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箩边的祝福——彝族“腊罗巴”娃娃诞生礼
作者 ​殷铖君 2022-05-12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诗经·卫风》曰:“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为何!”,钟敬文先生也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出生后将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在母亲的背箩里长大,但昌宁县彝族“腊罗巴”的“阿尼惹”(婴儿、娃娃,下同)和全国所有的娃娃一样都少不了隆重的诞生礼。他们一样有伏羲、女娲、观音、张仙等生育神,麒麟送子、拜神求子等传说故事,从婚礼中的送喜神、压床、拜天地等求子习俗,到“阿尼惹”出生后的报喜、抓周、满月、祝米、剃胎发、起名、开荤、百日等繁复礼节,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之初彝族“腊罗巴”“阿尼惹”绚丽多彩的诞生礼。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有一段低俗的“粗口秀”:一张床,俩人睡,三更半夜,…….,捂(五)出汗来,陆(六)陆(六)续续,……..,十分好在(舒服)。”这也许就是“腊罗巴”最初的性启蒙教育。无独有偶,彝文文献《母父恩情篇》中也有记载:天上一露珠,慢慢往下落,落在父肩上,父肩停一时,后入父体内,父身怀三月。有朝一夜晚,父手抱母腰,母手搂父腰,父母身贴身,露珠入母体。一月如秋露,二月如蝌蚪,三月如蛤蚧,四月如青蛙,五月如蛇蜥,六月现人形,七月能蹬转,八月同母存,九月离母腹,坠地来世上。《云南彝族支系礼俗研究文集》马学良先生的《追悼歌》中也说:“……天门运生降,地门运未生。××与××,婚配成夫妻,一夜语不谐,二夜语相合,三夜通言语,四夜披毡交,五夜情爱浓,六夜春心动,七夜身贴身,八夜同枕衾,九夜互抱交。……一月如秋水,二月尖草叶,三月如青蛙,四月如蝾螈,五月山壁虎,六月成人形,七月母体存,八月母气并,九月母怀胞。”彝族先民“父身怀三月”的孕育理论与当今人体生育研究资料表明相一致,即睾丸内精在24个小时里均生殖,排出的精子是3个月前产生的。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一般不直接说“怀孕”,而是说“阿尼惹住”(有小孩)。在彝族“腊罗巴”的思想观念中,女子怀孕是一件大喜事,因此,孕妇都能得到家人力所能及的优待和照顾,夫家与娘家为了使孕妇顺产,便四处行善积德,修路补桥,尽量不做亏心事。亲人此举,孕妇因自己和胎儿受到重视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这非常有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和胎儿的健康发育。彝族“腊罗巴”是一个爱狩猎的民族,孕妇都有食野外的珍禽兽肉传统,“腊罗巴”认为多吃珍禽兽肉,“阿尼惹”出生长大后,胆大心细脚手灵快。孕妇孕期要求行坐端正,乐观向上,多看花,唱歌谣。禁唱情歌,不污言秽语,不行房事,忌孕妇接触嫁娶,接触丧葬、祭祀仪式,参加巫术活动或神事,接近要地,忌动砖瓦土石,剪刀、针线,忌爬果木树,还一些有饮食禁忌,如不吃雌性家畜的肉、忌食生冷物等。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旧社会彝族“腊罗巴”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孕妇生男生女的判断也成为一种习俗。生男生女的判断一般是由孕妇饮食和胎儿的动向及孕妇的形态来预测生男生女的。彝族“腊罗巴”有这样的说法:孕妇嗜食酸,宫中怀“惹妹惹”(女孩,下同);孕妇嗜食甜,宫中怀“孺巴惹”(男孩,下同)。胎儿左边动,怀的是“孺巴惹”;胎儿右边动,怀的是“惹妹惹”。孕妇腰弯者,腹中怀“惹妹惹”;孕妇腰直者,腹中怀“孺巴惹”。大凡民间大多以男左女右的规则来区分预测男女性别,彝族“腊罗巴”测胎儿性别也运用了这种规则和观念。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尼惹”落地后,立即能呱呱啼哭者为最好最吉。如果“阿尼惹”哭不出声音来,助产妇或接生婆取一个金属器物如脸盆、锄头、犁铧等,在“阿尼惹”的旁边敲击,若还不哭,就用熄灭的蒿子杆烫肚皮,迫使“阿尼惹”哭出声音来。彝族“腊罗巴”认为“阿尼惹”落地最先哭啼的三声有特别的涵义。据说,第一声告诉天地,他已经来到这光明精彩的世界;第二声告诉山神、树神、寨神、宅神及历代祖妣,他已经来到人间,祈求它们保佑自己茁壮成长;第三声告诉爷奶、父母,恳请他们快快抱他起来,他要拥有足够的粮畜,享寿百年。他们传统观念认为,“阿尼惹”来到世上最先啼哭的三声,与其一生的吉凶祸福有关。“阿尼惹”生下地,接生的妇女用原先备好的一片烧过的磁碗碎片把脐带割断,一般禁用金属刀,认为金属刀具只用来杀牲割肉,用金属刀割断脐带等于杀牲,割断了母子情,还会发炎化浓生疮。然后用温开水为“阿尼惹”洗净污血,洗净后,先用父母的旧衣服等包起来,念诵数句吉祥之词,随即在“阿尼惹”脑门心上、手心上用手象征性地划一下,表示家里增加了一成员。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欢欢喜喜“报喜”去

