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东方踢踏舞 三宝奇葩别样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妹戚托”小记
作者 杨浩 王光能 陈亚林 2023-05-31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翠华晴隆

2018年12月31日晚8时许,在晴隆县阿妹戚托特色小镇里,中央电视台CCTV-2财经频道全国跨年直播《新年新世界》迎新年晚会中,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分会场节目《贵州晴隆:新市民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迎新年》同步播出,131名彝族少女跳起热情洋溢的“阿妹戚托”舞蹈,与全国人民一同喜迎新年。
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1.jpg

央视跨年直播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分会场

无音乐伴奏、整齐划一、自然流畅、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阿妹戚托”舞蹈,通过电视银幕、电脑、手机等媒介,迅速跨越晴隆层峦迭嶂的大山,飞向世界各地。“阿妹戚托”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再度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之源起

三宝彝族乡位于晴隆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6.03公里,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相连,南与安谷乡接壤,海拔1400-1800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的发源地。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2.jpg

航拍三宝

三宝彝族乡于1996年成立,辖3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总人口1233户5853人,居住着彝、苗、汉三种民族,其中,彝族占26.4%,苗族占72.3%,汉族占1.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7%。是黔西南州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乡。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3.jpgamqt-04.jpg

三宝彝族姑娘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在西南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式,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溯三宝彝族的祖先,原系古代西南民族爨蛮的一支系,史称“西爨白蛮”,居于滇西北(另一支系称“东爨乌蛮”)。历史上部族之间屡生战事,西爨白蛮战败,依照部族之间的协定,败者沦为奴隶,胜者则为主人。唐朝天宝二年(743年),乌蛮反唐,号称“于矢部”,势力范围包括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大部分地区。直到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于矢部才降附元中央集权。其间,部族群体的称谓逐渐演变为“白彝”即原之乌蛮(白彝黑彝之分,随着民国告终而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取鼎彝之彝统称为彝)。由于白彝先民不甘忍受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于是举家迁徙,逃离故土,跋山涉水进入北盘江流城,隐居深山,并依靠山林谋生计,与大千世界相对隔离,形成半封闭式甚至封闭式的格局。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生产形式为刀耕火种和狩猎,其文化艺术亦只能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诚然,从民族文化语言总体反映形式上看,彝族是一支享有文字(彝文)使用的民族。但在该民族的历史上,彝文被其统治者完全掌握并严格控制,被剥削的贫民尤其是奴隶,是难以甚至根本不能接触和使用其文字的。于此,“阿妹戚托”舞蹈无文字(书面语言和图解)记载之谜便不难破解了。所谓言传身教,则是祖母传母,母传女儿,女儿传外孙女,而且只在母系中世代相传,以口述其动作之含义和要领,再手把手教导其手之舞、足之蹈,从而令其动作规范,使之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5.jpg

2011年6月,央视记者拍摄“阿妹戚托”舞蹈

在三宝一带的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和舞蹈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舞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最具特色的就是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舞蹈。这种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的高难度动作,主要通过脚的动作来体现,但是要求换脚灵活、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心心相通,使围观者得到一种淳厚、独特之美的享受。彝族姑娘们用独到的舞蹈语言,表现了她们对彝家出嫁姑娘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56年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赞誉。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致使“阿妹戚托”舞蹈渐渐匿迹。落后的经济条件,竞将“阿妹戚托”湮没了长达20余年。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县委政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地方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被列入宣传和文化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1981年,县文化馆派出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前往三宝乡,学习和抢救“阿妹戚托”这一彝族文化艺术标本。1986年秋,县地方志办公室在搜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艺术资料时,方知会跳“阿妹戚托”者,仅存毛玉台等几人,可谓凤毛麟角,故将“阿妹(或译米)戚托”载入地方历史文献《晴隆县志》,使之得以传承。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6.jpg

2012年州庆活动晴隆阿妹戚托惊艳登场

1992年,时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十周年庆典之际,县文化局将“阿妹戚托”带出深山,组成表演方队。5月1日,晴隆“阿妹戚托”原生态舞蹈首次在州府驻地兴义体育场亮相。1995年,又参加了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间文艺会演”。2007年参加“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获银瀑奖,之后三宝学校被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命名为贵州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009年被列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8月,晴隆县举办了三宝彝族火把节暨首届“阿妹戚托”舞蹈大赛。2011年在第一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荣获金奖,2014年8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阿妹戚托”已成为晴隆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7.jpg

