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作者 ​杨军 栾翠霞 2020-09-27
原出处:​《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3期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功能及特色。从村庄选址环境、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实用功能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彝族民居建筑所蕴涵的艺术美学思想,并通过对建筑具体构件的描述,展现彝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对装饰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体现艺术美学在建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研究彝族民居建筑艺术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保护彝族民居建筑,重视彝族民居的艺术美学思想。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美学;装饰艺术;艺术手法;多样性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引言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云、贵、川一带广泛分布,由于地形复杂,在对不同地貌及微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顺应过程中,创造了经济适用、风貌独特的地方建筑类型。彝族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装修装饰上都独具特色,尤其是建筑中对色彩、绘画、雕刻的运用更是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色彩、图腾文化、雕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思想,体现了古代彝族先民的雕刻与绘画技巧,用心灵筑建的彝族民居建筑处处都体现了美学价值,蕴涵着无限的艺术美学文化。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钢筋混泥土的四方盒子走向农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渐渐被人们忽视。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居建筑在不断发展演化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分。彝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放前各大头目和官府衙门建造的豪华府邸——土司府、土司衙门;另一类就是普通民居住房,即民居建筑。前一类建筑现在几乎无存,民居建筑还有保留[1]。民居建筑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彝族民居建筑有茅草房、垛木房、闪片房、土掌房、瓦房和“一颗印”。从这些建筑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的勤劳和睿智,流露出彝族淳厚朴实的性格和对生活强烈的热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建造技术的提升,那些落后、原始的茅草房、垛木房、闪片房逐渐退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而传统、典型、富于民族风格的土掌房、彝族瓦房、“一颗印”得以留存和发展。茅草房、垛木房、闪片房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退从,保留较好的是土掌房、瓦房和“一颗印”。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土掌房建筑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又称“土库房”,是彝族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民居建筑,其特点是先用粘土筑墙,墙高到两三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铺粘土,经洒水捶压形成平台屋顶,可作晒场或凉台,室内冬暖夏凉。早期的土掌房建筑形式简单,只有一层,有门无窗,有墙无柱。现在的土掌房形式完整,有梁有柱,门面雕花,窗明几净,有正房、厢房之分,正房高大,是家里长辈住宿和待客的地方;厢房矮小,一般是厨房和子女住房(图1)。土掌房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适应其生存条件的民居建筑。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瓦房建筑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总是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的。彝族瓦房建筑就是彝汉文化交融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见证。瓦房以土基、树木为材料建盖,用木结构承重,以土基墙或土墙作为维护结构,一般都是三开间两层楼房,屋顶是人字形坡面(图2)。屋脊有的呈曲线,两端翘起形成飞檐,有的呈直线,屋脊平整。在融合汉族砖瓦房优点的同时,彝族瓦房又有其独特之处,彝族瓦房楼上与楼下之间有出挑坡厦,与屋顶形成重檐;正方屋顶、厢房屋顶、正房出挑坡厦三者之间层层叠落,形成独特的屋檐“三叠水”形式。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一颗印”建筑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颗印”建筑由土掌房围合封闭的形式与茅草房、垛木房、瓦房的斜面坡顶建筑特点相结合,同时吸收汉族民居建筑的特点而形成。典型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呈方形,由正房、厢房和围墙围合而成(图3)。一般正房有三间,左右耳房各两间,正房檐下形成八尺深的倒座,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俗称“三间四厢倒八尺”。正房前面加上高度为2米左右的围墙,形成一个布局紧凑、方方如印的围合空间,故称为“一颗印”。整座“一顆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一颗印”都是彝族人民对建筑类型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彝族建筑文化的水平。从最简单的茅草房到建筑精妙的土掌房再到格局完整的“一颗印”,不管是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还是装饰,都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民居建筑中的自然生态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住宅的选址中,背山面水、山青水秀的住地,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视为理想的风水宝地[1],当然彝族人民也非常注重对住宅的选址。