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彝族花腰妇女服饰探秘
作者 ​陈瑛 2020-12-01
原出处:《华夏地理》 1991年04期

image.png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服饰、特别是妇女传统服饰之所以特具引人的魅力,不外乎其古风浓烈、色彩纷呈, 奇妙美观,表现着不同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它们含蕴着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许多奥秘,具有很高的美学、史学研究价值。本文谈及的彝族花腰妇女传统服饰,就集中表现着彝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可称之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近年来对彝族花腰妇女服饰作过考察研究,请教过一些民族学者,拜读过有关民族研究和民族服饰介绍文章。现不顾拙笔,综合有关资料和个人研究之得,集成此文,以期对民族服饰研究有所裨益,同时增进各界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弘扬民族文化。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花腰妇女服饰的美学特征

 “ 花腰” 是彝族聂苏支系的一部份,聚居在滇南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红河州石屏县交界的山区,人口共约四万多人,各地服饰、风俗基本统一。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妇女的盛装新服,是古代箭服、恺甲服演变而来,至今还称“恺甲服”。从外观看,除显现浓烈的古风遗貌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花”字。全身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工艺精湛,五彩缤纷, 给人美的享受。这种彩服反映着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在美学、哲学、宗教和生活习俗诸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包含着彝族历史源流、发展演变和许多神话传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上溯数千年、上万年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套青年妇女盛装,一般由巾帽、礼褂、面襟紧袖长衫、兜肚、宽腿裤、对襟坎肩、围腰、裙口、花巾、针线包等大小十余种配件组成。头部多以巾、 帽、大股彩色绒线或银泡为饰。衣裤喜用对比强烈的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红色为主, 红黑相间,杂以绿、蓝、白等色, 鲜艳悦目。帽巾、衣袖、后摆、坎肩的社边、背部和裤脚等显眼部位,分别绣有马樱花、杜鹃、山茶花、芍药、牡丹、风凰、鸳鸯、蝴蝶、日、月、星火等变形图案,并嵌着银泡,配上玻璃电光珠和电光片, 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的花樱,走动时颤悠摇晃,如彩蝶飞舞, 婀娜多姿。长衫尾片和袖头、肩峰,配有经过裱稽用红白粗浅绣成的火焰图案,再配上银泡和电光珠,犹如星火燎原,光芒四射,表示彝族是火的民族、妇女不论大人和小孩的坎肩领口,都配置齿牙形圆圈太阳的图案,背部饰有五色条布合成并绣上各种花纹图案的彩虹带, 表示太阳光芒向四周喷射,照在肩峰银泡组成的露珠上,折射到背部的彩虹带,投影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妇女的服饰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色彩配置,以区别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女婴以头饰和各色背裳为主,帽子精绣花纹图案并配银饰和花缨,背裳外层绣满鲜艳夺目的花朵,由经过打扮的母亲背着, 表示把婴儿置于花丛之中,以希望她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女童加配自色腰带,内腰带显露于腰间背部,腰带头绣有红、黄、绿、白色组成的几何图案,并坠挂着红白二色花缨,悬于臀部两边, 突出表现童贞的美洁。青年妇女讲究艳装,以红饰为主,象征如山花一样艳美的风韵。中年妇女的服饰花色粉蓝相间,粉饰为主, 表示成熟庄重。老年妇女衣料以深色丝绸为主,并配银饰品,表示晚年幸福。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妇女特别爱美,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不仅在服饰上充分表现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而且满身皆花。这是因为彝族人民世居青山绿水、四时花艳的山区, 花对妇女有特殊的感染力,妇女们总想把自己打扮得像山花那样美丽,形成与花比美的审美心理,因而服饰满身皆花,绣花也成为彝族妇女的重大课题。