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剧种中最年轻的剧种——彝剧
作者 ​李银娟 2021-05-15
原出处:​红火楚雄

彝剧是中国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我省四大民族剧种中最年轻的剧种。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群众性场合,也常常喜欢以歌代言,进行赛歌、对歌,或者说"克智诗"斗智比识。至于"打跳"歌舞,更是各种集会少不了的活动。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无疑为彝剧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剧的剧本文学以散文体、七言体、十言体为其唱词格式。彝剧的剧目题材大多反映彝族现代生活,剧中的人物都给观众有强烈的亲切感。在彝剧语言上,除保留其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外,人物对普遍采用了"汉语彝腔"这一形式,并采用彝族擅长的比兴手法润饰消除了语言障碍,使得彝剧为更多群众所接受;在表演上,以彝族活动作为基础,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并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技巧,衍化出欢快步、迎客步、送客步、劳作登山步、俯身步、跌脚步等一系列动作。彝剧的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过山调〕等)、舞曲、器乐曲(如"芦笙曲""月琴曲""唢呐曲"等)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彝剧在舞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1947年永仁县小学教师罗守仁、李凤章编剧的《委员下乡》等剧目的出现,到1958年大姚县昙华麻秆房业余剧团杨森等等一批彝族青年运用歌、舞、白三者相结合的形式,为“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编演的《半夜羊叫》等剧目的演出,得到了与会代表和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充分肯定,标志着作为一个剧种的彝剧的诞生与形成。《云南日报》曾报道说:"大家不仅对这出戏本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对这个年轻的民族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杨森等人又创作编排了彝剧《曼么与玛若》,连同原来的《半夜羊叫》,一起参加了1962年的云南省首届民族戏剧会演,同样获得了成功。这两出戏的剧本,被收入《少数民族戏剧选》由戏剧出版社出版及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兄弟民族戏剧集》。彝剧,作为一个新兴的剧种,载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彝剧真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突破艺术创作“瓶颈”,走向全国,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规律,才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以赵星耀创作、武定县文工队演出的小彝剧《歌场两亲家》、八场中型彝剧《银锁》、五场彝剧《刹则传》、大型彝剧《凤鸣九天》等代表作品的出现为标志。1984年楚雄州组建了专业彝剧团,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篾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跳歌场人》《掌火人》《银锁》《曼么与玛若》《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剧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录像演出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奖和云南省现代戏创作剧目奖。其中《银锁》八易其稿,在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调演暨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录像观摩演出,得到文化部门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被誉为“彝剧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刊作出了60多个剧目。彝剧一直在用最优美的彝族生活,表现最美的彝人形象,愿彝剧这朵诞生在楚雄彝山的民族戏剧的鲜花,如千里彝山盛开不败的马樱花,越开越艳。YD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