报喜,在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是一个重要的习俗。甚至在《圣经》中记载:当耶苏降生的时候,天使向牧羊人报喜的时候,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天使说了两句赞美神的话:“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欢的人。”这是他们满心赞美而涌出来的诗歌。后来基督教的教义就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神的,一句是人的,给神的是荣耀,给人的是平安。总之,所表现的意思是,报喜就是报平安,母子平安。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阿尼惹”出生后三天内,最好是第三天,做父亲的要抱鸡提酒到岳父母或郎舅家报喜,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生双胞胎相应抱两只。岳父母或郎舅家一看便知其女生的是男孩或女孩,是否双胞胎。岳父母或郎舅收下女婿抱来的鸡后,抱来的是公鸡换成母鸡或母鸡换成公鸡送给女婿抱回自家饲养,不准杀吃。不杀报喜鸡,这在彝族“腊罗巴”居住的地方,还流传着《仙鸡报喜》的传说: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很早以前,在蒙化(巍山)的笔架山下黑惠江畔,住着一户以打鱼为生的夫妇。夫妇俩互敬互爱,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起早摸黑,下河打鱼,沿街叫卖,换取米面,糊口度日。可是,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过十载,夫妇膝下并未增添一男半女,令俩口子烦闷苦恼,愁云不散。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天,夫妇俩各自背上鱼箩、渔网,照例下河打鱼。忽然天空乌云突现,雷雨交加,一股旋风过后,雨住大晴,白云中突然飞出一对活鸡,飘忽而过,转眼就无影无踪了。这时,“安得巴”(打鱼的人,渔夫,下同)对妻子说:“你看我俩还不如这对活鸡,它们都会产卵生蛋,孵化小鸡,传下子孙后代,有‘阿尼惹’。”妻子听后,只朝丈夫瞪了个大白眼,并没理睬他,可心里憋了一股怨气。俗话说:“欢喜生财,受气生灾。”妻子从此茶饭不思,一病不起。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一来,“安得巴”既要下河打鱼,又要照顾妻子,忙得不可开交。几天下来,便腰酸腿软,头昏耳鸣,一扑到床上就进入了梦乡。沉睡中,他看见从南大门飞来一对仙鸡直落到他的跟前,并对他说:“我们是王母娘娘派来的,你妻子的病需用我们的肉来补,方能痊愈,而且还能抱上一对双胞胎‘阿尼惹’。”话音刚落,“安得巴”就被感动得嚎陶大哭。惊醒之后才知是梦。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安得巴”将妻子安排好后,又独自打鱼去了。刚到河里,真的从南方天空飞来了一对五颜六色、羽毛丰满的活鸡,落到“安得巴”的竹伐上再也不走了,“安得巴”心想:这莫不是夜梦灵验?于是便将它们带回了家。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到家里,“安得巴”却犯起愁来。他想杀鸡求“阿尼惹”,但又不忍心伤害它们。思来想去,他还是拿起刀来,准备忍痛杀鸡。不料,正要动刀时,只见这对仙鸡各叫三声,并从口里喷出一团烟雾,之后便升腾消失,只留下一堆肉体。渔夫不顾一切把鸡肉烧好后端给妻子,这时,已是几天水米未沾的妻子,一闻到扑鼻的鸡肉香味,便胃口大增,狼吞虎咽地将鸡肉一口气地吃下肚。奇怪的是,一觉醒来,妻子的病果然全好了,不久又怀上了孕。10个月后,妻子真的为“安得巴”生下了一男一女双胞胎。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年得子,大喜一桩。“阿尼惹”出生后的第二天清晨,“安得巴”便选好一对鸡,特意放进竹篮并盖上土花布织巾,送到岳父家里,告知这一喜讯。“阿尼惹”“祝米”时,“安得巴”又特地买来酒肉,宴请众乡亲。宴席中,乡亲们连连向“安得巴”夫妇祝贺,不断地向“安得巴”敬酒。“安得巴”平常酒量不大,几杯下肚,便醉意朦胧,糊里糊涂地将吃仙鸡肉获喜的原委吐了出来。众亲友听后半信半疑,惊叹不已,纷纷向“安得巴”讨取仙鸡肉,以便让自己的媳妇吃后也为他生一个大胖小子或如花似玉的姑娘。在众亲友的央求下,趁着酒兴,“安得巴”便将剩下的鸡肉按人头分了下去,以满足人们求子心切的愿望。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纪念仙鸡的恩德,彝族“腊罗巴” “阿尼惹”一出生,他父亲便像那位“安得巴”一样提着活鸡来到岳父家报喜。这样,“仙鸡报喜”作为一种报丁礼仪便被彝族“腊罗巴”一代一代地沿袭了下来。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仙鸡报喜》的传说具有很强的神话色彩,而在彝族“腊罗巴”《憨姑爷报喜》的笑话中,“报喜”又更有一番风趣。