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老虎笙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08-07-01
原出处:都市时报

  “老虎笙”,一个原始、古朴、神秘的云南双柏彝族祭祀舞蹈,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柏县虎文化节,老虎笙表演。记者 陈昱州/摄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3月16日到18日,“2008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楚雄双柏举行,节前,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向往与好奇上路了。其实双柏除“老虎笙”这一祭祀舞蹈外,还有大锣笙、小豹子笙,称为“三笙”,但渊源更久,内涵更广的“老虎笙”备受瞩目,成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柏县虎文化节,老虎笙表演。记者 陈昱州/摄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感受最原始的“三笙”需要在特定的节日即正月的“虎节”与六月的“火把节”,到“三笙”各自的发源地去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如此机会。这次双柏文化节上,记者也只是看到经过删节、演变的“三笙”。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传承、保护“三笙”的一种方式, “虎文化节”今后每年都将举行,作为国内民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一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傩彝文化的珍存,相信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尝试中,找到原始与演变间的平衡点。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仪式:简缩版“三笙”集体亮相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3月15日,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前一天,双柏县文化广场人山人海,作为当地的彝族人,这个时刻在他们心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作为外地来宾,将要与传说中神秘、原始的彝族祭祀舞蹈近距离接触,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点火仪式启动“三笙”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老虎笙”之前要先举行点火把仪式――接虎。早在白天,就有许多柴火堆在广场上。双柏民族艺术团团长毕正良介绍,彝族是火的民族,“三笙”等所有祭祀舞蹈都以点火作为启动仪式,晚上10点,主持祭祀仪式的毕摩取到火种,交给当晚选出的10位身穿彝族服装、漂亮的“虎妞”用火种将火把点燃。然后,火光照亮幽蓝的天空,低沉有力的长号响彻夜空,演员、观众们围着火把跳舞欢唱。一切仿佛回到了远古,纯净、清新。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老虎笙”舞蹈之前,首先进行的是“傩面具舞”,据介绍此舞蹈是为了祭祖请虎,驱邪赶鬼。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彝族中得高望重之人)带领的师公师母们戴着夸张的彩色面具,手持木棍“神仗”进行简单的舞动,主持仪式的毕摩最抢眼:他手中的神仗是羊头与蛇身的组合,“这是我驱邪的法器,做毕摩越丑越好,这样才能吓走鬼。”这位做了10多年毕摩、脸色黝黑的李俊笑着说。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肉”不是道具,是真货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柏县虎文化节,学校老师为准备表演小豹子笙的学生化装。记者 陈昱州/摄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笙”在“傩面具舞”之后上场了。用颜料在身体上简单画出老虎的眼睛、胡须与斑纹,身着黑布衣服,用最粗糙的灰色羊毛毡子扎出老虎的耳朵和尾巴,将其披在身上,再挂个铃铛,这就是“老虎笙”的全部装备,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演队伍围成圆圈,由一个手持长竹竿,竿上挑葫芦者即“虎首”统一指挥,其中还有一个穿蓝色服装的扮猫者拿着腊肉引路,然后在锣的伴奏下有节奏地跳舞:形象地表现出老虎插秧、跳舞、交欢等动作,在休息间隙,我好奇地问那位扮猫的演员:竹竿挑的腊肉是不是真的。他笑了笑,“当然是货真价实的了,你可以带回去吃的。”他还告诉我他们表演的只是部分动作,全套虎舞有12套动作,每年正月过“虎节”的时候,“老虎笙”会到村中每家每户门前跳,有吉祥祈福之意,由“猫”到家中拿到主人赐予的腊肉分给“老虎”们。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紧随老虎笙“起舞”,数十个身穿白色褂子、黑色带金边裤子的小伙子不断变换着锣点与舞步,用彝语唱着火把歌……此时,双柏当地的其他民族歌舞、表演也同时亮相,气氛随跳跃的火苗一样越窜越高,热闹极了。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豹子笙”不愿意全裸 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幕式当天清晨,我们步行了约10公里到县妥甸小学去看小豹子们化妆,据说正宗的小豹子笙是要全裸跳的,最初由成年男子跳,现在是小孩子。特别是在其发源地大麦地镇峨足村,火把节期间跳小豹子笙时,场地之一是互相连通的土掌房顶,这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妥甸小学里,近百个10多岁的男孩子穿好了豹纹小短裤,手拿特制的面具和木棍,等待化妆。天气有点冷,几乎光着身子的“小豹子”们冻得发抖,但他们豁牙笑着,说“很光荣”,虽然孩子们不知道小豹子笙的含义和价值,但他们知道小豹子笙是双柏的骄傲。老师们细心地用黄白两色的颜料在孩子们身上画上豹纹。清晨阳光下的操场,“小豹子”们挥舞着棍子开始快乐地嬉戏,练习舞蹈动作。我们曾尝试让孩子们脱掉短裤“为艺术献身”,但孩子们不干,说是害羞。一旁的老师说,村里的孩子是全裸跳的,可城里的孩子怕羞,就只有“改版”了。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幕当天,“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在县城主要街道进行巡演,为围观的群众、嘉宾表演了经典的动作,许多人都争相冲到队伍中与“三笙”演员们合影,那些可爱的“小豹子”们最受欢迎。另外,在开幕演出中,经过演变、改版,带着“三笙”影子,但非原始舞蹈的节目也有亮相:穿着“豹纹”的专业小演员表演的“小豹子”杂技、表现“请虎”仪式的舞……有些观众觉得新奇、有想法,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也有人感到失去了原味而遗憾。L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