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高山民居
彝族的居住分布,有“高山苗,水仲家,不高不矮是彝家”的说法,总体上说,在海拔800~2400米之间,都有彝族居住,至于多分布在高山是在清雍正八年以后的事。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远,兼有水源、耕地与草场。傍山而居的村落,住户之间比较分散,高山的平坝和河谷地带的村落,住户之间相对集中。这是彝族典型的聚落特点。彝族村落的选址多在地势险要的高山坡地,平坝地或河谷地带的向阳一隅,环境一般为依山傍水,背靠大山,背靠森林,向阳避风。由于彝族分布地域较广,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使得各地的房屋构造、功用、造型等也不尽相同。
昔日故居之一
彝族民居有建筑土墙房、石墙房、柱子房和从钢筋混凝土平房到新型住房的过渡。
昔日故居之二
土墙房使用墙板,以土夯舂,墙面补黏土,洒水夯实抿光,做出取水山墙,或竖一棵独柱,根据条件或用树条、藤先编织,再盖上山草、稻草,箭竹,甚至插松枝;或者铺成檩子、椽皮,盖成瓦面;石墙房(也称砂墙房)墙用石头和石灰砌成,盖法和土墙房一样。柱子房一般分为两列或四列,有简便的五柱房两列,也有较复杂的七柱、九柱两列或四列,柱子房讲究的以全木板为壁;有的下半部分以板为壁,上半部分用竹木条编织,糊石灰泥土浆为壁,也有纯竹木条编织糊石灰泥土浆为壁的;也有夯舂泥土墙或砌石墙包围柱子的,屋面多以盖草或瓦为主。
昔日故居之三
根据居住环境与条件的不同,有的一户盖一栋正房,左右两边各建一栋对称的厢房,再建一壁围墙,开一道槽门,有的建一斗形即三面围墙把房前包围,形成院落,开一道槽门出去,条件差的除房子而外,至多植造些果木之类。
昔日故居之四
彝族民居多为一列三间,分为左耳房、堂屋、右耳房。堂屋左侧设有火塘,火塘上支有锅庄石,正壁下设一张供桌或搭建神龛,壁上有一洞,内置祖灵,右耳房是家长夫妇的卧室,左耳房为厨房。楼面用木条或竹子编织而成,用以存放粮食,有的铺木板,住人。火塘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彝族民居中讲究火塘。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等场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火塘之上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食品。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为失魂者招魂时,要先把魂招到火塘边,之后此失魂才有可能归附人体;新娘出嫁时也须由娘家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庭和娘家告别。
茅草屋篱笆墙
昔日土墙房
石墙庄园
今日彝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族民居逐渐向传统的土墙房、石墙、立柱子盖的草瓦房告别,到21世纪的今天,石、砖砌的钢筋混凝土平房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村寨等新型住房进一步靠拢,并在努力找回失落的文化元素符号。
水西九重衙门
九重衙门,又称九重宫殿,是彝族君长制和方国时期的彝王殿,土司制时期的衙门、府第。九重衙门即九重宫殿,是历史上彝族君长的宫廷建筑。在彝族分布区都留有文化遗址遗存,又见于彝文古籍和方志记载。
九重衙门即九重宫殿的建筑思想是取法于天地,认为天有九层,于是将地基分为九台,建为九重宫。认为地体有八层或按八卦在九重宫之间,建了八个院落。天开七道门,因此庭堂也要开七道门。九层宫殿是基分九台,房屋重叠、上下屋相连的建筑群。
重建的贵州宣尉府
彝族六祖分支后,笃慕的第六子的慕齐齐一支向东迁徙,其第20代君长勿阿纳开疆拓土到达今贵州境内。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时,第25代君长妥阿哲献粮通道助诸葛亮平定南方有功。建兴三年(225年),妥阿哲被蜀汉封为“罗甸王”。妥阿哲封“罗甸王”后,即定王都于今大方。经历几代君王前后历时80年修建慕俄格王城,并且修建王宫于城中。罗甸国作为方国,从蜀汉至唐一直受封于中央王朝,与朝廷保持着松散的羁縻关系,在唐朝时期修建了宏伟的九重宫殿。宋朝时为罗施国、阿者国,元朝时中央王朝设置八番顺元路沿边宣慰司于其地。明朝改设为贵州宣慰司,从此方国的历史结束,君王降为土司,王宫变成了宣慰使府衙,九重宫殿改称九层衙。明朝曾经设新治所于贵阳,老宫殿仍然保留在慕俄格。
罗甸王九重宫殿即九层衙,遗址位于大方县城东5公里处的今羊场镇陇公村的五指山下,民国《大定县志·古迹志》记:“今考,城东十五里有九层衙,久圮,惟级石九层尚存,故名。此即宋初姚州之旧址。”同书录的《得初土目监生安光祖所译彝书四则》也说:“莫翁居木柯,今大定东九层衙是也。”九层衙相传是妥阿哲的孙子毕额莫翁于魏晋时期建造,民间传说用33年、66年、88年不等时间建成。建造时为九重八院,系由低到高、次第减少,分九层阶梯而建。现遗址中仅残存碎瓦片、瓦当,石垣仅第一、第九层有部分残存。据实测,第一层石阶宽40米,高3米,进深25米,第二层以后,次第缩小。全部建筑占地约7000平方米。石垣系以等块条石扣砌。衙东半里许,有石围水井一口。