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话说在黑惠江畔有一个憨厚老实的“孺巴”(男人,下同),“孺巴”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寨子里东家一顿西家一宿的生活,虽然顽强的活了下来,但由于缺少亲情和关爱,长大后“孺巴”行动笨拙、口齿不清、思维愚钝,不过“孺巴”有一身的蛮力,而且由于吃“百家饭”长大,他把寨子里的每一件事都当作自己的事一样,因此很受寨子里的人们欢迎。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快“孺巴”30好几,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村头盖下一间茅草房,作为他的栖身之所。经热心人介绍,翻过三个山头的山寨里,一个“惹蒙巴”(哑巴,这里指哑女,下同)嫁给了他。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俩人结婚后,虽然是智障家庭,但“孺巴”有一身的蛮力,下地种田打柴不成问题;“惹蒙巴”虽交流困难,但她心灵手巧,收拾家务柴米油盐醋有条有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不久,这个家越来越像回事。寨子里那对夫妇不务正业,老人会拿他们夫妇为榜样进行教育。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年后,“惹蒙巴”怀上了“阿尼惹”,10个月后,“阿尼惹”出生,是个“孺巴惹”(男孩,下同)。按习俗,“孺巴”要在三天内,最好第三天向岳父岳母报喜,由于“孺巴”口齿不清、思维愚钝,亲朋好友告诉他如果岳父岳母问:“生了个什么?”,就告诉是“孺巴惹”。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准备好报喜的礼品,“孺巴”上路了,嘴里一直念着“孺巴惹”、“孺巴惹”,恐怕忘了。一路走着,走着,翻过第一个山头,路边一只“咕嘟”鸟在那里叫“咕嘟嘟、咕咕”,“咕嘟嘟、咕咕”,“孺巴”忘了记着的“孺巴惹”,嘴了改念“咕嘟嘟”、“咕嘟嘟”;“孺巴”念着“咕嘟嘟”翻过了第二个山头,一只喜鹊在山崖上“叽喳、叽叽喳”, “叽喳、叽叽喳”叫个不停,“孺巴”又忘了“咕嘟嘟”,改念“叽叽喳”;“孺巴”念着“叽叽喳”又翻过第三个山头,不巧又遇上了布谷。到了岳父家,岳父岳母问:“生了个什么?”,“孺巴”说是“布咕咕”。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隔了一年,“惹蒙巴” 又怀上了“阿尼惹”,10个月后,“阿尼惹”出生,是个“惹妹惹”(女孩,下同)。准备好报喜的礼品,“孺巴”上路了,嘴里一直念着“惹妹惹”、 “惹妹惹”,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只是埋头走,无论是“咕嘟”鸟、喜鹊、布谷还是青蛙、蛐蛐,他都不理会,一直念“惹妹惹”、“惹妹惹”。可谓“好事多磨”,到岳父家门口,“孺巴”长长送了一口气,不料岳父家大狗一下子窜了出来,“孺巴”吓了一跳,这一吓不要紧,但“惹妹惹”却吓成了“汪汪汪”。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隔了一年多,这次“惹蒙巴”生了一对“龙风胎”。准备好报喜的礼品,“孺巴”着急了,他不知道这次嘴里该念什么了。最后还是“惹蒙巴”想出了一个办法,“惹蒙巴”比划着叫“孺巴”抓俩只鸡,一只公鸡,一只母鸡。两只鸡挂在“孺巴”的裤带上出发了。这次岳父岳母才知道:自己的女儿生了一对“龙风胎”。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孺巴”憨姑爷报喜故事在黑惠江两岸流传,慢慢的,黑惠江畔彝族“腊罗巴”就逐渐有了抓鸡报喜的习俗。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是《仙鸡报喜》的神话传说,还是《憨姑爷报喜》的笑话,这无非为当年经济不发达、通讯落后造成的报喜、报平安的一个注解,现在黑惠江畔彝族“腊罗巴”也像全国老百姓一样,拥有了手机、电话这些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但仍然有很多的彝族“腊罗巴”沿袭着抓鸡报喜的习俗。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认认真真“取名”来

“阿尼惹”未正式取名前,禁止抱出门外。“阿尼惹”背出村寨时,额头上要擦点锅烟子,或者衣服上缝上狗毛、配戴狗牙,表示“阿尼惹”是有主的人,或肮脏,鬼神不能来要。“阿尼惹”落地后,其爷爷、奶奶或父亲就要给“阿尼惹”取个非正式的婴名,通常一般叫“阿壳惹”、“阿尼惹”、“阿驰惹”(小狗、小猫、小羊)等,概念上如汉族的“心肝”、“宝贝”等一样,这就等于给“阿尼惹”事先做了一个记号。“腊罗巴”认为,如果“阿尼惹”无名字,就如同一件无主的事物,谁都可以拿去。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报喜结束后,即“阿尼惹”出生3―7天,取名工作就开始了。“腊罗巴”取名极少有其爷爷、奶奶或父亲直系血亲来取,一般由踩生者取名、祭神拜山取名、搭桥寄名等。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常“腊罗巴”取名最常见的是踩生者取名。所谓踩生,即“阿尼惹”出生后第一个闯入家大门者称为踩生者。