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巍山彝族扎染,犹如一朵精美的艺术之花
作者 巍山县委宣传部 2019-05-09
原出处:民族时报

  扎染是一种流传于巍山民间的传统工艺,南诏、大理国时代,扎染服饰是人们的日常服饰之一,今天,扎染的服饰、桌幔、壁挂、方巾、布包等则是市场上的新宠儿。2003年巍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传统工艺。巍山民族扎染历史悠久,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诏时期,先民为了日常生活及民间歌舞需要,拾捡天然果实外壳,制作黑色染料,结合简单的天然植物染色法与民族图案制作早期民族服饰。据说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扎染中最广泛采用的天然植物染色法的原始工艺。《实仪录》上说:“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图传》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是盛唐时期,扎染在大理地区一度成为民间的时尚,扎染制品也升级成为贡品。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jpg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染工艺主要是以民间家庭作坊式的传承方式流传下来的。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巍山手工织染业的发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扎染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非常盛行。1956年,巍山创办了当地的第一家扎染厂“民族织染厂”,标志着巍山扎染从民间零散的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过渡。从这开始,扎染逐步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渐渐成为巍山县的一项特色产业。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染工艺繁复,每件成品的完成详细地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简单来说,其工艺流程可分八步来完成,即:选料——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线——漂洗——质检包装。其中,最主要是“扎”和“染”这两道工艺。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设计师会依照民族审美习惯绘制出适用某一类产品的花纹图案,古代民间的设计师主要是绘制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其表现的多为民间寓意图案,是彝族对美好生活的表现。现在,工厂里的设计师则是根据市场和客户需要绘制图案,但不少传统的图案依旧是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绘好的图案经认可,就送至制版车间,按线条在胶牌上镂空,这就制好版。之后又传至印花车间,工人们选用白色面料,再用淀粉等易溶解又无害于身体的纯植物浆汁刷印,白色面料上就印上了一幅幅淡赭色的花纹图案。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印有“花纹”的面料被送至扎花车间,扎花女工们用针线手工把这些面料扎缝起来,一张张面料被扎缝成一捆捆的布团。扎花,是一道最讲工艺性的工序。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划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按照图案用不同的针法缝扎出花纹图样,不同的花纹有不同的针法。因为无法用机器来完成,所以目前,巍山扎染生产大都采取厂家联农户的方式。厂家生产坯布,然后将扎花工序分散到附近村子里,交由固定的农户来完成。厂家收回浸染后,又交由农户折线,然后厂家再进行其他工序。据不完全统计,巍山目前直接从事扎染的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在厂外间接从事的则数以万计。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缝好的“布团”被送至染色车间,染工们分别用板蓝根提制的蓝靛染料,及麻栗树果实外壳、黑头草、黄栗树皮等植物分别熬煮成汤,再把“布团”在染缸中多次浸染,白“布团”就分别变成了不易褪色的“蓝布团”“红布团”“黑布团”和“黄布团”。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染色成功的“布团”又被送至漂洗车间,漂洗工们先把“布团”漂洗干净,又拆线晾晒。这时一幅幅精美的扎染作品呈现出美妙的画面:一块块布面变成蓝底白花、红底白花、黑底白花、黄底白花的作品,妙的是这些花纹晕纹含蓄、典雅古朴。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晾晒干后的“皱布”被送至熨烫车间熨平,又送至缝制车间缝制成一件件别致的产品。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此,便完成了完整的扎染工艺。印好的花布图案有喜鹊梅花、蜜蜂采蜜、花好月圆、双喜临门、二龙戏珠、凤穿牡丹、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等。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固守着传统的手工艺和传统的植物染料,扎染产品无论贴身穿着或布置饰挂于家庭,都对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润肌肤、通汗腺、无搔痒”,并且以另一种形式亲近了城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尤其,扎染布料的自然晕纹花色,经精心设计,透着非常古典而含蓄的美,也透出彝族人民对纯美自然生活的热爱。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3.jpg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扎染于1985年首次在北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展出后,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并有两名扎花工应邀出席了1992年日本名古屋召开的世界绞缬技术交流会。2003年,巍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扎染业独具民族传统工艺特色,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手工扎花等特点享誉海内外,产品深受消费者特别是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国内沿海大中城市的人们近年也渐渐喜爱上了扎染产品。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扎染在发展的过程中,融汇了本土原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优秀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发展,创造了浓烈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巍山扎染这朵精美的艺术之花,在深厚的南诏文化的熏陶滋润下,正慢慢绽放着它蕴含的奇异和绚丽。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4.jpg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知识: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出处:民族时报 巍山县委宣传部供稿)u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