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壮族、彝族铜鼓文化
作者 农春妮 2022-08-06
原出处:《卷宗》2014年2期

​摘要: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铜鼓早期被当作权力的象征,并被用作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云南文山地区壮族、彝族普遍都有保存和使用铜鼓的习俗,每当重大节庆和婚丧等民俗活动,都要举行祭鼓以及跳铜鼓舞、唱铜鼓歌等活动。铜鼓在人们的心目中附有灵魂,蕴藏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获得壮族和彝族人民的崇拜。
关键词:铜鼓;民族;文化


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壮族铜鼓舞场面

image.png

彝族村寨“荞菜节”铜鼓舞场面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我国最原始的铜鼓。此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除流传使用的铜鼓外,大部分都来自地下埋藏。从公元9世纪起,就已经有铜鼓出土。《岭表录异》中曾记录了最早的两则出土史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在两广和贵州等许多地方,因掘获铜鼓而将山川、村寨冠以铜鼓之名者不计其数,最常见的为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等。明万历戍午年 (1618年)端阳,广西桂平有人在浔江打渔,网获铜鼓一面,同日还从土中掘得一面。八年之 后,此事被浔州教官乐明盛写成《双获铜鼓记》存于《浔州府志》。112年后,又在浔江同 一地方捞得一鼓。因两次得鼓而获铜鼓滩之名,并引不少诗人慕名探胜。胡南藩在《铜鼓滩 》中写道:“铜鼓何年铸?曾闻跃此滩,渔人抬不得,神物出应滩”。《叙州府志》:“宜宾县,横江乡,水洞坝,嘉庆三年,土人掘获,今置城北师来山元祖庙”。铜鼓载于正史、笔记小说和诗词歌赋中的不下百余种,尤以明清以来南方各省的地方志为最,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流传和有关的风俗民情,成为今日研究铜鼓的可贵资料。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青铜器时代,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它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铜鼓早期被当作权力的象征,并被用作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广南县出土的铜鼓中,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沙果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鼓集冶金、铸造、美术、音乐、舞蹈为一体,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形成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文山地区的壮族、彝族普遍都有保存和使用铜鼓的习俗,每当重大节庆和婚丧等民俗活动,都要举行祭鼓以及跳铜鼓舞、唱铜鼓歌等活动。铜鼓是壮族、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铜鼓舞

铜鼓舞始于文山州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是壮族、彝族生产生活的反映,是壮族和彝族倮支系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广南府志·古迹》就有资料记载:“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 铜鼓舞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壮族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当节庆、婚庆、生育、丧葬祭祀时都要跳铜鼓舞。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后人的意愿。彝族跳铜鼓舞的时间一般在年节、祭奠祖先和丧葬祭祀之时。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壮族和彝族村寨里,铜鼓舞属全民性集体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舞蹈独特。由于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铜鼓舞以铜鼓作伴奏乐器而得名。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作文化,如撒种、栽秧、拔秧、采摘、收割、打谷、纺纱、洗线(浣纱)、织布等。彝族多居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舞蹈内容多为原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生活内容,舞蹈动作多表现山地劳作,有开荒、挖地、撒种、纺线和打猎等,也有部分原始古朴的动作,如:烤火、打火镰、撕肉吃、走路等。还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内容,但已少有人会跳了。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祭祀、庆典,村民都组织跳铜鼓舞。传统铜鼓舞,所表现的内容、主题一般按一年四季当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共12套动作。如八宝瓦标铜鼓舞主要内容有12个动作,民间称12调,加开头(序)和结尾共14个动作。序相当于基本动作和步伐。第一调(正月)为开荒;第二调挖地;第三调撒种等。即开荒、挖地、撒稻谷种、拔稻秧、勤耕织、七月节、稻谷回家、收棉花纺织、制米酒、谢酒宴、刷靴、洗衣等12个部分。壮族先民将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并在祭祀、庆典活动中表演,通过跳铜鼓舞边唱边舞再加上补充解释,向下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天文历法、四时节令和道德规范等,以此宣教后人。他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传承一个民族自己的灿烂文化。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舞属于群体舞蹈,人数不限,一般男女各半。跳铜鼓舞时,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舞蹈。通常围成两圈,男在里圈,女在外圈,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最多时可围至9圈,中年妇女在最外围,小孩在最里圈。有时男女同一内容的舞蹈语汇稍微有些差异,每舞完一组动作后,都以集体喊声结束后再交换动作。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级强,多以手的变化为主,如:交叉、甩手、抬手等。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古朴之风。铜鼓的伴奏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公母鼓同时演奏,体现出阴阳和谐的淳朴民风。铜鼓舞被世人惊叹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舞蹈。在广南那洒有一支贵马铜鼓舞伴奏乐队,乐队在伴奏时有一人敲打宽边锣,一人敲打铓锣,一人敲打牛皮鼓,一人吹牛角,配合撞击出来的铜鼓声波,能产生动听的嬗音效果,这种演奏方法是在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找不到的。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跳铜鼓舞的原由,在壮族的传说中,大多认为铜鼓是他们开天劈地的创始人布洛陀用来震妖降魔的,跳铜鼓舞一是为了纪念他,二是震妖降魔。彝族有不少传说故事。其一,相传古时候,彝族寨子里恶魔作祟,瘟疫肆虐,人畜不得安宁,村民苦不堪言。受神仙的指点,一对兄妹就到很远的地方造来一公一母两个铜鼓。当公鼓在村寨里敲响后,恶魔被驱跑,敲响母鼓后,瘟疫被消除。村民们跳起了舞蹈以表示庆祝,村寨从此平安,铜鼓舞由此世代相传。其二,相传过去是九天天不亮,九天夜不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于是,大家敲响铜鼓,对着天空又喊又跳,乞求上苍改换天日。果然,老天顺意民心,赶走了8个太阳,8个月亮,剩下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兄妹轮流当值照管人间,规定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铜鼓舞由此兴起。人们围铜鼓而舞,其意就是围绕太阳和月亮而转,铜鼓分公母,公的是太阳,母的是月亮,舞一圈代表一个月,12调代表一年的12个月。其三,传说铜鼓在人类面临灭绝时,于汪洋大海中救出了彝家兄妹,使这一民族得以延续,因此以跳铜鼓舞来纪念之。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这些传说及铜鼓舞的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铜鼓舞是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壮、彝族先民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内容,有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文化蕴涵。民族与地域特色浓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祭铜鼓