彝族村寨多数选在靠山临水的半山坡处,顺应地势,随高就低,错落有致,节约土地。住宅与山林、流水密不可分,或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或孑然独处、简约空旷,绿树掩映之中飘起缕缕炊烟,潺潺溪水中夹杂着声声犬吠,浑然天成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图4)。宁静祥和而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空间环境带给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艺术气息,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蕴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趣,反映了彝族人民强烈的自然环境意识,充分体现了彝族民居建筑的自然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彝族民居通过层次渐近的变化及空间的灵动组合与借用,结合绿化创造优雅的庭院环境(图5),因地制宜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天人合一”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融相生。民居的意义不在于炫耀,而在于提供一种恬淡、安逸的生活空间[3],因为建筑与自然相通,建室筑屋,砌墙围院,又在墙上修门开窗,听窗外虫鸣,嗅院外花香,忆自然野趣。人与自然因为距离而产生了美,正是因为有了民居才产生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这种美的享受得以实现。建筑布局的生态之美,不仅体现在民居建筑的整体环境和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在的艺术精神感观上。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民居建筑形式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茅草房到“一颗印”,彝族民居建筑不管是外在形式还是内部结构都越来越精妙。最初的茅草房、垛木房、闪片房都只有一层,用圆木、土坯围成墙体,屋顶大致呈“人”字形坡面。内部结构也很简单,没有细致的室内空间分割,只有一间大开间且面积较小,有的会用布帘或木板将其隔断为三个不同的空间,用于起居活动、主人休息、储藏杂物。这时的民居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场所。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土掌房时代,彝族人民有能力追求建筑的艺术之美,土掌房不再是简单的筒子房,有了系统的内部空间分割,一般中间为堂屋,用来会客或开展家庭聚会,右侧有卧室和储物间,左侧为牲畜圈养处[4]。最早期的土掌房只有一层,后期土掌房的建造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由一层平顶房变为两层楼房,由一列三间到一列六间加两耳。在民族文化不断地融合之中,彝族建筑也吸收了汉族建筑的许多优点,渐渐地有了围墙、天井、照壁,出现了“半颗印”“一颗印”的建筑形式,有一列单体建筑到一组围合建筑,空间越来越复杂化,围合感越来越强。屋顶形式上由简单的平顶、“人”字顶到挑檐、飞檐、大厦、小厦、重檐,中间正房、左右两侧厢房的屋檐一个高过一个,在视觉上形成重重叠叠的层次美,犹如一只只展翅欲飞的鹏鸟,这种屋顶形式也寓意着节节高升。建筑材料也越来越丰富,由土坯、茅草到石头、木材、砖瓦、钢材、玻璃等。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民居建筑实用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部件大多数源于实用,这也是所有民居建筑被建造的目的,除了实用之外,彝族民居还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居住”作为民居建筑的实用价值不言而喻[5],而彝族民居建筑的辅助部件、局部构件等处处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之美及其艺术价值。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室内隔断——彝族民居中常见的建筑构件。早期的彝族民居是由四边外墙围成的一个大空间,内部不设承重墙,采用灵活的室内隔断来划分室内空间。室内隔断有不同的类型和材质,有简单大方的竹片编织的竹制隔断,有雕工精致的木制隔断,在其上雕刻各种彝族图腾图案,并用油漆彩绘加以装饰。这种室内隔断十分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居住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改动室内隔断的位子。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彝族民居中独特组成部分,是架锅煮饭的场所,又称作“锅庄”。火塘一般设在厅堂入门右上方,进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等都围着火塘进行,火塘是全家的生活中心。简单的火塘用三块石头呈三角形搭成,比较考究的人家则会选用上等石料,请石匠精心打制成形状酷似绵羊角的锅庄,并在其上雕刻象征吉祥幸福、家庭美满、五谷丰登等的花纹和图腾,不仅實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井——彝族民居中独特的院落空间。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天圆地方四合院等这种结合了白族、汉族、彝族的建筑院落布局形式,一般多在有名望的大家族民居中才能见到,如黑井古镇武家大院、永仁中和乡夏家大院、建水古镇张家大院等。建筑根据地形情况,将院缩减成天井,形成幽静阴凉的内部环境,以减少大量阳光直射,可以在天井院落中栽花植草或开辟水面,引自然环境到建筑中。天井中创造的小环境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用观的产物。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管是室内隔断、锅庄还是天井,这些民居建筑部件、局部结构,均在建筑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还有着可持续的生命力,提升并促进了彝族民居建筑的美学意义。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每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天然的或是人工的装饰,对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实体上的附加之美[6],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的细部处理,建筑符号的抽象或具体化,建筑色彩的搭配方面,既经济又实用。