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散落在山间绿野里的“凝固的音符”
作者 ​四川非遗中心 2025-06-10
原出处:​四川非遗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华民居建筑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尤其以凉山彝族腹地美姑县为代表的“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堪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这些精美的建筑如同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散落在山间绿野里。
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1.jpg

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作者:克惹晓夫

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以精湛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彝族建筑的典范。历史上,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现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甘洛等彝族腹心地。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2.jpg

美姑县衣果觉乡古拖村传统民居瓦板房村落一景。该村落形成相传已有30多代,现有瓦板房80余间,穿斗式建筑12间左右,现已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作者:阿牛史日)

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屋顶为“人字形”斜坡瓦板房,墙壁多为土墙或砖。室内分上下两层,上层多为三、五、九、十一层不等的穿枋,下层依据主位、客位、活动区不同的功能,以柱与板壁镶嵌的方式装饰。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3.jpg

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彝族传统穿斗式建筑内屋结构图。彝族穿斗式建筑全用木料斗枋组合而成,构造复杂、坚固,经久不倒。2013年10月摄(作者:阿牛史日)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既不用现代化工具,又无施工图纸,更不用钉子或粘合剂,全凭工匠心中既有的“图纸”和经验以全手工形式建造,程序复杂,工艺要求高。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4.jpg

传承人阿西拉比从艺50多年,建造了数以百计的穿斗式建筑,图为阿西拉比展示其木工工具。2019年8月摄于美姑县拖木乡木坡罗村。(作者:阿牛史日)

彝族房屋建造从地基选择、建造、完工、入住都有极其严格的民俗讲究。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5.jpg

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社的屋檐穿斗拱结构。2013年10月梁跃敏摄于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作者:阿牛史日)

就建造本身而言,往往需要分工合作。一般而言, 70%的工程量靠木工独立完成,其余30%时间为选择地基、平整地基、砌墙、盖顶等,因此,建造一座“穿斗式”结构的民居,3-5个木匠合作需要数百个工作日。建造工序主要为: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选料

选择符合规范的云杉、松树等圆木、板材作为穿枋、房柱、抬梁、斗拱、门、楣等材料。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加工

利用斧、锯、刨、钻、凿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6.jpg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组装

将加工好的柱、板、斗拱、穿枋、窗格按照构架规则组装调试。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7.jpg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重视装饰,装饰部位主要是屋内板壁、屋檐、门楣、斗拱、窗,图案多为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突显出强烈的民族性、艺术性、实用性。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19142039_008.jpg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是活在民间历史和不可复制的雕塑,其复杂的工艺、独特的建造风格、浓郁的民族纹饰与图案,彰显出精湛、高超的技艺水平,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建筑史、工艺史具有重要意义。iG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