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卡山高坡连坡,妹采火草几大箩,叶叶火草捻成线,织件草褂送阿哥……”,这首描述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编织情景的歌曲,在2009年12月的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中,一举夺得全国优秀村歌和全国村歌十佳作词两项大奖。2010年5月,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编织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保护名录,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这上千年的彝族火草褂传统手工艺编织在不断的传承中,创造了许多保护发展的新环境。尤其是这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在得到较多较好的实践活动中,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得到更加充分的凸现。
千年的神奇古韵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千百年来的起居生活中,各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是用树皮、火草、麻、兽皮等原料制成,如今仍遗存民间的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的火草褂,就是人类早期彝族服饰的一个缩影。作为彝族火草褂服饰文化发祥地的马龙,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元封时期,马龙识彝文最早的毕摩是阿轲。“阿轲,马龙州人,纳垢酋之后,隐岩谷间,撰爨字,首成一家,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个,曰韪书,至今爨蛮习之。”(《玄览堂丛书续集》第112卷)。阿轲蝌蚪彝文的出现,填补了彝族人民没有文字的空白,随之,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火草褂服饰文化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逐渐产生了。
到唐朝爨崇道时,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编织手工艺已达到彝族服饰的鼎盛时期。据史载,由于当地不产棉花,当时彝族人民以编织火草褂等服饰为起居生活中穿戴的衣服,传承至今的咨卡彝族村火草褂是爨文化历史在服饰上的有力体现。根据《云南通志》(卷182)记载,明清时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棉织品为主,“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这里所记载干彝的“火草”衣,就是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的“火草褂”。在云南彝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利用山上火草编织而成的衣服,这就是咨卡彝族村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火草褂了。
精湛的工艺流程
咨卡彝族村人民祖祖辈辈传承的火草褂手工编织技艺,工序十分繁杂,且要求精细,准确无误,不然很难编成精美漂亮的火草褂。从上山釆摘火草叶到编成火草褂,10多道工序,且编织一件火草褂要20多个工日。传承编织火草褂十分不易。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编织手工艺唯一传承人李桂兰, 这位现年70岁的彝族老大妈,她20岁跟随师傅李水凤学编织火草褂手工艺至今,几十年如一日,利用娴熟的编织火草褂手工技艺,带领本村学徒们仍然传承着彝族祖先遗传下来的火草褂手工艺编织。每年逢仲夏时季,她们利用劳作间隙背上大花箩进山釆摘火草叶。尽管编织一件火草褂要攀爬几座山釆摘五六大花箩火草叶作原料,但她们依然坚持不懈传承着火草褂编织技艺,并且一年年一月月把编织火草褂的传统手工艺的每一道工序作得那样精细,那样完美。
手工编织的火草褂都没有衣袖,正面和背面都没有图案,身着显得素雅大方,简洁质朴。并且她们编织火草褂最大的特点依然是利用山里纯自然的火草叶资源。火草叶在山里生命力极其旺盛,头年采过后第二年又生长出来,尤其是野火烧过的地方,火草叶生长得更多更肥更大,真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在编织中它的最大的特色是全部手工制作,使用的工具也是简易古老的东西。她们手工编织的男女式火草褂99.8%由火草线织成,仅有0.2%由青布边和纽扣相配。穿着冬暖夏凉的男女式火草褂洁白如雪,越洗越白,线条衣布越来越紧,越来越厚,在野外劳作兜起清泉水喝都不会漏水。
目前,虽然咨卡彝族人民手工艺编织的火草褂每件巿场价可卖2500元至3000元,但是它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是无价之宝。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火草褂服饰,是彝族人民逢年过节,婚嫁婚娶,走亲访友等必须穿戴的盛装礼服,同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彝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如果姑娘送给小伙子一件火草褂和一双“皮拉踏”(火草鞋), 说明姑娘已答应小伙子的求婚。送火草褂时要有很多证人,他们吹起短笛、弹起月琴,围成大圆圈,边歌边舞……小伙子接受了姑娘的火草褂后,双方就准备成亲的事宜。成亲这天,小伙子必须穿着姑娘送的那件火草褂,不然姑娘就不会嫁给小伙子。
