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来拉杜:穿在身上的历史
作者 列来拉杜 2008-04-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素有“文化孤岛之称的凉山彝族地区,因地势险要,交通闭塞,自古与外界交往甚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叫少,故完整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样式很多,绚丽多彩且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彝族服饰就是其中之一。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传统服饰,流传至今的种类高达300多种。如此丰富的服饰文化,在中国其他各民族中实属罕见。而四川省昭觉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由于这里汇集了彝语北部方言的依诺、圣扎、所地三大土语,因此,这里的彝族服饰,便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彝族服饰,继承了先民服饰的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风格特征。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便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专用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昭觉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彝族服饰文化的产生、演变、传承,也有它的理由和特点。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历史上,在祖先们一次又一次的迁徙途中,需要开山辟路、经过鏖战熊罴的艰险,都需要勇士,那些骁勇善战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敌人,挽救了族人的生命,成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和生命支柱,日久天长,他们理所当然就成为族人崇拜的偶像。加之凉山彝族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长期处在家支林立、家支械斗的环境中,因此,彝族妇女便巧手制作了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武士服装,保留至今。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女孩长到十六、七岁,就要举行成人仪式――俗称成丁礼。这一天,她的发型、服饰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受礼的姑娘要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从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方帕,显得端庄秀丽,再将单形耳环换成带穗耳环。尤为重要的是,还要让她把裤子换成美丽的百褶裙。这些变化,意味着这个女孩已长大成人,从此可以正式参加社交,甚至谈情说爱了。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属高寒山区的凉山彝族地区,适应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毛、麻制品。由于受高山气候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喜欢披御寒又美观的披毡和查尔瓦。男子头饰英雄结,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崇武尚勇和历史迁徙;妇女头饰的审美特征,则体现了彝族的智慧和文化。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特点,凉山彝族妇女创造性的应用了既能遮光挡日,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头饰,多以盖盘帽、竹架帽为主。并且,多数妇女的头饰以黑布为质地,符合尚黑的民族审美情趣,再加上造型各异的形状,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增添了女性的魅力。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凝固的历史,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代表着某个特定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某些服饰传承到今天,它所积淀的文化功能,似乎已渐渐远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但在凉山彝族地区,我们不仅看见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大人生礼仪仪式中,盛装出场的人群,还发现穿着彝族传统服饰在村前屋后劳动的彝族同胞。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尚可在彝家女的一针一线中窥视出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点滴原貌。透视那深藏的彝族服饰文化内涵,洪荒宇宙,长河落日。历史的尘烟徐徐消失在时空中,多少后人为追寻它的遗迹苦苦思索,多少智者为探究它的容颜而遗撼不已。迷茫中的你不访跟随记者的镜头到横断山麓、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来了解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来欣赏他们创造的美丽,来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开尘封的记忆――职业服饰与文物图片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勇者尚武,勇者无畏,勇者受崇。提起武士,就会使人联想起战场上震天的厮杀声,寒风中扬蹄飞驰的战马,勇士间直指生死的的刀光剑影。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彝族武士拥有较高的地位。彝族历史上部落间频繁发生的冲突与战争,祖先迁徙途中的开山辟路,鏖战熊罴的艰难险阻都需要勇敢者。那些骁勇善战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挽救族人的生命,成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支柱。日久天长,理所当然地成为族人崇拜的对象。