未进入大门,而在大门外问话、借物、办事者不能视为踩生。踩生的是否需要其给“阿尼惹”取名,由“阿尼惹”父母决定。需要,踩生者必应邀前往给“阿尼惹”取名。若踩生者为孩童,由其父母代替。踩生者取名时,主人家要杀一只大红公鸡,做一席或数席丰盛的宴席,邀请家族中的长老,舅家和阿尼惹”父母的兄弟姐妹,邻居好友等赴宴。踩生者根据公鸡卦象、生辰八字、金木水火土,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取其名。“腊罗巴”最看重踩生者,认为“阿尼惹”的脾气、性格、甚至能力都与踩生者息息相关,因此,一般“腊罗巴”家里要生“阿尼惹”都会紧关大门,防止不满意的踩生者进入。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对踩生者或踩生者取的名不满意,那就需要请先生阿毕(毕摩、巫师、执神事人员,下同)祭神拜山取名。父亲背着“阿尼惹”,带着一只煮熟的跪拜大红公鸡,一壶酒,一甑米饭,请先生阿毕前往村头、祠堂、神树、大山或巨石祭祀,并磕头祈名,先生阿毕作过法事后给“阿尼惹”取名,并向他祝福。“腊罗巴”传统思想观念认为,官人、先生阿毕、工匠是人世间的三大能人,历来深受人们的尊崇。特别认为经能人取名的“阿尼惹”可增添福份,增加福禄。因此,“腊罗巴”除请先生阿毕祭神拜山取名外还会想方设法邀请某种能人到家为“阿尼惹”取名。取名过程仪式与踩生者取名一样。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若“阿尼惹”取名后,如果孩子体弱多病,经常夜间啼哭,“腊罗巴”把夜晚哭闹不止的“阿尼惹”称为“夜哭郎”,首先就会在村头或十字路口贴出“夜哭帖”:“天黄黄地绿绿,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寄托一种愿望。如果还不行,那便会认为是名字没有取好,需要搭桥寄名,拜干爹、干妈改名字了。根据先生阿毕选出的日子,“阿尼惹”家杀一只大红公鸡,蒸一甑饭,备酒菜,点三炷香火,邀约同宗门第数人到村外的路上,择一地搭桥或铺路,完工后,摆祭等候回村进寨的人,这一次和踩生者不同,谁第一个回村进寨,不论民族、性别、年龄,甚至神经不正常、耳聋眼瞎脚的生理残缺者也不例外,邀请到家给孩儿赐名。被邀者若特殊情况,不能应邀到家给“阿尼惹”取名,应就地举行取名仪式。取名过后,吃饱喝足回家。择一吉日,取名者带上一套新衣和首饰等礼物,到被取名者家送给“阿尼惹”,从此,两家正式建立干亲家关系。往后,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均互邀往来,被取名的“阿尼惹”称取名者为干爹或干妈,特别是每年大年初二必须拿礼品去取名者家拜礼,取名者死,被取名者要以“孝子”、“孝女”身份出现。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若拜干爹、干妈改名字后“阿尼惹”身体仍然不好,那就只能去偷名字了。偷名字的做法是“腊罗巴”忌讳的,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都坚决不会用这个方法,“腊罗巴”认为偷名字和偷人性命一样,认为被偷名字的人会被折阳寿。偷名字的时候,要根据先生阿毕挑选的日子,在远处朝山、打歌会、赶集等人员密集的日子,备装有小蚂蚱的竹筒。在人多的地方一听到有人呼唤名字,而且自己也满意的,就悄悄对着竹筒答应一声,速即把竹筒盖盖上,牢记听到的名返家,到家里把小蚂蚱放了,表示偷到了自己家“阿尼惹”的名字。偷名字一定要在远处地方偷,不然重名会引起被偷的怀疑。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当年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特别是50、60年代、甚至70年代初出生的人取名的规律基本以排行法为主,按婴儿出生和排行取名,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以此类取名;以出生的日期取名,如六二、五四等,可能是六月二日和五月四日出生;以出生的生肖取名,如二牛、云龙等;以出生时家庭中曾祖父、祖父母的岁数命名,如五十五、六十二等;以祭神拜山取名的,如阿石(祭巨石)、阿土(祭土神)、阿水(祭水神)等。除外“孺巴”爱用“金”、“银”、“宝”、“发”等作为取名词缀,“惹妹”爱用“花”、“妹”、“梅”、“秀”等作为取名词缀。由于彝族“腊罗巴”文字失传,名字几乎汉化,近年来少有彝名出现。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以上所说的名字,特指乳名,“阿尼惹”长大成人或入学读书后,将再取一个学名。 此外并非所有的夫妻都能顺利得到“阿尼惹”,不顺的,在求子的习俗里和取名一样有祭神拜山求子、搭桥求子等。还有婚后久不育或育而不能养大的夫妻,同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多子多女者商量,经过一定的仪式,借养一子女,以示招娣盼子,日后真的生了一男半女,所生孩子取名一定要带“借”字。至于借养的子女,留去自由,不得干涉。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胎换骨“胎毛”去

