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彝族妇女围腰
根据彝族传统服饰地理分布情况,凉山型女性服饰中有护心帕和银牌配饰。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服饰中,女性均不同程度地佩戴围腰。如果将护心帕等同于围腰,彝族大多数支系的妇女,均有一种围腰情结。甚至连滇西北彝语支的纳西族,围腰与其它服饰部件一道,构成纳西族女性传统的“披星戴月”服饰。当代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彝族传统服饰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着变迁,但围腰作为彝族女性服饰一个重要的徽标,却顽固地保留着其传统的样式。
身着围腰的楚雄牟定彝族妇女
滇中峨山,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当地彝族纳苏妇女喜系“凸”字形围腰,以黑色或蓝色布料做底,沿“凸”字形腰头钉三道银制“桂花珠”,或以彩色丝线挑绣成桂花状排列,三道之间两条空隙处,第一道以红丝线绣各种藤式花草,第二道以红丝线绣制连片的左旋和右旋“卍”图形,正中间嵌一白底绣花三角形“围腰芯”,沿花芯底部绣配犬牙状花纹。围腰头左右两边各钉有一块银制围腰牌,以一条八股或六股头银链挂在脖颈,两头分别搭钩在围腰牌顶部小孔。腰部用白布为底缝制左右各一条飘带,上绣蝴蝶、石榴、花草等精美图案,反结于后腰为摆,也有的直接用银链做飘带腰索。高平、富泉一带的彝族聂苏支系妇女喜系大围腰,多以青色或黑色布料做底,有的使用围腰芯,有的直接在围腰底料上,绣上花鸟虫鱼等精美图案。用一根细细的银链杂以彩色丝线相缠绕,挂于左右两侧围腰边纽扣上系紧为饰。居住在小街等地的另一支俗称“花腰彝”的聂苏,其胸前衣襟上刺绣精美图案,仅以一块长20多公分,宽40多公分的绣花“兜肚”式小围腰覆盖小腹部。
身着围腰的彝族女童们
彝族妇女的围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保暖、兜拢东西、占卜的实用功能。彝族民间孩子出世后,“哪个剪脐带,祖母剪脐带。脐带剪断了,娃娃包在围腰里,要来洗娃娃。”妇女们说,冬天“一条围腰,赛过一件衣服”。地里劳作或出门走亲戚回来,彝族妇女围腰里兜着的,是家里孩子们最企盼的花生、水果、糖果等。关于彝族妇女用围腰占卜,古有记载:“白罗罗者,裹头跣足,著两截衣。妇人耳带铜环,衣如袈裟,以革带系腰。丧无棺,缚以火麻,裹毡,竹床舁之。前导七人,甲胄,枪弩四方射,名禁恶止杀,焚之于山。鸣金执旗,招其魂,以竹裹絮,置小篾笼悬床间,如神主。五月二十三日,列笼于地上,割烧豚,侑以酒食,诵彝经。罗拜以祭之。婚姻惟其种类,以牛马为聘。及期,聚众讧于女家,夺其女而归。性窳惰淫湎,信鬼蓄蛊。以手量裙边,投麦于水,验其浮沉,以当占卜。”现在的彝族纳苏女用围腰占卜,当为书里记载的“以手量裙边”的遗俗。有的彝族纳苏妇女,能用围腰为久病之人占卜是否失魂。先用围腰边沿给病人哈一口气,就边沿用双手反复度量。如连续三次用其拇指和中指张开的距离丈量围腰边沿时,总剩下一截长度,表明病人在某时某地丢了魂。相反,就要对病人可能受到惊吓的一个个时间和地点反复占卜验证。有时人们丢了牲口也前来问询,彝妇也可用围腰占卜出可在哪座山、哪条箐里找回丢失的牛羊,甚是神秘。
彝族妇女围腰,是女性审美的结晶,实用美观。围腰是最能集中体现彝族女性心灵手巧的女红作品,因此成为青年男子传统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每条彝族围腰,须经过剪纸、裁剪、刺绣、挑花、配饰等环节,每一个细微的过程都倾注了彝女的聪明与才智。事实上,彝族妇女围腰,还蕴含着重要的彝族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二、 彝族围腰来历的传说
流传在四川美姑的彝族《护心帕的来历》说:
彝族围腰
