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支系婚俗的当代变迁
作者 ​商宇宏 2020-09-20
原出处:​彝族密岔人

彝族密岔支系,自称“米切”、“密期”、“密切”等,他称“密岔”。相关典籍中亦有记载为“麦岔”、“摩察”、“木察”。在《彝族简史》附录二的《彝族自称他称简表》中,有自称“密期”,他称“密岔”、“麦岔”之说。《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蒙化府》载:“摩察者,乃黑爨之别种也。传云,昔从蒙化细奴逻来徙居于此”。康熙《蒙化府志》卷一说:“此种惟蒙境有之,并不与他境倮罗同。”向达的《蛮书校注》中直接说:“摩察乃蒙舍之异译,又作‘木察’、‘麦岔’、‘密叉’”。还有《彝族支系源流浅议》中载:“‘密叉’、‘木察’、‘麦叉’均为密岔,都是蒙舍的方言异写同音,系指蒙舍川的人。”上述的“摩察”、“木察”即现“密岔”之另一译音。康熙《武定府志:卷一风俗》载:“麦岔,住白沙,娶妇以耗牛为聘,吹笙饮酒,担柴荷簋,治生,勤苦”。道光《云南通志.南蛮志.种人》引《后朝职贡图》说:“麦岔蛮,惟武定府有之。武定在汉为越嶲郡,僰、鹿诸蛮所居,麦岔亦其别种。又,宋时段氏使乌蛮阿历治其地,名罗婺部,今与罗婺别为二。其居处杂于齐名,男挽发短衣跣足,时负米入市,于活生,输赋唯谨。妇女装束与男略不同娶妇以耗牛为聘,吹笙饮酒,地产火草,可织为布”。该文献中还说到:“嫚且蛮,居姚安府。”此中的“嫚且”是彝族密岔支系的自称“密期”之对音,“麦岔”和“麦岔蛮”亦属同种。今天的彝族密岔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禄丰、易门、巍山、弥渡、祥云、姚安等县和昆明市。其由于人口较少,居住村落多与汉族聚居区相邻,故深受汉儒文化影响,加之现代化的冲击,使得其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在婚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bc.jpg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俗文化会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下,彝族密岔支系的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婚礼也由繁复到极简。甚至除了一些残余的礼俗外,其它方面都与汉族无异。那些隐藏于婚俗背后的传统文化也就随即消失。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现成媒人与高昂聘礼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即时通讯和网络科技的发达,各地人口交流频繁,彝族密岔支系聚居村落中青年男女突破了以往“族内婚”的局限。婚恋自由的思想也开始深入人心,他们通过外出务工、求学等形式认识了自己心仪的对象,到了适婚年龄便带回家中征求父母和亲友们的意见。一般情况父母和亲友也都会尊重子女的选择,所以传统的保媒拉纤演化成了“现成媒”,“三定终身”也变为“一定终身”。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男女确定婚恋关系后,男方父母会请一位能说会道的“现成媒”陪同男子全家带上酒肉和一些包装精美的礼品前去女方家商议。女子要事先通知父母,当男方家人和媒人到达后设宴款待,这和以前由男方借灶做饭的习俗有异。相同的是男方家人和媒人均要在女方家中过夜,夜间媒人开始与女方交涉,女方父母则通过媒人向男方讨要礼金。在传统的密岔婚俗中,女方只讨要“舅舅礼”、“舅妈礼”和“奶母布钱”、“下马钱”,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礼项。这个风俗在2000年前仍然保留完好,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物价的升高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女方所讨要的礼金数额从最开始的2600元、5600元、26000元、46000元高至现在的66000元左右,媒人也就成了双方商议礼金数额的中介。礼金的水涨船高和各家间相互攀比的现象逐渐突出,很多家庭由于难以承受女方所提的数额而将婚礼搁置。相反若双方达成共识,也要选择好结婚吉日,同样首先得避开“杨公忌日”和“黑道日子”,同时结婚年属不能与男子及其家人的属相相同或相克,月属和日属亦是如此。大时间点确定后,又请村中的毕摩将拜堂时间精确到时辰,按照惯例一般会在午时拜堂。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组合婚礼与酒店宴客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传统的婚礼已不多见,人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便捷和实惠。