世人的精心呵护
然而,近年来咨卡彝族村火草褂手工艺编织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山林中编织火草褂原料的野生火草叶资源的日益减少是编织火草褂面临失传的根源。过去咨卡彝族自然村森林植被茂密,草木丰富,火草叶遍地皆是,可随着森林大面积毁坏,荒山荒坡突出,便于生长的火草叶也日渐稀少了。另外,村民铲草皮积肥,严重破坏了火草叶的生长。在这些现实问题下,加之繁重复杂的编织火草褂的工序,和商品巿场上品种花样繁多且价格十分便宜的服饰的冲击,有的人对火草褂的传承与发展就不那么重视了。但是,世世代代在深深的爱恋里传承着彝族祖先千百年的火草褂编织手工艺的咨卡彝族人民,她们依然不断地演绎着彝族服饰——火草褂的手工艺编织。而且为丰富火草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涵,他们在喜庆、婚嫁、过节、走亲访友都穿上崭新漂亮的火草褂。现在,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带有徒弟十余人,她们每年手工编织火草褂十余件,创经济收入三四万余元。
咨卡彝族村火草褂在咨卡彝族人民的传承与发展,它越来越凸现出来了,尤其在省、巿、县一些专家和领导的极力推荐和精心呵护下,火草褂从深山里飞了出来,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近年来,马龙县委、县政府,马鸣乡党委、乡政府和咨卡村委会充分认识到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保护名录的重要性,大力加强了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的保护措施,在生长火草叶的地方加大封山育林执法力度,并多方争取资金八千多万元扶持农户退耕还林,让森林植被更加茂密,让火草叶在山林里生长得更多更好。同时,省、市、县“非遗”保护部门的同志适时到咨卡彝族村调研火草褂传承发展工作,看望和鼓励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抓好火草褂手工艺编织工作。此外,为了让李桂兰更好地传承发展火草褂编织手工技艺,2010年5月,李桂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品牌文化魅力四射
近年来,随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号角的吹响,结合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火草褂的文化价值不断地被挖掘出来。
马龙县文化馆创写了一个《火草褂》的舞蹈脚本,并编排成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极高的火草褂舞蹈,通过舞台展示火草褂的艺术魅力。其中,在火草褂舞蹈音乐创作上的云南省武警总队文工团全国著名作曲家赵引瑞老师异常兴奋地说,他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采访收集整理过云南20多个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素材,可从没有听到或看到云南还有这么好的火草褂编织技艺,它深埋在大山里多年,现在来挖掘它都太迟了,如果早些年开发它,这块“金子”早被人们所认识了。2008年,在曲靖市举办的第三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上《火草褂》舞蹈与音乐闪亮登场,一举夺冠。
在宣传咨卡彝族村火草褂和极力打造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特色文化品牌上,马龙县文化馆积极创作的反映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的歌曲《织件草褂送阿哥》不仅在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中荣获两项大奖,而且在马龙县乃至周边县市区传唱开了,在农民田间地头耕作的地方,在中小学生放学的路上,或是城巿乡村的演出舞台上,随时能听到《织件草褂送阿哥》歌曲的飘起飘落。2008年7月,纪录片《彝族服饰之花——云南马龙县咨卡彝族村火草褂》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由马龙县文化馆的同志创作的纪实散文《乌蒙火草褂》、《云南火草褂》等刊发在《云南日报》、《中国社会报》上。最近,马龙县文化馆的同志还围绕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咨卡彝族火草褂这个主题,创作了一部既有咨卡彝族村风土人情,又反映了咨卡彝族村在传承火草褂编织技艺过程中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彝族山歌情景剧《彝褂情》,这部剧在今年第四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中荣获银奖。
对咨卡彝族村火草褂服饰文化的挖掘不仅打造了云南省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火草褂这个特色文化品牌,而且还积极创造了传承和发展咨卡彝族火草褂服饰文化产业群体的新环境,同时还充分调动生产火草褂(编织手工艺)的积极性,这极大推动了这一特色服饰艺术的繁荣,并且让咨卡彝族村火草褂这朵民族服饰艺术之花常开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