在中国各民族中剃胎毛的习俗均盛行,《礼记·内则》记:“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意即孩子出生三个月后,择一吉日剪头发,剪时要保留部分胎发。男孩在囟门两旁留“角”,女孩在头顶中间纵横各留一行叫“羁”(髻);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在《东京梦华录》也记载:“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由此可见,剃胎毛的习俗包括留毛于头顶的规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各民族中剃胎毛的习俗,民间和学人的都有不同的各家之言。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阿尼惹尼氐搓”(剃胎毛,下同),是“阿尼惹”从母体出世后,满三十日或满百日时,自家人择一吉日行剃胎发仪式。一般择初三、初四、初六、初七、初九、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等属龙、属蛇、属虎、属牛、属羊日为剃胎发吉日。届时,当太阳照到自家院子时,父母把“阿尼惹”抱到院子里,祖父或外公,或用红封(一般为六、八等吉利数字)请来的“尼氐搓巴”(理发师傅),用一把锋利的剃发刀或剪刀,边剃(剪)边念剃胎毛吉利语语:“剃去胎发,越剃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麒麟送子到府庭,朝中有添新贵人。状元及第登皇榜,禄位高升喜满门。”“阿尼惹尼氐搓”要一面剃一边逗“阿尼惹”玩,要他不要乱动,这样就比较麻烦、吃力。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尼惹尼氐搓”的时候在旁边摆放葱二根,取与“聪”同音,愿“阿尼惹”聪明过人,智慧不凡;要为“阿尼惹”剃除眉毛,表示去霉,祛除霉运;剃胎毛后用红蛋在“阿尼惹”头顶滚动三圈,取意鸿运当头,愿平步青云,有好姻缘;“阿尼惹尼氐搓”后为“阿尼惹”洗澡,在澡盆中放入石头二个,表示身体健康,壮如硬石。同时“阿尼惹尼氐搓”后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要用银锁,又称“百家锁”、“长命锁”等,有链,系在项上,也可佩胸前,外形似锁。表示“托福”,以祈佑“阿尼惹”平安,为护佑“阿尼惹”健康长命,意为将“阿尼惹”圈住,不易走失。银锁往往配上小铃铛,跃动时,便叮当作响,十分悦耳。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阿尼惹尼氐搓”和各民族剃胎毛的习俗不尽一致,共同点是胎毛不能剃光,一般在头顶心或近脑门处留下一撮,俗称桃子头。彝族“腊罗巴”认为胎毛留下一撮是“孝顺幡(发)”,保留它的意义,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并能促成做儿女的孝思不匮。认为人头像天,正头顶部是“天灵盖”,这是“神灵”聚集的地方,必须用娘胎里带来的物品遮盖住,进行保护。彝族“腊罗巴”忌讳别人拍打“天灵盖”,长大后“腊罗巴” “惹妹”带“大包头”(一卷长布)也有这个意思。“腊罗巴”还认为所留的一绺头发名为“阿尼虢”(“鬼见愁”,让鬼怕的意思),有镇厌鬼魅的作用,原想伤害“阿尼惹”的鬼怪见了这块“阿尼虢”,便会发愁,不敢下手,“阿尼惹”的生命遂得保护与延长。同时“腊罗巴”还认为“头上留一绺,活到九十九”,留胎毛可以长寿,由于“阿尼惹”出生时囟门未合,封闭后亦时呈波动起伏之状,“腊罗巴”更认为以为“阿尼虢”是“阿尼惹”灵魂出入的孔道,所以特别重视“阿尼虢”这块地方的隐蔽。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腊罗巴”对剃下的胎毛不会扔掉,有的父母将其收藏,有的缝在婴儿的枕头上,缝进“阿尼惹”的背心、夹袄中,以为如此便能促进“阿尼惹”健康成长。剃下来的胎发都不能乱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腊罗巴”人家,给“阿尼惹”剃胎毛时,剃下来的胎毛乱丢,让风吹日晒雨淋,且人踩畜踏,结果“阿尼惹”长大后天天叫头痛。后请“先生阿毕”占卦,说是胎毛乱丢所致。因此,“腊罗巴”后人剃胎毛甚至以后每一次剃发剪发都不乱丢,用一块布或一张纸包好,放在自家门后的墙缝里。“腊罗巴”“先生阿毕”认为血为精气之本,发须则为血余,故娘胎里带来的胎毛尤可珍贵,对主人的身体康健有重要作用。“阿尼惹”的胎毛是他和父母的一部分,由此形成深藏胎毛不使人见的原始禁忌,惟恐相处不融洽的人得到后能借作践胎毛,用“先生阿毕”使其“阿尼惹”受到伤害。“腊罗巴”后人珍藏胎发的风俗,便是从这种禁忌演变而来。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也有做胎毛笔的习俗,我国自唐朝以来就有制作胎毛笔的记载,1500年前,唐朝诗人齐卫《送胎毛笔寄仁公诗》中写到:内为胎毛外秋毫,绿玉新裁管束牢。“腊罗巴”制作和使用胎毛笔,一则认为可避邪,二则以之作为纪念。“腊罗巴”相传:很久前,“腊罗巴”中有一个“孺巴”叫“阿资巴”(有成就、有学问的人,下同),家境贫寒,赴京赶考前无笔,见“玛女”(妻子,下同)怀中刚满月的“阿尼惹”头发长得很好,灵机一动,剃下胎毛制成胎毛笔。携笔应考,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功,一举中榜。胎毛笔因此被誉为“状元笔”。