女孩小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绣花, 十岁左右正式刺绣,青年时期已技艺甚精。为了制作一套可以同别人比美的服装,往往要花数年心血。一套服装由数十种配件组成,共需一公斤左右丝线,得亲手一针一线绣成鲜艳夺目的各种花纹图案,施展的技法有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 堆花、贴布、勾边等等, 是一项十分精细而繁浩的“ 工程” 。在制作过程中,妇女们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互相比赛,人人施展巧夺天工的绝技,使服装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每逢传统节日、迎宾待客、做客赶集、男女青年约会和其它社交活动,妇女们穿戴自己巧手制作的盛装,风姿百态,如群芳竞艳,展现出比美的山乡图画,使彝乡大增美色。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含蕴精宏, 说不尽千古奥秘

花腰妇女服装配置的色彩和图案,集彝族古代文明之大成,可谓数尺之身,含蕴精宏,包藏着说不尽的奥秘。据初步探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意蕴: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是表现彝族尚黑的心理。彝族男子服饰以黑青色为主,女子则以黑、蓝、青等深色布料为基调,再配以其它鲜艳的颜色。彝语可将黑、青、蓝、绿概称为“ 纳” ,“ 纳”义为黑色。用黑色布料做主色调,表示以乌黑为贵为美。这不仅因为黑色布料具有保暖、耐脏、适应山区气候的特征,而且反映了彝族族称的庄严特征和崇尚黑色的心理。彝族先民崇拜黑虎,以黑虎为图腾, 自称“ 虎族” 、“ 黑族” 、“ 黑彝” 。黑虎崇拜的主要标志在于尚黑,黑色在彝族心目中是尊严、高贵的象征。彝族尚黑表现在多方面,不仅喜爱黑色服装,而且在古代氏族战争中,出征的武士要涂黑脸,以区别敌我,并体现彝族的“ 虎威” 。彝族居住的地方,命山为黑山,命水为黑水,命石亦黑石。由于彝族尚黑,所以历史上称彝族为“ 乌童”。今川、滇、黔彝族自称“ 诺苏, 、“ 纳苏”、“ 聂苏”、“ 打污苏”。“ 诺”、“ 纳”、“ 聂”、“ 糯”属不同地区彝语方言区别, 其义均是黑色,“ 苏”义为人或族。这些彝族支系自称的含义均为黑人或黑族。彝族之所以崇虎尚黑,根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古羌戎时代的黑自色彩崇拜。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时代,人类以色彩来判断育利灾祸,认为哪一种色彩对自己古祥有利,就佘尚哪一种色彩,而自然界最常见最基本的色彩即黑白色彩——夜为黑,昼为白,黑白二色支配着少、类生活, 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白色给人光明,人类靠阳光劳作,猎取生存的食物;黑色给人深远、神秘之感,驱使人类休养生息,繁衍后代,这就形成人类最初的色彩崇尚,即黑白崇尚。黑自色彩崇尚又直接影响到图腾崇拜。母系制时代, 古羌戎部落中曾出现尚黑集团和尚白集团,他们是“同源异支”的两个胞族,即黑胞族和白胞族。何一个胞族又由数个不同的氏族组成,胞族之间互相通婚, 但观念上有差异。黑胞族认为世界是黑蛋变成的, 祟拜黑石、黑虎、黑马、黑耗牛、黑羊; 白胞族认为世界是白蛋变成的, 宗拜白石、白虎、自马、白托牛、白羊。但这种黑白崇拜不是截然对立的, 而是互相影响, 互相共存的。这种观念的差异不因历史的演进而消失, 反而随着两个胞族的发展而发展。黑胞族的后裔演进分解为彝、哈尼、傈僳、拉枯、景颇、基诺等民族, 这些民族都沿袭着黑色崇拜的传统习俗; 白胞族的后裔演进分解为藏、羌、普米、纳西、白、土家等民族, 这些民族一直保持着白色崇拜的传统习俗。不仅如此, 黑白祟拜还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黑色祟拜的影响而言, 不是只有彝语支民族独受影响, 其他民族、汉族也深受影响。它不仅反映在民族、人称、地名称谓、服饰上, 而且反映在建筑、美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诸方面, 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奥秘。古人以黑色为尊严、高贵的象征, 历朝各级官吏的乌纱、顶带为黑色, 官服也不乏黑袍、黑披; 王府、官府的黑漆大门可以显示权威的尊严, 戏曲中的黑脸包公象征铁面无私等等,这都反映出黑色崇拜的深远影响。黑色在道家哲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有深远、包藏极多、看不透的神秘无限之意。所以道家和道教都尚黑, 道家道教被称为“玄学” 、“ 玄教”。“玄学” 即黑学,“玄教”即黑教。道学把黑色视为“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它是一切妙门的总门, 并追溯到原始生殖崇拜上, 把黑色的母性生殖器称为“ 玄牡之门” , 谓之“ 天地的根” 。而道家哲学源出于彝族先民的阴阳学说, 这就说明彝语支民族之尚黑,不是单纯的审美情趣和色彩选择问题, 而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观念形态。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是表现彝族崇火敬火的火文化思想。