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俐:浅谈彝族服饰文化
作者 蔡玲俐 2022-01-14
原出处:​ 《艺海》2012 年第 08 期

摘要: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彝族服饰;色彩特点;民族文化

彝族在中国民族中是一个人数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繁衍,是古代生活在陕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是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既是物质财富,更是彝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讲求实用并具有与地域风光、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审美特点。由于所居住的地域环境多系山区、半山区,风劲地寒,气候冷凉,加之彝族尚黑,衣着服饰多以青、蓝二色为调,比较注重厚实和保暖,但又绝不因此就显得色泽单调。彝族共有13个支系,由于各支系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生产经济各有差异,因而服饰也色彩纷呈,各有千秋。而且还有婚服、战服、丧服以及毕摩等专用服饰,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干净利落、有的娇艳富丽、有的潇洒大方,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落后,因此凉山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也比较多,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其主要有美姑式、喜德式、布拖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主要服饰表现有威宁式、盘龙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出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族较接近,主要有元阳式、建水式、石屏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主要有路南式、弥勒式、文西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服饰主要样式有巍山式、景东式。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的习俗,仍不同程度的保留至今。主要式样有龙川江式、大姚式、武定式。以下我们将选凉山型作详细介绍。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男装

彝族男子的服饰讲求实用,但都极富民族特色,且富于变化。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彝族男子,头顶留一绺三寸左右长的头发,彝话叫做“马尔”,汉语称为“天菩萨”,缠一顶长达丈余的青、蓝包头,并在右前方扎成一拇指粗的长锥形“子贴”,汉语称为“英雄髻”。上身多穿黑色窄袖并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身着多褶的宽裤脚长裤,再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披上一件青黑色的羊皮披毡“察尔瓦”,自有一种威武英俊的气概。其中“斯摹哦”用白布或青、黑色布缝制而成。形状同“呷洛摹哦”,但前胸和袖部不是用丝线绣出图纹,而是用布条贴缝成图纹,不那么鲜艳。这种上衣一般为中老年男子所穿。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女装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都穿长裤。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种“洛渴阿几摹哦“(汉语意为大袖口或宽口上衣),用黑色布或青色布缝制,右开襟,袖长及肘部,胸部宽松,长仅掩脐。前胸以红、黄、翠绿、天蓝等色布条,用彩色丝线和黑色线缝绣成“W”状形左右两边连续图纹,此图纹的两边延伸经肩部至背后呈半圆形收尾。袖部分别用红、黄、绿、粉红等色布条和丝线绕周绣着花纹图案。这种上装为妇女专用。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呷洛摹哦”(汉语意为紧袖长袖上衣),以黑色或青色布缝制,右开襟,紧身紧袖,袖仅及腕部。前胸用七彩丝线绣有10厘米宽的“W”形状图案,袖上绕面周绣有5厘米宽的图纹。男装的“W”图纹两边延伸经肩部至背部,如红、黄、翠绿丝线绣“V”形图纹。女装的“W”图纹两边延伸经肩部至背部绣3厘米宽的半圆形图纹。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一种“勒呷惹摹哦”,这种类似于“呷洛摹哦”,但无袖,沿下摆用七彩丝线绣有美丽图纹。这种衣服为妇女专用,穿着于“呷洛摹哦”或“洛渴阿几摹哦”上衣的外面。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成银光闪闪的耳坠。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帽饰

男女童帽不同的特点是女孩儿的帽檐伸出部呈椭圆形;男孩儿的帽后部伸出呈燕尾状,故又称“燕子帽”。孩子满三岁时,男孩儿不再戴帽,女孩儿则换上鸡冠帽,其帽状如公鸡冠。未成年的女孩儿帽两侧还绣有圆形或三角形的精美图案,成年后则没有。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成婚后不仅发型改变,帽式也随之改变,戴“沙帕瓦”彝族称为“来斯坡”。妇女则将发挽成髻盘于脑后,前额顶横放一块状如瓦片的黑绒布,发髻后用篾竹扎成椭圆形竹圈,面绷青纱,下有一长一短纱带,将额前的沙帕瓦”缠紧,扎于脑后的发髻上即成。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花鞋

彝族最具特点的钩尖绣花鞋记录着彝族先民与自然界和恶势力的斗争,寄托着某种原始崇拜。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衣饰鞋帽上均有色彩艳丽的绣花图案。其基本图案有自然、人文和装饰三大类。自然类中常见的有蕨菜花、茨菰花、映山红花、石榴花、菊花、野姜花、水仙花、玫瑰花、四瓣花、粉团花、莲花、茴香花、芭蕉花、狗、猫、松鼠、猴、羊角、牛眼、凤凰、孔雀、飞鸟、鸡、喜鹊、鱼、蛙、蝴蝶、天地纹、云纹、日纹、星纹、波浪纹等。表现人文方面的印有金鱼龙门、奎阁、古典式拱门、二龙抢宝、文房四宝、书籍、刀、枪、矛、梭镖、跳脚纹、舞花纹、盘坐纹、人体纹、火镰纹、马掌纹及福禄寿禧等文字。装饰类主要有条条纹、吊子纹、方转纹、弯纹等。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形象图案,求形似而不追求逼真。它们以自然物的外廓作造型的基素,把握形状态势,或再现全貌,或描录局部,或变样异体,或错陈合体,或模拟或写实,且倾向较为明显。装饰纹样多作抽象处理,但也不难识别其萌芽时的本形。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分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表地,青代表绿色森林。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除绿色以外,很少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整体的彝族服饰中,色彩对比显得尤其突出和丰富。其首服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以明度较低的是黑青色为底,配上明度极高的红、黄,对比十分强烈;另一种是以黑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黑白分明,显得格外有气势。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刺绣的常用的颜色有赤、黄、绿、青、蓝、紫色,以黑、白、粉红为地,在衣服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运用方法。一般在裹背、飘带、裤管上多用单色绣,利用底色的映衬,使纹饰协调统一,显得雅致爽朗。如“四方八虎图”、“人形舞蹈纹”、“凤鸟穿云纹”等;在胸襟、围腰、环肩、多用同一色系的丝线。利用色彩的明暗深浅,组合成图案,例如花瓣纹,不同色彩运用,形成丰富的层次感。此外对比色是彝族妇女常用色彩,使得整个色彩布局,华丽、强烈。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彝族服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轨迹。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4P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贾银忠.中国彝族旅游文化【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2] 戴伯龙.细说中华民族服饰【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3] 钟仕民,周文林. 中国彝族服饰(修订本)【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4] 石嵩山.中国彝族服饰【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