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东华大学校园里,如果听见教学楼里传出彝族民谣,不要感到奇怪。第六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的20位“绣娘”学员在这里“上课”。
6月5日,第六期东华非遗研修班结业大秀在东华大学举行。楚雄彝绣的传承人们“学成”,携20套与东华大学学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设计的服装作品亮相伸展台,在传统与时尚的碰撞间传递沪滇之间浓浓师生情。长长的伸展台,连接两种时尚,一头是绚丽民族,一头是简约现代。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腹地。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刺绣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
楚雄同时也是上海对口扶贫的地区之一。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经调研后发现色彩明艳、工艺精良的彝绣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春季开学的东华非遗研培班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招生工作,其中包括四位楚雄彝绣协会会长。他们本就是彝绣大师,现在多了另一重身份——“东华非遗研培班第六期学员”。
记者了解到,这一期研培班学员年龄落差较大,年纪最大的学员63岁,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高低不等。即使对高校教师来说,这也是一大挑战。经过反复论证,教学团队从“美育”入手,让学员在美的熏陶中去学习美、表现美、创作美、展示美。
“刺绣与民歌课程”是第六期非遗研培班的学员们最喜欢的课之一。“手中的针线与艺术家手中的纸笔作用相似,都是一种艺术表现,绣歌则是这种表现的有声表达。”主讲人、东华大学教授柯玲在课上让学员们唱起彝族民谣,她还鼓励学员们即兴填词集体演唱,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审美娱乐功能。在这堂课上,歌声此伏彼起,笑声不断。
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采用“非遗传承人+中外设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每位彝族学员都与一名东华大学学生、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子”,在传统与时尚、往昔与未来的对话中完成结业作品。
研修班学员李春花来自楚雄州牟定县,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绣娘,此次上海之行让她萌生出了独特的“时尚触觉”。在与两位“外援”的多次交流中,李春花设计出了一套匠心独具的彝族时尚男装。“这套服装绣有代表彝族特色的山茶花,采用平针绣、打籽绣、扣针绣三种彝绣技法,花旁枝枝蔓蔓延展开代表彝族文化生生不息。”这套男装采用PVC塑料材质,剪裁简约,凸显超现实主义的时代感。李春花对她的结业作品十分满意,“这次研修让我的彝绣走上时尚舞台”。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东华大学自2016年9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研培班。东华非遗研修学员与大学生结对的设计作品在先后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恭王府及斐济国际时装周、巴西里约热内卢、英国曼切斯特中国文化中心等地展出、展演,赢得国内外时尚界学术同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