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彝族的分布情况和语言使用特点,彝语共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各方言在彝语方言地图上的分布范围主要如下:
一、北部方言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多数自称为“诺苏”,人口约228万多人(2000年)。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其次分布在云南省。北部方言分两个次土语:北部次方言、南部次方言。其中北部次方言包括三个土语:圣乍土语、义诺土语、田坝土语,南部次方言包括两个土语:会理土语、布拖土语。
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云南永善、巧家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分别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北部方言的具体分布地区如下:
四川省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泸定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全县、德昌县、甘洛县全县、会东县、会理县、金阳县全县、雷波县、美姑县全县、冕宁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宁南县、普格县全县、西昌市全市、喜德县全县、盐源县全县、越西县全县、昭觉县全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眉山市东坡区(属新移民981人)、仁寿县(新移民805人);内江市资中县(属于新移民507人)、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荥经县;宜宾市屏山县。云南省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永仁县、元谋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甸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汤廊乡、大松树乡等、丽江地区华坪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昭通地区巧家县永善县。
二、东部方言
操东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纳苏”、“尼苏”等,人口约152多万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云南省,其次分布在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方言分三个次方言:滇黔次方言、盘县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其中滇黔次方言包括四个土语:水西土语、乌撒土语、芒部土语、乌蒙土语;滇东北次方言包括五个土语:禄武土语、武定土语、巧家土语、寻甸土语、昆安土语。
东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贵州黔西、关岭、广西隆林;南至云南师宗,与东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云南安宁、元谋,分别与南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接界;北至云南永善、巧家、昭通,与北部方言区接界。东部方言的具体分布地区如下:
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县、普定县、安顺市西秀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赫章县、金沙县、纳雍县、黔西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织金县;贵阳市的白云区、花溪区、南明区、清镇市、乌当区、小河区、修文县、云岩区;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县、钟山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丹寨县、黎平县、麻江县、镇远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独山县、福泉市、瓮安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龙安县、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县;铜仁地区石阡县;遵义市红花岗区、习水县、遵义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武定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昆明市的安宁市禄表乡、八街乡、一六乡,富民县赤鹫乡、罗兔乡,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乡、先峰乡、柯渡乡,宜良县狗街乡、汤池乡、北古城乡;曲靖市麒麟区、宣威市、富源县后所乡、大河乡、营上乡,会泽县娜姑乡、驾车乡、田坝乡,陆良县芳华乡、核桃乡,罗平县鲁布革乡、旧屋基乡,马龙县旧县乡、马鸣乡、大庄乡,师宗县竹基乡、大同乡、五龙乡,沾益县;昭通地区昭通市、大关县、鲁甸县、巧家县、威信县、彝良县、永善县、镇雄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东、会理、宜宾地区的泸州市的古蔺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的隆林各民族自治县、那坡县、西林县。
三、南部方言
操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聂苏”、“纳苏”,约126多万人(2000年)。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南部方言区分三个土语:石建土语、元墨土语、峨新土语。
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开远、蒙自,与中南部方言区接界;南至江城、金平;西至双柏、普洱,分别与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北至昆明市,与东部方言接界。南部方言的具体分布地区如下: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个旧市、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县、建水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开远市、绿春县、蒙自县、石屏县、元阳县、晋宁县双河乡、夕阳乡,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玉溪市澄江县、峨山彝族自治县、红塔区、华宁县、江川县、通海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易门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四、西部方言
操西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腊鲁颇”、“米撒颇”,人口约109多万人(2000年)。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西部方言包括两个土语:西山土语、东山土语。
西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弥渡、景东,与中部方言区接界;南至景谷、澜沧,与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腾冲、龙陵;北至永胜、鹤庆,与北部方言区接界。西部方言具体分布地区如下:
云南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祥云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丽江地区永胜县;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凤庆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临沧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云县、镇康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县;思茅地区、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五、东南部方言
操东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为“阿细”、“阿哲”、“阿乌”、“朴拉”、“撒尼”,约90万多人(2000年)。东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包括四个土语:路南土语、弥勒土语、华宁土语、文西土语。
东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广南、富宁;南至马关、麻栗坡;西至弥勒、开远、蒙自,与南部方言区接界;北至师宗、昆明,与东部方言区接界。
东南部方言具体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河口瑶族自治县、泸西县、蒙自县、弥勒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昆明市呈贡区、东川区、官渡区、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乡、大可乡、维则乡、洼山乡、宜良县;曲靖市陆良县、师宗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广南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文山县、西畴县、砚山县;玉溪市华宁县。
六、中部方言
方言的彝族自称为“罗罗”、“里泼”,约71多万人口(2000年)。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包括两个土语:南华土语、大姚土语。
中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元煤、禄丰,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双柏、镇远,与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祥云、巍山,与西部方言区接界;北至永仁、宾川,与北部方言区接界。
中部方言具体分布在云南省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牟定县、南华县、双柏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思茅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彝语六大方言区分布图显示,彝语的地理分布较广,就以云南省为例,全省8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彝族居住。彝语各个方言区在总体上趋成片分布,但成片分布中也有不同方言区小的交叉分布,其分布特点与彝族地区以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有密切关系。
编委会 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陈 康 1993 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北京)《民族语文》第1期。
陈 康 1986 彝语的声调对应,(北京)《民族语文》第5期。
陈 康 1990 彝语自动词与使动词的形态标志及其由来,(北京)《民族语文》第2期。
陈康、巫达 1998 《彝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罗洪瓦达 1962 凉山彝语的使动范畴,(北京)《中国语文》8、9月号。
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 1985 《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戴庆夏、胡素华 1992 彝缅语鼻冠音声母的来源及发展,(北京)《民族语文》第1期。
戴庆夏 2004 论彝语支,戴庆厦主编《中国彝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
丁春寿、朱文旭、李生福、朱建新、丁金宇、陈世良 1991 《现代彝语》,(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丁椿寿 1991 《黔滇川彝语比较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 199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胡素华 2004 彝语结构助词在句法中的地位,戴庆厦主编《中国彝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
胡素华 2000 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黄建明 2001 关于彝族文字称谓,(北京)《民族语文》第2期。
马鑫国 2000 彝语构词变调及其成因析,(贵阳)《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
吉克夫江 1997 彝语语法范畴简论,(成都)《西南民族学学报》第2期。
孔祥卿 2005 《彝文的源流》,(北京)民族出版社。
拉玛兹吾 1991 试论彝语次高调产生的原因,(北京)《民族语文》第5期。
李明、马明 1987 《凉山彝语语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李生福 1996 《彝语南部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刘应珍、武自立 1997 尼苏彝语的塞边音在方言和亲属语言中对立,(北京)《民族语文》第3期。
马学良 1989 试析彝语语法中的几个问题,(北京)《民族语文》第1期。
木乃热哈 1994 凉山彝语形容词词缀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普忠良 1998 纳苏彝语形容词的变式类型,(昆明)《云南民族语文》第2期。
普忠良 2004 彝区多民族杂居村落族际语言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戴庆厦主编《双语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
普忠良 2003 彝族自称与彝语氏族地名,(北京)《民族语文》第1期。
曲木铁西 1994 试论彝语名量词的起源层次,(北京)《民族语文》第2期。
王建明、曲木铁西 1991 彝语的形态及其功能,(成都)《彝语研究》。
巫 达 1995 凉山彝语骈丽词调规探讨,(北京)《民族语文》第2期。
徐世璇 1996 共同缅彝语声母类别探索,(北京)《民族语文》第1期。
杨朝晖、何钢主编 2006 《现代彝语教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
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1999 《彝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
张余蓉 1988 凉山彝语单句类型分析,(成都)《彝语研究》。
赵洪泽、潘正云 1988 对凉山彝语虚词“ta33、mu33、mu33ta33”的探讨,(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语言专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 199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 199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周有光 2003 《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建新 2000 凉山彝语声调的语法作用,(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朱文旭 1989 凉山彝语复辅音声母探源,(北京)《民族语文》第3期。
原载:《中国语言分布图集》,本文作者授权彝族人网发布。
图片来源:我是诺苏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