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彝族人民感情丰富,他们能歌善舞,大凡生产劳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都离不开唱歌,并以唱歌的形式进行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社会交际活动。因此,布拖彝族民间歌舞极为丰富。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火把节期间的歌舞,便是其中典型的一种。
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歌舞,彝语总称“东洪”,外人称它为“朵洛荷”。布拖县自从有了火把节,就有“朵洛荷”。在布拖,彝家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唱“朵洛荷”,姑娘们个个都是唱“朵洛荷”的能手。学唱“朵洛荷”是代代彝族女孩的必修课,女孩在 7― 8岁开始便跟着大人学唱“朵洛荷”。大人们年年利用农闲时间和夜晚教小孩和姑娘唱“朵洛荷”。
“朵洛荷”的曲调极多,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唱腔优美。每种唱腔都有固定的曲调,旋律上具有所地(所地指小裤脚彝族,分布在布拖、普格、金阳等地)山歌的风格,结构上为一句一歌,前后有特殊的衬词,其节奏缓慢,大致与舞步吻合。歌词除稳定而常用的唱词外,大多由领唱者即兴编词而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也有对唱,如今多数为一人领唱,众人跟唱。内容有歌唱幸福生活的,有反映风土人情,有反映地域风貌的,更多地是倾诉旧社会彝族妇女的悲苦命运、控诉买卖婚姻制度,其内容广泛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意味隽永,颇具感染力。
现在唱的“朵洛荷”一般分为四篇。第一篇反映的是旧社会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情形。
第二篇反映旧社会布拖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第三篇反映旧社会彝族妇女在买卖婚姻制度下,被迫出嫁,毫无婚姻和人身自由的悲苦命运的情形。
第四篇反映嫁出去的姑娘在婆家毫无人身自由,难回娘家,在异地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火把节前的一段时间里,布拖彝族姑娘利用每晚的入夜时间认真排练“朵洛荷”,那别具一格的音乐传播在夜间的田野上,令人如痴如醉。火把节期间,姑娘们个个撑着金黄色的油布伞,身穿节日的盛装,聚集在草坪、平坝等火把场,围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一个圆圈少则十人,多则几十人。围成圆圈后,姑娘们慢慢地向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让其中一位姑娘领唱,其他人跟唱,并边转边唱,直至唱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