198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九层衙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彝文《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古籍中,有播勒、扯勒、阿芋路等部的九重宫殿的记载,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彝族源流》关于《阿芋陡(路)家九十重宫殿》的记载,阿芋陡(路)君长阿诺笃任为迎娶娄娄勾家的阿够阿娄作夫人,修筑了号称“九十重”的宫殿:“建房依天象,上天分九层,房长取九围;地分为八重,房宽取八围。天有七道门。用九排房梁,依天象建房,鳞次栉比,目不暇接。用八大柱石,玉柱托宫阙,自然匀称。九十宫殿,二十四大厅,三十八个面,阳降阴开,错落有致。”记载勾出宫殿的大的外形轮廓。“画林中的鸟,鹤、鹃、鹰为首,各种飞禽,都在画房上;林中的野兽,以虎豹为首,突出大老虎,中看的动物,都画在房上;画林中草木,松柏最突出,桑蒿为陪衬,开花结果的,都画在房上,各门匠人,刻艺都精湛,镶刻属上乘。”彝族文化的元素符号一一展现出来。宫殿的功能齐全,在第二十四大厅中,介绍了二十三个厅的功能,第一到第四大厅,陈列宝戟、良弓、坚甲、宝剑等兵器,第五到第七个大厅和第十二大厅陈列钟、鼓、笙、宝鼎等乐器祭器等,第八到第十三大厅和第十六大厅安排布摩、群臣、工匠、勇将、尼德(夫人等女眷)、立功的人等办事和起居,第十四大厅专门安放阿芋陡家的亡灵,第十五大厅由推算预测的神秘的人物居住,十八厅是名士居住,第十九到第二十一厅为库房,放的是黄金、白银和绸缎,第二十二大厅供奴仆居住,第二十三大厅是司酒厅。阿芋陡家宫殿由于与南诏、磨弥部之间的战争而遭毁坏。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彝族九重衙门虽然只有遗址的留存和文献的记录,但却可以看出,在彝族的宫廷建筑上,集中反映出历史上彝族的建筑思想、技术水平和建筑特色,尤其是彝族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隅100余公里的大屯彝族乡。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其侄子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庄园依山势而建,面临缓坡低平的台地。它的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大规模三路构筑,每一路有三重堂宇,反映彝族以三、六、九数为吉祥数的文化内涵。左路建筑有东花园、粮仓、绣楼等。东花园也称“亦园”,“亦园”系接待宾客所用,园内有花圃客房等,建筑精美,花圃错落有致,客房装修华丽,院坝青石铺就,院墙彩绘粉饰。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以石坝或内墙间隔。高大的砖筑院墙,墙檐下砌筑斗拱,体现出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墙外四周筑有碉堡6座。院内进深80余米,横宽60余米,整个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的主人余象仪、余达父,是原四川土司永宁宣抚司(今古蔺、叙永一带)宣抚使奢崇明的后裔。奢崇明系彝族“六祖”分支的侯部即扯勒部后裔,自开基立部,居黔蜀毗连的赤水河两岸,因拓地广远,雄长一方,历数十代,元末遂为宣抚土司。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永宁宣抚土司奢崇明、贵州宣慰同知、水西土司安邦彦联合发动的反明战争,史称“奢安事件”。“奢安事件”起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一时间攻贵州省城贵阳,围重庆,攻打四川省会成都,明廷调集九省的兵马以应对,战争持续到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历时九年。奢安反明失败后,奢崇明被杀,奢崇明的子嗣遁往川黔毗连地带,奢崇明的三子奢辰改名为余保寿,取汉姓为余,隐迹遁世,潜居水潦。其余子嗣遁往川黔毗连地带,取杨、苏、李、禄、张等汉姓,后分别为大屯、加嘎、海嘎、镰刀湾、法朗、阿市、水潦等地土司。清道光年间,奢崇明十世孙余象仪到毕节大屯修建庄园。其侄子余达父过继到大屯后,将庄园增修扩建。余达父虽为清末举人,却又曾留学日本,并且加入同盟会,是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中的民主主义者。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依山势而建的大屯庄园建筑气势宏伟壮观,布局层层深进、重重治高,千姿百态且各具特色。大厅古朴庄重,花园千娇百媚,水榭玲珑秀美,楼台亭亭玉立。它不仅是一座占地辽阔,建筑风格独特,融中华民族彝文化与汉文化于一体的恢弘建筑,更是一部记录历时500年土司制度兴衰史的历史教科书,就其石木雕凿以及家具雕刻的各类图纹而言,表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彝族文化元素符号,它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魅力,给人以强大震撼力。它的彝族文化的元素符号,艺术特征,是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珍贵实物素材,无论从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角度,大屯土司庄园都是一座极具价值的“富矿床”。
大屯土司庄园一角
原载:王继超 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06月1出版《火耀布摩经:彝族》;文图来源:云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