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阿尼惹”开始学走路后,就不在留桃子头,稍微大点儿就留起“锅圈”、“锅盖”和“亮光”来了,锅圈是天灵跟四周都剃光,只留一圈长头发;锅盖是四周都剃光,留下头顶如锅盖一样罩在那里;亮光就顾名思义留个光头。小时侯,我们一看到伙伴谁剃了光头就在他后边叫:“光光头,卖腊油,卖不掉,摸摸头。”一直把他叫哭为止。 还有的由于长期顶门留一撮,长后把它编起来叫“冲天炮”, “惹妹”左右两边留小辫叫“歪毛”,后脑勺子留一长撮叫“坠根”。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腊罗巴”也渐渐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中,由于一些医学专家、学者认为:剃掉胎毛可以促使孩子多长头发的观点不可取,而且认为剃胎毛简直是给刚来人间的小天使的痛苦的不幸,纯粹是好心做了坏事情。在剃胎毛时,用锋利的剃头刀给刚满月、满百的婴儿剃头,常常会在娇嫩的头皮上,留下许多肉眼看不到的伤痕。由于婴儿皮肤的防御功能不够完善,剃刀又没经消毒,极易造成头皮感染。所以剃胎毛的习俗在“腊罗巴”中开始逐渐淡化,很多“腊罗巴”也学会在“阿尼惹”出生后每周用适度清水轻轻洗头发几次,去除头皮胎垢,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阿尼惹”头皮的新陈代谢,让“阿尼惹”的头发良好生长。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高兴兴“送祝米”

生儿育女,人生一大快事。除苏东坡因聪颖过人,才华洋溢,但过人的智能却没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灾祸连连,所以在他第四个儿子苏遁出生时,曾作《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妄到公卿。”愤世嫉俗之语,哪有半点喜悦之情,难怪他的侍妾朝云说他“满肚皮不合时宜”。其一生际遇之悲惨,令人慨叹,或许这正是天才的悲剧吧!但从古至今,凡有添丁之喜,亲朋邻里无不恭贺。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腊罗巴”对“送祝米”很重视,“送祝米”即贺生,就是对“阿尼惹”的出生进行庆贺。彝族“腊罗巴”“送祝米”的习俗较为隆重,女婿向岳父母家报喜后,岳父母、郎舅家就要做好“送祝米”准备。“送祝米”一般是在“阿尼惹”出生后九、十天进行,若吉日难挑,也可在满月或百日同时进行。“送祝米”时,众亲友,特别是外公外婆、舅舅家要拿很多东西来送“祝米”。由于娘家送的东西较多,“腊罗巴”有的地方也叫“补嫁”,意思是出嫁的姑娘借生小孩为由,找娘家要东西。“腊罗巴”常说:“坐月子吃了娘家的酒和米,家庭和睦笑嘻嘻;吃了娘家的糖和蛋,母子健康金不换”。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祝米”的活动在新媳妇生第一胎“阿尼惹”的时候最为隆重,“阿尼惹”母亲的娘家是继出嫁后花钱多的一次喜事。以送多少“驮”(“腊罗巴”居住的地方山高坡陡,送礼一般用骡子驮,因此以“驮”为单位)为荣。送“祝米”的礼品多为米花、面条、猪蹄、红糖、鸡蛋、鸡等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用来滋补身体的食品。也有的还要送彩饼和红蛋、落花生(染红)、桃、桔子等,都取吉利之意。另外,还有“阿尼惹”穿的各种衣物以及手镯、脚铃、长命锁等装饰品。甚至连“阿尼惹”的背箩、摇篮、小棉絮、小被单,还有裹背、掌腰、肚兜、尿布、婴儿车、玩具等,皆一应俱全。外婆家在送“祝米”的这一天,要邀约家族内亲朋以及产妇后家的所有亲属一同前往,一路之上,几驮东西,骡马披红挂铃,浩浩荡荡地往姑爷家送来,场面非常的壮观。送“祝米”这一天,凡是男女两家亲朋好友,左右邻舍皆会送礼祝贺。以后生育亦送,但多不及头胎隆重。主人家都要办宴招待宾客,共同庆贺。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外婆家还要送上一坛自酿的甜米酒,以示祝愿“阿尼惹”在长大成人之后,一生衣禄不缺。这种甜米酒,是淋饭酒,淋饭酒是指将蒸熟的米饭(可糯米、也可一般米)用冷水淋凉,然后,拌入酒药粉末,搭窝,糖化。淋饭酒口味较淡薄,但有补气、催奶等作用。一般娘家在知道自己姑娘有孕后,在产前一个月左右制作,产后刚好用上。做甜米酒由“阿尼惹”的外婆完成,若外婆不在或不便,由舅妈帮助完成。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还唱“送祝米”贺生调,贺生调主要是客人祝福“阿尼惹”健康成长,有好的成就。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自称,下同)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半山麂子叫,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你家客满座。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啊四咋哩咋勒。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太阳暖和和,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你家热乎乎。