从前开天辟地的女神拉则史希,不仅善射箭,而且智慧超人,她提出的问题,一般人都回答不上。但如果有人把她难住了,她就送那人一件宝贵的礼物。有一天,她骑马走过沙溪,问一个正在田里劳动的庄稼人说:“挖地的大哥,你从早到晚究竟挖了多少锄啊?”庄稼人老实地回答说,从没有计算过。第二天拉则史希走到这里时,又照样问了一遍,他仍然回答不出来。庄稼人回家后向妻子摆起了这件事。妻子听后便对他说:“明天这个人再问你,你就反问她:‘你骑的马儿一天走了多少步?’”果然,第三天拉则史希又拿同样的问题来问他,他就照着妻子教的话反问这位女神。拉则史希感到奇怪,就问是谁教他这样答复的,庄稼人又老实地告诉了她。女神走时要求庄稼人明天带着他媳妇一同下地,说要亲自盘问她。第二天,夫妇俩刚下地,女神就骑马走来,便问庄稼人的妻子说:“聪明的媳妇,你为什么要找一个憨傻的丈夫?”庄稼人的妻子就回答说:“他傻,但他老老实实劳动;我聪明,所以我忠于爱情。”女神称赞媳妇的智慧,于是赠给她一个椭圆形的护心帕,护心帕上还有个银牌牌,意思是保护她聪明、高尚的心灵。彝族妇女的护心帕和银牌牌就这样传下来了。
该传说虽为彝族护心帕风物传说,但叙事主题为歌颂彝族男子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女子忠于爱情的真挚感情。护心帕作为一件珍贵的礼物,授之于开天辟地的女神拉则史希,主要是出于对女性高超智慧的赞美,出于保护她们聪明、高尚的心灵,所以名曰“护心”帕。护心帕来自女神馈赠珍贵礼物,为围腰提供了神圣的出身,更加高扬了女性的心地善良、心智聪明。
身着彝族围腰的楚雄永仁姑娘们
滇中峨山彝族纳苏《花围腰由来传说》:
那时候,有一对夫妻,男人很傻,女人很聪明。女人总留在家里做饭,把男人赶到地里干活,天天开荒挖地。几天来总有一个人骑着马,来到他身边问:“老表,你今天挖了几锄了?”然后骑着马走了。一连几天,这个人总是骑马来问同样的问题。男人一个字也答不上来。回家后,就跟他媳妇说:“有一个人,来了一天问我‘你挖过几锄了’,又来了一天也问‘你挖过几锄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媳妇就对他说,如果明天他还来问你,你就反问他“那你的马走了几步到这里呢?”
第二天,那个人照样来了,“老表,你今天挖过几锄了?”还是问同样的问题。男人按媳妇教的回答:“那你的马走了几步来到这里呢?”那个人很惊讶,对他说:“谁教你这么回答的?”男人径直答道:“我媳妇教我说的。”“你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明天来看看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个人接着说,“你告诉她我怎么吩咐就叫她怎么准备好。”男人问:“怎样准备?”那人吩咐到:“叫你媳妇做好百十百碗饭,七十七双筷,九十九样菜等着。”男人一听,立刻犯愁了,一整天在心里嘀咕:“媳妇到哪里找这些东西准备,家里这么穷,她怎么能做出这么多饭菜呀?”男人回到家后对媳妇说:“今天那个人又来了,我照你教的回答:‘那你走了几步到这里?’愁死人了,因为他说叫你做好百十百碗饭,七十七双筷,九十九样菜等着,他明天要来看你。家里这么困难,我们到哪里找这么多东西呢?!”媳妇就对他说:“别发愁,你别这么担心,我会做好这些饭菜准备好的。”
第三天,那个人就来到他们家了。男人媳妇已经做好饭菜等着。只见桌上一个纯白色大碗里盛满了纯白的米饭,旁边摆着一双漆过的筷子和一道做好的韭菜。做好这样的三样东西摆着,那个男人一看到这些准备好的饭菜,就对她说:“你怎么这么凶啊?你们女人们既然这么凶嘛,就用这么一块银围腰盖住心口吧。”于是,妇女们从此在胸前戴上了美丽的花围腰。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讲述人李琼山特别强调,当时骑马人赠送的围腰由纯银打制。故事开篇,即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对立气质:憨傻与聪慧。骑马人赠予围腰,表面上出于赏识女主人公解答难题显露的过人机智,真实目的则为了盖住女性的胸口,钳制女性聪明才智的发挥。
玉溪近郊也有《妇女围腰布的传说》:
出难题的是一个秀才,故事依然以男子挖田情节展开,也要求准备“千只眼睛的桌子、九十九样菜、一百碗饭”以及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不过没有七十七双筷。等女主角反问:“猜我是要出门还是要进门”后,秀才觉得“这个女人不得了啊,就送了她一块围腰布,表达心意。”这块围腰布又叫蒙心布,意思就是要蒙住媳妇的心,让她不要太聪明。后来,我们那边新媳妇过门,婆婆都要送一块围腰布,意思就是媳妇不要比婆婆还聪明。与此极其相似的,有滇西北彝语支纳西族《纳西族围腰》[5]的传说。纳西族的传说与玉溪近郊传说极其相似,秀才和进士所出难题几乎一模一样。纳西族传说中,多了一个难题,就是一碗血汤泡饭,题解是鲜红的苋菜汤。叙事中,男女之间的对立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昆明也有类似《围腰由来的传说》:
故事开始多了男的傻到不会犁地,以及牛下巴纹印来历的推原情节。难题是罗英秀才要求女主角准备“千只眼的桌子,九十九样菜,百十百个碗,七十七双筷”,以及出门时“上马还是下马”的难题,女主角的解题,还是筛子、韭菜、白色的碗、漆过的筷子以及出门还是进门的反问解答。罗英秀才就说:“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厉害啦,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男人就没有地位了。”他就从他身上撕了一块布下来,拿给这个女的说:“拿这块布缝条围腰吧,送给你啦”。女的也不明白,可能是当时那种也觉得好奇,家庭也不是很好,一块布还是稀奇的,然后她就拿过来就缝,缝了一块围腰系在腰上。从此以后,女的就变了有点憨。我妈跟我说,从这个女的开始,姑娘出嫁时,娘家都会送上一块围腰给她系着。
围腰
楚雄三街镇彝族《妇女围腰来历》传说:
出难题的是走马皇帝,也从挖地问题开始叙事,要求“做好九十九道菜”、“龙须虎爪菜”。女主角用九碗韭菜和瓜尖做的“龙须虎爪菜”应答。以及女主角背着大儿子(丧失父母)让小儿子走路,假传上天要灭世吩咐插杨柳枝,女主角叫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插上了杨柳枝,唯独自家没有插。回答说:“如果我死了,全村人都可以将我埋葬。如果我还活着,而全村人都死了,我却埋葬不了全村人,我一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走马皇帝觉得这个女人十分的聪明。走马皇帝认为这里的彝族女人实在太聪明了,如果不加以克制,将来会危及他的皇位。于是,走马皇帝找仙人赶制了一条花围腰,在他离开这个地方时送给了女人的丈夫。晚上,女人的丈夫下地回家,将走马皇帝送给他的礼物拿给妻子看。妻子被花围腰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迷惑得走了神,禁不住将它系在了胸前,殊不知花围腰就再也解不下来了。从此,这里的彝族女人整天就痴迷于花围腰上的花花鸟鸟,整天缝缝绣绣,不再关心其他事了。
综上,不论彝、汉、纳西族,关于女性围腰的来历,都由一个相似难题故事来推原解释。作为一个典型的风物传说,女子围腰成为可信物,叙事紧紧围绕这个可信物渐次展开。如果抛开其难题和求解的母题,该传说也是一个讲述远古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一对夫妻和一个外来出难题的男人(或女神)。故事以男人和女人的分工开篇,难题数总计十个:挖了多少锄—千只眼的桌子—百十百碗饭—九十九道菜—七十七双筷—血汤泡饭—上马还是下马—龙须虎爪菜—背大儿子让小儿子走—自家不插杨柳枝(后两个是独特的行为),题解为:马跑了多少步—筛子—白碗米饭—韭菜—漆过的筷子—鲜红苋菜汤—出门还是进门—瓜尖菜—非亲生与亲生儿子关系—群体与个人关系的解释。第一、七难题的解答方式,是很多民间叙事难题型故事常见的反诘。所问的难答,由所答(反问)的难答来消弭。第九、十,属女主人公的独到见解,亦反映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其余的难题及其解答,基本上借助和利用了汉语的谐音关联。就每一则单独传说而言,难题数最少的是四川美姑的传说,最多的有五道难题,属楚雄和昆明的。从男性和女性关于愚笨与聪慧的对立紧张强度来看,楚雄三街镇的传说排名第一,其次是昆明的和玉溪近郊的以及峨山彝族的传说。纳西族的传说中,围腰的获赠主要解决了纳西族妇女烧火煮饭弄脏衣服的问题,围腰的佩戴更凸显了纳西妇女的美丽和聪明,基本没涉及男、女间争斗和矛盾。楚雄彝族的传说中,因女主人公的聪明应答,甚至使皇帝担心其统治地位,“走马皇帝认为这里的彝族女人实在太聪明了,如果不加以克制,将来会危及他的皇位。于是,找仙人赶制了一条花围腰,离开这个地方时送给了女人的丈夫。”它是所有叙事中,男女两性关系最为对立紧张的。