运用简练的手法,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民居中常见的装饰艺术手法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手法有雕刻、绘画、书法、匾额等,在彝族民居建筑中,雕刻和彩绘是最常用的两种艺术手法。雕刻从所用材料上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从雕刻的形式上有浮雕、镂空雕,彝族民居建筑上多为木雕和石雕。雕刻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有牛、虎、龙等动物;也有山茶、牡丹等植物。彩绘常见于建筑外墙、照壁、梁、柱等构件上,外墙和照壁上一般是山水和生活场景画,而梁、柱上多数是抽象的彝族图腾图案。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传统的雕刻和彩绘外,彝族民居在庭院布景上借用了园林中常用的叠景、障景、镂景等艺术手法。因地就势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创造出了高低错落的叠景,同时运用障景、镂景增加空间层次感,使有限的空间富有更多变化,在隔空造景方面富有艺术性。现在随着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消逝,这些艺术手法在建筑中越来越少见了。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民居对装饰艺术的运用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来说,在彝族民居中装饰的重点是大门、屋顶、山墙、门窗、锅庄等。彝族民居中大门上常加盖屋顶成小厦,屋顶小厦有单层厦、双层厦、三层厦,富有高低跌落的层次感;门头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上刻有日月星辰、花草鸟兽等图案,形象生动且富有活力。屋顶的装饰主要在屋脊和屋檐,屋脊两端有起翘及起拱形成柔美的弧形屋脊线,屋脊中央有驱灾招福的瓦当,瓦当一般为砖雕或石雕的龙、虎、猫等动物。山墙的彩绘、悬鱼装饰,屋檐下的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都雕刻有兽首、花鸟、鱼虫等线脚装饰或浮雕图案。室内锅庄石及石础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断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动植物木雕花纹、小花格窗等(图5-12)。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建筑对斗拱的运用随处可见,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向外悬挑的斗拱,复杂的斗拱体系可以使屋檐出挑较大,可以遮阳、避雨、保护梁架,加大体量(图13)。层层叠叠的绘有彝族图腾的斗拱,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民居对色彩的运用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建筑的装饰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红、黄、蓝、黑是常用的主色,这些鲜艳的色彩附着于建筑之上艳而不俗,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无论是挑檐、回廊、实木门窗,还是木结构装饰的梁柱框架,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如裙板、如意、挂枋等,采用了传统明清彩画工程做法,均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基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用红、蓝、黄、黑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通过使用强烈的原色,对比鲜明,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驾驭色彩的艺术能力。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质朴率真的乡土风情及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精神,体现了彝族先民们的智慧和无限的创作精神,为彝族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彝族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风格、装饰手法、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建筑艺术与美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为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不让这一建筑艺术消失,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让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人关注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了解彝族文化魅力,让它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能够在建筑艺术中永远散发光芒。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李明峰.彝族建筑文化[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8-20.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崔伊飞,韩亚坤,祖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J].山西建筑,2008,34(30):71-72.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陈实.彝族建筑风格初探[R].四川:凉山州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40-41.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龙彬.彝族建筑特色与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02,(10):43-47.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李嘉华,王营池.环境建筑与创作: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发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余军.建筑艺术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文中图片1-3来自网络资料,图片7-17来自作者拍摄.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a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