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啊四咋哩咋勒。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山头凤凰(男孩用“神龙”)飞,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你家有金凤(男孩用“白龙”)。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啊四咋哩咋勒。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花开香满坡,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结果果满园。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啊四咋哩咋勒。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怀你娘辛苦,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日养你更苦累。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啊四咋哩咋勒。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住在大山上,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怕风吹雨来打。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你到娘家来,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日记得报娘恩。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汉文化影响,“腊罗巴”“送祝米”也开始有些“洋气”,现在“腊罗巴”在“送祝米”中,也爱贴悬挂这样的字样,如生女:门楣增彩、嫦娥降世、掌上明珠、梦兰之庆,生男:麟趾呈祥、玉书呈瑞、玉燕投怀、悬弦之庆,双胞:掌上双珠、天降双璧、明玉双降、玉书双瑞等。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直以来,认为因为“送祝米”的礼品,大多是米一类的食品,故称“送祝米”。其实不然,“送祝米”其实是“送竹米”,由于为图吉利,所以人们喜欢用“送祝米”而不是“送竹米”。“腊罗巴”有句俗语:竹子开花,猫下蛋。意思是指希罕,怪事和不可能的意思。其实“猫下蛋”是不可能,但竹子不但可以开花,还可以接出“竹米”来。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说,竹子极少开花,因为竹花过后,竹林就会成片死亡。竹花小而洁白,近前去闻,还有点淡淡的清香。竹花开过后,便结成竹米,即竹子的种子,这是竹子延续后代的最传统的方式。竹子一般要在50—100年时才会有开花现象,因此非常希罕。竹子开花结实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因此史书常将此记载。因竹米不易得到,所以被抹上一层神秘色彩,传说中竹米是凤凰之食,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本草纲目》中载:“竹米,通神明,轻身益气。”竹米颜质正如《太平广记》描载:“其子粗,颜色红,其味尤馨香。”珍贵胜过粳糯米。煮了当饭吃,既为稀奇食物又为保健膳品,尊之为“绿色食品之贵族”。科学研究证明,竹米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较高,味清香可口,富含淀粉和各种微量元素,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据分析含有18种蛋白质水解的氨基酸,含量比竹笋的更高,平均达11.588g/100g。更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作清凉饮料或煲粥食用,还可治肝病和癌病,是难得的养胃护胃之佳品。由于富含大量有益于人体的元素,据民间实验,是产妇进补、催奶的上上之品。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竹米的功效有了科学的论证,神农架野生竹米价格为40.00/500克,但并不妨碍“腊罗巴”民间的传说,关于“腊罗巴”“送祝米”,有一个《“阿壳”送竹米》的传说: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久以前,在黑惠江畔阿居大山下有个“腊罗巴”小山寨子里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叫“阿婺”(有力量的人,下同),女人叫“阿桑”(手巧的女人,下同)。夫妻两个勤劳善良,恩爱和睦。“阿婺”每日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阿桑”在家里养猪看狗,弄饭浆衣。家里还有一只狗叫“阿壳”,“阿壳”很听话,能保护自家的猪鸡。“阿桑”对“阿壳”非常好,有什么吃得,绝不会忘了“阿壳”。