三、 历史记忆与女性叙事
滇中彝族纳苏围腰,作为女性专属的一件衣饰,其蕴涵的历史、文化意义早已超过了其作为外在衣饰的概念。彝族围腰上绣满各式精美的花草虫鱼等图案和纹样,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古老的图案和纹样,我们可以将之和围腰传说所暗含的信息相比对,建构起传说核和传说之间相关的文化信息链,打捞彝族古老的历史沉淀,唤回关于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历史记忆。
不论老、中、青年,滇中彝族女性围腰最底一道镶中间(三角围腰芯正下方),必绣两只头朝左右两边的鸟。这两只鸟,按理本应为两只“回头望”的麒麟。这是彝族民间丧礼上,前来奔丧死者女儿家带来祭献面牲中,最为重要、必不可少的两只麒麟面牲。当地彝族女儿家作为外家,父母百年归天之日,必带牛羊、花鼓队、火枪队等前来吊唁,这不仅是孝的表达,更是彝族“亡魂归祖”信仰体系的一部分。除了这两只麒麟外,三只象、牛、羊、三脚青蛙、三只凤凰、藤草等面牲,都为死者回归祖界开始新生活而准备。等祭献后,女儿家会专人收好这两只麒麟面牲,等丧礼结束后带回家。两只麒麟捏制成“回头望”的样子,为表现所有陪葬品随亡魂到阴阳坡上时,它们俩举目回头望就会折回来,象征女儿家牲畜财物不会全部随亡魂带至祖界,否则从此会家穷断财。可能出于惯常审美心理,彝族妇女围腰上,将其变形成两只“回头望”的鸟儿图样,既照顾了其原始祖先崇拜,也表明了对家庭财产的保全。事实上,当地人一直管这两只鸟叫“回头望麒麟”,与麒麟面牲的叫法一模一样[⑦]。出嫁的女儿,回来奔丧带着的厚礼,以部分取代整体的方式,巧妙地处理在了自己围腰刺绣图案上,不应是一个偶然现象。在原始母系社会中,婚姻形式一般实行从妻居制度,所生子女也都按母系来继嗣。彝族在进入父系社会后采取从夫居制度,很多地方依然流行“走婚”式习俗,直到现在象征性地演变为婚礼后的“三日回门”。女儿回娘家奔丧所携厚礼,既照顾了母系社会中关于财产继承的规约,也考虑到了父系社会从夫一方的利益,表面上是采取了传统行孝的形式。彝女围腰上的“回头望麒麟”图案,就是一个以审美的方式,强化和唤醒女性在两种社会制度及其过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女子出嫁时获得、佩戴围腰的习俗,就是历史上以从夫居为标志的父系社会中男权地位开始树立的象征。
在围腰头下第二道镶中间,必用红丝线绣制首尾相连左、右旋的卍符。彝族学者普珍认为,按彝族传统文化的解释,作为宇宙天体旋转动态象征的符号,“左旋卍即为雌,右旋卍即为雄”。这是彝族古老的雌雄观念的直接表达,“左旋的卍代表太阳,右旋的卍代表北斗”。该左右旋卍吉符,任何一条围腰无论做得如何简便,都不能轻易省去,且要本人手工刺绣而成。彝族史诗《梅葛》虎化生宇宙哲学观记载,“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又,彝族民间长诗《太阳妹妹和月亮哥哥》中唱述:“太阳小妹妹,无衣又无裤,白天走怕羞,夜里走胆小……月亮小哥哥,给他三把针叫她白天走。” 据彝文古籍《西南彝志》记载,“哎哺”和“尼能”是彝族历史上互相衔接的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属于传说中的母权制时代。书中说人类最初“只知有母,不复别父”,有六代都是女子管理。同书卷六《叙乌蒙》记载:“女子掌了权,受封管大事女子穿戴好,威荣遍天地;女子张华盖,一呼百耳闻。”凉山彝文书《创世纪》和《训世经》记载,古代在“父系王朝”以前,存在过若干代“母系王朝”。彝文典籍《勒俄特依》记载了石尔俄特千里“寻父”的故事。该故事在凉山彝族民间也普遍地流传。故事中所叙从“生子不见父”,到“急切要娶妻”,即反映了从父系到母系的过渡。彝族尊左,以左为大,左、右旋卍吉符,不仅代表着彝族古老的万物雌雄观,而且凸显了女性的至高地位。