加上近代凉山彝族历史上没有建立过完全统一的政权,长期处在众多家支的分割统治状态。这些家支之间为了争夺财富奴隶或复仇,经常发生械斗。频繁的战争使人们渐渐养成了崇勇尚武的精神,并沿袭至今。那些骁勇善战的惹科(勇士)们很受人尊重,为了生存、为了鼓励和保护勇士们在战斗中不受伤害,并不宽裕的人们想尽办法给他们做了战袍、护腿、掩膊、披风、护腿等形式各异的精美武士服装。这些在械斗战争时穿的服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棉战袍面料通常用氆氇或毛织品镶拼,内铺一层皮棉,通体密纳成行;护腿和掩膊一般都用毡制成,战服厚重坚固,足以抵挡刀、箭、矛的进攻;披风多为绸缎缝制,为头人出征作战时所穿。铠甲、头盔、护手筒、护腕则一般用大象皮、犀牛皮、牛皮等多种皮料制成;彩漆铠甲则用多块硬皮组成,下部由几百块长条形小皮块缀联而成,形似短裙;彩漆纹饰多寓意防矛避箭,保佑平安。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用途与节日习俗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物质化的精神产品,是活态的文化。穿在身上的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昭觉县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彝族原生文化,仅从节庆、婚丧嫁娶等现实生活的重大人生礼俗仪式中就可窥见其原貌:小孩呱呱坠地时父母亲人要为他们行隆重的穿衣仪式;女孩到十六、七岁时,开始加入成年人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她可以参加社交、甚至谈情说爱了。届时父母要择一吉日,召集村中姐妹,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成人礼,姑娘的发型、着装都有相应地变化。成人礼一般在秋末、冬春举行,只邀女性参加。仪式上还请一个漂亮、能干、属相和家庭背景好的妇女,给受礼的姑娘梳头、戴头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从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方帕)。还把单形耳环换成带穗耳环,摇晃摆动,更衬托出少女的妩媚动人,显得端庄秀丽。这种仪式一般都在晚上举行,受礼后的姑娘不再参加家里举行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活动。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男子传统发型要蓄发于头顶,称“字尔或“字木“侧布。小男孩从小就在头前顶留块方形的头发,长大后挽成发髻。视其为天神代表,灵魂的居所,能主宰吉凶祸福,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这就是汉族人所说的“天菩萨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成年男子标志的“兹体(英雄结)的缠法与缠髻者年龄都有一定的讲究。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缠髻方法一般从右缠到左(除死者),而兹体的尖须也有偏左与偏右之分,据说这与凉山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有关。据彝文文献和家谱记载:凉山彝族的先民是从云南的洛宜山(会泽)迁到大、小凉山的。迁徙时有古侯、曲涅两个支系,一支从左边渡过金沙江、进入凉山腹地昭觉、美姑地区,另一支从右而入。在此分道,古侯在东(右),曲涅在(左),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凉山定居下来,因此不同支系后裔的兹体偏向也不同。现居住在凉山东部的依诺方言区古侯后裔英雄结尖锥偏右,居住在凉山西部圣扎方言区曲涅后裔的英雄结尖锥偏左。一般成人男子才能缠兹体,而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更须缠此头饰,否则会被人取笑而降低他们的社会威望。昭觉彝族头饰多以黑色、青色为主,这主要与彝族尚黑习俗有关。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好赛装,每逢婚丧嫁娶、赶集、集会都要比一比穿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赛装高潮期,期间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穿戴整齐,云集在节日的娱乐场上,这里便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瓦状帽、竹架帽、方帕、“助挺”的比赛场。每个姑娘精美的头饰都是她心灵手巧的见证,而小伙儿的俊勇则体现在他的“兹体”和密蜡珠上。赛装场上欢声不断,年轻的彝族男女在喧闹嬉戏,暗中他们却在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髻”和“竹架帽”。因此,火把节也被人称作是“眼睛的节日”。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交通、信息的日益发达,近代彝族方言区之间、以及与外界交往的机率逐渐多起来。特别是与汉区比邻的彝区,经常购买绸缎等原料,缝制出有别于传统的彝族服饰,使彝族服饰更加多姿多彩。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水赋予的灵感――文化生态和地域特征的表现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山而居就有了山的刚毅,依水而逐就有了水的灵气。昭觉彝族服饰随着不同地域、生态和方言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劳动创造的美丽――纺织工具和织布擀毡方法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是强烈的视觉冲击,美是心灵深处的愉悦,美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昭觉彝族在走过漫漫历史的岁月中,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而且也传承了美伦美焕、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度,也决定了手工业技术。在上个世纪初,昭觉地区彝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部分地区还处在粗放性的生产阶段。纺织用具基本上是自制的木制工具,手工纺织是获得服装原料的主要途径,过去彝族所穿的服装主要以绵羊毛制品和野生荨麻制品为主。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织“布”过程简单又繁琐,如麻制品的纺织先把荨麻砍下晒干,再用木棰打碎麻杆,理出麻线,然后用坠子捻成细线,把多根线搓成股,拿到纺织机上去织;羊毛制品的纺织过程也大致相同,把剪下的羊毛弹成棉花一样松软,捻成细线,拿到纺织机上去织。