所以,现在很多青年男女都选择在县城的酒店举行偏西式的婚礼,不过也会在此过程中穿插一些本民族的传统礼俗。到了结婚前一天,新郎和新娘不能见面,次日早晨俩人携伴郎、伴娘去到婚庆会所化妆,男子穿上西服,女子身披婚纱。这时由新郎的表兄妹以及朋友集齐七辆或九辆婚车组成迎亲车队到化妆处接应。婚车上饰有玫瑰、百合等鲜花,新郎和新娘、伴娘坐主婚车后排(新郎靠左,新娘和伴娘靠右),伴郎坐前排驾驶员旁。主婚车前还有一辆摄影车引路,其余婚车内则坐女方送亲人员。迎亲车队从县城出发,驶向男方家所在的村落,和传统迎亲礼俗一样凡是路过村庄、河水、桥梁都要鸣炮敬神。到了半路后所有人员下车,在路边吃晌午饭,大概半小时后又启程出发。传统的婚俗中“吃晌午饭”是因为到了午饭时间迎亲人员也饥饿疲乏,出于生理需求大家停下吃饭休息,后来成为了一种习俗。在当代婚俗中这一习惯虽得到了沿袭,不过也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当婚车行至村口,男方主事安排一对未婚男女铺撒松针,新郎新娘下车后牵着手踏松而行,伴娘给新娘打一把红伞以遮蔽烈日。人们行至家门前时燃放一挂鞭炮,“金童玉女”立于大门两侧点起火把,新郎父母兄妹闻声后也都上楼回避。此时,男女二人来到家堂前,分别叩拜天地和祖先,最后行对拜之礼,便正式结为夫妻。与以前不同的是当代迎亲婚俗中省略了“踩搭脚米”、“给下马钱”、“端拦门酒”等步骤。拜堂仪式结束后,迎亲人员和送亲者们跟着新郎新娘乘坐来时的婚车,大家要在晚宴前一小时内赶回县城里的酒店。因为是从家而出,所以在返回的路途中均不需鸣炮。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达酒店后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四人站在门前迎宾,伴郎手持盛有花生、瓜子和糖果的圆盘,招呼参加婚宴的人过来品尝,来往之人也都会抓上几粒以沾染喜气。待宾客来齐,四人走上礼台,在司仪的主持下分别拜双方父母、饮交杯酒。之后要走到席间挨桌敬酒,并接受亲友们的祝福。宴后所有人都从县城回到家中,主事在院内以往栽种松蓬的位置上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有喜糖、喜酒,大家围着桌子跳起跌脚舞。不过如今请一对吹笛匠的价格在660元到1160元左右,所以很多人家都会去租借音响,播放光盘或网络上录制好的笛声以替代吹笛匠。至晚上十点,主家要为宾客准备宵夜,厨师们架起一大铁锅煮上米线,待其熟后按碗分装并配以各种佐料,然后安排几名执事用展盘端送给所有在场的人。传统的婚宴要举行三日,为客人们准备六顿饭菜,最后所收得的礼金和粮食还不够宴客,主家得再贴上一些钱。如今婚宴的主要场所迁移到了县城里的酒店,宴席也从六顿减为一顿,按普通标准一桌婚宴的价格在360元到460元之间,所以主家所收到的礼金(不送粮食)支付餐费后还会有一些结余。因此,条件一般的家庭都会选择到县城举办婚礼,只有个别相对富裕的人家才会在家中操办。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三日回门与拜年变迁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就得回门,为了图方便很多新婚夫妻都不会再带上礼品,而是到娘家后由新郎出面给岳父和岳母一些钱。传统的回门之礼中“新郎要帮着做农活”、“柳树发芽才允回家”的习俗也不复存在。如今一般情况下在次日午饭后夫妻二人就会离开娘家。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年底初二新郎和新娘也要到“现成媒人”、娘家、叔伯姑婶和舅姨家中拜年。所带的礼品为:包装酒一瓶、糖果一袋、茶叶一盒,另外媒人夫妻和父母双亲得外加一套衣服、一双鞋。拜年礼品先存在娘家,到了晚上再挨家送去或者直接由父母代赠,所拜的人家也不用再设宴招待。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密岔支系人口较少,并且主要生活区域靠近城镇,所以其传统文化结构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改变的还有婚俗、语言、服饰等,婚俗中很多礼节已消失,同时又结合了时下流行的西式婚礼元素,产生了一种组合式的婚礼习俗。彝族密岔支系作为统一单位名称下的微观民族群体,其有着丰富的风俗文化。婚俗的变迁只是其文化嬗变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文化的消逝也开始加剧。如何保留其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服务于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民俗文化旅游等都是值得思考的。r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