双方血缘太近,其后代往往会出现畸形,或者是弱智,不利于种族的健康发展。“六祖分支”离上一次分支有几代人相隔,书上没有记载,不得而知。“六祖分支”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人口太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地域里,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才考虑分支的。正如书上说的,分支西下迁徙,又可以“开拓新的疆土”这样,笃慕六个儿子,分成了三支,长支的武、乍(附带说一句,彝人的长、次、幼,不是按出生顺序算,而是按母亲的地位算的。长房的两个儿子武、乍,自然就成了长支)迁往滇中发展,重建古滇王国,后部分分别向滇南、滇西发展;次之糯、恒二子,向乌蒙、昭通发展,建立“乌蒙国”,再后“曲涅”“古候”两小支,又重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幼支的布、默二子,向东南进入黔西北,创建“古夜郎国”。这段历史,许多人都耳熟能祥。这样,“六祖”的后裔就分布到了滇、川、黔的广大地区,与当地原住的古夷人(彝)结合,为彝族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戈隆阿弘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月版55页)从文化源序来看,“六祖”文化始终是彝族文化最为重要的源头,是彝族千年繁衍过程中慎终追远及道德教化的起点和终点。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时期古夷人族群庞大,四面迁徙,去开拓自己的新的生存、繁衍的地域。那些远离故土的古夷人,经过近万年的异地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有的又分支逐步形成一些新的民族。有的,凭着自己在古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融合了更多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人数众多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不算从古夷人中分支出来形成新的独立民族,后来,在民族统一战争中,被融合的民族仅现今还能追溯清楚,源于彝族先民古夷人的民族,就有十余个之多,占中国56个民族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见,彝族先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楚雄齐苏堂彝医馆)UX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