原始时代, 火是最受人类崇拜的东西, 是被视为神灵之物来崇敬的、原始人对火的创造和使用, 则是人类第一件了不起的伟大创举。火改变了人类“ 茹毛饮血” 与兽为伍的野蛮蒙昧状态, 把人类一步步推向进步文明的新阶段。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火, 发展于火。花腰妇女在服装的显眼部位精绣火焰图案, 除了反映原始时代的火崇拜遗迹外, 主要在于表现葬族对火的崇敬和依赖胜于其他民族, 而彝族先民又是最早学会用火的民族之一, 女性则是火的免征。火为彝族原始图腾, 彝族的火神话、火习俗比其他民族更多。彝族千百年盛行的“ 火把节” ,典型地反映了彝族的火文化。火至今在彝族心目中仍然具有神圣的意义, 火对彝族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大。火既是生活资料, 又是生产资料, 而且是防卫进攻的武器。古代氏族战争中, 彝族先民惯于摆火阵, 用火牛、火羊、火攻、射火箭; 在日常习俗中用火驱邪消灾; 生产中以火烧荒、刀耕火种, 火塘是远古氏族的议事中心、家庭中心, 至今彝族议事、待客、用餐都在灭抓边进行, 火塘中的火是长明不它、的, 象征烟火不断, 繁荣昌盛。彝族《指路经》说入阴曹有五门, 人死后的阴魂必须走火门,反映彝族自古以来实行火葬, 可谓生不离火, 死不离火。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人类用火的起源, 中外各民族都有许多神话传说。中国神话和历史传记载了众多的造火英雄,其中汉文献记载的造火者有腿人氏钻木取火、尧帝作钻生火、伏羲钻木作火。据史传推测, 钻木取火的发明已有三十佘万年, 但钻木取火不是人类最早的造火, 而且这些造火英雄都是男的, 这已是父系时代的产物了、彝文创业史诗记载, 人类最早的造火英雄是原始人独姑娘, 独姑娘是早期母系时代的人物, 共造火是用石头敲硬果把树根敲得燃起火来, 这一偶然发现使原始人创造了打石取火。在钻木取火发明前的漫长时期中, 无论是引用天然火还是打石取火, 都必须设法保留火种, 而保管火种这一极其重要的神圣职责, 只有氏族首领一一母系长辈才能承担, 火随之成为氏族中心、家庭中心。女性既是氏族中心, 又是火的象征。花腰妇女服装之所以配置火焰图案, 正是表示对造火英雄独姑娘的崇敬, 显示女性最先造火的功绩, 表示女性是火的象征, 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火的特殊崇拜。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是表现太阳女性化的宇宙观。人类原始人文科学是从讲太阳的神话开始的。太阳孕育万物, 是生命的象征。花腰妇女服饰在领口部位配置太阳图案, 既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太阳崇拜遗迹, 又表示太阳是女性的化身。这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宇宙观,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想象更符合哲理。流传于云南红河、玉溪、思茅、楚雄、贵州兴义等地的彝文史诗《柏妥梅尼— 苏颇》中, 记载天地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 说添旨(造太阳的男神) 造太阳, 造出来不会发光, 是太阳女神拉梅和达梅用绿红二色洗镀太阳, 太阳才发出光芒。楚雄州、四川凉山州流传的彝族创业史诗《梅葛》讲,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草木人畜等等都是彝族崇拜的黑母虎尸解而成, 虎的“ 左眼变太阳, 右眼变月亮” ,因而川滇彝族以太阳为女性居左, 月亮为男性居右。彝族历来将占有空间和时间的宇宙万物,按其形状大小分为雌雄, 大者为雌, 小者为雄、这些都说明把太阳女性化是彝族阴阳宇宙观的反映。生命是太阳给予的, 女性创造生命, 女性代表太阳, 这种观点既合乎自然法则, 又合乎情理。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 太阳图案是原始氏族的标志和符号、四川凉山州历史博物馆存有美姑县境内阿卓氏族的战旗, 战旗上绘有红色布制圆形太阳图和星象图, 可称“ 日星旗” 。其太阳图既是阿卓氏族的战旗徽章, 又是阿卓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据说凉山彝族是古代从云南迁徙去的, 以此推测, 滇南彝族聂苏支系很可能与凉山阿卓氏族同源。当然这需进一步考证。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是表现了人天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花腰妇女服装配置的各种图案, 集宇宙自然于一身, 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人天同体”(人天合一) 和“ 万物有情论” 形成的观念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的“ 人本位” 观念不同,素有浓重的“ 民胞物与” 思想, 认为上天创造万物, 人依赖大自然生存, 人与自然万物应当和谐融合, 浑为一体。如“ 女蜗炼石补天” 的神化传说,就是“ 人天同体” , 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生动写照。