2012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晴隆赛区选拔赛

“阿妹戚托”属无音乐伴奏的舞蹈。当彝族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的女伴们纷纷前来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难舍的心情,同时希望新娘坐家之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8.jpg

2012年8月8日,晴隆彝族火把节文艺演出

“阿妹戚托”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从“阿妹戚托”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中,能够体现出该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本土文化内涵。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09.jpg

2014年7月20日,三宝彝族火把节演出现场

“阿妹戚托”为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以8人、12人或16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分为12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意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0.jpg

2016年2月16日,三宝彝族乡“阿妹戚托”舞蹈大赛现场

整个舞蹈肢体语言的形成,无不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向往。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相互配合默契,可谓达到丝丝入扣的境界,使其动作整齐无误、干净利落,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极为脆响,以足传情,使人震撼,予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给“阿妹戚托”赋予了“东方踢踏舞”的美誉。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1.jpg

迷人的晴隆彝族火把节

amqt-12.jpg

踏歌起舞

amqt-13.jpg

2016年9月27日,晴隆第六届彝族火把节演出

彝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属“火把节”。火把节这天,彝家人以松木为炬,高达丈余,称为“火把”。当夜幕低垂之时,彝家山寨一片热气腾腾,各寨的火把相映争辉,照得夜空一片火红,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心相连,跳起“阿妹戚托”舞蹈,共同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之传承

说到三宝原生态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就得提到“阿妹戚托”省级传承人柳顺方和晴隆一小原副校长范金莲。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柳顺方无意中获知,三宝多数年轻人都不会跳“阿妹戚托”舞蹈。而“阿妹戚托”又没有文字记录,主要靠口传身授,照这样下去,有失传的危险!出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他决定承担起传承“阿妹戚托”的重担。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4.jpg

“阿妹戚托”进乡村

今年68的柳顺方已是“阿妹戚托”的第五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呕心沥血从事“阿妹戚托”的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上千名学生,为“阿妹戚托”的传承和推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12月,柳顺方荣获由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事厅颁发的“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1月,由他编导的舞蹈“阿妹戚托”荣获“魅力校园”第六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金奖。柳顺方说,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要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他还说:“阿妹戚托是彝家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我还活着,就有义务守护好它。”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5.jpg

东方踢踏舞——“阿妹戚托”

多年来,范金莲和柳顺方共同对“阿妹戚托”进行再包装、再改进、再打造,为“阿妹戚托”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演出活动现场做出了积极贡献。退休后的范金莲,又义不容辞担任起晴隆县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为传承“阿妹戚托”默默奉献着。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戚托之新生

近年来,晴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组建阿妹戚托艺术团,挖掘整理继承“阿妹戚托”,大力推进“阿妹戚托”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连续多年举办彝族火把节,把“阿妹戚托”作为实施大山地旅游和旅游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抓实。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6.jpg

2016年6月12日,晴隆文化遗产日大型展演现场

现在,各乡镇(街道)中小学大课间,随处可见师生们跳起“阿妹戚托”舞蹈的身影。在各种重大活动、节庆现场,“阿妹戚托”舞蹈更是惊艳登场,成为开场舞或压轴戏,让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及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印象深刻。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在晴隆,阿妹戚托已走进中小学,孩子们很喜欢,看见优秀的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我很欣慰。”柳顺方如是说。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7.jpg

2017年12月9日,第三届“晴隆羊•暖冬季”美食大赛文艺表演

与优秀的艺术形成反差的则是三宝的偏远、封闭和贫困。为挪穷窝、挖穷根,阻断穷困代际传递,省州县对三宝彝族乡实施易地扶贫整乡搬迁,三宝人民纷纷搬离大山到县城安置点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开启了全新的生活,“阿妹戚托”这枝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在新时代新家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8.jpg

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

新年第一天,阿妹戚托特色小镇热闹非凡,人声鼎沸,一幢幢精致整洁的民居楼铺上了皑皑白雪,为小镇增添了一抹特有的银色光彩。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小镇居民活动广场上,一个个大红的灯笼早已悬挂起来,在瑞雪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喜庆。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mqt-19.jpg

新市民迎新年感党恩文艺演出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新的一年,新的开始,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们跳起“阿妹戚托”欢快的舞步,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摄影报道:杨浩 王光能 陈亚林)V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