彝族妇女围腰传说围绕着男、女两性的对立和争斗,叙事母题是难题型。故事以男、女迥异的分工开篇,女主人公不仅支配着分工权力,显然还占据了分工的优势。而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天生智力的高低差别,是整个传说叙事逻辑主线,也是围腰作为可信物由来的主要起因。这是内隐的潜在对立,这种对立随外来男性——骑马人出难题而凸显出来(美姑异文则以女神的难题更强化了彝族女性的聪明和忠贞)。在男人出难题和女人答难题一来一往三个回合的较量中,公开显出男权的蛮横和无礼,但女人聪明的一一应答,圆满地化解了对女权的蔑视和冒犯。无疑,在一系列难题的答、问智力游戏之中,女性无疑是最出彩的,也是当之无愧的胜者。但故事的结尾,因女性致命的贪财的弱点,男性用银制围腰以诡计使女性落入圈套,随着女性注意力向花花草草刺绣玩意儿的转移,逐渐变傻了(与男人一样傻),也就丧失了社会中的支配权力,女权从此衰落了。男人因此解除了女性对自己社会地位的威胁,正式进入以男权为中心的父系社会,占据了主动权和支配权。围腰由来传说,正是彝族历史上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口头历史记忆。围腰作为男性赠送的一件神秘礼物,导致女性因此失权。但在围腰的变迁和发展中,女性创造性地将历史记忆嵌入围腰传说中,同时以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纹样深深地烙印下来,成为叙事的另类载体。千百年来,围腰口头传说与刺绣图纹一道,立体地呈现和述说着彝族远古的两性历史文化。
笔者田野采录和实施教改获得的围腰由来叙事,讲述人都为女性。讲述现场几乎所有的男性,对故事中出难题和解答过程中“男愚女慧”的情节,都透露出一种怀疑和不屑的反应。女性叙事不像男性叙事气势恢宏,但在女性叙述的娓娓道来中不乏宏大主题,只不过它表面上却采取了曲折、隐晦的形式。当然,女性叙事也不可避免带有利己主义倾向,讲述人特别强化女主人公如何机智应答的情节和场景,而且脸上透露出的自信和自豪神情也适时配合着讲述。同时,女性叙事弱化了结尾部分,即女性事实上让权、失权的结局,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美化这一部分。围腰传说中,也明显带有男性叙事的影子,诸如“危及”、“迷惑”、“盖住”、“蒙住”等强制性话语,对于女性来说,完全因被动、受动而强加到她们身上。但女性通过千百年来缝制、佩戴围腰,以及口头讲述围腰传说,凭借对历史的追忆和记忆,获取身处现实父系男权社会中自我点滴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承载和完成有关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叙事。
结语
性别叙事,出于男女所占不同社会角色视角,有着不同的故事讲述和身体演绎方式。在女权衰落后的父系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彝族女性,唯有将有关古老母系氏族社会,以及女权至高地位的追忆和记忆,变相、曲折移植到女性生活用品围腰上进行艺术化叙事,这是一个及其精致而巧妙的处理。“我们把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作为至关重要的传授行为,加以突出。正如我们所知,这些绝不是社群记忆的唯一构成成分;因为非正式口述史的生产,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也是全部社会记忆的一个特征。但是,我尤其抓住纪念仪式和身体时间不放,因为我想论证,正是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明白,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女性唯美的叙事风格,不仅以多种形式和载体来呈现,同时女性叙事中不乏关于民族社会历史的宏大主题。对于民间叙事的研究,应注意到性别叙事带来的不同特色和效果,深入挖掘蕴藏其间的原因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探寻民间故事传承的特点和规律。同时更加关注作为传承人的男、女故事讲述人群体,将民间叙事研究真正从单一的文本,转向文本制作和生产过程,以及叙事过程本身、身体实践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