这种传统观念的形成,是各少数民族原始自然崇拜的综合和升华。彝族先民在自然崇拜阶段, 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神灵, 植物、动物, 乃至石头,都曾经作为彝族远古氏族崇拜的图腾物。在图腾崇拜阶段, 彝族创造出天地万物由虎尸分成的神话,把虎魂转化为统管天地万物的天之尊神—— “ 太一” 。到祖先崇拜阶段, 又创造出“ 人天合一”(人神合一) 的宗教来。如彝文古籍《苏颇》把彝族部落联盟首领非审(人名) 神化为至高无上的“ 太一” 神等耿纪, 把非审的臣子升格为掌管天地四方的八大神。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他各地彝族都把自己氏族、分支的首领(祖先) 升格为各地的自然保护神, 共同配合天神掌管世间万物。这种“ 人天合一” (人天同体) 的崇祖信神观念, 成为彝族先民的生命本源哲学。人们认为, “ 天” 是一个充满各种神抵的实体, 是洋溢着情趣和生命活力的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世界, 天地诸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苦乐祸福乃至生命都密不可分, 自然万物具有生命灵魂, 人处于自然之中, 应将理性顺应于自然, 融合于自然,实现人与环境事物在灵魂神鬼层次上的融恰和谐。因而对自然界采取适应的态度。彝族祭天、祭祖、祭自然诸神, 奉贡“ 天地国亲师位” , 尊循祖先(神) 规定的道德规范, 追求“ 道” 的“ 同一” 达到人人合一, 同心同德, 进而走向“ 天人合一” 的最高境界。这种“ 人天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本源哲学, 成为彝族上古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纽带, 深刻影响着彝族人民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不仅表现在服饰上, 而且反映在建筑、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诸方面。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 是表现以崇敬马樱花为象征的祖先崇拜。花腰妇女服饰满身皆花, 其中最大最鲜红的是马樱花。马樱花是彝族的“ 花王”,是神灵的象征, 祖先的象征。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 人类、动物遭受灭绝之灾, 彝族始祖阿普笃姆受天神的指点, 预先用马樱木做成木船, 洪水泛滥时乘坐木船逃过水灾, 水落木船档在马樱树上, 救了阿普笃姆, 人类才得繁衍发展。后来, 彝族人民用马樱木做祖灵牌, 马樱木成为彝族图腾物之一,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歌烦马樱木, 把马樱花称为花中之王。“ 百里杜鹃花, 马樱花为王, 马樱花为美, 马樱花救祖, 马樱木做祖灵。樱花人人爱, 亲手绣樱花, 身配马樱花, 马樱护佑人” 。这是妇女唱的绣花调。把马樱花绣于服装的显眼部位, 是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 托祖灵护佑后代。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分析说明, 花腰妇女服饰集中表现着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 含蕴之精宏, 气势之磅礴, 思想之深邃, 可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不愧为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簇奇葩, 它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花腰妇女服饰的构造设计, 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说明彝族人民是智慧的民族, 优秀的民族, 伟大的民族。V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附记:
本文吸收红河州民研所普开璋同志《彝族服饰特点》、《彝族花腰妇女服饰》的有关部份,并参考、综合以下学者文章的有关内容:
刘尧汉教授《中国历代“太一”神与彝族虎图腾》(楚雄《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楚臣《论黑白崇拜》(楚雄《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唐楚臣《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上刊,1985年年刊)
什列、伍合尔基《凉山彝族氏族战争》(上刊,1988年年刊)
师有福《论彝族宗教中的崇祖信神观念》(上刊,1989年刊)
陈烈《云南彝语支民族祭天习俗》(同上)
郭东风《建筑原型及深层观念探》(同上)
在引用上列文章的有关内容时,只是选择性吸收文意,各家渗合,不是原文照引,又加个人取舍,故未在文中标注。请诸学者鉴谅,并致谢忱!

原载:《华夏地理》 1991年04期
图文来源:家在砚山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