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次,“阿婺”外出,“阿桑”一个人在家。在夜里,一只吃人的“老灰”(柴狗,像狼一样凶猛的野兽)闯进家中,在危急关头,“阿壳”和“老灰”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看着“阿壳”奋不顾身,“老灰”灰溜溜的走了。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年,黑惠江畔久旱无雨,地上水干草枯,田里颗粒无收,野兽走,张弓开弩无处射。“腊罗巴”只能啃树皮、挖草根,日子过得好苦。恰好“阿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一个“孺巴惹”。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婺”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有了—个“孺巴惹”,好续接香火;愁的是没有东西吃,“阿桑”身子虚弱,“孺巴惹”没奶吃,饿得呱呱喊。“阿婺”急得没法子,恨不得割自己身上的肉,让“阿桑”和“孺巴惹”吃。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看“阿桑”和“孺巴惹”一天一天瘦去,寨子里的“腊罗巴”看到了“阿婺”的苦处,都在替他想法子。给“孺巴惹”缝了新衣,做了鞋帽,但就是没有催奶的东西。正当“腊罗巴”绝望之际,也许是上天安排,阿居后山几十年不兴开花结果的竹子,开花结果了,有一天,“阿壳”叼回来一把竹子的果实——竹米,“阿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煮了一锅竹米,想不到在简陋的厨房中一顾清香慢慢飘散。“阿桑”吃了竹米后也慢慢奶水,“孺巴惹”得救了。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感谢乡亲的帮忙,“阿婺”从山上摘回竹米,送给产妇们煮粥吃。从那以后,只要“腊罗巴”人家生了“阿尼惹”,各家各户都去送竹米。后来有了粮食,就送新米,送竹米就成了送祝米,包含贺喜的意思。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无论是“送祝米”,还是“送竹米”,都只是为了表达“腊罗巴”对“阿尼惹”出生后的一种祝福、喜悦之情。当然,“腊罗巴”有句俗话:男人不送祝米,女人不上梁(建筑)。说明“送祝米”是“惹妹”的专利,“孺巴”一般不参与“送祝米”的活动。“腊罗巴”还会说歇后语:王母娘娘送祝米——天大人情,这句歇后语也表达了“腊罗巴”对“送祝米”这个人情活动的重视。不过,现在医学界也有人对“送祝米”提出了异议,认为“阿尼惹”“送祝米”时,亲朋好友都要来看看新添的“阿尼惹”,有的亲亲“阿尼惹”的小嘴、小手,有的摸摸头,频繁的接触难免使“阿尼惹”感染病菌。不少“阿尼惹”在“送祝米”后患上了感染性疾病。因此,为了“阿尼惹”的健康,专家建议最好不要办“送祝米”宴席。如果一定要庆贺,产妇母子要严格按习俗留在屋里少接触人。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阿尼惹”的诞生礼除了报喜、取名、剃胎毛、送祝米外,还有送神、开荤、满月、百日、打朋友(结拜弟兄)、寄养、挂红(成人礼)、抬梁(做建筑活)等,由于形式和内容大部分重复,甚至礼俗和汉人相同,因此不一一说明。只是在诞生礼中,有一种不是固定,但在“腊罗巴”“阿尼惹”成长中经常使用的习俗——“叫魂”,说来大伙听听。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罗巴”认为人是有魂魄的,如果受到惊吓或大病,魂魄会离开人的肉体,这样就需要将魂魄归位,让人六神有主,这个过程就需要“叫魂”。最初的“叫魂”并不是一般的人能进行的,需要“阿尼惹”的父亲或母亲背、牵着,带着一只煮熟的跪拜大红公鸡,一壶酒,一甑米饭,请先生阿毕前往村头、祠堂、神树、大山或巨石前面祭祀。如果先生阿毕经过看鸡卦、占卜认为“阿尼惹”的魂已被钩走,如果很严重的话,先生阿毕就要吐火吃犁头“叫魂”了。吐火吃犁头是“腊罗巴”一个重要的“法事”,主要是驱赶鬼怪,据了解在“腊罗巴”中已经失传,但在我国有些地方的苗族、傈僳族、壮族等民族中还有人掌握。在吐火吃犁头“叫魂”中,先生阿毕念过咒语后,先是口含滚烫的热油(菜子油),手举火把吐油喷火,再把火塘里烧得通红的铁犁头(犁铧)用牙齿咬住,叼出“叫魂”者的院子,用舌头一下一下舔在红犁头,驱赶院里院外鬼怪,让“叫魂”者还魂。后来,“叫魂”的形式越来越简化,晚饭后,太阳落山,“阿尼惹”的父母或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点三柱香,在大门外或村口呼喊“阿尼惹”的名字,叫:“×××,回来罗!”,“阿尼惹”和家人在家中回答:“回来罗!”“回来罗!”。进行数次反复。目前,有专家认为:“叫魂”这种民俗现象,剔除其不合科学的成分,并发展,便可把它转化为一种科学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了。B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彝学网;图片来源:昌宁文化。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