文山的壮族和彝族对铜鼓之崇拜已经到了“先祭铜鼓,再祭祖先”的程度。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壮族先民创造了铜鼓,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壮族文化凝结在铜鼓上,为铜鼓铸造了“灵魂”,铜鼓变成了赐福镇邪的神圣器物。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壮族人民每逢庆典、节庆都要举行祭铜鼓仪式,如贵马村的祭铜鼓仪式 ,至今仍然还保留古代壮族的民风民俗。贵马村戴氏家族收藏着一面铜鼓,距今已有十三代。 每年正月初一子时,戴氏家族都要聚集在戴联富家举行祭铜鼓仪式。从大年三十晚9至10点,戴家各户老小30余人,就陆续汇集到收藏铜鼓的戴联富家。妇女们蒸糯米,舂糯米粑,准备用来祭铜鼓,祭铜鼓分为取水、取铜鼓、洗铜鼓、祭铜鼓、饮鸭血酒、敲响铜鼓、放鞭炮等程序。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戴家的铜鼓,从初一到十八,都悬挂在堂屋门前的屋檐梁下,时逢早、中、晚餐祭祖时,都要敲铜鼓,而全村各户,听到铜鼓声后才能在各家神台上祭祖。初三和初五,戴家抬铜鼓到村中的“皇厅索”祭祀亭前敲,村民围铜鼓跳传统铜鼓舞。由此可以推论,远古的壮族先民,每逢战争、庆典,都敲铜鼓为信号,全族围绕铜鼓行动,铜鼓已成为壮族权力的代表器物。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麻栗坡县城寨村的彝族祭铜鼓活动是每逢庆典、节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取铜鼓和藏铜鼓时都要由“么公”设坛祈告,举行祭铜鼓仪式。彝族荞菜节这天,用铜鼓之前,都要由“么公”诵经念咒,祭祀一番,祭祀时先将一公一母两面铜鼓平放好,由“么公”倒一些酒洒在鼓面上,用手轻轻抹拭,然后用三只酒杯盛满酒,放于两鼓前,并献上鼓槌、鼓棒,“么公”双手合拾,默默的对鼓祈告一番,祈告完后,将敬鼓的三杯酒洒在鼓前面,再由几个壮年男子抬着两面铜鼓,一路敲锣来到树林,把两铜鼓鼓面相对侧悬在搭于两树之间的架子上,然后由“么公”手持砍刀,杀鸡看卜,祭祀一番后方可敲鼓。敲鼓之前,鼓手事先要口含白酒喷洒于鼓面,据说这样鼓声会更清脆响亮。鼓手坐在两鼓一侧,左手握竹条,右手执木槌交替打击两鼓面。在整个取鼓仪式中,妇女儿童均不得在场围观,其他人不得高声说话。整个仪式庄严肃穆。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在壮族、彝族发展史上显示出许多功能,如击鼓与神灵沟通,击鼓传递信息,战场上击鼓指挥军阵,祭祀仪式击鼓驱邪降福等。在民族社会发展史中,铜鼓伴随先民战胜自然、战胜敌对势力,战胜邪魔。铜鼓在人们的心目中附有灵魂,蕴藏有战无不胜的力量,在他们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是祭品,是神品,是万能的法器宝物。获得壮族和彝族人民的崇拜。f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农春妮,女,馆员,大学,研究方向:民族研究。
原载:《卷宗》2014年2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文山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