屋檐下、村前、屋后宽旷平整的地方都可以成为织布的场所。钉一个小碗粗的木桩,把布的经线一头排在织布机上,一头拴在木桩上,人坐在织机前,用一条宽腰带系在腰上,双手左右穿梭纬线,边穿梭边用“依莫”(压板)按压。“察尔瓦”和百褶裙都是以这样织出的布为原料做成的。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披毡的擀制方法要用竹做的羊毛弹弓“哈莫”。选一块背风的平地,把羊毛铺放在擀毡席“什体”上,根据披毡的大小、形状、把弹松的羊毛均匀放在上面,然后用水喷洒在羊毛上,将擀毡席“什体”和铺于其上的羊毛卷一捆来回滚动,使“什体”内的羊毛挤压而成毡。一般在领口内穿一根绳收拢,把毡卷成筒用脚蹬踩,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晒干就成厚毡了。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男女都喜欢披“察尔瓦”和披毡。“察尔瓦”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成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众多长穗。披毡用羊毛擀制而成,薄如毛毯,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历史上彝族人脚上要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岁月刻下的印痕――饰物特征与图纹内容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光如梭,岁月流淌,历史的印痕被昭觉彝族深深地刻在了服饰上。昭觉彝族的饰物以头饰,耳饰,颈饰,胸饰为最多,尤以头饰最为丰富。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饰物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如女孩未成年前,耳上挂红绿珠,系红色棉线穿于耳际。成年后梳双辫,戴耳环。耳环一般为珊瑚、银泡、石料耳珠,玉、贝、银耳牌等,以银或铜质的圆星形居多。过去有钱人家妇女还经常佩带一种叫“责责夫的大型佩饰,它用银质的各种部件相连而成。戴在颈部垂直挂在胸前,饰品就到膝部,走起路来,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妇女的衣领是单独的一条,不和上衣相连,上缀有银苞泡花,前面正中扣连处有一长方或梅花形领牌。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金、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装的花纹、花边,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最常见的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纹,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精美的线条、图纹,巧妙的色彩搭配,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动植都成为彝族妇女创作的源泉,并被升华为艺术品味。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年男子外出时多挎方布包,用于盛物,包面及背带多饰刺绣;中老年男子则多于腰前系一麂皮腰包。男子还喜佩饰短刀、银香盒及麝香包。 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腕戴银镯或铜镯,手指饰有银质戒指。最具有男人气质的还属斜挎在腰、肩之间那条俗称“英雄带”的玉带,它与头上的“英雄结”和腰挎的短刀相辉映,尽显英雄本色。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长期以来,圣乍、依诺、所地、阿都等方言区的彝族人民汇聚在这里,创造出了古朴醇厚的彝族文化。素有“凉山彝族文化走廊”、“了解凉山的窗口”、“彝族服饰之乡”等诸多美誉。如果笔者的介绍不够深入,您不妨亲自前往昭觉,去观赏、去了解彝族人民所创造的美丽! 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属高寒山区,气候垂直差异较大,适应农牧业的发展,有丰富的毛制和麻制服装。居住在山里的彝族人喜欢披既御寒又美观的披毡和擦尔瓦,善于做麻、毛制品服装,所穿服饰颜色鲜艳、质地厚重;生活在河谷地带的人们能做棉和丝织品服装,喜欢穿戴轻暖色调的服装。由于长期从事农牧业,服装上的饰纹力图案都与动植物有关。高原游牧民族后裔的彝族人,还留有喜欢穿毛制品的习惯。若说昭觉彝族男子头饰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崇武尚勇和历史迁徙故事,那妇女头饰的审美特征,则集中体现了彝族人的聪明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生态。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特点,彝族妇女创造性的应用了既能遮光挡日,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头饰,多以“盖盘帽”、“竹架帽”为主。以黑布为质地的头饰,再加造型各异的形状,经常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觉,使女性魅力增加不少。依诺方言区的青年女子头顶多层瓦状方形青布头帕,发辫盘系或参杂青线于内,足有臂粗,生育后换成荷叶形帽。圣乍方言区的妇女则头戴绣花方帕遮额;有的方帕翻翘一窄条,红里露外,用辫系扎;有的戴方形头帕,四角向两耳于额前,在脑后对压;四角遮耳掩额,生育后换戴八角形夹层帕,乍看似伞,确有避光遮阳的作用,帽顶贴一银牌,有的绣有一条似箭花纹;所地方言区妇女头顶青布绣花巾于额或系一毛巾、彩巾于头,生育后换成竹架高额大盘帽,酷似清朝慈禧帽。虽然不同方言区妇女头饰在形状上呈现差异,但其帽形都趋于伞状和瓦盘状,这与昭觉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因而它一直沿袭到今天。而头饰多以象征山、水、花、鸟及种子等物的图纹相配,这则是山地民族农耕文化的反映。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士装只能是苍海一粟,彝族服饰中还有异彩纷呈的各种职业装。如:苏尼装、猎手装、旗手装等。其中,从事民间信仰工作的“毕摩”,就有自己独特的妆扮。古代彝族社会有兹、莫、毕、格、卓五个阶层,其中毕摩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格、卓两个劳动阶层,他们的穿着也很讲究。如凉山彝族英雄结的传统髻式有三种,其中毕摩的毕髻为一种,它用头巾缠绕成螺状,然后盘在额上,髻尖下垂。毕摩们在做法事时还要戴法帽,法帽分为竹编斗笠和毡帖黑色斗笠。此外,彝族地区最高统治者土司和解决民间纠纷的高手“德古”都有自己阶层的传统服饰。Z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